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贵族 第193节

孙武问道:“灭卫,并齐,吞晋?”

智瑶非常直接地摇头,说道:“我岂有叛逆之心?”

装肯定是要继续装的!

另外,不要用“吞”这样的字眼。

就像读书人那样,偷书哪能算是偷?

智氏以前是荀氏,在以前有个原国,老智家顶多就是恢复原国的国祚,期间会损害晋国的利益。

如果到时候晋国没了,那肯定是晋国君主和公族愿意让智氏替代,需要用的字眼是“代晋”,怎么能是“吞晋”呢?

现在智瑶就好奇一个,怎么孙武看了“黄父”和“邺”就敢那么说。

第285章 我孙武只效劳野心够大的人

人与人之间并不相同,指的不但是身份,还有智商与见识的差距。

其他人也许看不出智氏一系列有别于其他家族的发展。

虽然孙武看得并不全面,但是根据自己的智商与见识,一番思考下来能够得出的结论可真的不要太多了。

孙武仅仅是看了“黄父”和“邺”,暂时还没有查看智氏的农业实力,基本上已经确定智瑶想要做的事情有多大。

那个“黄父”的存在就是培养更多干事的人,等于是在培养小吏以及官员;而“邺”则是智氏军事装备的底蕴保障。

有了上述两个发现,孙武觉得自己其实不用再多看了。

事实上,仅是“黄父”和“邺”正在进行的事业,好多国家就全面落后给智氏。

智氏是晋国的老牌卿位家族,长久下来能够生存,足以证明本身的武力以及邦交能力不会差。

如果再加上智氏近些年来的不断东扩所展现出来的野心,以孙武的认知来看,何止是使家族变得更加强盛那么简单?

“鲁国孔丘常言礼崩乐坏,诸侯纷争愈来愈烈……”孙武开始讲起了当今天下的格局变动。

智瑶虽然一时间没有明白孙武讲那些做什么,还是听得很认真。

接下来听着听着,智瑶开始听懂孙武讲的是什么了。

孙武讲的不是什么大一统的理论,大概就是天下需要霸主,有一名霸主的存在可以镇压诸侯,减少列国之间的战争,等等之类。

这个其实就是当前时代一些大贤的想法,暂时够不上大一统的高度,认知还停在霸主存在的必要性上面。

说白了就是前人开路后人走,再给提上一种迫切需要的高度。

需要等兼并再更激烈一些,战事更加残酷,看多了人间的惨剧,再加上足够的认知高度,大一统理论才会因时因势的出现。

孙武的话很长,讲的都是一些自身发展的战略高度相关话题,只是不点名出任何一个国家。

其实也是现在贵族的节操之一,走到哪里都不会透露曾经为之效力的雇主信息。

历史上谁第一个开启为人效劳,转投他方势力后再卖个干干净净的呢?其实很难去寻找谁是第一个,只能看谁最出名了。

破坏社会道德底线的人之中,最出名的人是张仪?不止是谎话张口就来,并且极度没有信用,拿成功欺骗到人而感到欣喜。

智瑶开始有点回味过来了。

孙武用一句“灭卫,并齐,吞晋”来作为今天谈话的开场白,有点纵横家先声夺人的意思。

不得不说的是,智瑶确确实实也被那么一句话搞得有些心神失守,换作是正式的外交场合,免不得在会谈时吃亏。

当然了,弱者一时间占便宜其实是招惹灾祸。比如智瑶一时间不慎吃亏,事后绝对是会进行清算,有机会立刻报复,没有机会创造机会报复回去的那种!

“智氏是否有立国之意?”孙武讲了一大圈之后,很突然地问道。

纯以实力而言,智氏其实一点不弱于宋国、齐国、秦国……等等国家,问题不是国家就不是。

没有立国的智氏再强,实力也是被算作晋国的一部分。这一点肯定是不能搞混的。

智瑶定定地看着孙武,心想:“这是在问志向?”

