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明末之有个客机空间 第43节

  还有一个行李箱里装了不少小物件,有五六个各种颜色的橡胶热水袋、电动牙刷、usb口微型风扇和台灯等等,感觉是在小商品市场采购了一番,准备回家分给小姐妹的。

  不过这些东西能派什么用场,林峰一时也想不出来,同样先放着吧。

  林峰拿起今天最后一个盲盒,是个朴实无华的行李箱,还有些破旧,不过沉甸甸的。

  打开一看,除了简单的一点衣物,里面最主要的是放了三大袋农作物种子和一些技术资料。

  林峰拿起一看不由地大喜,原来这是西北农林xx大学农学院遗传育种系一名老师的行李箱,里面带了刚培育出来的3种适合旱地种植的种子,分别是高产土豆、玉米和小麦。

  这些种子太关键了,陕北最大的问题就是缺粮,如果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人口、爆兵就不成问题了。

  其他最多的就是乘客携带的电子产品了,有五六台笔记本电脑,十来个充电宝、耳机等手机配套的东西。

  哎,连开了三十来个行李箱,把林峰累的够呛。里面最有价值的就是那些农作物的种子,能不能让百姓吃饱饭就靠它们了。

  还有就是那本明史的书了,至少可以让林峰对明末几年的历史有了一个比较精确的了解。

  不过想想也是,现在飞机也很普及,乘坐飞机的乘客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还能携带什么特殊的物品?太特殊也带不上飞机。

  能在前面的盲盒中开到手枪之类,已经是很特殊的情况了。

  开完这些盲盒后,林峰也不打算继续开了,再开其他的行李箱,估计也不会有太大的收获了,还是等有需要了再碰碰运气吧。

  林峰整理完物品也没急着出去,而是在飞机客舱里仔细盘点了一下自己具备的优势和可以利用的资源。

  跟其他造反的农民军相比,林峰感到首先具备的优势,就是是对历史大势的把握。至少知道明朝是必亡的,所以当然就不会在明朝这条破船上死撑了,看准时机可以随时跳帮。

  特别是今天开到《明朝xx事儿》这本书,对崇祯十年之后的大事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跳帮的时机也就基本有数了。

  其次就是在空间拿到的其他几本书,包括这次开出的农作物育种栽培的资料,都非常实用。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能不能在大明发家致富,就靠这些领先时代的技术了。

  目前看,最具备发展前景的就是化工技术了,《趣味化学知识》里面还有十来个穿越必备知识点,够好好开发上一段时间了。

  第三就是各类工具了,无论是上次开出的地质勘察工具,还是这次开出来的望远镜、强光手电之类,都是很有用的东西。

  特别是遥控飞机,在打仗的关键时刻一升空,虽然是个玩具飞机,飞的也不高,毕竟可以站的高看得远,还是很有料敌先机的优势。

  还有就是各种药品了,尤其是感冒药、消炎药在大明朝都是神药般的存在,还得好好发挥一下作用。

  至于手枪和电击枪等武器,那就更不用说了,这可是直接的战斗力,可惜子弹有限,打完了就没了,在大明的工业基础下,估计是很难再造出来了,必须省着点用,不到万不得已不用。

  当然,客机空间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bug,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特殊用途,这个功能还得好好开发。

  分析完了这些优势,林峰瞬间感觉在大明朝立足的底气都足了不少,自信满满、神清气爽地出了空间。

  参照一些书友的要求,集中开了一波盲盒。不是不能一次开完,主要还没想好能开出什么,大家可以多提建议,不过要合理。

第79章 空间升级了

  这次林峰为了大规模开盲盒,一次性在空间待满了两个小时,按以前的规则手腕处的飞机图标光圈会暗淡下去,暂时就进不了空间了。

  不过林峰出来后,发现飞机图标的蓝色光圈是变暗了,但外围又加了一个光圈,正在像充电一样转几圈,就会增加一个蓝色的小光格。

  这是什么意思?从一圈能量变成两圈能量了?

