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贵族 第407节

首先的一个事实是,原国灭掉了那些国家,大部分的土地变成了智瑶名下,修建起水利工程肯定是智氏的好处最大,周边的土地拥有者肯定也能得到好处。

国有资产足够的前提下,智瑶才有那个胆子颁布多生的激励国策,并且初步执行的区域暂时限制在王畿、晋地,其它地方并没有施行。

原卫国的人,他们很清楚自己与晋地同等待遇是怎么回事,无非就是被划分为王畿区域,要不然会向齐地、燕地、秦地、等等地方一样了。

那些地区在得知随后也将施行,要说心里没有意见属于不可能,只是很清楚区别对待属于理所当然。

就是理所当然!

智瑶不先顾着自己的基本盘,相反什么好事都让其它区域先获得,该是换成基本盘心生怨气,基本盘一崩的话,不出事倒也罢了,一出事就要获得秦二世面临国难,如同老秦人却冷眼旁观的下场。

卫地这一边因为跟晋地一同执行的关系,当地人对智氏统治的拥护立刻狂飙,并且清楚一切的好处都不是平白无故得来,不能在爱戴国君以及为国效力上输给晋地那边的人。

说白了,晋地那边的人为了智氏的霸业付出那么多,有什么好处都先落在他们头上属于理所当然,卫地这边既然被划为王畿也享受了诸多好处,没有表现说不得什么时候就迁都了。

迁都这种事情在春秋显得再稀松平常不过,好些历史悠久的国家甚至迁都了不下于十次,并没有将哪里设立为都城就永远不变的事情。

“你家两人夏收也需服役罢?”

“这是当然。”

“服役?兵役或是徭役,为何我家并未听闻。”

不是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妇女并不是围在一块坐着闲聊,她们说着话再一边忙着事务。

一圈说下来,十来个家庭里面只有三家收到服役统治,更多的家庭却是没有。

本来担忧丈夫服役会遭受危险的妇女,她们听到其他妇女抱怨怎么没有受到征召,谈论得到征召能去战场立功再获得土地以及其它赏赐,尽管还是心里比较担忧丈夫的安慰,不免会产生一种叫虚荣心的情绪,以及生出另外一些期待。

为什么自己的丈夫会被征召?一定是平时训练的时候比其他人更优秀,要不然其他人怎么没有获得征召。

原国这边对服兵役可为“明码标价”,参与一场战役,个人斩获怎么样,再看参战双方的规模,打出何等的战绩,该有的赏赐早就有明文条例。

很早之前,个人杀死对方一名穿甲的敌人,能够获得爵位,有了爵位也就等于有土地、房屋和奴隶。

后来做了一些修改,保留个人战绩的奖励措施,增加了集体功劳的标准。

要说里面有什么被一些人诟病,只有爵位晋升到某个等级,官职也到了一定程度,想再进步需要进修,进修时考核必须合格才能得到晋升了。

绝大多数人,他们获得爵位已经很庆幸,基本没有想过获得更大的富贵。

一些想再更进一步的人,他们面临着教育的缺失,光是识字就让很多人被卡住,努力识字之后确实也无法跟那些出身更好的人去竞争,仅有极少出身低又足够聪明和刻苦的人,他们获得机遇之后真的一飞冲天。

布辨别了一下同样获得征召的两个男性,有特别的对比之后,发现那两名男性跟自己的丈夫同样优秀,心态方面出现了改变。

“琼夫与夯一样是孔武有力的人,官府的征召好像是针对这种人?有他们与沛为伍,想来不是那么凶险?”布心里想道。

这时,一段话让布侧耳倾听了起来。

讲的是楚国那边的人通常不高,身高一般也就一米六,换作是更南方的蛮族则是身体条件更差。

说话的人叫乸(nǎ)妫,一看称呼就知道原先有家世,至于怎么变成普罗大众的一员,短短不到五十年内亡了那么多诸侯国,许多贵族离开祖代生活的栖息地,绝大多数贵族其实真的就沦为了普通人。

