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贵族 第249节

“韩氏欲练骑兵?”智瑶问道。

韩庚琢磨着不算是侵害了智氏的专利权,颔首说道:“秦国、白翟皆有骑兵,我若与之为敌,怎可无有?”

老实说,之前大肆使用单骑走马的势力很多,包括诸夏之外的族裔,秦国、代国以及赵氏、狐氏,真不算是哪个家族的独有专利。

只是,不管是哪一方,他们都是一种骑马步兵,用战马代步,到了作战时下马成为步兵,真正能够骑射的数量还是极少数的。

当前,因为智氏将马镫和马鞍弄出来,以极快的速度正在被模仿,渐渐各方势力有了更多可以骑射的骑兵,比较尴尬的是使用的方法不对,骑兵的威力暂时也就那样。

事实的真相本来就是那样,一个兵种是否强大,看的还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进行使用,真不是出现那个兵种之后就是能够立刻镇压各种不服。

智瑶从不担心马镫、马鞍或马蹄铁成为烂大街的货色,他们率先组建骑兵,已经吃到了骑兵带来的红利,接下来无非就是在战术战法上下功夫。

如果因为担心传播开去,有好东西不拿出来使用,岂不是因噎废食了?

至于说以后游牧族裔因为有了马镫、马鞍和马蹄铁会成为祸害?

中原文明只要保持强盛,游牧族裔只会往能歌善舞的趋势发展。

如果是中原文明自己不争气,该被欺凌不会避免,真不是游牧族裔拥有马镫、马鞍和马蹄铁的原因。

这个是智瑶从史书上得出来的结论。

在没有马镫、马鞍和马蹄铁的时代,春秋列国一点不怵游牧族裔,战国时期的秦国、赵国、燕国都将游牧族裔摁在地上锤,轮到西汉初期匈奴一度将新生的汉帝国摁在地上锤,后来汉帝国反过来玩起了追亡逐北。

所以,农耕族裔和游牧族裔到底谁锤谁并不是单纯因为马镫、马鞍和马蹄铁,有着太多方方面面的因素了。

事实上,中原王朝只要不陷入内斗不可自拔,对上游牧族裔不说全面碾压,被欺负得毫无还手之力的例子反而极少,但凡肯去励精图治哪个不是摁着游牧族裔在锤?

这个是中原王朝从冶炼到工匠技术,人口以及生产力等等方面领先游牧族裔。而游牧族裔极少能够点开太多的科技树,一般也就在畜力方面占有优势。

大怂?赵家王朝一开始就不是什么正经的中原王朝,后来更是成了南方小朝廷。

“现代的人对游牧族裔有太大的误解,以为游牧族裔就是顿顿吃肉,哪里知道游牧族裔相反很难得才能吃到肉呢?”智瑶可是有亲自考察过游牧部落的。

事实的真相是什么?游牧族裔的主食是各种奶制品,配以狩猎以及采集来增加额外的食物,甚至也会耕作,只是相比农耕族裔的精心伺候,游牧族裔比较粗犷,一般就是洒下一些种子就走,再来时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能有多少收获。

对游牧族裔来说,牛、羊、马属于重要资产,不可能顿顿宰杀了来吃。

实际上,游牧只不过是比以前采集和狩猎的下一阶段文明,生产方式比之农耕远远落后,并且更加的朝不保夕,一场雪灾就能让他们完蛋,并且还不像农耕族裔遭遇天灾在来年还能缓过劲来,原因是牧畜不像植物一个季节就能成熟。

