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贵族 第262节

魏氏在身体素质上有硬性要求之外,选拔的标准之一就是负重五十斤能跑三十里再立刻投入作战。

其中让智瑶比较关注的是“魏武卒”不止要能使用长短兵器,魏氏还要求武装一张两石以上的弓。

等于说,魏氏想要的是能穿重甲,可以使用长短兵器,也要掌握射艺的士兵。

这样的一支军队,不止注重防御力,乃至于将奔袭和远程攻击能力都考虑了进去,一旦被练成的话,无疑是魏氏所有敌人的噩梦!

“看来……,我必须想出应对方案了!”智瑶知道一点,新的一轮军事竞赛又开始了。

智氏的常备军数量从一开始的三千,增加到后面的五千。

其实,五千个脱产者真不是随随便便哪个家族养得起,再加上需要提供军事装备以及平时的耗费,好多国家都不一定能负担得起。

智氏负担五千数量的常备军,不算是到了极限,只是智瑶认为再增加数量就真的要考虑能不能负担了。

既然不能再增加常备军的数量,面对魏氏搞出了新花样,智氏该怎么去应对?

“我家或可效仿一二?”智徐吾说道。

怎么效仿?学魏氏也搞选拔,制定自己的标准,再分配土地吗?

搞重步兵方面,智氏的条件要比魏氏具有更多优势,仅是甲胄的生产速度和成本就能全面碾压魏氏。

毕竟,智瑶建设“邺”城不是白搞,三天的装备出产量,顶得上魏氏一个月卖力的制造。

至于说装备质量什么的?魏氏走的是皮甲路线,跟智氏走铁甲不是一回事。

然而,上面那点,很快就会证明错了。

智瑶比较郁闷。

学魏氏先分配土地,岂不是跟立功得赏起冲突?肯定会打击智氏内部的立功热情。

“魏氏那样弄,到底是征兵制,还是义务兵制啊?”智瑶着实困惑这点。

目前时代的各个国家,搞的是义务兵制。也就是无偿为国家效力……,不对,也不是无偿,原因在于不是谁都有资格成为士兵,军官或士兵的纳赋是抵消该交的税。

硬要有个称呼,春秋时代的军队或许该称为“赋役制”。

魏氏这一次的动作不止智氏关注,其余家族肯定也会进行重视,到底会有什么举动则是看各自的硬实力了。

比如说,狐氏想要相仿魏氏,他们一来缺乏足够的人口,再来就是持有封地严重不足,根本无从效仿。

这个也是其余家族都知道智氏有常备军,他们却是没有跟着搞出一支常备军的原因。并非不想模仿,纯粹就是他们的家族生产力根本无法支撑。

简单的一个比较,智氏生产一套甲胄花费是一,其他家族哪怕能生产,他们的花费则是三以上。这个就是技术带来的成本问题,别说他们根本没有像智氏那样掌握先进的冶炼技术以及相关金属配方了。

上述那点可以从着甲率来比较。

在布面甲正式出产之前,智氏的着甲率达到七成左右,以纸甲的装备数量最多,再来是铁甲,相反皮甲、木甲、藤甲几乎看不到。

以追求防御力著称的魏氏,他们的着甲率其实才三成,精锐以皮甲为主,其余则是木甲或藤甲、竹甲。

魏氏都只有三成,其余如韩氏、钟氏、狐尤就更少了。

其余的列国也是那样,着甲率并不太高,并且穿甲的士兵并不被集中,分散在各个家族充当自己的绝对精锐。

在这种情况下,智氏成了最不怕箭雨覆盖的家族,没有之一

武器装备的打造只是其一,其余家族可没有智氏的富足,等于根本无力养一支常备军。

一次饮宴之上,智瑶听到魏驹对自己讲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大约是他们在铁甲的研究上有了突破,希望智氏不要有所误会之类。

铁甲?

历史没有被智瑶改变的话,中原地区率先大批使用铁器的确实是三晋,以赵国的铁器质量最好。

智瑶觉得莫名其妙不是其它原因,老智家又不能阻止其他家族对铁器进行研究,他们想用铁打造甲胄也不可能阻止。

当然了,其余家族可以研究和制造,一旦想要抢夺市场份额则是另一回事。

产生竞争这种事情,别奢望现在有什么公平竞争的环境,更没有第三方来约束什么框架之内的竞争方式,适用的规则就是弱肉强食。

魏驹看智瑶有点反应过来了,邀请前往户外。

在外面有一排魏氏的士兵在等着,他们身穿胸甲款式的甲胄,要说跟智氏有什么不同,看上去好像有比较多的波纹?

