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435节

  惟独孙策被吓得脸色发白,连滚带爬地往前,哭腔地说道。“老师,不!请砍我头,老师万万不可伤及自己分毫啊。”

  “尔等勿要说了,弟子犯下这等大错,为人师者何尝没有责任?我李子坤合该自刎以谢天下……”

  李基那充满了惭愧的声音,传遍四方。

  一时间,不仅是众将发慌了,就连诸多原本在外围尚且还有些弄不懂情况的将士也是吓得脸色发白。

  “都督不可!!”

  顿时,无须任何人的指挥,无数将士纷纷跪下齐声高呼了起来。

  或许,李基从未曾刻意做出过什么为士卒吸脓这等事情来笼络军心,但李基那未曾一败的战绩所带来的威望以及实打实地提高了许多将士们的待遇,便足以获得无数士卒的爱戴。

  所以,眼看李基似乎要为弟子所犯之错而自刎谢罪时,诸多目睹了这一幕的将士们几乎都急眼了,纷纷高呼劝阻了起来。

  就在这紧张且杂乱的环境中,周瑜连忙起身大呼道。

  “都督万万不可自刎而置无数将士而不顾,置主公而不顾,置大汉而不顾!”

  “都督莫非是忘记了曾经要辅助主公复兴大汉的誓言?岂可因一人之错而枉顾性命?此实乃知小礼而不顾大义也,请都督三思啊!”

  不得不说,在场众人就属同为聪明人的周瑜最懂此刻该做什么,这也给李基搭了一块最恰当的板子。

  李基面露犹豫,沉痛地思索了一阵,迎着无数紧张的目光缓缓开口道。

  “公瑾所言极是,吾之身绝不可因一时冲动而弃之,但也不能以如此为借口就能避免。”

  下一刻,李基手中的汉剑一转,削下了一截头发,道。

  “既然如此,我便效仿主公当年削发代首,暂由此发代替受罚,且将之悬挂于门牙处,以告诫全军上下将士。”

  “是!”

  许褚上前慎重地接过头发。

  或许,少了一截头发于人的生理而言无足轻重,但在这个秉承“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理念的时代里,这一截头发无疑已经足以代表李基。

  旋即,李基的目光重新落在泪流满面的孙策身上,喝道。

  “至于孙伯符之事,或其乃是秉承孝道,事出有因,但犯下这等大错亦不可能如此揭过!”

  “来人,将孙伯符押下去鞭二十,再送回吴郡由主公进行发落。”

  当即,便有着两名虎卫上前准备将孙策给押下去执行鞭刑时。

  孙策先是郑重地给李基磕了三个头,高声道。

  “策不悔为父报仇而杀狗贼刘表,唯独惭愧连累老师损伤身体。”

  旋即,孙策这才被虎卫给押了下去,卸甲,当众鞭二十。

  每一鞭,抽得都可谓是啪啪作响,打得血水飞溅。

  可纵使如此,孙策也没有吭过一声,硬生生地受了二十鞭后,这才被人抬着送回营帐之中休养。

  整个过程中,其余将领也不敢再开口为孙策求情。

  毕竟,孙策剁了荆州州牧刘表的首级一事,便是张飞听了都大为咂舌勇猛程度。

  更重要的是,刘备与刘表同为汉室宗亲,倘若李基表面上做得稍有几分差池,说不得便会有着莫大的麻烦。

  而李基冷着脸地监督鞭刑执行完毕,这才一言不发地转身回到大帐之中。

  对于李基而言,如此惩罚孙策心中同样也是颇为不忍,但却是不得已而为之。

  多年的师生情谊,让李基给了孙策一个亲手报仇的机会,但这并不是没有隐患的。

  就连刘表的首级都被剁了下来,若是李基没有做出足够的表示,他日入主荆州之时,必然会招致刘表的无数旧部人心惶惶。

  所以,无论如何都必须将孙策杀害刘表一事定为私仇,然后刘备也好,李基也罢,都是需要做出绝不偏袒的态度重罚孙策。

  而在李基当着无数将士们的面前演了这一出戏后,起码需要做的姿态已经做足了,剩下的便是将孙策送回吴郡之中冷藏一段时间了。

  等今后顺利入主荆州,消弭影响后,孙策即便再出现,也不会再有人特意拿一个无人在乎的死人出来说事。

  李基推敲了一阵,让人去将魏延请到大帐之余,还是拿笔亲手写了一封书信准备送到刘备的手中为孙策说情。

  而在魏延心情有些忐忑地进入大帐后,看着正伏案书写着什么的李基,不敢打扰,小心地站立着。

  片刻过后,李基将书信装入信封之中后,这才抬头看向等了好一阵的魏延。

  魏延见状,连忙行礼道。

  “义阳魏延拜见国士侯。”

  李基点了点头,笑道。“魏将军的名字我倒是有所耳闻,劳烦久等了。”

  “莫非是伯符将军提过?”

  魏延问了一句后,忍不住小心地再追问了起来,道。“不知伯符将军被送回吴郡后,会遭到什么处罚?”

  “如何处罚,将由主公决断。”

  李基敷衍了一句后,接着说道。“至于我如何知晓汝的名字,倒不是伯符所说,而是我知晓汝曾领兵奇袭巫县,大败益州军。”

  只是,还不等魏延面露喜色地谦虚一句。

  李基的语气一转,道。

  “只是刘荆州的尸骨未寒,汝便迫不及待地改换门庭,着实是让人生疑啊。”

第549章 择主之说

  李基的这一番话以及那带着几分审视的眼神,令魏延顷刻间有种如坠冰窟的感觉,且似乎刹那间完完全全被对方给看了个通透。

  ‘国士侯为何会知道此事?’

