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娶小娇妻后,我奋发图强考科举 第237节

  安国公赵恺呵呵一声,笑着打趣道“那倒也是,文阁老在别的事情上都说国库紧张挤不出来 ,但要是这论功行赏起来,就不喊紧了”

  卫国公吕昌达搭了一句“可不是嘛?上次打了胜仗文阁老也难得不喊紧,文阁老在这件事情上做得就挺好,拎得清”

  文正民转头瞥了他们一眼,幽幽说道“前线将士为我大魏出生入死,户部岂会寒了将士们的心?别的都可以拖,这奖赏可不能拖,硬挤也得挤出来”

  文正民这番话说得是铿锵有力,将户部抬到了一个高度,我们户部觉悟高得很。

  众大臣心里呵呵一声,说得还挺好听,谁不知道你们户部最会拖人钱粮了,借口还一大堆。

  大臣们还要说些啥,就被刘煜抢了先,摆摆手笑道“好啊,文爱卿说得没错,将士们的奖赏不能拖,这事就这么定了”

  文正民立马应了一声“微臣遵旨”

  关于升官的事情,刚才刘煜就已经交代了兵部尚书刘涟,让他按照越国公名册上推荐的升迁就好。

  刘涟来御书房之前就已经将名册看了个大概,他觉得都没啥问题,刚刚也就答应了皇帝。

  刘煜微微点头,接着说道“如今这池定临乌二府刚经历过兵乱,虽说那边的蛮夷百姓都归顺我朝,但毕竟非我族类,长期以往怕会多生事端。

  所以朝廷得尽快派官员过去教化他们,并大量迁入我朝百姓教他们礼义廉耻,朕相信以礼化夷,那些蛮夷百姓迟早会真心融入我大魏,成为我大魏的一份子”

  诶,皇帝这番话说得那是正义凛然,我大魏就是天府上国,归顺我们是你们这些蛮夷的福份。

  众大臣一听,那是很认同的纷纷应了一声“皇上圣明...”

  刘煜嘴角微微一扬,说道“大定府现在就做得很好,朕相信池定临乌二府也可以。

  不过这两府比大定府归顺的蛮夷百姓还多得多,所以要多迁百姓进去,派遣官员也要仔细甄选,不知众爱卿对此有何看法?”

  说完,刘煜还扫了底下众大臣一眼。

  当时大定府被大魏打下一半时,辽国迫于压力就将大定府剩余的土地割让给大魏,并组织剩余辽国百姓往北搬家。

  所以当初大定府的异族百姓归顺大魏的只有区区五万余人。

  可池定临乌二府不同,这次百姓可没往北逃了,因为逃不了啊,所以只能被迫无奈的归顺大魏。

  据越国公传回来的消息,池定府至少有15万余名异族百姓归顺大魏,临乌府有25万余名,这些都是估摸的,还没来得及准确统计。

  文正民率先拱手道“皇上,三月初大定知府就上报户部,光今年二月份大定府就新增8万余人,去年年终大定府的总人口是37万余人,距离当初预算迁入的50万人差不多了”

  由于快到人口迁入上限,所以三月初任俊杰就给户部发了份公文,让户部准备停止人口迁入吧,超过太多的话,以后怕没田分了。

  文正民顿了顿,又说道“微臣以为下个月初就别往大定府那里迁了,朝廷应通告北方各州府下一批往池定临乌二府那边迁”

  许咏附和道“皇上,之所以今年大定府新增人口这么快,全靠朝廷的优待条件和当地官府有作为,所以外面的百姓才愿意千里迢迢迁进来”

  许咏这番话又给他的得意门生顺带扶了一把。

  要是任俊杰知道他老师每次都这么给力的话,那他肯定会吟诗一首说声卧槽的。

  虽然其他三位阁老不太愿意承认,但事实就摆在那里,只好悻悻坐在一旁,看着许咏嘚瑟的表情。

  刘煜笑了笑,说道“嗯,大定府确实被任爱卿治理得很好,不枉朕当初将大定府这个重任交给他,不错不错”

  接着,刘煜又说道“池定临乌二府的优待条件还是跟大定府一样吧,凡自愿迁入这二府的,免税三年,每个男丁可分得五亩地。

  有大定府这个表率在前,相信迁入这两府的百姓会更多,不过众爱卿觉得这两府应该分别迁入多少人才合适?”

