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第39节

五月初六,天气晴朗。

苏良拿着进奏院呈递上来的文书。

当看到其中一条消息后,不由得乐了。

知谏院包拯呈递了一份《休假札子》,称官员节假过多,影响公务,建议删减。

并称,像元日、寒食、天庆、冬至等七日节,放假三日即可,官家可不上朝,但官员们必须要去衙署办公。

包拯可不是沽名钓誉,装装样子。

他是一个真正的工作狂,且是个极度较真的工作狂。

他这种要求,放在后世会被无数人骂。

而放在当下,也有很多人骂他。

苏良猜测,估计看到此奏疏的官员,至少有一半都会骂他。

而一旁。

周元看到此条奏疏后,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忍不住称赞道:“包谏院果真勤勉,吾等假日确实太多,理应减免,我这就写奏疏附议!”

苏良有些哭笑不得。

周元日日都是深夜方归,五更即来。

苏良特别想提醒他一句,这样干下去容易英年早逝的。

但一看到周元身旁悬挂着的那个写着“勤能补拙”的条幅,顿时又忍了下来。

周元如此勤勉,其实与苏良也有关系。

他太优秀了!

苏良知晓包拯的本意是好的。

但他深知,靠勤勉强不了宋。

最后,他决定保持沉默,不发表任何意见。

大宋官员的假期确实很丰富。

每月有三天旬休,雷打不动。

大节日放假七日,重要节日放假三日,小节日放假一日。

加起来大概有一百一十多天的假期。

此外,每三年还有一个月的探亲假,还有婚假、生育假等。

自五月到八月,由于天气炎热,工作量近乎减半,而俸禄却分毫不少。

这也是很多人拼了命读书,读到胡子白了都要当官的缘由。

考公,确实香。

令苏良意想不到的是,除了周元上奏附议包拯的请求外,还有二十余名官员要求缩减假日。

并且有官员称,如今西夏、辽国与大宋已无战争,正是大宋图强的大好时机。

只要足够勤勉,便能够免受西夏与辽国欺负。

这个理由,苏良用膝盖去想,都不相信。

有这个时间,他还不如去陪陪妻子,想着如何造孩子呢!

赵祯也是勤勉之主。

正所谓:天赋不够,努力来凑。

他见到如此多的臣子申诉,不由得甚是欣慰,当即褒奖了这些人。

随后让负责指定节假日的祠部,将元日,元宵、寒食、天庆、冬至五个大节的七日假改成了五日假。

相当于减少了十日假期。

一些衙门的小节日假也随之取消。

这种事情,谁反对谁就是怠惰慵懒,反对者们也只能无奈接受。

……

黄昏时分,放衙后。

苏良从御史台走出,刚走到门外,就看到一名吏员与老洪走在前面。

那名吏员问道:“老洪,你觉得,勤勉,可强宋乎?可灭夏辽乎?”

老洪抿嘴一笑,道:“嘿,老母猪撵兔子,精神可嘉呗!就是让官家看着高兴!”

“哈哈哈哈……”二人忍不住都笑出声来。

苏良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这二人可是老吏员了。

对台院中谁喜欢摸鱼,谁喜欢做表面文章,再清楚不过了。

除了包拯、周元等少数官员,大部分官员做的都是面子活儿。

只是自欺欺人,图着高官厚禄罢了。

大宋若不改变机制,靠着勤勉富强,恐怕问题会越来越大。

不过,此举动还是有一些好处。

至少让各个衙门的风气焕然一新,有人是真勤勉起来了。

五月底。

在宋夏和议中立功的庞籍回到汴京,被擢升为枢密副使。

外出监察的殿中侍御史刘湜也回到了御史台。

苏良从赵祯的官员任用上看出,这位官家心里还是想着让朝堂有一些革新气象的。

但因前期的新政失败,顾虑过多,又始终迈不开大步子。

第45章 《武将忠勇论》与《武将死战论》

又一日。

御史台,察院。

书写人老洪拿着一份文书来到苏良与周元的屋内,高声道:“二位,出大事了,石元孙活了,石元孙活了!”

周元一愣。

“石元孙?开国大将石守信的孙子,曾经的鄜延副都部署,他……他不是五年前在三川口之战中殉国了吗?”

老洪微微摇头,将文书放在周元面前。

苏良对这位抗击西夏的将领也有印象,当即也起身,走到周元旁边。

文书内。

有一份西夏释放人质的名单。

其中,便有鄜延副都总管石元孙。

还有一人,是鄜延、环庆副都部署副总管刘平。

他也未殉国,而是成了俘虏,不过却在两年前病死在了西夏。

周元喃喃道:“这不是闹呢,朝廷都追封过了啊!”

刘平和石元孙还有一个身份。

一个是三川口之战的统帅,一个是三川口之战的副统帅。

三川口之战发生在康定元年(1040年)。

是西夏的立国之战。

也是大宋尤为耻辱的一战。

大宋一万多名士兵在三川口全军覆没。

当时,参与战斗的主将除了刘平和石元孙外,还有一人,鄜延路驻泊都监黄德和。

黄德和临战脱逃,是导致宋军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

其逃走后,还诬陷刘平与石元孙叛变。

当时的殿中侍御史文彦博亲审此案,最终为刘平和石元孙平反。

赵祯大怒,对黄德和施行了罕见的腰斩之刑。

而后。

赵祯追封刘平为朔方节度使,谥号“壮武”。

追封石元孙为忠正军节度使兼太傅,并特旨恩准他的子孙为官。

当时还有很多百姓泪洒街头,纷纷悼念这两位为国捐躯的英勇将领。

但现在,突然来了反转。

两位殉国的大英雄竟成了西夏的俘虏。

刘平已死,不用处置,但石元孙归来,可就尬尴了。

怎么处置他,成了一个大问题。

……

翌日,朝会。

因石元孙的“死而复生”,朝堂上直接吵的炸开了锅。

众朝臣竟出现了三种不一样的意见。

其一。

副相陈执中、枢密副使丁度、殿中侍御史刘湜、右正言钱明逸认为:

武将战败被俘,理应以死殉国。

石元孙贪生怕死,成为西夏俘虏,苟活五载,有损朝廷颜面,理应在边境斩首,剥夺所有敕封,家人亦应获罪。

其二。

首相杜衍、三司使张方平、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谏院包拯、监察御史李定认为:

石元孙战败敌国,辜负朝廷,但罪不致死,可剥夺敕封,不再许以军职。若处死,则易伤天下武将之心。

其三。

枢密使贾昌朝、副相吴育、枢密副使庞籍认为:

石元孙乃是战败被俘,而非投降,战役失败的主责亦不在他,不应加罪。

首节 上一节 39/2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