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贵族 第20节

在郑国那边,主政郑国几十年的公子侨……,也就是在郑国变法的子产,法家先驱之一,于当年春季下旬寿终正寝,一直到夏季时分消息才传到“新田”。

晋国这边,得知子产去世消息的好多家族,包括智氏,一些陷入内战无法自拔的赵氏、魏氏、韩氏、范氏和中行氏都有派人前往哀悼。

几十年前晋国还一再殴打郑国,怎么还有那么多家族对子产的丧礼这么重视?

这个要提到有的人活着,然而他们早就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们却是永远活在一些人心中了。

智瑶搞不清楚状况,特地了解才知道子产铸刑鼎对晋国的影响不可谓不重。

正在智瑶犹豫着要不要去郑国一趟的时候,激战了小半年的“晋阳”出现结果了……

第35章 内战有结果啦?

范氏和中行氏主动撤离了对“晋阳”的围攻,等于说承认无法攻下。

随后,士吉射带着军队退去了“祁”,中行寅带着军队回到了“潞氏”。

撤离对“晋阳”的围攻之后,范氏和中行氏竟然不是合兵一处,选择了分兵驻扎?这就给赵氏为首的阵营有很大的可乘之机了。

“中军佐率军攻‘祁’,克之。下军佐携残兵再退‘中都’,赵兵进逼再退,如今困守于‘随’。”

真真是有够惨的呀?不过,多少算是活该了。

冬季那么恶劣的气候都还在进行攻城,春暖花开再坚持下去,军心士气怎么都能勉强维持住,偏偏天气转好后选择了撤军,一下子让本来就有诸多怨言的军队一下子士气泄了个干净,哪能没有后继的一败再败。

智瑶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去面见智跞,说道:“祖,我家出兵可也。”

消息当然有禀告到智跞处,可能比智瑶听到的消息更详细。

智跞比较艰难地说道:“如此,出兵罢。”

不是智跞身体出现了状况,完全是这种逮住便宜就占……又或者说叫痛打落水狗的方式,比较令人不齿。

想要里子,面子是个什么玩意?

再则,老智家现在的名声本身就不咋地。

等这一次内战结束,老智家照顾一下范氏与中行氏的残存族人,再有更嚣张跋扈的赵鞅顶上去,到了智申这一辈有的是时间来挽回声誉。

毕竟,任何的风言风语都敌不过岁月,时间一长人们只会去谈论更新奇的八卦,只有一些有心人才会死盯着别人曾经的污点。

范氏和中行氏不再围攻“晋阳”了,并且后面范氏还一败再败,两家是不是就进入到灭亡倒计时?

以纸面数据来看,范氏和中行氏的封地都还在手里,尽管折损了一个又一个“师”的兵力,但是赵氏、韩氏和魏氏也不是没有兵力损失,其余参战的中小贵族一样兵力耗损严重。

一个家族能集结一个“军”的兵力,折损掉一个“师”还有四个“师”。

有些卯足劲也就能集结起一个“旅”的兵力,折腾没了就等于家族武力被清空了。

智瑶带着两个“师”开始征讨晋国中北部的范氏城邑,过程中发现中小贵族被这一次内战折腾得很凄惨。

好多小家族的家主直接战死疆场,他们的儿子为了完成纳赋额度,需要搜刮封地又召集青壮,搞得出征气氛看去上凄凄惨惨戚戚。

中等贵族也没有好到哪去,智瑶就看到军中出现了不少小家伙,从十来岁到二十岁居多,带来的军队素质方面着实也是差。

智瑶自己十一岁而已,也是小家伙的一员,只是统率的军队哪是其他家族能比?

会出现那么多年轻人在军中,除了他们的父辈已经战死,又能是怎么回事。

在这个父死子继的时代,年纪再轻也要顶上,不顶上就要交税,交不起税会让封地不保,没有封地他们就剩下一个贵族的空壳名份了。

“今次之后,霸业安存?”智徐吾对晋国感到了担忧。

是啊,一次内战,几个卿位家族的折损太严重,中小贵族遭到波及也是情况很糟糕。

要感谢现在不是会刻意对普通黎庶肆意屠杀的年代,要不然情况绝对更惨。

可能是范氏大肆征召的关系,智瑶这一路大军几乎没有怎么费劲就连续攻城拔地,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就将范氏城邑全给攻占了。