只不过那些落魄贵族的后代,他们先天上还是比真正的普通人更具有优势,起码识得字,有一些家传的技能。

乸妫就对自己丈夫被征召充满期待,她比围在一块说话的妇女更有见识,很清楚想要获取功名难免战阵上走一遭。

许许多多落魄了的贵族以及他们的后代,他们比真正的普通人更为珍惜征召带来的机会,卯足劲想要建立功劳,重新振兴自己的家族。

布以前就很羡慕乸妫,不止是羡慕有姓,同时也羡慕其它。

所以,布一见乸妫侃侃而谈那些自己根本没有想到的事情,再来看到乸妫一副憧憬的模样,不由也跟着有了一些畅想。

“当今便先民开拓之时,奈何取得功名富贵时日已然不多。若不抓住机会,必将抱憾终身。”乸妫指的是原国的敌人不多了。

先民开拓?不是贵族出身,真的不明白什么意思。

那么是什么意思?这个要从夏朝和商朝说起,简单一些就是一些有人格魅力的人,他们带着更多人扑向野外,与天地相争,也与野兽竞争,慢慢开发出了一块又一块栖息地。

商朝时期的各种“方”,他们就是先期奋斗起来的先民之一,后来认可殷商之王为共主,成为了“八百诸侯”之一,老姬的势力就是诸“方”之一。

因为殷商的统治崩溃,跟姬周一开始太虚也有关,各种“戎”、“狄”、“夷”、“蛮”纷纷崛起,搞得姬周需要进行分封重新开拓,三千诸侯的绝大多数都亡在异族攻打之下,幸存的那些诸侯也花费了几百年的时间才重新压下异族,其中晋国灭掉的异族势力最多。

所以,管仲辅佐齐桓公吕小白有再造诸夏的功绩,晋国几代人对诸夏的贡献其实也不差的。

因为有那么多例子可以追寻的关系,智瑶到后面免不了再继续分封,只不过新的分封区域会很有讲究,最大的可能性是分封到漠南和以北、陇西以西、岭南之地、东北区域。

等待智瑶完成一统之后,怎么都该晋为皇帝,新一轮的分封中,直系的血脉封王,异姓则是侯爵分封。

公爵?等侯爵逝世,将会追封公爵。这么一搞,倒是又回到了春秋前期和中期的习俗。

太高层的事情,乸妫原先的家族没有到达那种层次,想在一众妇女面前炫耀也讲不出来。

乸妫其实就一个意思,让瓦沛和夯跟着自己的丈夫琼夫,一块团结互助,再一起进步。

类似于乸妫这种想法的人,他们一定是落魄贵族或后代。

这是原国的疆域非常大,再来也是兼并了太多的列国,少不得会出现派别。

太高层的派别暂时看不到,毕竟被灭列国的后裔需要时间慢慢爬,短时间内难以获得高位。

以区域结为乡党这种事情?他们本来互相认识,去到陌生的环境不免抱团,属于不可能避免的事情。

有些落魄又早先认识的贵族或后裔,他们甚至进行了约定,选出一个人来特别辅佐,约好等那个人发达之后,再来帮助其余人。

这种约定在现代会显得很可笑,然而一直到两宋时期,类似的约定还是屡见不鲜,并且真的发达起来的那人也如实履行约定。

夏收结束,到处能看到妻子携孩童送走丈夫的场面,自然也有父母与孩子的离别。

这一次受到征召的区域比较集中,晋地不可或缺,再来便是王畿,其它诸如齐地、燕地、秦地、郑地、等区域并没有再次下达征召令。

仅是晋地,一下子集结了六个满编军团,他们会先在“朝歌”郊外进行集结与编队,随后走桥过大河进入王畿。

而王畿则是集结了两个满编军团,他们也是第一批开拔前往“新郑”的部队。

这样说的话,智瑶在夏收之后下达征召命令,新一批集结起来的军团一共有八个,达到了三十万士兵的数量。

其它地区,商於之地已经驻扎了一个满编军团;吴越区域原本有两个军团在作战,后来又从齐地调动了两个满编军团进行增援,一下子在吴越区域就有四个军团的兵力。

人在“新郑”的智瑶还在等楚国那边做出决断,料想楚国既然进行集结,一集结就是五十万大军,不至于让那么多人光吃饭吧?

