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贵族 第334节

罕达说道:“我等长期受困,与外并无联系。此次出城祸福难料。再则言,如‘新郑’无可作为屏障,何处乃是安稳之所?”

一句话让子国变得呐呐无言。

在“新郑”之外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真的不知情,连来了新援军都是从原军出现调动进行猜测依据。

更现实的原因还有一点,郑国在“新郑”已经是最后一支军队,其它地方不出意外应该是沦陷状态,即便没有沦陷也几乎动员不出新的部队。

所以,郑国君臣离开“新郑”前往楚国几乎跟亡国没有区别,不如留在“新郑”继续坚持。

罕达哀求道:“若贵军脱困,还望复来救援。”

子国怔怔地看着罕达,良久没有说一句话。

代表楚国做出保证吗?子国很清楚这一次回去,自杀会是一种有荣誉的死法,不自杀会得到一个“国贼天珠”的下场。

没办法,楚军败得太惨,总需要有人去负责。

子国不担负战败的责任?难道要让楚君中去负责么!

某天凌晨。

驻扎在城外的楚军率先有了行动,他们保持安静向沟渠而去,靠近沟渠约百米的位置,先是一声犬吠,随后便是彼此起伏的犬叫之声。

“杀啊!”

行踪已经暴露,不知道是谁喊出了第一声,黑暗之中喊杀声震天。

这个时候的军队一般会携带猎犬,主要用途是充作岗哨,次要目的则是作为贵族闲暇狩猎的帮手。换作是和平时间,猎犬的用途主次就要颠倒了。

原军在沟渠前方约五十米处,再每隔五十米都点燃了篝火,哪怕猎犬没有发现楚军靠近,等待楚军距离篝火足够近也会暴露。

尽管只是五十来米的距离,提早暴露还是对楚军非常不利,他们很快就遭到了原军的箭雨覆盖。

与此同时“新郑”各个城门被打开,涌出了大量的楚军,他们或是跟城外的袍泽会合,也能是笔直冲向原军的防御工事。

“敌军早有准备?或有陷阱可能。”子国如实告诉楚君中自己的猜测。

原军根本没有对调动部队进行隐藏,增添了楚国君臣心里的疑虑。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点,哪怕原国高层想要对部队调动进行隐蔽,不要忘记楚军和郑军有城墙高度的优势,站得高能够看得远。

小股小股部队的调动,过于频繁一样会引来楚国和郑国高层的注意。

部队多到一定的数量,夜间不打火把进行调动,需要士兵的素质异常优秀,大多数军队无法办到。

如果是在黑暗中调动部队,有点风吹草动都将引起不可预料的意外,后果方面比起暴露调动迹象可要严重得多了。

楚君中抿了抿嘴,说道:“无论有否陷阱,今夜突围势在必行!”

任何时候机会对双方都是平等的。一动不如一静是用兵者追求的高层次,一旦动起来就代表对方可能抓住破绽,哪一方能够抓住机会,看的还是硬实力以及临机应变的能力。

子国重重对楚君中点头,行礼说道:“臣愿为大王前驱。”

受到包围的楚军还有十来万,他们今夜的主要突围方向选定在南面,杀出原军的包围圈之后,则是会立刻向东面逃窜。

从其它几个方向突围的楚军有幸能够突出去,他们则是会为主力部队的逃脱打掩护,到处乱突增加原军做出正确判断难度的同时,尽可能牵制原军更多的兵力。

那些打掩护的楚军只有率队军官知道自己是弃子,其余人则是以为自己在为活命而努力。

亲自杀到第一线的子国一点都不怕死,相反觉得要是能死在突围成功之前,会是自己得到的最好结果。

“敌军数量确实减少,沟渠数量却是太多,要地更有城寨!”子国没有见过这种战法,切身经历才知道有多么恶心。

冲在第一线的楚军士兵,他们不但要被原军的箭雨不断覆盖,一旦被沟渠拦住去路就需要进行跨越,宽度达到四米的沟渠,成年男子要是空手助跑其实有概率能够跳跃过去,问题是作为士兵的楚军不能两手空空。

