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404节

  诸葛亮那清澈深邃的眼中闪过些许猜测,道。

  “亮近来多有研究《管子》此书,以之对照吴郡的繁华,其中亦多有冲突不解之处,亮本以为是己未学到其中精髓,故有困惑。”

  “今,倒是觉得或许刘皇叔与国士侯背后发现了大量的金矿,方能如此练出大量精兵之余,还能使民生未有丝毫凋敝之处,反而日益繁荣。”

  这让诸葛玄一时反倒是听得云里雾里的,看着那颗小金豆开口道。“仅凭这一颗小金豆就做此推论,亮儿未免过于武断了。”

  对此,诸葛亮笑了笑,也不跟自家叔父去细细辩论其中的逻辑。

  这推测看似天马行空,实则却是诸葛亮考虑到方方面面后所得出来的结论。

  吴郡多年来的繁荣变化不提,刘备与李基平日作风也并非是奢侈浪费之人,若当真是财政见紧,又怎么可能会让阿斗随意抛玩小金豆?

  就这么一颗小小的金豆子,便足够一个三口之家购买一年的口粮所需了。

  而在一一排除开那些不合理的推测,反倒是刘备手中掌握了大量的金矿银矿,才能从方方面面解释现下吴郡的一切。

  正因为家里有矿,完全不缺那么点金子,所以即便刘备习惯了节俭,也并不限制阿斗抛玩金豆子。

  旋即,由于身处他人之处,不便交流。

  所以诸葛玄与诸葛亮也没有交谈更多,而是静静地等待了起来。

  直至天色渐暗之时,一道气度不凡的身影方才脚步带着几分急促地走了进来。

  李基的目光一转,先是从诸葛玄的身上一扫而过,然后则是落在了诸葛亮的身上。

  ‘卧龙已入我手矣!’

  李基的眉毛一挑,向着连忙起身的诸葛玄、诸葛亮回礼之余,心中不免生出几分喜悦。

  事实上,对于诸葛亮这等出身清楚,便于寻找的极品幼苗,李基一直都通过锦衣司进行着关注。

  只是此前这些极品幼苗还太小了,且李基需领军远征瀛洲,条件与时机都还不是很成熟,所以仅仅只是默默关注。

  如今天下大乱在即,一方面为了避免这些极品幼苗出事,一方面也是李基的名声威望日益见长,李基自然是毫不客气地开始迅速收割这些极品幼苗。

  毕竟,十岁出头的幼苗,以出仕的名义进行收割,人家只觉得你是在戏耍他们。

  但以着李基如今的方式,能够拒绝的却是寥寥无几。

第496章 诸葛亮拜师

  “劳二位久候,实在惭愧。”

  李基谦逊地道了一句,然后邀请诸葛玄与诸葛亮重新落座。

  而在双方简单地交谈表明身份,熟络了些许后,诸葛玄连忙冲着诸葛亮递了一个眼色,让诸葛亮快快主动表明拜师之意。

  会意的诸葛亮也不迟疑,当即再度起身朝着李基一拜,道。

  “久闻国士侯贤名,亮虽为一山野小儿,却也有济世救民之心,只恨心有余而力不足,斗胆欲拜于国士侯门下,还请侯爷允许。”

  李基见状,连忙起身亲自将诸葛亮给扶了起来。

  看着眼前这个似乎已初具风姿的少年郎,李基脸上忍不住流露出笑意,道。

  “既有济世救民之心,那你我便是同道中人,互为友人相互指教便是了,倒也无须行那拜师之礼。”

  若是说凭借着年龄优势,李基以大欺小偶尔逗一逗郭嘉也就罢了,可李基还当真不愿在诸葛亮的面前托大。

  不仅仅是因为诸葛亮的能力如何,而是诸葛亮那名垂青史的忠贤之心,实在是让李基敬佩不已。

  所以李基愿与之为友,却不想占了诸葛亮的这个便宜。

  再者,李基的年龄也就比诸葛亮大了个十岁出头罢了。

  看似二十余与十岁似乎差距很大,但放到三十余岁与二十岁,四十余岁与三十岁,甚至更长呢?

