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家的神仙老四 第239节

  土地改革结束,最庞大群体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让大家富起来。

  先解决温饱,再奔向小康,最后迈向共同富裕。

  这条路子,他可再熟悉不过了。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

  要想富,先修路!

  他这几天在做的,就是修路的准备。

  燕王府本就不大,上官嫣然又红着脸蒙头快步,思绪纷飞中,二人已经走到了大厅。

  正厅里此时有五个人,朱棣,小鼻涕,宋礼,和两个抬着盔甲的工部侍郎。

  “参见父皇!”

  朱高煌也不会失了礼数,先行了礼,随即在侧坐坐定。

  “老四,来看看这幅...标...标什么来着?”

  朱棣大手一挥,面对自己最满意的小儿子,他直接开门见山道。

  “` .圣上,标准式重铠。”

  小鼻涕见皇帝忘词,悄声在一旁提醒道。

  “哦,对,标准式重铠,老四,你看看,可曾跟你预想的一般?”

  朱高煌站起身,提起重铠,在自己身上比划了几下,估算大小。

  右手微微用力,算是测试硬度。

  随即轻拉牛皮,认真端详花纹。

  “回皇上的话,合格。”

  “老四,又没外人,没必要这么多礼数。”

  朱棣大手一挥,显得也是心情大好。

  “既然老四说没问题,宋礼,回去就准备开始量产。”

  “钱让户部先拨给你,今年的农业税收上来,绝对够用的!”

  “批量生产出来,操练没问题,国库也允许,明年夏天,就能派上用场了!”

  眼前的明成祖眼中闪烁着光芒,整个人仿佛重回壮年一般。

  国富民强,覆灭北元的梦想仿佛近在咫尺,朱棣整个人都显得意气风发。

  “老四,你觉得现在的大明,对上北元胜算如何?”

  朱棣眼中闪烁着浓浓的雄心壮志,转而问向朱高煌道。

  “十成胜算。”

  朱高煌丝毫没有犹豫,不假思索的淡淡回复道。

  朱棣眼睛一亮,虽然他已经从无数的文臣武将嘴里听过了这个答案。

  但是这个答案让老四再说一次,他还是有一种莫名的安心感。

  跨时代的兵种,跨时代的土地改革,配上天地玄黄四卫,朱高煌的十成都是往保守说的。

  如今北元退居漠北,元皇室式微,权臣林立,早已不是明初的北元。

  瓦刺鞑靼内斗不断,整个蒙古汗国四分五裂。

  “大明军队一定会大胜,但是儿臣觉得,很难达到我们真正想要的结果。”

  看着雄姿英发的朱棣,朱高煌也没有继续无脑吹捧,而是平静的唱起了反调。

  “哦?胜了还有但是?老四,你说说看。”

  朱棣喜悦的心情骤减,眉头微皱,示意朱高煌继续说。

  “我们首先要考虑一个问题。”

  朱高煌丝毫没有关注屋内骤然变紧张的气氛,不疾不徐的问道。

  “大明数次北征北元,所为何事。”

  “当然是为了覆灭北元,以定边疆!”

  朱棣想都没想,脱口而出道。

  大明建国数十年,北元一直幻想光复中原疆域,连年犯边。

  大明数次北征,为的就是彻底歼灭北元。

  “覆灭了匈奴,过上百年,还会有鲜卑。”

  “覆灭了鲜卑,再过百年,出现了契丹,大辽。”

  “大辽覆灭后,又来了北元。”

  “北元覆灭以后,游牧就真的会消失吗?我大明的边境,真的会永世安康吗?”

  话音落下,正厅落针可闻。

  宋礼和两个工部侍郎是一个大气不敢出。

  这种军国大事,跟他们工部,可是半点不沾边啊!

  万一朱棣一时兴起让他发表看法,他死的心估计都有。

  而此时的朱棣,眉头紧锁,也陷入了沉思。

  北征北元本就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他沉思自然也不是觉得这个国策除了问题。

  他自幼封地就在燕京,靖难后首都也在燕京。

  北元的危害,他比谁都清楚。

  但消灭了北元以后,该如何处理北方游牧?