  这些都是内政民生,几个军机大臣也插不上话,只好看着几个文官在那演。

  于彦峰说道“皇上,臣以为这两府还是各迁入50万人为好,不宜过多”

  刘煜一愣,询问道“哦?于爱卿,这是为何?”

  于彦峰说道“虽然这两府蛮夷百姓比大定府的还多,但可耕种农田跟大定府差不多,甚至还少一点,若是迁入过多百姓,以后怕是没那么多田可分”

  许咏搭了一句“皇上,于阁老说得没错,这两府差不多都是四成畜牧六成农耕,各自迁50万人百姓就可以了,以后让他们慢慢发展起来。

  皇上也不必过多担心那些蛮夷百姓日后会跳起来生事,只要朝廷优待他们,朝廷再鼓励我朝百姓与他们通婚,出了三代,那他们就真正成为我大魏子民”

  这就是要汉化了,跟五胡十六国差不多,外族人打进来在北方接受汉文化,如北魏孝文帝直接下令鲜卑人一律改为汉姓,他自己就带头把姓改了。

  不可否认,华夏历史就是一部多民族融合的发展史。

  难得在这件事情上几位阁老都意见相同,左都御史童斌和文正民也纷纷应了一声“臣附议...”

第465章 观察使

  刘煜听完之后,想了想,随后点点头说道“嗯,众爱卿说得有理,那就这样安排”

  童斌拱手道“皇上,这次最好规定北方各州府有固定迁入名额,这一百万人平摊下来的话就不算太多,否则会伤了有些州府的根基”

  文正民附和道“没错,从今年大定府新增人口的速度来看,北方各州府的流民和佃农会比去年更加愿意迁过去。

  这要是一个控制不好,离池定临乌二府较近的州府可能会有大量人口流失,这对当地民生不妥”

  许咏说道“对,北方各州府得限制迁入人口,多给京城下面和长江北岸那一带的百姓一个机会”

  几个阁老说得没错,去年迁入大定府的,大多都是离大定府较近几个省份来的。

  刘煜微微一笑“好,那就按众爱卿所言,北方各州府的具体迁入名额就由内阁决定吧,朕只有一个要求,要尽快将百姓迁进去”

  内阁四个大臣闻言,纷纷应了一声“臣等遵旨...”

  刘煜敲了敲御案,看向户部尚书,似笑非笑的说道“文爱卿,这两府初期的粮食和银两,按之前大定府所给吧,没问题吗?”

  之前朝廷给大定府一年六十万石粮和二十万两银,第一年一次性给齐,往后就一年分四次给齐。

  皇帝都这么看他了,那他还能说什么?有大定府在前,他也不好推脱。

  随即,文正民讪讪一笑“这个,这个微臣这几天翻翻账本和批条,挤一挤应该没问题”

  这是户部最常说的一句,仿佛每次要向他们拿钱跟要他们命一样。

  这翻账本就是看看哪个地方可以省点或者给多了,批条就是把不重要的项目先拖一拖。

  这卡一卡,那拖一拖,这钱不就挤出来了吗?

  其余大臣听了户部尚书的话,大家伙都不约而同的嘴角上扬,挺乐呵的,像是在笑话这铁公鸡是真的会藏钱。

  刘煜也是笑看着户部尚书,说道“好啊,没问题就好,户部幸亏有文爱卿在,换作其他人怕是没文爱卿做得好,文爱卿,国之栋梁也”

  文正民心里呵呵一声,表示已经习惯皇帝的套路了。

  吐槽归吐槽,文正民面上还是笑呵呵的拱拱手说道“皇上过誉了,这都是臣之本份,换作其他人来做这个尚书,一样能做好的”

  说完,文正民还扫了其余七个此时挂着笑容的大臣。

  让你们笑,这户部尚书谁要谁拿走,懂理财吗你们?文正民暗暗想着。

  (理财一词并非现代所有,最早出自《易经》,意思也相同)

  果然,文正民这话一出,其他人就不笑了,因为他们心里都自认为理财方面真不如文正民,这老小子是真的会生钱,就是有点抠而已。

  信国公徐致远瞥了文正民一眼,幽幽说道“文阁老太过谦虚了,谁比文阁老更会挤啊?”

  这个挤字还咬得特别重。

  这话一出,众大臣噗呲一声,哈哈大笑起来,连皇帝听了也都忍俊不禁。

  文正民见状,有些恼怒的瞪了徐致远一眼“你...”

