来自大明的五星天皇 第66节

作者的话:这一章是定时发布

第一百零八章 我也下克上

九月八日,已经没有米价了。

因为整个米问屋市场全面关闭,商人们将自己的粮食藏在各个地方,让幕府就算派遣番队搜捕也查不到。

表面上,一夜之间,江户城的粮食卖的一粒不剩。

全城百万人口,瞬间陷入惶惶不可终日的窘境。家里存着粮食的人,还要出门到处挖掘野草、剥下树皮;没有粮食的也肯定没有钱,只好到河里捞鱼、到处追捕野狗,作为自己的充饥食物。

在乡下还有点亲戚的,马上大包小包的带着孩子家人往城外赶。一幅末日般的景象,降临在这座城市头上。

而在城里,郑诛和则收到了一批特别的礼物。

大文字一门扑倒在郑诛和家门口,放声大哭:“明国行人!行人哪!请您救救大文字一楼,救救吉原游郭啊!”

简而言之,作为一个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场所,吉原游郭自身不储备多少粮食。虽然每一个妓院都有退休的老妓女负责做饭,嫖客也有饮食需求,可店老板的准备往往只有几天的储备。

其他家省一省,让妓女们一天只吃一顿,挖点野菜,和农民换点吃的,也就勉强能支应过去。

可大文字一楼作为能称之为楼的大型妓院,里面的人口相当之多。其他几家大型春楼也是一样的倒霉,店老板只能想尽办法的到处求神拜佛。店越大越倒霉。

大文字一门没有办法,想起了郑诛和那句,会让他们店活下去的赎身承诺。

于是一大清早,只喝了些稀汤米粥的他就来找郑诛和求饶。

郑诛和出门看到这么一个人跪在门口,很无奈的掐着腰:“你知道现在粮食多贵吗?”

“正因如此,才来无耻请愿,请求您收留楼里的可怜女人吧,她们快要饿死了。”大文字一门砰砰磕头,恳求道。

“一石米换一个女人,我只要能年轻的、生孩子、能吃苦、能织布的、干净的,我要配给我的武士们做妻子。你可别把那些大小姐给我。”郑诛和想了很久,还是答应下来。

我孙子阵屋,或者现在应该叫我孙子镇的地方,已经有三百多号人了。可里面男多女少,只有极少数是自带老婆来的。而光棍男人多了,得不到发泄,就容易出问题。

说句蛋疼的,周围的稀疏村落也很穷,他们比这些一无所有的移民更惨。随着湖边的捕鱼业、牲畜养殖、大豆种植与稻米田的准备和筹划,再加上队伍里的各种工匠,我孙子镇都已经成为附近的经济中心。

周围的日本人不懂中文,镇里的中国人不懂日语,双方就单靠手脚比划与以物易物,把我孙子镇的经济繁荣起来。

然后,就有俩问题出现了。

一是附近的人卖儿卖女,卖到了镇子里。

二是附近的农民把老婆拉过来接客,搞得不少男人裤腰带松松垮垮。

许多日本流民也聚集在城镇附近,想在这里定居。

这对于城镇治理来说,简直不能再糟糕。

正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等今年那些荒废的湖边、河边耕地复耕,郑诛和就要开始分地到人,收税建册,正式的建立管理系统。

在此之前,把这批媳妇送到镇子里,也能安定人心。

大文字一门火速的送来五

十个年轻的女孩,都是正在准备培养中的干净女孩,是不能赚钱,干吃饭的主要人群。

于是,郑诛和不得不抽出一天时间,来到吉原游郭,将米交给她们的同时,把这些女孩送到我孙子镇。

然而,糟糕的治安状况,还是出乎郑诛和的预料。

当他与姬骑士们带着抱着小包哭哭戚戚的少女们在路边走的时候,数十个土匪再次出现在熟悉的位置。

但也不过是遇到几十个土匪而已。

郑诛和端坐在马上,也不显得荒乱,又不是没打过。

武家,之所以是武家,不是因为他们体格健壮,杀人迅猛。而是因为他们经历过严格的武士训练,除去自身的格斗技巧外,兵法、操练、行军布阵,往往都有家传。

身边的这十几个姬骑士很是淡定,她们有些生疏的开始整队。

整队的过程中,对面的土匪已经投掷小石子、木块,一块石子命中最右侧的姬骑士的额头,她应声落马,但迅速的爬起来,不处理伤口,而是连滚带爬的拽着马向不影响骑马大队的地方躲去。

