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家的神仙老四 第262节

  于谦一怔,有些不好意思,说话都有些结巴了。

  他也是后来才知道,那天考校自己的,竟然就是燕王本人。

  当初来应天,就是因为燕王的土地改革风吹到了钱塘。

  他从小就把文天祥的画像挂在岸边,心怀大志。

  适逢朱高煌发榜,便想着来见识一下燕王风采。

  只是万万没想到,燕王会如此平易近人。

  “你觉得眼下大明,最需要的是什么。”

  朱高煌淡淡点头,开口问道。

  他的确很想知道,在这个后世名臣眼里,大明当下,该何去何从。

  朱高煌有超越时代的视角,但也只有远虑,看不清近忧。

  他想开发美洲,提前跨入工业革命。

  让华夏走到世界前列。

  这些远大的目标,无非是复制欧洲2.1的近代史。

  但眼下该先做什么,又要注意什么,他毫无头绪。

  看似一切都在齐头并进,实则是无奈之举。

  “大明,需要什么?”

  于谦一怔,没想到燕王会这么问。

  “如今圣上大刀阔斧的改革,政令接连推行,急迫之心溢于言表。”

  “今年平定安南和北上大同,均以雷霆之势终结战争。”

  “看似连续用兵,实则对大明国力并无损耗。”

  “北元内斗不断,大明国力又蒸蒸日上。”

  “漠北冬日苦寒,春夏多半会南下劫掠。”

  “估计明年开春,圣上便会开启二次北征。”

  “转守为攻,打游牧一个措手不及。”

  于谦略微思索,便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改革出自燕王之手,整个大明,也只有一品大员得知。

  在于谦眼里,这无非又是他的一个考验罢了。

  “继续。”

  朱高煌微微点头,认可道。

  二次北征和曌儿监国的消息,常人自然不知。

  于谦三言两语间,便推测出了二次北征的日期,实属出乎他的意料。

  “臣以为,明年开春的北征,将是大明最有胜算的一次北征。”

  “燕王殿下战无不胜,大明又连年休养生息,恐怕是想一战定胜负。”

  “大明若想一劳永逸,不给游牧逃窜之机。”

  “草原地广人稀,游牧又机动性极强。恐怕要重兵分而击之。”

  “以绝对优势的战力,将北元彻底击溃!”

  “眼下最急迫要解决的,就是后勤问题。”.

第二三六章 白莲教重现

  于谦凝望北方,眼神闪烁着光芒。

  仿佛跨越崇山峻岭,已经看到了北方的狼烟。

  “太祖也曾重兵北伐,虽屡获优势,却始终无法剿灭北元。”

  “草民以为,首当其冲的,就是粮草难以为继,无法长久作战。”

  “游牧机动灵活,败退则逃入草原深处,依仗地形优势展开游击。”

  “大明如今国力兴盛,恐怕也无力为继长久的拉锯战争。”

  于谦语气有些许沉重。

  大明如今占尽优势,但若想彻底击溃游牧,也多少显得有些艰难。

  草原横跨千里,粮草根本无法连续运送。

  若精兵轻骑深入,又容易被游牧掉头围剿。

  这本就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说得好,你可有什么解决办法?”

  朱高煌暗暗点头,虽然心中早有决断,还是朝于谦问道。

  “燕王如今广招匠户,又用石料为基,制作水泥。”

  “广招民间匠户,说明大明匠户另有他用。”

  “以石料和铁矿废渣为基,成本又如此低廉,说明要大批量生产。”

  “大明匠户另有他用,民间却毫无消息,恐怕是在生产兵器。”

  “石料和铁矿均极为坚硬,若不是用于盔甲,只可能用来筑城铺路。”

  “大明要打的是进攻,而非防守。”

  “草民觉得,燕王殿下心中已有良策。”

  于谦短短几句推理,几乎将朱高煌的修路铸甲计划全盘托出。

  只靠这几日零零碎碎的消息,能做到如此地步。

  饶是朱高煌早对他有心理预期,此时也颇有些惊讶。

  “你倒是聪慧过人。”

  “那你说说,这些事情的轻重缓急,该如何安排呢?”

  朱高煌轻轻点头,顺势开口问道。

  既然于谦已经猜到了大半计划,也正好省得他主动去问。

  修01路,铸甲,蒸汽机,改革,都是一等一的大事。

  若一起实施,他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草民认为,眼下秋收在即,应当以修路为主。”

  “北征既然需要大批粮草,不妨在秋收之际向民借粮。”

  “大批粮草提前北调,减缓明年开春的运粮压力。”

  “以官家之名向民借粮,既可以减轻军粮压力,又可以预防次年灾害。”

  于谦又是略微思索,便给出了答复。

  “向民借粮,为何能预防次年灾害?”

  朱高煌有些不解,开口问道。

  “近年来天灾频繁,冬日苦寒,春秋蝗灾。”

  “农户有余粮向来都是随吃随卖,无力贮藏。”

  “往日粮价低廉,农户卖粮也无力攒下余财。”

  “逢灾年粮价上涨,农往年的卖粮收入更不足以维持开销。”

  “一来一回,大笔的中间差价流入商户手中,农户反而会流离失所。”

  “流民四起,灾祸频仍、”

  “官家运粮赈灾,就要耗费大量国力。”

  于谦深处民间,对这些自然规律自然是心如明镜。

  “倘若能在次年之前修好官道,减轻各地间运粮压力。”

  “将将余粮统一划归国有贮藏,如遇灾年,再由官家统一调配。”

  “民众可从官家处取回前年余粮,官家各个府县也可互相支援。”

  “既能解军粮燃眉之急,又可以杜绝黑商炒卖粮价。”

  “减轻官家赈灾压力,让北征再无后顾之忧。”

  于谦越说越热血沸腾,他出身市井,自然对百姓疾苦感同身受。

  少年壮志,对一些事务的看法也远超世俗。

  “好一个收归国有!”

  朱高煌听的也是连连赞叹。

  古代,粮食就是最硬的通货。

  丰收之年粮价大跌,商户趁机屯粮。

  灾年再拿出来高价贩卖,榨取的就是人民血液。

  国家不但分文未得,还要花大笔国力赈灾。

  往日丰收年卖一石粮,所得的钱财在灾年都未必能卖一斗。

  一来二去,中间差的九斗粮食,都被中间商赚取了。

  倘若真如于谦所说,向民借粮,换言之就是让民众把粮食存到官家手里。

  存一石,来年便可以取一石。

  民众愿意存,官家更愿意收。

  “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远见卓识,实乃罕见...”

  朱高煌不由得赞叹道。

  这于谦现在的想法,不就是现代国有制银行的做法吗?

  粮价涨跌,说到底就是金融危机变相的膨胀贬值。

  而收归国有,国家统一调配,正是近代国家紧急动员战时的做法。

  自己是个穿越者,这于谦可是实打实的本地人。

  能整出二战时那一套国策,多少也有些难得了。

  听完于谦这一番话,朱高煌的内心也有了决断。

首节 上一节 262/2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