铁上面有波纹,其实就是锻打时留下,技术不过关不止是脆的问题,凹折会成为“千层饼”了。

智瑶看了几眼魏氏士兵身上穿的胸甲,转头似笑非笑地看向魏驹,说道:“扯平矣!”

之前,魏氏主动提出放弃对市场的管控,等于智氏想要卖军事装备可以入场。

现在,魏氏模仿起了智氏的板甲,不投入市场为前提,智氏就是将魏氏给的人情还上,不是扯平又是什么。

也等于说,智瑶代表智氏不追究魏氏复制板甲款式的甲胄。

事前魏氏就想到了这点,要不然魏驹怎么会坦言相告呢?

魏驹想要的是智瑶以专业角度评点一下,

该怎么说呢?

魏氏打造的这一款胸甲,厚度约是在五毫米左右,坦露的甲面被磨得很光滑,内衬学习智氏用皮革隔绝,只是好像没有发现“中空”的奥秘,绑得紧实是贴在躯干上面。

以为像是胸甲或板甲,看上去有点圆滚滚是穿甲的人有啤酒肚,还是长得胖吗?并不是的。

这么说吧,诸夏款式的扎甲一般是合体……,也就是贴紧身躯;胸甲或板甲看上去肿胖,除了很难做到合身之外,一些“中空”位置是故意那么设计的。

打个比方,扎甲就像是防弹衣,外力打击之下,哪怕没有损坏防具,其实遭到打击的部位也是会受力带来被打击效果;有“中空”的胸甲或是板甲,它们则像是人躲在坦克里面,没有破坏防具的话,受打击点是不会带去打击效果的。

关于需要有“中空”设计这一点,智瑶才不会告知魏氏。

智瑶很想知道魏氏的胸甲质量怎么样,便说道:“仅以肉眼,恐难详查?”

他就不信魏氏没有拿智氏的胸甲和魏氏自己的胸甲进行试验,肯定会有各种打击尝试的。

魏驹得知智瑶要试,带着比较雀跃的心情让几名士兵脱下甲胄。

接下来就是各种试验,包括刺、砍、锤。

豫让第一次锤击直接让胸甲变形,反复几次都是那样,搞得想要试一试金属硬度都不能。

不是什么金属锤,纯粹就是木槌而已。

太专业的验证方式?智瑶反正不会用出来。

大实话就是,掌握专业验证方式的就智氏一家,其余家族根本没有太科学的手段。

智瑶如果用出来,岂不是在教魏氏?

去砍胸甲?其实哪怕是甲面不光滑,除非是厚度太低,要不然用砍的方式基本上不会破防。

豫让拿智氏的矛去刺,好几次都是矛尖触碰到甲面就滑开,其中一次不知道是运气还好还是什么情况,竟然是被刺穿了。

当时,智瑶看得有点好笑,显然是早就想到会发生那种情况。

毕竟,魏氏既然模仿,应该是搞清楚了打磨光滑的作用是什么。

并且,魏驹拿出来试验的胸甲,它们真的显得比较光滑。

“多次刺击,肯定会留有凹点啊。”智瑶心想。

看上去的话,魏氏的胸甲是比较“软”那么一点点,重复捅刺之下会内凹。

一旦有内凹的话,等于受力点变大,武器的硬度足够,再加上基础力量和冲击带来的加力,捅穿属于正常情况。

智瑶就知道一点,悬挂起来试验是静止状态,跟士兵穿着会运动和躲避是两回事,试验有用,可真不能就视为必然结果。

看上去魏驹也没有觉得多么意外,显然魏氏在试验时已经出现过那种情况了?

其余家族的人,他们在旁观的同时,能看出是在进行思考。

智瑶心想:“哪怕是板甲发展到极致,东方和西方又有了频繁的交流,诸夏这边一样没有使用板甲。不是技术达不到给造不出来,纯粹是东西的军事追求不一样。一旦晋国大多数家族搞胸甲,会不会对诸夏甲胄的演变史造成影响?”