智瑶既然将新集结起来的军团调到“新郑”这边,第一批两个军团抵达就等于是一个信号,告诉楚国君臣想打速度要快一些,免得原国有更多的军队过来。

从晋地集结起来的六个军团,他们会在“朝歌”附近的山林里进行等待,在楚军真正北上之后才会往“新郑”这边急赶。

智瑶还是很希望今年就能开战,看就看楚国那边给不给面子了。

第558章 太恶心人了

其实也就是当前的时代了,要不然几十万大军的集结哪里可能一年之内就完成。

换作一些朝代,别说是几十万大军,几万大军都能花费几年的时间在集结上,不给银子还不开拔。

智瑶在观看从楚国那边送过来的情报。

一系列的情报显示上,楚国公族与地方封君尽管有着不小矛盾,集结起来的军队在质量上却是不差。

这个是楚国真正意识到事关生死存亡,很清楚一旦原国灭掉楚国,无论公族或是地方贵族都不会有好下场。

原国虽然叫原国,真正的掌权者却是九成出自晋地,说白了就是晋国的延续。

晋国跟楚国从春秋中期交战到春秋晚期,历时将近一百五十年,里面虽说没有多少个人恩怨,但是也不能说没有仇恨。

从双方交战伊始,互相之间就将对方视为大敌,哪怕其中的一方在某些时间段变得虚弱,相互的警惕心却是一点都没有减少。

因为种种因素,楚国对上原国一点都不敢掉以轻心,也是因为有那些认知为前提,无论原国还是楚国对接下来的交战都会全力以赴。

“吴国灭亡之后,楚国尽管失去了商於那边的土地,大体上还是得到了复兴。他们的精神面貌也因为吴国灭亡焕然一新?”

“吴国和楚国才是真正的世仇,尽管大部分时间里楚国占优,可是吴国攻破‘郢’都对楚人造成的心理阴影极大。吴国灭亡一下子搬开了楚人心中的一座大山。”

“他们跟我们算是老对手,曾经的先辈尽管一再击败楚人,可是并没有打出过一场绝对碾压的战争,我们还是无法给楚人在心里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

那一点没有在开玩笑,先是吴人用计杀死了中华第一神箭手给楚人蒙上阴影,随后又有吴军攻破“郢”都,确确实实在楚人心里种植了很大的心理阴影。

后来,越国用不名誉的方式灭掉吴国,越国统治吴地期间对吴人大杀特杀了很长时间;轮到楚国灭掉越国,不止在越地进行血腥统治,对吴地也是采取高压政策。

虽说是吴越对楚国的统治反抗力度很大,有那么一句叫“怕你怕到无时无刻都想杀死你”的话,因此何尝不是楚国君臣对吴越遗民有着发怵的心理呢?

晋人跟楚人交战,大多数的战役里用的是彬彬有礼的君子之战模式,无论输赢双方都保持克制,太难在对方心里种植心理阴影了。

智瑶看到的是楚国君臣采取“尽徒羡,悉余夫,竭赋役”的力度。

什么意思?就是进行了极尽的举国动员,不止贵族部曲,连带治下青壮都武装起来,完全就是不想过日子的一种表现。

曾经的晋国也被楚国逼到那份上,只是楚国这一次动员得更彻底,国中的妇女被大量征召,用在一些后勤线上的劳役工作。

在这种动员力度下,无论楚国是输是赢,国家发展停滞,往后的几年也必将陷入困顿。

只不过,楚国君臣都不知道能不能保证国祚不失,哪有心思再去顾忌什么将来。

他们清楚的认知到一点,不将智瑶灭掉楚国的心思打破,楚国根本就没有什么未来。

“包括士兵和民伕在内,楚国动员人数将近八十万啊!”智瑶突然间感觉有些头大。

楚国才多少人?几乎是将全国四分之一的人口动员起来,摆出一副要跟原国拼命的架势。

当前的年代已经不比以前。

在以前,列国大军异地作战,其实是能向当地的贵族购买物资,哪怕国与国处在交战状态下,贵族之间的生意仍旧照常交易。这种情况下根本不用多少后勤人员,也就不存在民伕这种徭役状况,有也是士兵自己携带的随扈。