有那么些人,他们因为有能力而自傲,挑选服务对象必须先问清楚志向,再根据志向来决定值不值得为之效劳。

现在是一个很多事情哪怕只差一层纸就会被捅破,说依旧不能说出口的年代。

智瑶说道:“我家封邑集中于东,拓长狄,占鲜虞,使我家北面无忧;攻鲁,灭卫,不使欺凌也;攻齐,概因齐强,使之弱也。”

看似在阐述智氏已经做了的事情和即将做的事情,没有回答到底要不要建国,一旦那些计划取得成功,成为什么局面还用多说吗?

如果智氏完成那些步骤,没有自行立国的话,又有心完成大一统,内部不再闹出什么幺蛾子,基本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扛得住晋国。

问题的关键是,智氏真的成功灭掉卫国、鲁国、齐国和其余东面的国家,哪怕智瑶有心继续作为晋君的臣子,其他人能够认可吗?

再则言,以晋国卿位家族的尿性,和平共处只会是国家艰难的时刻,以前是外部威胁轻一些就内斗,搞到现在有外部威胁也没有消停下来的自觉。

孙武全程面带微笑,无法看出到底听懂了没有,愿不愿意为智氏效力。

今天的谈话基本上也就是这样了。挺符合当代的实情,什么都是慢节奏,遭遇到重大抉择不需要立刻做出决断,能想得多细就多细,需要时再表达出自己的态度。

在接下来,孙武在其他人的陪同下去前往游逛“邯郸”以东的农耕区。

智瑶借机去巡视“邺”城,查看各项生产,考研公输氏对水力锻锤的研究进度,事情还挺杂的。

一直到智徐吾护送南子以及卫君辄、一众公子、公孙等人来到晋国,智瑶才放下手头的事情。

“孙子在鲜虞?”智瑶挺纳闷孙武还真能跑。

孙武这是想要把智氏各地逛一个遍。

话说,孙武已经六十二岁,去各地的路途中少不得跋山涉水,撑得住吗?

不过,以孙武看上去还健朗的状态,似乎是没什么问题,别说还得到智氏的妥善照顾了。

近期,智瑶一再斟酌要不要灭掉卫国,思来想去做了许多思想上的斗争,发现短期内还真是无法拿出一个真正的决议。

老智家需要先看一看晋国内部各个家族的反应,尤其是将卫国非公族的贵族态度搞清楚。

所以,到底要不要兼并卫国,看的不止是短期内的效益,还要将可能对局势所产生的变动研究明白。

目前“濮阳”在智氏的控制之下,卫国够份量的人物也都被智氏所控制,看似没有那么急切做出决定,其实时间上还挺紧张的。

因为没有要马上拿出决断的关系,智申与智瑶这对父子需要迎接卫国君臣,但是也仅仅是尽到礼仪上的迎接,话肯定不会多谈。

在对待卫国君臣上,老智家哪怕是要把卫国灭掉,不能缺的礼仪还是一点都不能少。这个并不是做了那啥还立牌坊的虚伪,纯粹就是真的需要罢了。

智瑶发现卫国君臣并没有认清事态的严重性,趋于智氏会干点过分的事情,却不会搞到把卫国灭亡。

这种认知似乎也没有错?反正智氏还真不会让卫国灭得连渣都不剩,至少会留下一座城邑给卫国君主和公族养老。

当然了,卫国那一批人肯定不会送到“新田”那边,原因是智氏发动的是私战,并不是什么国战。

这里智氏创造了一个历史,用一个家族的力量攻克一国都城,再将该国顶级人物一锅端。后人要是看到这一段历史,大概能充分认识到晋国卿位家族的强大?

智氏能不能吞并卫国还要看各诸侯的反应,只是以当前的情况来看,有能力干涉的国家并不多,麻烦是在成为既定事实之后。

另一项,周王室那边的态度更是需要注意,不是注意什么,主要是智瑶还想着某天被周天子赐封侯爵来着。

如果智瑶没有获得侯爵,某天智氏立国只能先以恢复原国的国祚来当依据,一开始的国号只能是“原”了;换作智瑶先获得侯爵,等于说有立国的资格,国号是什么完全能用别的依据来定。