  刘煜见场面要乱,赶紧打断一下,还故作不悦的看向信国公,说道“徐爱卿,你这叫什么话,文爱卿他为了大魏鞠躬尽瘁,这么多年来,户部在他手上就没有出过错,何故要挤兑文爱卿?”

  诶,这个挤兑不说还好,一说众大臣就更乐呵了。

  不过皇帝面色都不好看了,大家伙这才憋住了笑,徐致远拱拱手说道“皇上,臣乃武将,不善言辞”

  刘煜轻哼一声,倒也没说话。

  徐致远见状,又有模有样的向文正民拱手道“抱歉啊文阁老,方才是老夫说顺嘴了,你大人有大人量,别跟我一般见识”

  文正民也是哼一声,没有说话,头撇到了别处,小老头还挺傲娇。

  徐致远顿时就有点尴尬了,转头看向旁边的兵部尚书。

  刘涟会意,笑呵呵说道“文阁老这么多年了,还不知道 信国公吗?他就是说话直了些,没恶意”

  能坐到这个位置的人会是傻子吗?都是些好听话而已。

  刘煜也出来打了个圆场,摆摆手笑道“行了文爱卿,给朕一个面子吧,消消气,别跟徐爱卿一般见识”

  也就是这八位大臣能让皇帝这样说话,要是换成其他臣子,皇帝一个眼神的事情,哦对了,还有个礼部尚书除外,他可是皇帝的搅屎棍。

  皇帝都这么说了,文正民再傲娇的话,那就是不懂事了。

  随即,文正民拱手道“臣为大魏的心,天地可鉴...”

  于是乎,文正民啦啦啦说了一大堆自己为大魏怎么样,又说了户部的工作有多难,仿佛要趁此机会宣泄一下工作情绪。

  而其他大臣则是静静的“挨训”,毕竟他们平时可没少调侃户部的不是...

  皇帝象征性的安慰了户部尚书几句话,这才结束了闹剧。

  这些老匹夫,一天天的不吵起来是真的不舒服是吧?不过他乐意看,刘煜很是恶趣味的想着。

  接着,刘煜清了清嗓子,扫了众大臣一眼,说道“好了,言归正传,接下来就来议一议池定临乌二府的官员人选,不过在这之前,朕有个想法,众爱卿听一听如何”

  “皇上,什么想法?”

  刘煜微眯着眼说道“朕打算在燕云十六州之上,临时设立一个定北道,置定北观察使一职,统管大定、池定、临乌北面三府一切政务,众爱卿觉得怎么样?”

  唐朝初期将天下分为十道,这个道可以理解为现在的省,观察使也不叫这个名字,而是朝廷不定期派下去监察各道州县的,叫巡察使。

  后来唐玄宗时,天下改分十五道,道的最高长官就是巡察使,不过改名了,叫采访使,而且还是有实权的官职,它拥有对辖区的所有州县长官的行政处理权。

  到了唐朝中后期,天下分为四十余道,大者十余州,小者数州。

  观察使这个官名就出现了,全称是观察处置使,它管着一道或者数州的一切政务,多以节度使兼领其职,没有节度使之州,亦特设观察使。

  在明清时,类似观察使的官职就是道台了,在省以下,府以上,管着几个州府,是布政使或巡抚的副手。

  大魏现在已经没有道这个行政划分了,全以行省划分,不过特事特办,三个府也成不了省,只能临时设道,并置观察使一职。

  皇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方便管理,免得北面三个府各管各的,容易乱。

第466章 又吵起来了

  定北道?观察使?统管三府所有政务?

  嘶...什么情况?皇上这是要提拔谁上去?众大臣纷纷不解。

  要知道,这可相当于一个小巡抚了呀。

  若朝廷真设了观察使这一职,那以后可是有很大机会升任一方巡抚的。

  (清朝就是这样,知府若不能升迁道台,那他这辈子基本就跟巡抚无缘了)

  众大臣的脑袋瓜子开始活络起来。

  许咏暗自欣喜,毕竟现在哪个人有比他门生还熟悉北地的?

  这政绩已经就明摆在那里,皇上这是要提拔那小子?那自己也得推上一把啊,这让许咏不由得多想。

  唐朝的观察使的品级不定,一般都是三品官。

  于是乎,许咏率先拱手道“皇上圣明,臣以为可行,北地三府都是刚归顺朝廷,肯定不能让三府各管各的,以免三府互不帮扶,这会严重阻碍三府的发展”

  官场那一套众人都懂,那就是推脱来推脱去,懂的都懂。

首节 上一节 237/2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