  “老四,那你有什么办法?”

  朱高煌既然提出的这个角度,必然会有解决办法。

  历朝历代无非是百姓南迁,设立新的匈奴王。

  也正如朱高煌所说,百年之后,游牧必叛。

  后世的君王都已经快默认了这个选项,重拳出击,以还来百年安稳。

  朱高煌在演武场的一番言论,早已经在朱棣心中树立了不可磨灭的地位。

  这个问题朱棣想不出,索性不去想,直接开口去问分。

  问自己的儿子,都是咱老朱家的人,不丢脸!

  “儿臣觉得,应该解决问题的根源!”.

第二二三章 圣旨

  “问题的根源?”

  “宋礼,你们先回去吧,我跟老四唠几句家常。”

  朱棣轻抚下巴,脸上也浮现出一抹耐人寻味的神色。

  宋礼如获大赦,连忙带着两个侍郎抱拳告退。

  他也是个人精,自己只是个工部尚书,这种治国平天下的事情,知道多了,是会掉脑袋的!

  “老四,莫非你觉得我大明国力不够,鞭长莫及?”

  “西域一样地处边塞之地,我大明就占得,为何漠北就占不得?”

  “你来说说,这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

  历朝历代,哪个皇帝会嫌弃疆域太大?

  这个问题的答案,朱棣上位十几年,自然有自己的考量,也有自己的答案。

  但被时代和地域所局限,很多问题,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此刻,他最看好的儿子提出这个问题,倒是勾起了他的好奇心。

  “漠北气候寒冷,不宜大规模用兵,这是其一。”

  “辽东往北,自古以来被契丹女真统治,渔猎之风甚重,民风彪悍,不宜统治。这是其二。”

  “漠北之地森林,草原,高原居多,人口稀少,不宜与耕种,自古以来游牧尚且需要与中原贸易才能存活,统治漠北对经济也是一种压力。这是其三。”

  “漠北并无出海口,再往北也无其他势力可以通商交好,战略意义极低。这是其四。”

  “反观西域,地处偏远但气候宜人,平原众多人口稠密,对大明经济百利而无一害。”

  “自从西汉起就是我汉人疆域,也不存在民风问题。”

  “更何况西域有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联通东西各国,战略意义无比巨大。”

  “漠北和西域看似都地处边塞,对我大明的意义却截然不同。”

  “自古以来,帝王们对西域的看重程度,和对漠北的看重程度,也不能相提并论。”

  “历朝历代,国力衰退之时,首要放弃的,一定是北方土地。”

  “南宋国力再衰微,都不会放弃江南鱼米之乡。”

  “弃卒保车的道理,史书不写,却是一个王朝最本能的反应。”

  朱高煌双手背负在身后,侃侃而谈。

  朱棣的眼神愈发明亮,脸上全是赞许之色。

  一137旁的曌儿倒是一副醍醐灌顶的模样。

  自从她融合了国运金龙,对大明的国事也是愈发上心。

  朱高煌这一番言论,受益最大的,一定是她。

  朱棣哪怕受限于时代,眼光无法像朱高煌一样长远,也大概有自己的判断。

  他早已过了知天命年纪,又久居高位,见解自然不是曌儿能比拟的。

  “爹爹,按你的说法,北征漠北好像百害而无一利...”

  曌儿揉着小脑袋,有些不解的看着朱高煌。

  爹爹研究连弩,研究重甲,都是为了北征做准备。

  怎么扭头就开始说起漠北的坏处了?

  “老四,按你的说法,我们北征,莫不是也只能保障边疆百年安定?”

  朱棣眉头也皱了起来,他倒是看的比曌儿长远一点。

  若是北征能还来边境百年安康,也勉强算是一件能接受的事情。

  但是这北征的优先级,恐怕就要低上好几层。

首节 上一节 239/2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