  林峰准备试一下能不能再进去,不过意念闪过,他并没有进入到空间之中,看来暂时还不能使用。

  此时腹中的饥饿感又不断袭来,饿的林峰感觉都能吃下一头牛。他赶紧拿出早就在房间内储存的牛肉干吃了起来,这个热量高,也比较扛饿。

  补充完能量,喝了杯水,林峰又小睡了片刻。

  醒来后,外圈的光圈已经充能完毕了,发出淡淡的蓝光。里圈的光圈还黯淡着,看来还没有补充能量。

  光圈增加到两圈了,这应该是总能量增加了,不知道会不会每天增加进入空间的次数。

  平时一天4次是够了,但遇到紧急的情况,特别是打仗的时候,总感觉用起来束手束脚的,生怕次数用完了,丢掉保命的机会。

  林峰集中意念,“嗖”的一下,果然又进去了。

  “哈哈,这样每天进入空间的次数就可以增加了,遇到点什么情况,处理起来就宽松多了。”林峰开心地想到。

  在飞机客舱里看了几眼,好像没什么变化,整个机舱格局还是一样,原来储存的物品都在,连位置都没任何变动,行李箱也还是那些。

  不对,林峰仔细看了一下,发现飞机客舱的空间变大了。特别是中间的过道,原来只有不到一米,放点东西就很难走过去了,现在大概扩展到了1.5米宽。

  这意味着飞机客舱的空间大大增加了,可以存放更多的东西。

  林峰走到了飞机尾舱,想看看拿掉的东西有没有恢复。

  不过很可惜,这次空间升级并没有带来物品恢复功能,林峰吃掉的飞机餐、喝掉的矿泉水等机上自带物品都没有得到补充。

  “哎,这升级后的功能很有限嘛。”林峰有点郁闷地想到。

  算了,至少是每日可以进空间的时间增加了,存放物品的空间也变大了,这也是很大的改进了。

  林峰又在机舱里寻觅了一番,他现在最想能够进入客机的货仓,里面带的东西肯定更多,应该会找到更管用的资源。

  可惜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货仓的入口,林峰只能无奈地从机尾走回前面的公务舱,找了自己那把宽大的椅子准备躺下休息休息。

  突然,林峰看到飞机驾驶室的舱门灯亮了,难道驾驶室可以打开?

  林峰瞬间站了起来,快步走到飞机驾驶舱前。

  用手握住门把手一转,“咔嚓”一声,舱门竟然打开了。

  林峰赶紧进入到驾驶室内,这两辈子为人了,还是第一次有机会进入大型客机的驾驶室内部。

  驾驶室正前方是飞机的前舷窗玻璃,跟轿车上不同,上面的遮光板居然是透明的,还带着淡淡的黄色。

  玻璃外面是灰蒙蒙的一片,什么都看不见。

  舷窗下面是主操控台,上面是密密麻麻的电子设备,林峰只认识一个类似游戏手柄一样的操纵杆。

  机舱的顶板也是各种各样的仪表灯,看得让人头皮发麻,有密集恐惧症的人,的确不太适合进入飞机驾驶舱。

  操控台后面是正副机长的座位,座位中间也是一个操控台,上面也是各种电子设备。

  这些东西自然是很先进的,不过根据机舱空间内的规则,机上固定的设备都不能动,话说即使能动,这些高端设备有什么用?

  难道还能进来多观看几次,就在大明朝制造出喷气式飞机这么先进的玩意吗?这个概率还不如指望崇祯让位给自己来得靠谱。

  哎,飞机空间升级了,好不容易能够进到驾驶室了,居然进了个寂寞,啥用场也配不上。

  林峰很不甘心地四下搜索起这个不大的驾驶室,发现了驾驶座位后面还有一个小小的工作台位,上面放了4部对讲机。

  自从漂亮国“911”事件之后,飞机起飞后驾驶室与客舱就完全隔绝了,通信都要靠对讲机来联系。

  这4部对讲机正放在工作台的充电设备里面充电,林峰拿起一看,电都是满的,功能也很正常。

  这几个对讲机可以相互连接,不用电信网络之类的,以后指挥打仗到是能派上用场。

  就是不知道相互连接的距离有多远,下次还得拿出来测试一下。

  工作台下面有一个小抽屉,打开后里面有一本飞机随机资料手册,也没什么用。下面是一个工具箱,有电焊笔、万用表和各种尺寸的小扳手、螺丝刀之类,估计是搞点仪表台的小检修用的。

  其他能动的东西,就剩下两支插在机舱壁上,万一驾驶舱断电时应急用的强光手电筒,还有工作台下方两个小小的干粉灭火器。

  哎,搜索了半天,就找到这么点有用的东西,林峰很是郁闷。

  不过既然这次空间升级了,飞机的驾驶舱就能够打开了,那么下次升级是不是飞机的货仓就能打开了?