手持武器的楚军士兵只能跳下能见深度约是三米的沟渠,一下去双腿就被泥泞给陷住,才知道沟渠原来有四米的深度。

双腿被泥泞陷住,并且一陷就是一米左右,没有人帮助真的不是想脱身就能脱身。

然而,当前是战时,大量的士兵在往前涌,没有多余的时间展现什么互助友爱,前面的士兵被泥泞陷住,后面的士兵一再涌进去,很快无法脱身的士兵将被同伴掩盖,后续再上来的士兵只会踩着他们的身体继续前进。

子国亲眼看到沟渠被人填满,后方的人踩着袍泽的身体跨过沟渠,想到充当垫脚石那些士兵临死前的绝望,再是把士兵当作一个冰冷数字都会感到不寒而栗。

“至少有二十道沟渠挡住去路,要埋进去多少将士啊!?”子国觉得设计这种围困战法的人太歹毒了。

更歹毒的在后面,前面的沟渠里面还只是满布泥泞,后面的沟渠则是插上了削尖的木棍,很多楚军跳下去连惨叫都没有发出一声当即毙命,受伤士兵发出的哀嚎则是吓到了其余的同袍。

面对这种情况会发生什么情况?前方被吓到的人想停下,会有后面不明情况的人挤上来,再将被吓到的人推下沟渠被尖木招待。

楚军高层早就知道有构筑挡路,他们有事先做出安排吗?肯定有的。

看看楚军展开行动之后的表现,面对第一条沟渠还能搬来事先准备好的木筏充当通道,到了第二条沟渠就全乱套了。

所以是,有再好的安排,起码要有能够执行命令的人,不然事先做出什么部署都是白搭。

如果换作是原军突围,情况会比楚军好很多,不因为别的关系,纯粹就是原军有合格的基层军官,楚人的“浪漫”以及军制不允许干一些太精细的活。

子国再一次找到楚君中,汇报道:“大王,我军受困于第十四条沟渠。沟渠宽足三丈,城寨每五十丈一座,其内射出箭矢实多!”

从突围到被困在第十四条沟渠和城寨的联防工事前,楚军到底付出了多少伤亡呢?暂时谁都不清楚。

楚君中转头看向东方,看到了出现的鱼白,面无表情说道:“事已至此,如之奈何。”

还能怎么样?当然是别管伤亡代价,继续突围啊!

第470章 处处透着诡异

选择凌晨突围,本身就是为了达到一个出其不意的效果。

奈何原军的预警体系过于完善,哪怕事先没有收到楚军要突围的线报,仅是依靠预警体系也不会被弄了个反应迟钝的结果。

原军跟现在的各诸侯麾下区别挺大,部队建制这么一个玩意上面或许除了楚国之外,其余诸侯的军队跟原军没有区别。

宗周军队的建制,五个“伍”为一个“两”,四个“两”为一个“卒”,五个“卒”为一个“旅”,五个“旅”为一个“师”,五个“师”为一个“军”。

要说原国与其他诸侯有甚么不同,原国的部队编制继承于晋国,每个“两”含战车兵和步兵一共七十五名士兵。

真正体现不同的地方在于,原国从“两司马”开始就进行培训,通过考核才能担任官衔,不然哪怕是有了“中士”的爵位,一样没有带兵的资格。

说白了就是,原国的军官有接受过系统教育,其余诸侯麾下的军官依靠自学成才。不要看仅是这一点区别而已,哪怕军队装备差距不大,双方压根不是同处在一个时代了。

所以了,原军因为有合格乃至于优秀的军官,能够干一些很精细的活。他们能做到的原因就是军官对军令的理解通透,有那个技能去贯彻来自上峰的指示,并且有能力管理编制下的士兵。

有能力做到的国家为什么要建立军校?不就是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军事教材,再用教学的方式给军队输送经过专业教育的军官嘛。

因此,有经过专业培训和没有,真的就是存在区别!