  这个年龄差,连忘年交都算不上。

  且当世贤才,李基无疑最为看重的便是诸葛亮。

  也知悉诸葛亮跟刘备与自己的相性或是最高的,他日互为同僚的日子还长得很,恐怕更多的也确实是相互指教。

  只是,李基的看重却是惊呆了诸葛玄,这一番话完全算得上是折节下交的君子典范。

  便是诸葛亮,那清彻深邃的眼眸也是微微睁大了些许。

  诸葛亮自小便目睹乱世惨状而立下壮志,更因儿时偶遇了刘备于泥水之中不惜污了衣袍为偶遇之人扶棺,这让诸葛亮对于刘备感激不已。

  也正是因此,多年来诸葛亮一直默默地关注着刘备,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知悉了大量李基的事迹。

  可诸葛亮即便自命不凡,但也不敢肯定在国士侯如此年纪便能行如此种种非常人之事。

  且在抵达了吴郡后,诸葛亮之所以四处转悠了一阵,便是打算实地亲自了解一番李基的治政理念是否与己相符,再行拜师之事。

  以结果而言,诸葛亮觉得国士侯既心怀仁德,又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全才。

  甚至让诸葛亮对于国士侯都不免升起几分尊崇之心,觉得今后若有国士侯如此能力与成就亦不枉此生了。

  正是因此,诸葛亮才彻底下定决心上门拜师,且决心待有学成之日,便为刘皇叔献上微薄之力,早日匡扶汉室,平定乱世。

  而骤然感觉到了所尊崇的国士侯,如此看重自己,愿以同道友人相待,这让诸葛亮顿生一种微末之中骤逢知己的感觉。

  尤其是有陈群的轻蔑在前,这更是显得李基的折节下交难能可贵,让诸葛亮心生感动。

  反应过来的诸葛玄连忙开口道。

  “承蒙国士侯看重亮儿,能让亮儿拜于国士侯门下听训已是亮儿的福分,如此黄口小儿岂敢称与国士侯为友?”

  李基摆了摆手,不以为然地开口道。

  “我的年岁与诸葛亮长不了多少,便是平辈论交亦无不可,且……”

  李基的声音略微一顿,回想起史书中对诸葛亮的记载,那可是常以管仲、乐毅自比,点评友人之才不过刺史郡守,自号“卧龙”,可见其年少之时亦是自傲之人。

  “我曾耳闻诸葛亮在家读书也不过自学,便已颇有才学,可见其聪慧程度。如此早慧之材,也未必就轻易拜他人为师。”

  只是李基的话音才落,诸葛亮便是躬身一拜,口称。

  “老师,诸葛亮有礼了。”

  这让李基险些一口气没能喘上来,看着诸葛亮那一副认真的模样,一时反倒是不知道说些什么了。

  尤其是诸葛亮那明明不过是少年模样,但沉稳气质比之夏侯兰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时间,李基甚至觉得诸葛亮身上这沉稳过头的气质似乎有些熟悉……

  李相?!

  骤然,李基想起了自家的那个省心儿子。

  那与年龄不符的沉稳气质,简直就是如出一辙。

  而看着诸葛亮主动称呼“老师”后,诸葛玄那一副喜笑颜开的表情,李基干脆也不勉强,摆了摆手道。

  “也罢也罢。”