又一人落马,也是同样的不顾伤口,先牵着马跑开。

损失两员,姬骑士终于摆好了一字冲锋横阵,由于薙刀劈砍的范围更大,她们的武家技艺也很一般,所以马距拉得很开。

随后,她们平举起薙刀,等待春姬的下令。

所谓薙刀,就是中国的眉间刀,一般柄长六尺、刃长一尺,是长柄刀的一种。也有更长的近四米的大薙刀,但已经被江户幕府明令禁止。

“冲!”

春姬一声令下,姬骑士们高举薙刀,踢打驽马向前而冲。

锋利的刀刃从天而降,干净利落的隔着两米的距离将土匪的脑袋从肩膀上劈下,十几个姬骑士立时冲垮了土匪们散乱的队伍,斩首二十余人,其余的四散奔逃入田野间。

即便合作生疏,郑诛和也鼓掌夸赞。

已知日本骑士相当拉胯,在万历朝鲜战争里被辽军当孙子打、辽军后来部分投奔满清、大明重建骑兵又能追着满清的骑兵打。

求:日本武士能扛得住多少明骑?

想想北海道的养马环境,再看看骑士的英姿,郑诛和不禁心猿意马。

五年之后,能不能挥兵南下,直指江户?

幕府将军把天皇当傀儡,郑诛和也能把幕府将军做傀儡。

下克上嘛。

和尚摸的,我摸不得?

江户内城,表殿。

幕府正在展开一场严峻的对策研究会。

德川纲吉震惊的发现,幕府对粮价的调控已经完全失衡,甚至还产生了反向刺激的效果,整座城都陷入惶惶不可终日之中。

十几个席位上,将军与高官相对无言,沉默的就像在坟墓里。

次席老中户田忠昌无言望天,突然开始说起:“宽永大饥馑年间,出了天草十字之乱...”

日本德川幕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并非一开始就如此。但宽永大饥荒的那几年,在九州天草岛的基督徒民众遭到无情剥削,在灾年还要被抽骨吸髓,再加上之前的禁教风波,于是愤而起义,与宗教混杂在一起,成为震动日本的一场大叛乱。

正是这场大叛乱,才让德川幕府开始下决心大力禁教,排斥基督教。

如果今年爆发大饥馑,那下一个起义的是谁?

面如土灰的阿部正武突然站出来,用尽最后的力气:“将军,此事因我而起,我愿承担一切责任,愿剖腹自证。但明国人与关东郡代家相互勾结,使我粮食不济,也请详查啊!”

他已经决定,要和郑诛和用命来一换一。

但是在这样的恐惧中,侧用人牧野成贞向柳泽吉保使了个眼色,站出来提道:“大明天皇圣武帝任命行人河南诛和,为苦兀招讨使。看起来,大明意在讨夷。”

也就是说,大明皇帝很看重郑诛和。

两则消息混杂,戳的德川纲吉浑身发麻,眼神虚浮。

他已经全无办法。

作者的话:享受周末(笑)

第一百零九章 砖本位也是经济

老中团队,除了阿部正武、户田忠昌,还有最后一个重量级,土屋政直。

这是一位超长待机,和正在筹备复出的大久保忠朝一样,都属于比乌龟还长寿的典型日本政治家。

土屋政直的风评一般,与之相比,亲自起草《武家诸法度》,建造汤岛圣堂推广儒学的阿部正武、户田忠昌,还有在幕后运筹帷幄的大久保忠朝,他就像一个普普通通的熬资历的平庸之人。

过两年会有本流传甚广的书,叫《土芥寇讎記》,这本书对此时的大老、老中四人团队的评价,是前三个都是善良、诚实、可靠的大名,而土屋政直是唯一落选的那个。

输赢不可怕 缺谁谁尴尬。

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却很有创造性的提出一个建议:“我听说,冤家宜解不宜

结。阿部公看起来与明国行人仇恨颇深,我私以为不妥。既然缺粮,我提议阿部公去兼职关东郡代,控制武藏国的八万石。让河南诛和到江户本丸中担任老中,来调节江户米荒。”

让郑诛和与阿部正武互换位置?