另一个真相是,在现代牧业出现……,也就是兽医技术的发展成熟和普及之前,游牧族裔顿顿吃肉不过是一些文人的臆想,经常宰杀牧畜为食,很难以维持游牧生计。

游牧在人类经济生态历史中是在采集、狩猎经济阶段之后出现,其本质是利用草食动物的食性和移动性,将广大地区上人类无法利用的植物转化成为人类所需。

那么,游牧与在其之后出现的传统农业相比,其实是种极其低效的生产方式。

不开玩笑,农耕族裔还有田亩的固定产出,一年四季最忙的也就春播、夏收、夏季补种和秋收,其余时段还是有时间忙碌其它事情。

以现代的亩占地面积去算,春秋战国时期一户人家需要三十亩到五十亩农田才能养活;到了西汉时期亩产粟米可以达到两石左右,乃至于精种可以达到三石,一户人从十五亩到十五亩基本足够;后面则是出现回落,亩产降低到两石以下。(数据取自)

游牧族裔一年到头除了照顾牧畜还是照顾牧畜,一只羊的饲养大约需要二十亩的草地,而一户人根本无法依靠一只羊来生活。

养羊只是为了宰杀来吃,饲养到成熟的周期为一年左右。养羊是为了吃肉,肯定就属于一次性的产品了。

数据就摆在那里,能够看出农耕与牧业对土地的需求哪个更多了吧?该是多么没有常识,才会觉得游牧族裔的生活品质比农耕族裔更高,又或者说游牧族裔的潜力比农耕族裔更高?

“游牧族裔也就成吉思汗那一代有高光时刻,其余各个历史节点也就那样。”智瑶从不认为一次的高光时刻就代表所有。

人嘛,对于习以为常的事务总会下意识忽视,独独去记住和强调个例,搞出了幸存者偏差那一套,再给自己制造思维迷障。

看历史就知道了的呀。

全球的历史兴衰中,农耕族裔一直是占据有利地位,即便游牧族裔有高光时刻也是极为短暂。很多农耕族裔被游牧族裔一再欺凌,其实更多就是自己不争气导致的。

因为老智家自己的战马都不够用,智瑶拒绝卖马给韩氏。

遭到拒绝的韩庚很是错愕,却是不敢再纠缠,转而提出了采购甲胄、武器和布匹的请求。

这一次,智瑶同样没有拒绝,只是一样要求以粮食付账。

老智家从来认为粮食越多越好,尤其是正在启动大工程,并且接下来想要更多的骑兵更会加剧粮食的消耗。

“五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工,可征召骑兵的数量怎么也该突破三万了吧?”

“甲胄当然能卖,也是时候该卖掉,免得耽误自家的更新换代。”

什么更新换代?其实就是智瑶又在甲胄的制造方面搞出了新花样。

第366章 妥妥的黑科技

听说过“明甲”与“暗甲”吗?

明甲就是甲片位于明处,铜质的甲片尚且需要时时打磨,要不然也是会生锈,铁质的甲片更是需要时时打磨,不然生锈的速度就更快了。

诸夏的扎甲款式,甲片一般是用绳索串联,其中的一片生锈想要处理,往往需要解开很多甲片,重新串起来的工序很是麻烦。

智氏大批量装备铁甲,采用的是胸甲居多,甲胄的其它部件……,如护颈、护肩、护腰等则用皮革打造,倒是省了拆掉一页甲片就要拆一大串的工序。

不过,讲实话就是胸甲固然防御力不错,想要弯腰却是很难做到,也就阻碍了士兵的一些挥刃和闪躲的动作。

诸夏这边,装备的武器以及战技动作跟白皮其实有些很大的区别,其中的一项就是追求灵活性,才会让扎甲大行其道。

暗甲就是甲片藏于内的穿法,又有在甲胄外面套上一层衣服,或者干脆就是将甲胄包在布料内的款式。

很久之前,智氏的甲胄款式挺多,除了诸夏比较流行的扎甲款式之外,智瑶还研究除了板甲和环片甲,根据实际情况并没有大肆列装板甲或环片甲,仅仅是有针对性的列装了一批,随后却是很快淘汰了。