第385章 大变法时代降临

胸甲在诸夏这边可能行,板甲在诸夏则是基本没有市场。

怎么说呢?诸夏对军队的要求比较高,也就是很难去追求单一用途,仅是一个灵活机动就让板甲不容易被接受。

再来说大腿和小腿的防护,西方走的是在胯部以下装备金属护腿,诸夏走的则是裙甲路线,原因当然是腿部安装护甲会让太多动作变得不灵活。

说白了,诸夏的地域真的太广,尤其还是一个多山的地形,欧罗巴的军事思路真的不能套用在诸夏的军队上面。

智瑶对于魏氏急切想要做出改革很能理解,换作智氏看到其他家族有新动向,并且还一次次展现了成果,一样会心里非常着急。

魏氏有现成的思路,看到了具备的可行性,凭什么不去进行尝试呢?

“我也算是引领时代发展了。”智瑶心里当然有压力。

原版历史上的“魏武卒”各种吊炸天,甚至打出了五万“魏武卒”狂虐五十万秦军的战役。

智瑶再怎么不了解春秋战国的历史,不至于连“阴晋之战”都不知道呀。

当然了,没有变法之前的秦国,好像就秦穆公在世时比较顶,后面连续拉垮到了秦孝公那一代,有了商鞅变法才变得高大上。

智氏在引领时代,晋国内部的魏氏已经加紧脚步在跟上,其余的家族不可能无动于衷。

后续也证明了那一点,甭管是有多大的动静,几个家族反正是开始了自己的一些新举措。

比较有意思的是,狐氏和钟氏全面在智氏的框架内进行模仿,他们甚至与智氏协商之后,派遣人手前往“黄父”进行学习。

换作是其余人,交情再好也不愿意其他家族的人来自己这边学习,智瑶则是见识过“进修”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近现代之初,阿美愿意贴钱让人去他们的国家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后来脚盆鸡也大量吸收外来留学生,搞出了某政府十个官员里面起码六七个有去脚盆鸡留学的经历。

去到某地,因为他们着实先进,多么认清现实就会越加感到敬畏,再出现思想被同化的趋势。

说白了,慕强是一种天性,大多数人的意志还是很容易出现动摇的。

狐氏和钟氏想来智氏学习?他们会历经无数的见闻,双方差距越大,越有可能变成“智吹”。

智瑶本身就想将狐氏和钟氏吞了,两家也表现出靠拢的姿态,增加合作也就成了很理想的方式。

讲实话,狐氏和钟氏在现有的卿位家族里面就是个凑数的。他们很显然也清楚这一点,非常理智地不跟谁起冲突,抱大腿就抱最粗的那一根。

当然了,狐氏和钟氏肯定想不到智瑶是奔着代晋而去。

如果哪一天智瑶真的把事情干成了,整个国家不可能方方面面都是智氏的族人去把控,还是需要一些“外人”存在的。

智瑶经过多方打听,得知“魏武卒”是魏驹自己亲自抓训练。

在期间,魏驹对智瑶提过想要聘用子夏,智氏有什么要求可以随便提。

这就让智瑶有些诧异了,后来才知道子夏原来是晋人,出生在“温”地那边。

别问之前智瑶为什么不知道。这个就跟一国政要为什么非得去知道一个县级官员那样,压根就没有必须知道的理由呀。

经过智瑶的了解,比较纳闷魏驹看重了子夏什么。

在智氏的人才档案中,子夏是一位对文学造诣很高的“儒”,硬要说有什么特点的话,大概就是不那么遵从孔子的那一套道理。

目前子夏并没有在智氏,他是完全的自由身,回到了故乡“温”地,有点像是要教书育人的意思。

有鉴于子夏曾经在智氏担任过职位,不想让智氏有所误会的魏驹才会特别找智瑶提起想聘用子夏的事情。

其实就是智瑶不知道子夏后面收了两位弟子,他们分别叫李悝和吴起。

如果智瑶知道的话,说什么都不会那么轻易放了子夏,有用没用都会拴在手里。

因为智瑶不知道,自然也就不会阻止魏氏招揽子夏了。

首节 上一节 262/4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