能说出这话的人,怕不是已经疯癫了。

“啊?”

如此天马行空的奇葩提议,不但让德川纲吉和他的侧用人们瞠目结舌,更让阿部正武和户田忠昌舌头打折,话都说不出来。

不过狗将军也不傻。

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位居末席的土屋政直,暗暗讥讽首席阿部正武的乱来呢。

如此一想,狗将军对阿部正武的感觉也多了几分厌恶。自从郑诛和愿意和自己身边的侧用人多来往之后,阿部正武就一直想收拾走郑诛和。他也不是没有自己的信息渠道,知道沈昊和阿部正武这些人走得很近。

明国在日本的行人司,似乎已经分裂为两拨人。

这是个好趋向。

德川纲吉甚至还拿郑诛和的年龄开玩笑:“我听说他只有24岁,而阿部公已经39岁。那恐怕不能叫老中,得叫少中了。”

古代人三十多就可以自称老夫,阿部正武看起来苍老,斑鬓苍髯,但其实他今年才39。他甚至比德川纲吉还要年轻三岁。

首席39,那次席呢?

次席户田忠昌今年56岁,末席土屋政直47岁。

“将军!这可是大殿!”阿部正武被气得差点脑壳爆炸,他强忍着怒意,警告狗将军不要拿他的官职开玩笑。

然后,刚刚还稍微有点活跃的气氛,又变成了墓碑一般的沉郁。

没有人能解决米危机,所以才更乐意听土屋政直的鬼扯玩笑。

过了许久。

柳泽吉保才硬着头皮提议:“我听说,明国上皇有意征讨虾夷,我日本与虾夷也是世仇。我想,可以以伊豆大岛,借为明国招讨使的官署。或可收购更多大米...”

这是一个绕行的策略。

借为官署,和租为商港相比,显得更正式、更不那么计较利益得失。

况且伊豆大岛是一座流放犯人的刑徒岛,价值很低。

狗将军连连点头。

无论如何,德川纲吉心里已经认定,郑诛和站在了自己这一边。再加上我孙子阵屋的生类怜悯养殖、孝湖的命名,还有两个侧用人、妻子鹰司信子的推荐,以及大奥缺钱的因素,他决定支持伊豆大岛开埠的事。

但伊豆大岛的商税,可不能交给幕府,要给他自己。

阿部正武对此也无言以对。他丢了大脸,现在人人喊打,他能怎么办呢?

“如果你们不反对,那等米荒过去后,即可施行。吉保,你去找郑行人商量。”德川纲吉一甩扇子,就这么确定了。

说是商量,其实谈能不能再搞点粮食或者钱。

“我阿部正武绝不允许他在日本国肆意非为。等着,我迟早会赶走他!”

走出江户本丸的表殿,阿部正武满含怒气的告诉好朋友户田忠昌。

户田忠昌无奈的摇头:“阿部公,你还是先回忍藩躲一躲风声吧。别盯着那个明国人,先躲躲飞过来的唾沫为好。”

斩了二十几个首级,姬骑士们裹好伤口,将血淋淋的人头挂在马上,随着郑诛和一起赶往我孙子镇。

再来时,这里已经颇为庞大,以旅社为中心,大概几十户日本人已经在附近准备盖房居住。稍微往里一点,是明国人在湖边的村子,山脚边则能看到,有温尚贵的棚户民们开挖的砖窑,正在呼哧呼哧的冒黑烟。

由于有了砖窑,大家也纷纷忙着订购,给自己家的破烂木板房换上好砖。

首节 上一节 66/4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