随着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少,再来也是没有国家讲什么君子之战,变成了国家统一调配士兵的随扈,只是出物资的仍旧是士兵自己,过了服役期限才由国家支撑后勤。

到目前的时代,规则又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

智瑶首先建设常备军,他们也是第一支从装备到后勤全部由主家供应的军队。

一开始常备军只是智氏的私军,等待智氏化家为国变成了国防军的角色,跟其余应征纳赋的士兵唯一区别在于,他们会无条件执行来自中枢的任何命令,其余的贵族、“士”、“徒”、“羡”则有着更多的自主选择性。

智瑶进行操作破家为国之后,划地郡县化又出现了新的规则,各地每年展开对男性的训练,达到一定数岁的男性除非先天不足,要不然都变成了“羡”的角色。

这个“羡”就是预备役。

等于说,智瑶在原国开始执行义务兵制,装备和后勤由国家来供应,不同的地方在于服役没有工资拿,只是立功能够得到赏赐。

纯粹以制度来看,智瑶的一番操作之下,原国有点像是两汉跟隋唐的结合模式,要说有什么区别,则是智瑶对国家的控制力要超过两汉与隋唐。

权力可以抵达基层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色,往后的朝代基本办不到了。这也是为什么后面那些朝代的人口明明很多,需要动员军队应付战争的时候,从人力到物力比不上春秋战国的原因所在。

也许有人会说春秋战国的诸侯国统治疆域小,才能够达到权力下乡的高度。始皇帝需要从帝陵爬出来,好好跟这些人说道说道。

大一统时期的秦帝国一样做到了权力下乡,西汉无法执行的原因是汉文帝的锅,要不然刘邦、吕雉、刘盈的掌权时代还能够做到的。

有了西汉的例子,免不得其余朝代的中枢出现太多内鬼,一旦中枢的权力可以直接下乡,好些人可就无法作威作福再大肆贪赃枉法了。

面对完全发力的楚国,讲实话就是智瑶一点都不慌。

原国暂时还无法进行全境的人口普查,乃至于一些荒郊野外还有不在户册上的“野人”存在,只不过一旦居住在村、里、乡、县的聚居点内,基本上都已经进入户册范围。

智瑶执行的登记政策不再追寻往例,也就是将十三岁以下的男女记录也登记到户册之内。

这个做法其实是仰仗了下乡的小吏充足,再来就是郡县制带来的管控力度。

以前不将十三岁以下登记的原因太现实,他们还没有成人,并且八岁以下的孩子夭折率其实比想象中更严重一些。再则登记户册这种事情,每干一次需要动用的流程复杂到简直超乎想象,国家体制受限的前提下不可能每年更新一次。

原国登记容易的原因太现实,新生婴儿的诞生关乎到国家扶助,成长到一定的年轻还有土地分,没有人去家中登记,家中的父母长辈就该自己去官府进行登记了。

一个家庭看上去不多,芸芸众生加起来的数量可就太多了,纯以互相扶持……或利用的关系看来,每一颗钉子都有它的作用,记录在户册上就代表能给国家带来什么,看似智瑶制定的扶助政策会亏,一名婴儿成长起来具有劳动能力,一生交的税又该是有多少呢。

而那还只是交税,他们还能变成兵源,乃至于在某方面享有成就。

人多的好处是什么?就是基数足够大,很小概率变成更大的概率。

首节 上一节 407/4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