在那期间,士吉射带上残兵败将前往“潞氏”跟中行寅会合,他们再一起撤到“邯郸”城下,随后赵鞅带着赵氏、魏氏和韩氏的大军卷土重来,两个阵营的将士围绕“邯郸”一再展开激战。

老智家的智申则是带着三个“师”在接收中行氏的城邑,过程中极少遭遇抵抗。

中行氏各城“邑宰”不抵抗,除了他们没有多少兵力之外,跟智氏、中行氏同出一宗有着很大的关系,根本原因则是智氏在中行氏败局明显的情况下对外宣布会庇护中行錡了。

智申去的区域是晋国西部和西南部。这边以前不是属于秦国的疆域范围,便是盘踞着各种戎人,以伊洛之戎和陆浑戎、蛮氏最为强大,后面除了蛮氏幸存之外,伊洛之戎和陆浑戎都被晋国给灭了。

赵氏、魏氏和韩氏正在跟范氏、中行氏、邯郸氏打生打死,智氏却是一再攻城掠地?

老智家打下的城邑,以后就是老智家的地盘了吗?并不是的。

智瑶倒是很想一下子来个鲸吞,只不过很清楚不能干,真的那么做来不及消化就要被赵氏、魏氏和韩氏,极可能还要再加上公族以及其余中小贵族,联合起来要把智氏灭了。

重点是,智氏鲸吞之后没有多少用来消化的时间,但凡能有个十来年的消化时间,智瑶真心敢赌一把!

而在智瑶重新回到“新田”时,“邯郸”那边的战局早就有了结果。

赵氏、魏氏、韩氏以及参战的中小贵族,他们耗费了极大的代价攻克“邯郸”城,士吉射以及中行寅带上一批族人和残兵败逃去了“沫(朝歌)”,后面更是渡过大河逃去卫国,一番辗转决定前往齐国。

范氏和中行氏的家主竟然逃国?

要知道范氏和中行氏虽然在内战中败了,丢失了不少城邑的控制权,手里却是还是掌控着大量的城邑,不是完全没有机会玩一手绝地反击,困守一地也是可以争取时间等待变局的。

然而,士吉射和中行寅还是跑了,他们在跑出晋国之前公开承认战败,用意是让国君和赵鞅适可而止,不要干出赶尽杀绝的事情。

“中军佐拒士皋夷承范氏、中行錡继中行氏。”智跞脸色一片铁青。

这是赵鞅要让范氏和中行氏在晋国彻底消失啊!

按照以往的惯例,士吉射和中行寅都已经干出了“投降输一半”的行为,范氏和中行氏被削弱活该,可是不至于灭族的。

赵鞅拒绝了智跞的提议,连带国君的命令也不听,反正就是要彻底灭亡范氏和中行氏,得到了魏侈和韩不信的支持。

内战中损耗极大的各个家族,他们一样赞成赵鞅的建议,就等着分食范氏和中行氏各地的城邑。

面对群涌汹汹的局面,性格上有缺陷的智跞再一次从心了。

然后,因为赵鞅坚决要灭掉范氏和中行氏,导致内战还有得打!

第36章 收留孔子附赠的“大礼包”

按理说,赵氏、魏氏和韩氏在内战中折损了那么多兵力,智氏则是几乎没有什么损失,智跞不应该那么怂的。

比较现实的是,智跞本身的性格就是强硬不起来,再来就是考虑到下一代智氏之主智申也是一个性格软弱的人,导致智氏需要做的是蛰伏,不能轻易跟风头正盛的赵氏正面硬刚。

憋屈肯定是憋屈,现实也是现实,对智氏一众族人以及家臣有一丝安慰的是还有智瑶值得期待。

“李耳有一言甚妙,道‘天欲其亡,必让其狂’此言。”智跞召集了智氏的主要族人和家臣,开会来稳定内部。

什么?那一句“天欲其亡,必让其狂”竟然是老子说的?

