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411节

  可正是简单,让贾诩多多少少有些难以置信,这可不符合李基向来的作风。

  但凡轻松的事,往往可都轮不到贾诩。

  这一方面,贾诩倒是生出了一种莫名其妙的自觉。

  不过,贾诩略微等待了一下,李基居然真的没有后文,这让贾诩心中略微一喜,便也是拱手应了下来。

  至此,这小会也算是随之结束了。

  看似总体布置与适才的“大会”并无区别,但实则暗里的安排与筹备,却唯有参与小会的才心知肚明。

  旋即,刘备又感赵关张三人再度分别前往寿春、柴桑后,恐怕最快也需数月才能再见。

  因此,刘备便没有直接让众人离开,而是举办了一场宴席,与自家兄弟大醉了一场,这才有些不舍地送别。

  而在刘璋遇袭的几日后,前往夷洲的扬州世家代表一个个都面露亢奋期待地归来了,李基也重新将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在了引导扬州世家开始迁往夷洲之事。

  可刘璋遇袭之事,也不知是从何处开始传出的消息。

  几乎是跟着刘备所举办的“大演武”之事,一前一后地卷席着整个大汉。

  刘备向万民所立之誓,教人折服且钦佩;

  刘璋遇袭之事,更是充满了一种风雨欲来的味道。

  尤其是刘璋作为刘焉明面上仅剩的独子,在离开扬州的途中,于荆州遇袭,一下子就关联上了三位宗亲州牧,可谓是各种buff叠满了。

  也正如李基所料的一般,怀疑这是刘备自导自演,而准备以此为借口谋夺荆州、益州之人不在少数。

  再兼之刘备向世人公开所立的誓言,这也导致了世人关于刘备的言论渐渐两极分化。

  要么便觉得刘备实乃大仁大义,匡扶汉室之人;要么便是觉得刘备乃是假仁假义,狼子野心之徒。

第508章 初平二年

  而大汉也就在如此暗流汹涌的时局中,又走过了一年,到了初平二年,也便是李基印象中的191年。

  这一年,刘备恰好三十岁。

  李基倒是越显丰神俊朗,且随着年岁渐增,也总算是攒了些胡子,越发显得沉稳之余,也多了不少威严。

  也在一个冬季的时间里,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仅存的扬州世家遑论是自愿,亦或是迫于时局,超过九成的扬州世家都开始选择易迁夷洲进行治理开发。