  “这么说老师是愿意收下弟子了?”诸葛亮确认道。

  “对外,琅琊诸葛氏可宣称诸葛亮为吾弟子;对内,你我可随意些,相互探讨指点便是了。”李基开口道了一句。

  此言,让诸葛玄的老脸不禁微微一红。

  只是如今的琅琊诸葛氏确实是没落了,原本诸葛氏中唯一的顶梁柱诸葛珪也不过是官至郡丞便英年早逝,仅剩的诸葛族人无一人为官,影响力日益下降。

  因此,近几年来诸葛玄一边代兄养育诸葛亮兄弟姐妹,一边积极地四处跑动,寻求门路为官振兴琅琊诸葛氏。

  而国士侯将诸葛亮收为门生之事传出去,对于琅琊诸葛氏而言无疑有着莫大好处,这也是诸葛玄表现得尤为积极的原因所在。

  可以说,以着李基如今的地位威望,便是从指缝之中漏出些许好处,便已足够振兴一个小家族了。

  旋即,李基为表亲近,特意留了诸葛玄与诸葛亮在府中用晚膳,且准备让诸葛玄与诸葛亮留宿在府中。

  只是诸葛玄也是深谙人情世故,如今诸葛亮也拜李基为师,双方已形成仅亚于父子的紧密关系,留诸葛亮在府中暂住指点自无不可。

  但他作为外客,留于府中可就可有不便,且不太懂事了。

  因此,诸葛玄以留在琅琊郡内的诸葛均太过于年幼为由,当晚便推辞离开了。

  对此,李基也没有特意挽留,在府中为诸葛亮安排了住处。

  恰好,此前夏侯兰与郭嘉相继被安排出府后,正好有房间空置了下来,且那两间房间距离李基的书房也较近。

第497章 两个极端

  而后的几日里,李基抽空考究了一下诸葛亮的学问,发现诸葛亮的才学居然已不亚于夏侯兰,甚至在某些地方的见解还在夏侯兰之上。

  须知,夏侯兰跟了李基有六七年之久,言传身教之下,再加上夏侯兰私下相当的勤奋用功。

  因此,如今的夏侯兰绝非是什么庸人,除了尤为擅长沙盘推演之道外,无论是治理一郡亦或者是独领偏军,夏侯兰也都是合格的。

  可这还是诸葛亮一直以来都是自学家中藏书,而未有任何人指点的结果。

  这让李基不禁暗自感慨,有时候努力在天赋面前,当真是不值一提。

  不仅是诸葛亮,还是徐庶也是如此。

  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徐庶整个人已然发生了肉眼可见的转变,对于韬略用兵已初步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而对于这些天纵奇才的教导,对于李基而言也是最为省心的。

  只需要让他们自行研读所喜的典籍,偶遇不解困惑之处,李基再给与一定的解答指点便足矣。

  恰好对于如今的大汉而言,除了仁德书院外,李基的家中绝对是当世藏书最全的地方。

  尤其是蔡昭姬也是爱书之人,且为了方便李基闲暇之时读书,蔡昭姬平日里便是挑选出诸多精华书籍放置在家中。

  所以,当诸葛亮踏入李基的书库中看到那浩瀚如海般的数万卷藏书,整个人完全可以用老鼠掉落米缸来形容。

  一连几日,除非是李基返回府邸之中,诸葛亮会特意前去问安请教外,其余时间诸葛亮几乎是睡醒就往着书库里钻。

  尤其是诸葛亮的兴致爱好也与李基大为相符,天文、地理、奇门、阴阳、治政、奇巧之技等等都有意涉猎。

  这让诸葛亮看书之时,即便是习惯观其大略而汲取精华,也有种根本就看不完的感觉。

  更让诸葛亮为之震惊的是,无论向李基请教何等偏门的问题,李基几乎都能不假思索地给出答案。

  这让年幼的诸葛亮,一时甚至生出了完全不知老师的极限在何处的感觉。

  而就在诸葛亮沉浸于书库之中而不知时日流逝时,这一日清晨诸葛亮刚刚洗漱完毕准备继续往着书库而去时。

  李基在半路就截住了诸葛亮,道。

  “亮儿,今日便是‘大演武’,随我一同去观礼。”

  “老师,我去合适吗?”

  诸葛亮有些疑惑地问道。

  “书上得来终觉浅,就当是长长见识,也能知晓当世精锐是什么模样。”李基答道。

  而当李基带着诸葛亮上了一辆颇显气派且宽敞的马车时,其上已经提前有两人在等待着。

  一人腰间挂着个酒葫芦,衣着明明还算整齐,但却有着一种不羁随性的感觉散发在外;

  另一人则是一举一动都有种板正规矩的感觉。

  在李基出现后,此两人便是连忙行礼道。

首节 上一节 404/4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