当然了,硬要抬杠的话,霍去病就不爱看兵书,偏偏又比谁都有更辉煌的战绩,打出了“封狼居胥”这个武将的天花板。可是不能说霍去病没有受过教育吧?再则,天才不常有,更多被称为庸才的群体才是军队的基石。

恰恰因为原军的军官都有经过培训,并且有考核来进行甄选,遭遇到楚军突然间的夜袭,他们意识到发生什么事情之后,不用过多的费脑子,遵从军令依照培训时学到的方案应对也就是了。

以前,怎么使用箭阵是老韩家的独门秘籍,轮到原国有培训班,能够指挥弓弩手的军官基本都掌握了几手。而智氏的箭阵指挥体系可不是偷窃自韩氏,智瑶给了一些方向,更多的人进行研究,再用不断的实战构建合适的体系。

哪里出现了动静,学过教材的军官脑子里瞬间就开始计算距离和方位,得出结论再下令弓箭手或弩兵用什么仰角,需要射多少米之类,敲响手里的梆子,急促的梆子声响起,一批弓弩手对那个方位进行覆盖。

东方的天际已经出现了鱼白,很快大地上有了充足的光线。

孙武的二子孙明站在某个城寨的箭塔之上,看向西边能看到随处可见的楚军士兵尸体,还有正在不断往前涌的楚军士兵。

任何年代,权贵的子嗣起点根本就比普通人高,好一点的年代之下,起码还有考核这道门槛,胜任才能得到某个位置;烂一些的年代之中,因为出身哪怕大字不识一个都有享受德不配位的特权。

权贵子嗣比普通人起点更高,除了血统之外,其实还能有另外一个解释,比如说权贵有能力给子嗣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孙明当然也是通过考核才能就任旅帅这个职位,旅帅应该掌握的技能基本都有,看了一眼就知道第十四道防线或许能阻挡一时,楚军冲击的势头不变,不超两刻钟就要被漫过了。

用“漫”这个字,主要是楚军很难两刻钟内攻占沿途的原军城寨,他们会因为数量太多,直接越过沿途的城寨,继续向原军的下一道防线冲击而去。

孙明目光移向第十五道防御工事,一边对麾下吩咐道:“节约箭矢。”

并不是每一座里面都有原军的一个“旅”驻扎,他们一个“旅”分散在三个城寨,并且还要兼顾周边的沟渠防御。那么就是一座城寨里面的屯兵不会超过五百?

从这里也能看出一点,主要使用木材搭建的城寨占地不广,四周有深沟作为第一道屏障,出入依靠放下的吊板,深沟后方则是砍伐树身捆绑起来的栏栅,第二道则是麻袋填土堆叠起来的矮墙。

城寨里面当然有宿舍,一个不大的广场,再来便是囤积粮秣以及军械的地方,少不得一口新挖不久的水井。个别大一些的城寨,里面专门修建了马厩。

“楚军便是突围依旧慌乱不堪,看似并无组织。”董达说道。

看着还真是那样,楚军没有专门分配谁对沿途城寨进行牵制,大多数就是闷头往前冲,能够阻止他们的就是底下插有尖刺的沟渠。

在这种情况下,原军城寨的驻军可以非常惬意地使用远程武器射杀路过的楚军,甚至还能放下吊板出去冲杀一波再返回。

孙明笑着说道:“楚军历来如此。”

很久之前,楚国还是一个小国的时候,每一个家族都不大,家主带着自家的武士为国君效力,一般也就几十或数百,家主能够有效地约束家族的私兵。这种情况下,其实跟周礼制度下的一个“两”或“卒”差别不大。