三个月之后,孙武重新来到“邺”城。

在这期间发生的事情对某些人来说挺多,对有些人则是日子该怎么样就是怎么样。

“我闻智氏欲起新‘都’?”孙武说的‘都’是用来安置祖庙的一种名称。

这件事情智瑶已经纠结了三四年。

比较明显的就是随着智氏的重心东移,处在魏氏和韩氏夹缝的“智”地不再适合作为老巢了。

既然智氏的重心已经确定东移,随着“邯郸”和“邺”的开发越加完善,以前不赞成的人看到可观收益以及明白发展侧重的重要性,变得不再反对将“都”东移。

麻烦就只剩下了一个,智氏新的“都”最好别是他人用剩下的城邑,迁徙“都”最好是从无开始筑城。

智瑶答道:“确有此事。”

孙武说道:“可在‘濮阳’择一地筑城。”

随后,孙武开始讲述“濮阳”那边的地形,包括周边的地缘关系等等。

什么是地缘关系?说白了就是哪个地方周边有哪些势力。

孙武已经确认智氏要徐徐灭掉卫国、鲁国和齐国,等于说认为智氏应该选择“濮阳”那边作为未来的侧重核心。

比较现实的是“濮阳”属于一马平川,也就是根本没有什么险要依托,需要本身有着极强的国力和军队战斗力可以信赖,要不然将“都”放那边就等于是自己在找罪受。

智瑶本来也有类似的想法,其中的一个原因是那边不止便于开展农耕,并且也能作为战马培训地。

事实是什么?无论是春秋还是到长久的以后,“濮阳”本身就适合培育优良战马。

听完孙武讲完了之后。

智瑶起身对孙武施了一礼。

孙武也站起身来,回了一礼。

所以是,良臣择明主而事,智瑶多一良臣?

……………………

APP端口的书友圈有一个置顶的推书赢天团白银打赏,作者菌能不能也有一位白银盟,全靠大家啦。请大家帮忙多点赞和品论,算是帮作者菌争取获得一个众筹白银盟哦!

对了,保底月票投给作者菌呀。感谢,感恩!

第286章 成汤、文王之姿

这一下,智瑶左司马穰苴、右孙武,大业基本上是稳了?

其实,以智氏现在的实力,再加上智瑶一直在按部就班进行各种建设,哪怕是没有良将或是谋臣,依靠硬实力去推的话,不计算其中的损失,推肯定是能一个个推过去的。

智瑶在确认了孙武的态度之后,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赶紧带上孙武前往智申处,商量收归家臣的仪式应该怎么举行。

当然不是草草了事!

目下来看,孙武好像是没有什么亮眼的战绩?那是他并不作为主帅,担任的是参谋的职衔,才会没有冠上亮眼的战绩。

事实也是那样,孙武长久以来都是在担任副手,跟谁都能搭伙,其中与伍子胥配合得最好。

智氏的核心高层已经脱离了低级趣味,并不会像一些充满低级趣味的人那般,以为孙武没有担任过主将就属于没有起到关键作用。

这个完全是智瑶提高了智氏核心阶层的眼光,接触多了又见识到布局带来的效益,谁还会轻视幕后英雄呢?

别说孙武在攻克楚国“郢都”一战可是存在感非常强。

智瑶就是一开始不熟悉当代,导致一些布局慢了一些,到近些年来才开始进行加速,要不然早该让世人见识到什么叫做硬实力的碾压了。

情况是个什么情况?主要是智氏本来的基本盘就挺好,后面又合并了中行氏,体量上不止晋国内部没有家族能比拟,便是与国外诸侯一比,绝大部分列国也比不过智氏。

恰恰基本盘足够,要不然智瑶极可能需要花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一边积累一边建设和布局,才有可能达成目前的现状。

至于为什么智瑶折腾了十几年才这样?看他之前是什么身份,目下又是什么身份。只能说不作为名正言顺的一把手,好些东西并不是会就能弄。能有现在这般,还是智跞和智申极度开明了。

所以,花三十年和用十几年进行对比,真不是光有时间上的差距,在很多方面遭遇的麻烦会是一致的。

在智氏能够抵达的族人以及家臣相继来到“邯郸”之后,关于智申敕封的仪式开始了。

敕封?没错,就是这个用词。

目前一家之主都能进行敕封,除了吸纳成为家臣之外,还会当即给予相应的食邑。这么一种仪式不止场面上显得隆重,待遇方面更是超规则。

首节 上一节 193/4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