其实,板甲也不一定就会是那种行动不便的款式,还是有那种穿着根本不影响肢体灵活的板甲,就是对工艺设计非常严格。

至于环片甲?罗马研究出来使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自己进行了全面的淘汰。

“用以铆钉钉死,铜钉为佳,柳叶片片相连,缝制于布面之下。”公输班手里拿着的就是智氏研究出来的新甲,以专业术语来说就是暗甲,也叫布面甲。

这种甲胄在姬周其实也有,也就是所谓的“练甲”了,一样是甲片藏在布料之内,只是甲片的固定以及分布不是那么讲究。

智瑶手里同样拿着一件布面甲,捏捏摸摸之下能够用触感分辨出布面之下一片片排列整齐有序的甲片。

他尝试着凹了凹,发现无法完全折叠之外,甲衣可以凹出一个六十度,说明根本不妨碍士兵进行腰身灵活的动作,像是翻滚、跃起之类的动作更是无碍。

智氏的布面甲,布料最外层是比较粗糙的麻衣,内衬则是用帛做成。

现在的人穿衣,一穿基本上就是好几层,布面甲的内衬哪怕是麻布款式,其实也不会磨了皮肤。

只是呢,布面甲的内衬使用帛布来做,明显会增加更多的韧性,使得一再摩擦不会很快磨损。

“我没有记错的话,布面甲是到了明中后期才大肆使用的吧?”智瑶想道。

他的记忆没有出现错误,布面甲确确实实是明中后期才大肆出现,之前皆是甲片位于外的甲胄款式。

事实上,甲胄发展到明中后期,大明的扎甲从防御力到美观可以说是领先世界各国,只是越讲究的扎甲不止做工越繁琐,需要的工时以及成本也是出奇的高。

智氏的这一款暗甲,甲片用铆钉固定,等于没有了繁琐的绳套固定步骤,哪一片甲叶出现了问题,撬开固定那一片的铆钉也就行了,不用再一拆就是一大串甲叶。

藏在布面之下的甲片,它们一片连着一片,再有一排又一排甲片像是鱼鳞那般层层叠叠。

当前的扎甲,甲片其实并不层层叠叠,也就是用绳索相连并固定在皮革之上,互相之间还是有着空隙,做工越不讲究,甲片的缝隙就会越大。

有了布面甲,皮革的消耗必然会大大减少,不要小看这一点,节省的工时以及成本极大,还能减轻重量!

另外一点,一套布面甲的重量约是二十五斤,能很好的防御箭矢,对于劈砍也有着很好的防御力,至于像是矛的捅刺,别说布面甲,哪怕是扎甲防御起来也就那样,只有板甲或胸甲才能利用金属的光滑或者刻出棱条可以将矛尖滑开。

智瑶亲自试验布面甲的防御力。

当然不是让人穿着来试,固定在木桩之上,或是弄来半扇猪肉什么的,便于辨别穿透之后的杀伤效果。

智瑶的箭术超准,并且因为力气大的关系,破坏力比其他人射箭更大。

“宗子非常人,不可常理视之。”公输班拆开了被智瑶射了几箭的布面甲,看着里面被射凹乃至于造成穿透的甲片,满脸的无语。

智瑶其实挺满意,换作是其他家族或国家的甲胄,使用四石弓又是破甲的三棱箭镞绝对会整支穿透,布面甲被射之后起码箭矢还能被挂着。

他们后来干脆拿来弩进行试验,分别从二十米、三十米、四十米……百米一再实验,三十米之内肯定防不住强弩,到百米之外则是完全没有破坏力。

随后,战戈、矛、斧、钺、棒、剑、刀、枪等等兵器又再一一实验,事实证明布面甲并不是万能,防远程的能力最好,至于近战兵器跟扎甲只能说半斤八两。

拿用矛捅刺来说,布面甲真防不住,其实扎甲也一样防不住。

在防御戈的啄上面,布面甲与扎甲的效果也是一样,也就是防不住。

想防住矛这种兵器,其实板甲的效果最好,但还是那个问题,智氏的工艺做不出能够灵活行动的板甲。

智瑶说道:“如今,我家仅为节省工时,亦是减除保养工序,不求尽善尽美。”