等待楚国越变越强,他们内部的家族再互相兼并,有资格参战的家族,他们的家主在纳赋时出征带上更多的士兵,组织方面就越来越差了。

而在楚国变强之后,依靠士兵数量的优势就能碾压周边的国家,军队建制过于落后的缺点很容易被无视掉。

一直到晋国挡住楚国的扩张,楚国人可算察觉到军队建制散乱带来的缺点,要命的是楚国人早就习惯以一个贵族自成一个建制单位的方式,同时牵扯到君臣的权利斗争。

在楚共王时期,楚国一再跟晋国交锋下来,吃够了军队建制散乱的苦头,无法对全国军队建制进行改革的前提下,中枢组建了名叫“左右广”的部队,后面就一直作为一国之君的近卫军了。

那一支“左右广”存在的时间很长,吴军攻进楚国都城“郢”才消失。

并不是“左右广”在战场上被歼灭,其实就是楚国整体形势不好,国君没有财力继续支撑“左右广”的存在,只能是进行了解散。

孙明刚想说话,看到了什么保持张嘴的表情,眼睛的瞳孔缩收了一下。

在之前,楚军撞上了底部有尖刺的沟渠,一些地段纯粹是士兵被挤下去当肉垫,后面的楚军士兵才有通道可以过去。

因为是那种情况,提供楚军通过沟渠的过道并不多,一再涌上来的楚军士兵就是踩着同伴继续往前冲。

孙明看到的是有楚军士兵挖来沙土在填沟渠,说明楚军的指挥链在恢复,有人下令去那么干。

“弩兵覆盖该处!”孙明指着正在做业的楚军士兵,下达命令。

只有劲弩的射程够得着,不在弓箭手的射程之内,肯定是只给弩兵下令。

战场之上,楚军好像忘记自己也有弓了一般,无论什么兵种都是迎着原军的箭矢在冲。

或许不是楚军弓箭手忘记有弓,很尴尬的是他们射程不如原军远程部队远。

刚才孙明还在奇怪一点,人工土堆那么明显,冲出来的楚军怎么不对针对。

孙明发现敌军开始有组织地在对沟渠填土,不久之后又看到有楚军结队向一座人工土堆发起攻势,猜测一定是楚军那边有谁站出来接过了指挥权。

一支军队有没有人进行指挥,表现出来的战斗力会是两回事。

那么混乱的情况下,有人竟然能够建立指挥体系,怎么可能不叫孙明感到惊讶呢。

是谁开始在有效指挥楚军?并不是楚国人,他叫宗楼,来自齐国。

说起来宗楼可是历经过大场面的人,也就是齐国跟吴国双方一共出动二十多万部队打的那一场“艾陵之战”。

来自楚国效力的宗楼,其实他一直都感觉自己跟楚国人格格不入,不是单纯在习俗上的差异,军事理念的冲突同样存在。

比如说今天,参与了突围会议的宗楼觉得自己听了个寂寞,上到楚君中,下到每一名参与会议的家族长,有点像是全程在喊口号,突围的大方向是下了决断,怎么实施突围的细节几乎没有。

那个时候宗楼满脑子里都是困惑,搞不懂楚国到底是怎么成了南方的霸主,怀疑是不是南方被灭的国家太菜。

南方的一些国家或许很菜,楚国却不是一直都这样,他们的楚武王、楚共王、楚庄王都是雄主。

一个国家肯定会历经跌宕起伏,应该说当前阶段的楚国处在颓势,看上去也就不像一个霸主国该有的状态。

应该担负起指挥重任的楚君中或是子国怎么了?他们完全错估了本贵贵族的愚蠢,展开突围行动之后,贵族像是脱缰的野马一般光顾着跑,才不管楚君中或子国传来了什么命令。

众多贵族玩命冲,直接把楚军存在感不强的指挥体系搅得乱七八糟,要不是还有一个攻破原军防御工事的共同目标在,能不能保持冲一个方向都不一定。

“避开巨石!”宗楼看着正在滚落的石块,大声提醒。

团结在宗楼身边的人,他们有相同的身份,皆是原齐国人。

首节 上一节 334/4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