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今后好长一段时间就是吃、喝、用老智家,心里有逼数,但是请允许保留最后的颜面。
智瑶对孔子行礼,招呼子路到一边说话。
一定是孔子事先就有交代,要不然作为孔子最坚定马仔……,不对,是极为尊师重道的子路,不会在智瑶提出请求后,用一种无奈的表情答应下来。
这叫什么事?子路在鲁国担任季孙氏的家宰,为的是帮孔子改善跟三桓的关系;后来他去了卫国,为了让孔子过得舒服一些,不得不去巴结孔悝;现在来到晋国,他又要为了孔子有良好待遇,去为智氏当牛做马啦!
有这么一名能力高超又尊师重道的弟子,只能说孔子太幸福了。
智瑶见了孔子一面,借到子路非常高兴,有点不明所以的是好些孔子的弟子也被遣了过来,说是可以帮忙什么的。
“这是……,反正不是要跟老智家绑定,更像是借机会历练。这么说,孔子还时时刻刻想着回去鲁国反攻倒算啊?”智瑶觉得应该是这么回事。
第40章 邀诸侯会猎
人在外出人头地了,不回去故乡炫耀一番,是不是觉得人生失去了光彩?这也即是所谓“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了。
所以,人牛逼了不能装逼给熟知的家乡父老看,再牛逼又有什么意思。
混得好了想要回去家乡炫耀,能在故乡发展得很好自然更好。社会的发展动力,要将装逼欲望涵盖进去,对不对?
智瑶倒是很想帮孔子回去大大地装逼,很现实的是诸侯都觉得晋国不行了,来自晋国的“光环”也就变得不那么明亮。
说直白点就是,晋国仍然被公认是霸主国时,任何人或物只要到晋国镀一层金,回去就能各种狂拽酷炫吊炸天。等晋国对诸侯的威慑不再,来晋国镀金也就失去了必要。
“历史上孔子在外流亡了多少年呢?晋国需要花多久的时间才能重新恢复霸业,孔子等不等得到?”智瑶还是很想帮孔子回到鲁国装逼的。
现在的问题在于晋国会沉沦多久,乃至于能不能从泥沼里爬出来。
总而言之,压在“东方世界”列国身上的两座大山,晋国和楚国都发生了泥石流,有野心的诸侯机会来了,弱小的列国必将遭殃!
历史上孔子活到七十二岁,考虑到有十来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好像还经常有上一顿没下顿,身子骨被熬差了比较正常。
在这个历史版本,孔子得到了智氏的收留,生活质量肯定不会差,看就看精神状态怎么样了,怎么着都该比原历史的寿命更长的吧?
“瑶,大军抵‘雍’休整?”智申不管事,用的是问句。
以齐国为首的多国联军已经渡过大河,他们进入到范氏的控制范围,到了一个叫“共”的地方。
这个叫“共”的地方有相当多的温泉,民间别名叫“百泉”,还是一个风光很优美的所在。
“雍”地距离“共”地约有一百七十里,中间还隔着一个“凡”地,比较麻烦的是“共”西边还有一个沼泽面积很广的地方,当代人称为大陆泽。
所以了,智氏、辅氏和一些中小贵族合起来的两个“军”到了“雍”就该停下来驻扎,一方面做好休整,另一方面则是派人去邀请齐君杵臼、鲁君宋、卫君元、宋君栾、郑君胜会猎。
会猎啊?说白了就是约个地点开战。
因为是进入到春秋晚期的关系,处在老旧与新意变革的交替时间节点,一方邀请另一方或多方到哪里开打,会不会答应的机率几乎就是一半一半了。
智申得到答案,又问道:“诸侯合兵多寡?”
关于诸侯合起来到底有多少兵力不好说,并且要不要算上范氏以及中行氏的私军也是说不准。
目前士吉射和中行寅就跟诸侯们待一块,只是两人的存在感从一开始很强,到后来存在感越来越弱了。
这个是随着范氏和中行氏的一座又一座城邑改换墙头旗帜发生的改变,某种程度来说也是士吉射和中行寅对各诸侯的可利用价值一直在减少,产生一种态度上很现实的变化。
智瑶猜测道:“当有六七万之数?”