  一艘艘海船不断地在扬州与夷洲之间往来,除了运送扬州世家之人,也将大量扬州世家治理开发夷洲所需的物资奴仆等等送往夷洲。

  当然,这一切都不是免费的。

  李基对世家所开设的,也从来都不是善堂。

  夷洲土地,同样也需要扬州世家以土地进行兑换。

  根据不同土地的价值,兑换比例从一比二十到一比一百不同。

  土地,在扬州世家手中的意义同样也是为了耕种,可以保证后世子孙基本的温饱无忧。

  可在已经清楚夷洲土地更适宜耕种后,且扬州世家后续的重心都将转移到夷洲,自然也没有余力再耕种扬州土地,再加上那惊人的兑换比例。

  因此,绝大部分的世家几乎都选择只保留了少部分扬州土地,其余的土地都选择兑换夷洲土地。

  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在初平元年的冬季,李基迅速从世家手中收拢了大量的土地。

  这些土地,也平稳地保证了扬州其余尚未大肆开垦的州郡平稳地推行军户制,而没有损伤扬州普通百姓的利益。

  除此之外,扬州与夷洲来往的运输是被刘备所一手垄断的,这也是现阶段就足以最大限度让扬州世家纳税的方式。

  为此,李基不忘紧急定了一稿《海运税法草案》用以实行,进一步地再刮了一层扬州世家的油下来,且后续更是会源源不断地刮下去。

  夷洲由扬州世家暂且代为开发,但是开发出来的各种资源,在海运完全被刘备所掌控的情况下,惟一的售出渠道无疑也仅有扬州。

  有了利益,自然也就能通过种种方式,让许多原本就偏向扬州的扬州世家从中获得优待,从而形成一个内卷竞争的局面。

  且,即便李基依言承诺扬州世家在夷洲的自治权,但在双方所订的协议中,也是悄然地埋下了一个坑。

  扬州承诺不插手扬州世家开发治理过程中的所有政务,但是却是要求夷洲要遵守大汉律法,且扬州在各处都将派遣人员进行监督与执行。

  这一点,扬州世家略有意见,但也明白他们并非是准备完全脱离大汉,也就答应了下来。

  显然,他们并不清楚三权分立的坑。

  他们有的仅是行政权,这也是想让扬州世家积极主动地开发治理夷洲,不可避免也交割出去的权力。

  可李基悄然保留在手中的,却还有立法权与司法权。

  某种意义上,扬州世家便是前往夷洲上赛跑的运动员,但李基同时是裁判以及制定规则的人。

  或许,这一点在初期还凸显不出什么意义,但从长远来看,却是能够保证夷洲永远没有机会脱离大汉。

  而也是自此,扬州世家在某种意义上却是完全与刘备绑在了一起。

  唯有刘备的支持,才能持续保证他们在夷洲的利益与根基。

  耗费了大半年的时间,却也终于让刘备的政令可以畅通无阻地抵达扬州每一村一户的手中。

  再兼之刘备取消了大量的苛捐杂税以及劳役制度的取消,也让刘备在整个扬州百姓心中的威望迅速暴涨。

  这一点,李基已然看得无比的透彻。

  有钱有粮,才是实行仁政的基础。

  而仁政之中的钱粮利益,若是直接分润到最底层的百姓,而不是被中间环环克扣掉,那便能够迅速获得无数百姓的支持。

  道理,从来都是如此的简单。

  初平元年的扬州冬季,比以往都似乎更冷上三分,但是百姓们所感觉到的却是前所未有的希望与火热。

  以着吴郡为中心的扬州,就仿佛是发生了蜕变似的。

  即便是还没有到春天,抽空与刘备视察了一圈扬州其余郡县的李基,也从一个个百姓们的身上感觉到了一种生机勃勃。

  大汉,确实是才进入乱世,但是百姓却已经苦了很多年了。

  只是,李基看着不少在细雪中行色匆匆,冻得有些打摆的行人,脸上忍不住流露出几分无奈之色。

  即便在吴郡之中的工匠们已然渐渐形成了规模,在李基的推动下实现了大量的创新。

  比如,将在东汉已经已经出现的煤饼,推动创新出了价格更低廉且安全的无烟煤。

  虽说扬州的煤炭资源不算充足,但通过海运的方式却能轻松地带回大量的煤炭,且糜氏商会还通过与各州不同商人合作制造无烟煤的方式,大赚了一笔。

  只是低廉的无烟煤,也只能保证衣衫单薄的百姓们在家中不会冻死,出门还是避免不了挨冻。

  这是衣物材质上的限制,百姓们所穿的衣物往往就是粗衣麻布,压根购买不起价格更高的衣物。

  这一点,李基眼下同样也是无可奈何。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棉花。

  只是,笮融前往瀛洲后倒也算努力,但想让纯洁白花遍布整个岛国,最快显然也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不可。

  且即便是有了第一批的棉花产出,也只能优先供给士兵,然后才能渐渐普及到民间。

  不过有着无烟煤的存在,即便今年的冬季降雪偏多,但眼下冬季将过,所统计的结果中显示整个扬州冻死者也是寥寥无几,让李基颇为欣慰。

  只是,眼看春天将至,如刘备、李基这些知晓内情之人,所时时挂念着的反而是林邑稻的消息。

  若是再拖下去,便要来不及了。

  想到这里,李基的眉毛不禁微微拧了起来。

  此前刘继所带回的部分林邑稻虽说想要进行普及远远不够,但也足以让吴郡进行研究以及试种。

第509章 三日灭一国

  林邑稻,仅有短短百日的成长周期,已然足够在此期间中李基布置的温棚中成熟。

  结果,无疑是喜人的。

  且李基已经提前与诸多农官,整理清楚了关于林邑稻种植的方法。

  可以说,如今的扬州是万事俱备,就等徐盛送回粮种。

  只待粮种一到,即刻就能进行推广普及,让扬州整体的粮食产量徒增三成。

  粮食,可以说是一切的根基。

  这一增幅,甚至足以让刘备自此再也无须担忧粮食短缺的问题。

  ……

  而在汪洋大海之中,一艘艘高挂汉字旗帜的海船正组成着一支规模巨大的舰队正冲破海浪不断往北。

  与南下之时的顺利不同。

  从真正开始与林邑国交战到覆灭整个国度,徐盛仅仅只用了三天,将整个交州以南的其余小国吓得可谓是肝胆俱裂。

  甚至还不等汉军派去使节,一个个小国便是以着几乎谄媚跪舔的方式出现在徐盛的面前,表明着对大汉的尊崇,愿永生永世尊大汉为宗主国。

  这倒是让徐盛陷入了犹豫之中。

  出身贫苦的徐盛不算是什么大汉忠臣,反而是对那些压榨百姓的贪官污吏恨之入骨。

  只是,对于将自己从军伍之中提拔且委以重任的刘备,徐盛愿以生命去践行主公的信念。

  刘备乃是汉室宗亲,亦致力于再兴大汉,这让徐盛颇有些心动与犹豫。

  再加上自吴郡来时仅仅耗费了一个月多一点的航行时间,这在徐盛的估算之中还有充足的返航时间。

  最终,徐盛与周瑜商议了一下,决定接受这些小国的朝贡臣服,也好教天下人知晓或许汉室衰微,但大汉……还没有倒下。

  而诸多小国慑于汉军之威,纷纷准备各种当地特产与奇珍异宝,打算随着舰队一并返回大汉进行朝贡。

  为了等待那些小国准备妥当,徐盛在完全平息了林邑国残余的一些反抗力量后,不得不又多等待了小半个月的时间,这才开始返航。

  再兼之返回吴郡之时,风向与洋流皆不助人,导致舰队的航行速度相当缓慢。

  这让徐盛亦是心急如焚,生怕耽搁了时间误了子坤先生的治政方略,更是害得无数百姓因此挨饿。

  因此,徐盛几乎是毫不停歇地率领着舰队全力赶路。

  而随着徐盛再一次对比亲自二度重制过的精确海图,确认了自己的方位已距离吴郡不远后,一直紧绷着的心终于缓缓放了下来。

  此处,距离吴郡港口已不足五十里,顷刻便可抵达。

  当即,徐盛让舰队暂停,全军将士进行简单的梳洗整理之余,再派遣了一艘快船前往港口进行通报。

  有了回信,确认是让舰队进驻港口之中停靠后,徐盛这才率领着舰队前往港口靠岸。

  等一身戎装的徐盛率领着一众将士下船之时,刘备已率领着包括李基在内一众文武亲自在港口相迎。

  这一幕,让徐盛心中感动得不能自己,连忙便迎了上去。

  “盛有何功?如何能让主公亲自到此相迎?”

  刘备将跪地行礼的徐盛搀扶了起来,不言其他,却是语气真挚温和地开口道。

  “文向为吾远征海外,历经艰难,莫说是在此相迎,便是让备亲自泛一叶轻舟到海上相迎,又有何妨?”

  顿了顿,刘备拍了拍已是热泪盈眶的徐盛,道。

  “辛苦了。”

首节 上一节 411/4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