  这是魏延的第一反应。

  毕竟魏延此前仅仅只是个一个小小的城门官,且奇袭巫县之事发生还不久。

  按理来说,消息应该还不至于传到柴桑才对。

  之前魏延向孙策所表露的身份,也并没有提及过如此敏感的细节。

  魏延脸色不断变幻,一时却是不知该如何回答。

  李基也同样不急,目光上下地打量着魏延,便是想要看看魏延会做什么反应,顺便……敲打一下魏延。

  事实上,魏延无论如何回答,李基都不会将魏延怎么样,都会选择将魏延收下。

  只是,这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

  魏延作为荆州将领之一,且曾经被刘表所重用奇袭巫县立下大功,容得下魏延,就能安定不少荆州的人心。

  可李基同样也觉得魏延是个人材,奇袭巫县此事可不简单,领着三千人往着山野一钻,还当真能顺利地领着大部队走出来奇袭巫县,便是李基听闻都相当的吃惊。

  须知,便是后世各种装备精良了不知道多少的驴友们,结伴三五人穿梭山脉丛林,就不知道会发生多少意外与危险。

  更何况,魏延手中说不准连个指南针都没有,全凭个人天赋,硬生生率领奇兵一股跨越山脉丛林找到巫县袭击。

  了不起!

  这是李基得知这一情报之时,所产生的第一反应。

  在李基的印象中,上一个做到了类似事情的,是跨越茫茫草原实现精准打击的霍去病。

  什么小道?

  那完全就是魏延的说辞罢了,实则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小道。

  无人行走的地方,哪里会有小道?

  因此,若不是那五万益州军本就是诱饵,魏延这一举恐怕便足以青史留名了。

  只是,就如同周瑜对于魏延面相的判断,李基同样也能看出来。

  当然,李基自然不会全信面相一说,所以才有意如此敲打一下魏延,以试探一下魏延的心性能否值得重用。

  而魏延渐渐冷静下来后,注意到李基那流露着审视的目光,且感受着首级尚且还在脖子上,也明白了国士侯并非当真认为他是细作,否则也不会特意召他到此来。

  更何况,就连刘表都死了,还有什么细作可谈?

  令魏延纠结的,那便是接下来该如何回答国士侯?

  狡辩……

  几乎是瞬间,魏延就否决了这个念头。

  三言两语就能瞒得过传闻之中的国士侯?

  包的,包瞒不过的。

  ‘如此,还不如开诚布公……国士侯若能看得上我,自会重用,若是瞧不上我,想必也不会因此将我拿下,免得坏了名声。’

  想到这里,魏延的内心渐渐安定了下来,抿了抿不知不觉有些发干的嘴唇,顶着那若有若无的压力,开口道。

  “良禽择木而栖,延自问不是什么旷世奇才,但亦有几分本事。”

  “旧主刘荆州,延本以为其单骑入荆州必有一番作为,想必会是英主,不想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空有野心,却是德不配位,不知赏罚分明,重用人才。”

  说到这里之时,魏延的语气之中明显多了几分不满。

  “哦?汝所说的人才莫非便是你自己?”李基笑着问道。

  “不敢!”

  魏延嘴巴说着不是,但神色却是有着几分自傲地说道。

  “只是吾奇袭巫县,也算是下了大功,刘荆州非但不赏,反倒是将我打发去后军。如此作为,实难服众。”

  这也是魏延对于刘表最大的不满所在。

  奇袭巫县,可以说是魏延拿命拼出来的功绩,为的就是得到刘表的赏识与重用。

  结果在拿下五万益州军后,刘表表面好言相待,实则却是将魏延丢到了后军,反倒是任蔡瑁为先锋,这如何能不让魏延心生怨气?

  须知,当时明面上益州已无抵抗力量,先锋进入巴郡后所过之处也是望风而降,几乎就是等于白捞大量军功。

  而在魏延看来,那些军功理应是自己的,而不是该在后军苦哈哈地指挥押运粮草。

  只是在这个推崇愚忠的时代看来,魏延这一举动无疑有违忠义之道。

  不过魏延此刻已经有着几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干脆抬头直视着李基,开口道。“毕竟,并非是人人都如国士侯那般幸运,出仕便能遇到刘皇叔那等明主的。”

  “这一点,我倒是难以否认。”

  李基笑着应了一句。

  原轨迹中岳飞与诸葛亮的遭遇,倒是完美地说明了择主的重要性。

  将岳飞与诸葛亮对调一下,说不准在牢里写满江红的就是诸葛亮了。

  而刘表刻意打压一下魏延的想法,李基同样也不难猜到其中的原因,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人之常情。

  魏延,终究只是忽然冒出来的将领,刘表对其本身并不熟悉,不管是出于打磨的想法也好,亦或者是考究心性的想法也罢,这都是再正常不过了。

  与魏延相比,蔡瑁的能力稍逊又如何?

  起码刘表对于蔡瑁可谓是知根知底,完全不担心蔡瑁壮大后会威胁到自己。

  可相对不熟悉的魏延手握兵权,可就不一定了。

首节 上一节 435/6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