没有一种甲胄是尽善尽美的吧?追求一种,必然需要放弃另外的更多。

再则说,需要大批量列装的甲胄,其实就是以追求物廉价美又保养简单为首要。

公输班大大松了口气,他们怕的就是智瑶要一种完美的甲胄,别说公输氏弄不出来,真就不相信谁能研究得出来。

“如此,便交予‘邺’城大批出产?”公输班问道。

智瑶略略有些迟疑,倒不是说瞧不上布面甲,甚至可以说对布面甲挺满意,只是金属拉丝技术已经被研究出来,是不是还能再改善一下布面甲,又或者弄锁子甲呢?

如果能再布面甲的内衬里加上一层锁子甲,是不是就能弥补对矛这种兵器的防御力?那样的话,两种防御效果相加,必然会有更强的防御效果。

“我以前对甲胄防御力一知半解,以为环型锁子甲是针对箭矢的防御,后来才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啊。”智瑶之前已经试验过锁子甲,只是暂时还没有大批量生产。

锁子甲竟然不是用来防箭?这个知识已经被现代人一再试验得出结论,是能够防御箭矢,但是威尔士的长弓和诸夏的各种弩、中亚的弓箭、鞑靼弓、满洲弓等等还是可以侵彻贯穿锁子甲。

公输班听了智瑶的讲述,思索了一小会,说道:“或可一试?”

只是,两种甲胄的结合,重量就要由二十五斤增加到至少三十五斤了。

智瑶说道:“如若难以减重,便取布面甲。”

还是那一句话,没有什么是尽善尽美,还是以物廉价美最为可取。

当前的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家族或国家在甲胄普及率上能超过智氏。

这么说吧,诸夏在甲胄的普及率上面是汉武帝时期最高,有些学者从各种文献一再考究,不止发现汉武帝时期的着甲率高到离谱,乃至于从各类人的骸骨进行研究,发现当时人们的身高也比其它时代更高。

汉武帝时期的汉军着甲率,普通的军队能达到八成,精锐的甲胄储藏量能让着甲率高达102%的程度。

智氏家族的传统部队着甲率大约有七成,常备军能达到百分百并且还有富裕。

像是汉武帝时期的期门军和羽林军着甲率也是百分百,超过100%以上的就是额外的储藏量。

“战场上最怕的其实是箭矢,着甲率决定了在远程武器覆盖下的存活率,防备近战武器的攻击其实就是一种附带的。”智瑶必须要明白这一点。

也就是说,追求能够防箭之外,对近战武器有防御力最好,没有其实也不是那么应该刻意强求。听着很操蛋,然而却是一个事实。

智氏的工艺领先于当前时代,智瑶在追求着甲率之后,应该关注的换成伙食方面。

所以说,一个族裔的历史足够悠久就是有那种好处,不知道答案还不能进行模仿……或者说借鉴吗?

智氏现在某种程度上跟汉武帝中期的状况很相似,冶炼以及各种工艺处在上升阶段,同时也获得了大批量的牧畜。

根据后世考古学家对西汉墓葬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西汉男性的平均身高达到一米七二。

只是平均身高,也就是普遍在一米七二左右,肯定是有更矮或更高的人。

智氏二十年前的平均身高约是一米六五,二十年过去的平均身高达到一米六八,处在一种稳步上升的阶段。

那些数据只证明了一件事情,智氏在智瑶的操作之下,起码在伙食的营养上面超过了以前。

这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智瑶的理解就是一个势力在增强各方各面的“种田”过程,看着没有太过于波澜壮阔,却是一个势力最需要的那一部分!

“武力有了,一直以来也在普及识字率,接下来就是给予他们精神了啊。”

这是智瑶的循环渐进过程,先给予物资,有了物资的保证,再追求精神上的建设!

首节 上一节 249/4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