以前可能不是,有了穿越者智瑶的这个版本,那一句话确确实实是老子亲口讲的。

老子还在“黄父”,迷恋上了研究自然万物,对于“道”的理论有了雏形。

如果老子能在“黄父”创下鸿篇巨著,他名留青史是必然,少不了记上属于老智家的一笔。

比较可惜的是,老子不知道是感悟了什么,请人代为向智氏辞别,带上自己的随从回去故居(楚国)了。

这一次,老子是真的走了,不知道还会不会再次来到智氏作客。

智跞没有特别点名,听得懂的人则是清楚在内涵赵鞅,一切只因为内战稍微告一段落之后,赵鞅变得越来越嚣张跋扈了。

“君上给予中军佐诸多殊荣加身,为何?”辅果问道。

现在没有“加九锡,冕十旒”这么一套,只是觐见一国之君还是应该入朝需趋和赞拜报名。

当前的贵族几乎剑不离身,入室脱掉步履是基本礼节,所以“剑履上殿”不算什么殊荣。

辅果提到的是国君特别让赵鞅获得“面见不趋”和“赞拜不名”的特权,近一步增加了属于赵氏的威风。

智跞皱眉看了一眼辅果,答是不可能去答的。

小宗之主而已,以前做的一些事情不追究,怎么还能这么跳呢?

辅果干脆自问自答,说道:“便是主所言,天欲其亡,必让其狂。”

这一下智跞更不开心了。

虽说在场的不是智氏核心族人,便是信得过的家臣,没见一家之主只是隐晦在提吗?指名道姓是怎么一回事啊!

今天智跞除了要稳一稳众人的心态之外,他还要对接下来家族做什么进行安排。

还是那一句话,智氏需要蛰伏,但是不代表就什么都不干,对外保持低调是一种策略,内部的发展非但不能落下还要精心计划以及实施。

“你等子嗣过六岁需召,遣至瑶处。”智跞说道。

一句话让好多人直接愣住。

行冠礼之后差不多也就结婚了,他们之中谁还没有几个儿子,便是有孙子的人也不少。

智徐吾首先想到了什么,问道:“主,可是往‘黄父’?”

关于智瑶有一批学伴的事情,以前或许没有多少人留意到,一直在智瑶有所表现之后,尤其是上一次家族内部进行清洗,好多突然冒出来的人接替了清空的职位,想再不让他们留意都难。

他们发现那一批人之中还是有熟悉的小伙子,可能是来自族中不被重视的族人,也能是家臣或“士”、“徒”的孩子,消失一段时间之后再出现,一个个竟是掌握了连长辈都吃惊的知识,并且还能就实利用。

有了智徐吾的提示,一些本以为是要让子嗣当“质子”一类的人反应过来,赶忙答应下来,内心里也是充满了期待。

“主,可有限数?”有族人问道。

这一下倒是让智跞愣住,心想:“对啊,瑶没有说人数。”

老智家的族人和家臣肯定不希望有人数限制,巴不得自己的后代都能够有学习的机会。

而智瑶其实就是让老智家提前进入到有私塾能上的时代,别看只是这么一个小小举动,一下子直接“快进”了六七百年,乃至于是一千五百多年啊!

家族的私塾接纳普通族人就读,历史上要到西汉时期;大肆接纳非族人入学则是要到北宋时期才成为常态了。

“初始版的《德道经》吗?”智瑶没有参与家族会议,手里拿着老子走前留下的未完成著作。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听过没有?

智瑶手里就有老子亲笔书写的《德道经》,并且还是未完整版!

这一份“草稿”要是能妥善保管留存到现代的话,怎么都能算是无价之宝吧?拿出去拍卖,亲笔未完整版绝对比亲笔完整版的拍卖价更高。

智瑶对于《德道经》当然不陌生,只是跟很多人一样记不得全篇。

事实上也是那样,即便有专门去死记硬背过,时间一长也会遗忘掉大部分,能记得完整的几句都算是不错了。

“老子这是打算西出化胡了啊?”智瑶觉得一定是那样。

当然,目前的函谷关跟众所周知的那一座并不是同一座。

历史上有三座函谷关,第一座其实就是殷商时期建立的桃林塞关隘,第二座才是秦国攻占河西之地后建立的函谷关,第三座则是西汉时期建立的函谷关。

桃林塞的那一座在目下还存在,老子如果西出化胡,经过的函谷关就是这么一座。

当前的函谷关在晋国的疆域范围,控制权却是在周王室的尹氏手里。

那么说或许也不正确?现在算是属于一国统治的区域,需要建立城池并有所人工痕迹,比如开垦农田之类,其余不在城池辐射范围内的地区都算无主之地。

讲人话就是,城池的一定范围内才代表势力归属,没有城邑的地方就是没有主人。

所以了,尹氏的封地之一函谷关处在晋国众多城邑的夹缝,怪是怪了那么一点,情况则是这么个情况。

“老子走了,孔子来了……”智瑶很高兴又有一个好为人师的客人,并且还因为孔子带来两百多名弟子感到由心的高兴。

首节 上一节 20/4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