哪怕是进入到春秋晚期,中原列国还是遵从着周礼的军队编制,最为明显的就是诸侯的一乘只搭配二十五名步兵,因此他们的一个“军”就是五百乘战车以及一万两千五百名步兵。
智申点了点头,心态很稳地说道:“如此,不过四五‘军’之数。”
晋国在取得霸权之后能够从列国收取保护费,将近百年从列国身上吸血,自身也因为一直对外国战获胜而在增加人口,才会在栾书当政的时代进行军制改革。
后来的齐国也想改革军制,学习晋国旧有编制不变但是多塞进一些步兵,一有苗头就遭到了晋国的痛打,乖乖继续执行周礼的军制。
其他国家很难产生扩编的念头,不是生产力跟不上,便是兵源不足够,老老实实玩旧有一套也就是了。
智申一点都不怕列国,原因是再怎么内战自我削弱,晋国军队的战斗力还是远远高于各诸侯。
以前晋国还会忌惮楚国,可是自从楚国被吴国一再击败,搞得楚国已经失去争霸的资格,改为怎么谋求自保了。
这个也是楚国这一次为什么没有凑热闹的原因,换作是以前不用齐国争出头,一看到晋国又内乱的楚国吆喝都不会吆喝就直接出兵北上了。
打着智氏旗号的军队进入范氏实力范围,他们并没有对高悬范氏旗号的城池发起攻击,甚至还会去人商议采购某些什么东西。
暂时还归于范氏的城邑会卖东西给智氏吗?会,并且绝对是价格童叟无欺。
范氏的族人或家臣那么干不能算是叛徒,他们只是保持着旧有秩序的做事风格罢了。
当然,换作是赵氏来跟范氏买,以赵氏发声要灭掉范氏搞得人尽皆知,信不信赵氏的人去了范氏会变成在送人头?并且范氏杀起送上门的赵人还不会有半点心理负担,只因为赵午尊礼上门就被白白杀啊!
某日,智申派去“共”的人回来了,带回了诸侯同意会猎的消息。
齐君杵臼代表其余诸侯,约定就在“共”地展开会猎,同时询问智申好多问题,其中包括智氏和中行氏本为一家,怎么会选择站在赵氏那边来手足相残这一条。
“申竟无言以对……”智申感觉太亏心和太羞耻了。
怎么?难道要回答齐君杵臼,说老智家没把握抗衡赵氏、魏氏和韩氏的联合,甚至是为了分杯羹才将同出一宗的中行氏卖了吗?
智瑶将关于齐君杵臼多余的问题进行封锁,免得传出去了让军心产生动摇。
说一千道一万,老智家这一波操作真心不地道啊!
“公孙,赵氏、魏氏、韩氏之兵由‘邯郸’南下,十日前已抵‘沫’。我若襄助,需八日之内赶至‘共’地。”子路是以全局为出发点,来讲这话的。
智瑶扫了帐内的子贡、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予……等人一眼,心里其实是比较纳罕的。
这些孔子的门生,他们好多人都有精神洁癖,见不得人间污秽。
要是智瑶敢透露想坑赵氏、魏氏和韩氏的想法,天晓得会不会当场遭到破骂。
智瑶视线移动到一脸期待的子路身上,说道:“我即便请示大人,诸位亦做好开拔准备。”
子路在鲁国领过兵,就是没有统率霸主国军队作战的例子。
关于晋国军队牛逼已经广为流传了近百年,子路怎么能对统领晋军与敌人交战不感到期待呢?
………………
有Q群啦!群号:872633644
第41章 智申也有高光时刻
如果可以的话,智瑶真的不想率军去帮赵氏、魏氏和韩氏扛雷。
原版历史上,赵鞅似乎就是被诸侯联军逼得很惨?
那是赵鞅在“濮阳”与范氏和中行氏的残余决战,诸侯突然率领军队出现在战场,一下子让赵氏以及其盟友陷入了艰难的境地。
那一场战役史称“铁之战”。在这一场战役爆发之前,晋国就被齐国攻占了数量不少的城邑,连带郑国也在南方不断袭扰晋国,使得晋国属于霸主的颜面被丢到地上反复践踏,从而令世人发现晋国不但在走下坡路,好像是真的彻底不行了。
奈何智氏出战是国君的命令,尤其智氏本身希望借这一次国战挽回声誉?智瑶也就不能搞一些骚操作,该做的是以堂堂正正的姿态前往迎击入侵的敌军。
“一应粮秣、器械、被服皆已备妥,公孙可时刻进军。”子贡担任了后勤官的角色,将事务办得井井有条。
智瑶算是彻底看到孔子一帮弟子各有才能了。
善于经商的子贡肯定对调度物资不陌生,里面也就涉及到了管理学。
子路则是在带兵上很有才能,短短时间内熟悉了晋国的军事编制,一边行军赶路,另一边开始尝试调度晋军,做事方面的进度简直不要太快。
孔子另外的那些弟子,他们或是跟在智瑶身边出谋划策,又或是去了基层处理杂务,来自智氏以及其附庸组建起来的两个军团,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看起来竟是完成了磨合。
“诸位辛苦,瑶备以薄礼,望不见怪。”智瑶知道要让马儿跑就要让吃草的道理。
没有子贡的份,他现在是智氏的家臣,计算功勋有自己的程序。
子路、颜回、冉有等人也不推辞,该拿什么就拿什么。
事实上也是这样,有付出就该有所回报,没有什么需要感到不好意思的地方。
他们已经来到一个叫“宁”的地方,距离“共”不足五十里。
部队驻扎之后,隔天有中行氏的家臣过来,再一次询问智申为什么要站在赵氏那一边。
智申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能说是国君的命令。
那么回答倒也合适,不至于被诟病。
“君上无德,不足为君,智氏何不入我方,共襄盛举?”任嚣发出了邀请。
智申说道:“此为引狼入室也!”