  林峰这么一想,瞬间又开心了,看来希望就在前方。

  出了驾驶室,林峰看着时间还在,又在公务舱原来自己的座位上坐着看了回书,把明末这几年的历史又好好研读了一遍。

  林峰现在把有用的书籍都放在了自己座位的邻座上,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查阅一些资料。

  没办法,为了生存,只能埋头苦读了。

  大概过了半小时,林峰意念一动就出去了。

  回到房间一看手臂上的飞机图标,外圈的光圈也黯淡了约四分之一,看来应该也能够进去4次。

  不过猜测归猜测,要证实还得靠实践。

  反正今天也没什么大事,林峰意念一转又进了空间,换了个姿势继续看书,半个小时后又出来。

  飞机图标的外圈光圈黯淡了一半。

  非要搞清楚的林峰还不罢休,又连着进了两次,终于证实了这次升级可以每天多进4次空间,客舱里面的空间大了不少,能够进入好看不好用的驾驶室,算是聊胜于无吧。

  空间还是得有成长性。今天是评估三推的关键,请大家多追读多投票支持。

第80章 研究动力问题

  在明末,最不缺的就是人。

  受小冰河期的恶劣天气影响,这几年陕西的天气不是爆冷就是大旱,常常赤地千里,饥民遍地都是。

  只要有粮食,招人是很方便的。

  但林峰已经决定了近期还是要低调发展,就不能大规模招人了,防止遭到朝廷的怀疑,引起洪承畴等剿匪大佬的杀气关注。

  再说人招的再多也比不过李自成、张献忠等这个时代摇人大师动不动裹挟拉起几万、十几万的队伍。

  所以林峰考虑再三,觉得还是得走精兵发展之路。不跟他们比数量,而是要比质量。

  这打造精兵就得靠优良的装备了。

  目前四通军械厂打造的掣电一型火铳还是不错,就是产量太低了,其瓶颈就是没有合适的钻枪管器械,完全靠人工效率太低了。

  林峰思索了一番,又进入客机空间翻阅了一下相关的书籍,决定要研究解决军械生产的动力问题。

  府谷城北,四通寨。

  林峰冒着严寒来到了山寨,幸好军械厂内锻铁的火炉燃烧得正旺,里面还是很暖和的。

  “大人,这么冷的天您怎么来了?”赵知新看到了连忙迎上来说。

  林峰边走进来脱掉外套边说道:“知新啊,最近左右无事,便来山寨转转。你召集几个技术骨干,我们一起来研究探讨一个技术问题。”

  “好啊,正想听听大人有什么高见。”赵知新是个技术狂,一看有技术问题可以探讨立即就去找人了。

  军械厂的人都在大车间里,很快赵知新就叫来了两个工匠,首先向林峰做了介绍,一个叫孔彬,另一个叫李应元,都是从流民中召来的,读过书、懂技术,现在是赵知新技术小团队中的骨干。

  介绍完后,赵知新一脸期待地问道:“大人,您那边又掌握什么新技术了吗?”

  “知新,现在无论是锻铁,还是打造火铳,都需要反复的捶打,如果这个力量能够用机械的方式实现,你觉得会不会提高打造的效率?”林峰问道。

  “大人,您是说像水车这样的机械装置吗?”赵知新不愧是技术专家,立即想到相关的机械。

  “是的,水车是利用水力,也就是水的力量的一种工具。”林峰回答道。

  “不过这里没有水力啊,而且即使有,水流的力量也很不稳定,很难利用起来。”赵知新显然是考虑过这个问题的。

  “那你们有没考虑过使用其他的力量?”林峰问道。

  “其他的力量?要么就是风力。”赵知新接着说道,水力、风力是古人比较常见运用的自然力了。

  “伱们呢?”林峰对着两个技术骨干问道。

  “除了风力和水力,其他好像就没有了啊,要么磁石的吸力?可这个力量也太小了。”孔彬回答道。

  李应元也摇了摇头,表示没有其他的了。

  林峰听完微微一笑,看到车间内也燃烧着一个煤饼炉,上面正在用茶壶泡水。便对孔彬道:“你去把那个炉子移过来。”

  煤饼炉也不重,很快就搬了过来,这时茶里的水也开了。

首节 上一节 43/9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