任嚣听得愣住。
现在还没有“引狼入室”这个成语,智申是跟智瑶商议时听到,觉得很适合用来回答任嚣才给用上。
尽管还没有成语典故,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任嚣一下子就听懂了。
“我家出兵抵御诸侯侵袭,为正道也!”智申觉得自己是在干正义的事业,心里有了底气,反而劝道:“我主为存范氏、中行氏多番努力,恶于中军佐亦寸步不让。谨告上军将、下军佐及时醒悟退出联军,万不可自误,绝后世名声。”
内战是一回事,道理说破天,不管有什么难言之隐,引来诸侯入侵就是不对。
任嚣知道智跞的确是在努力保存范氏和中行氏,打从事实上也因为智跞一再力争,搞得跟国君和赵鞅的关系一天比一天差。
在这么一件事情上,站在赵鞅的角度来看,智跞就是蛇鼠两端,便宜要占,好人也要当;站在国君的立场看智跞,又该是为臣不忠,为“卿”不诚,无法罢止内战的同时,就看能不能抵御敌国的入侵;在士吉射与中行寅看来,注定会让智跞搞得里外不是人。
史书会怎么去记录智跞的所作所为?一定会如实进行记载,相关的解释权到底怎么样,看就看最后是赵、魏、韩成功分晋,还是智氏独吞整个晋国了呗。
一旦是赵、魏、韩瓜分了晋国,智氏的名声绝对会差到一定程度。
换作是智氏吞并了晋国,肯定变成了智跞在这一场内战中是正面的角色,少不得进行一些该有的修饰,比如哪个事件中还是多么左右为难,心地又是怎么善良之类,一些错误的解读将是心怀不忍以至于此啥啥啥的。
说白了,谁赢谁有理而已。
智申给了任嚣一个保证:“如我家不倒,中行氏血食亦不绝。”
得到承诺的任嚣走了,回去之后将智申的原话转告中行寅,使其听后沉默了良久。
“此战,我不应与也。”中行寅说道。
哪怕是到了春秋晚期,贵族的一些操守也还没有被彻底的遗弃,中行寅事先就觉得引来诸侯联军不对,问题是士吉射太过于强硬罢了。
在这一场内战中,某种程度上中行氏也是被范氏坑了,他们如果处在优势的一方自然不会怎么样,事态极度不利就会让中行寅对士吉射产生一些想法。
范氏从士鞅那一代就各种名声败坏,轮到士吉射当家作主依然不改家族本色,甚至士吉射明明没有士鞅的能力,偏偏还更为贪婪。
讲事实,没有赵鞅当带头大哥,后面也会有某位“卿”选择站出来对抗范氏,内战依旧是无法避免,一切只因为范氏着实是太过于贪婪无度。
中行寅没有通知士吉射,倒是有派人知会诸侯一声,带着范氏的军队向大河沿岸行军。
他这么一搞,一下子将士吉射搞得很懵逼,连带各诸侯也是一阵错愕。
什么情况?
其实就是智申对中行寅的保证出效果了。
现在是一个祖宗得享血食比什么都重要的观念,哪怕中行氏的直系族人被团灭,以后智氏过继一人侍奉中行氏的宗庙,等同属于中行氏的祖先还有人侍奉。
智瑶这边知道中行氏退出诸侯联军,后面去问智申才明白怎么回事。
不得不说,智瑶被自己这位憨厚父亲的操作有点惊讶到了,心想:“攻心见效,还是无意之举,又或者是瞎猫碰上死耗子?”
无论是怎么回事,中行氏离开联军对诸侯和范氏就是一种打击,不免也会影响到联军的士气。
在这种现状之下,智瑶请求智申下达了进军的命令,大军直接朝着“共”逼近。
诸侯以及士吉射面对突然出现的幺蛾子比较措手不及,他们还听说了赵鞅带着大军前去攻打“沫(朝歌)”的消息,一番开会之后决议赶紧跟智氏开战,好去救援正在遭到攻打的“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