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437节

  李基深深地看了孙策一眼,回应李基的眼神却是那般的清彻孝顺。

  也就是李基对于孙策知根知底,否则换是魏延或司马懿献上的玉玺,李基当真要怀疑是不是准备离间自己了。

  旋即,李基又细细地询问了一番孙策得到玉玺的具体细节,确认并无第三人知晓玉玺的存在后,李基陷入到思索之中。

  传国玉玺,这无疑是国之重宝。

  可在德不配位之前得到它,并非是幸事,而是灾祸。

  持有玉玺,等于宣告世人准备成为正统。

  而想要拿着玉玺称帝,那就等于全服开麦要当老大,被围殴是再正常不过了。

  原轨迹中占据地盘横占豫、荆、扬、徐四州的袁术称帝,硬生生被群殴至死暂且不提。

  (PS:关于袁术称帝前的地盘仔细查了查,确实是这样没错的。

  当时孙策名义上还是袁术附属,直到袁术称帝后才宣布脱离的,并且除了豫州外,荆州与徐州都被袁术侵占了一部分。

  再加上黄河以北的袁绍,当时可谓是袁氏天下,只要南北二袁合流,天下归袁就是大势所趋,可惜二袁存在矛盾,袁术又脑抽称帝。)

  而当下,刘表暗藏玉玺,同样也是被刘焉、刘备、袁术三家围殴,可见传国玉玺这玩意的招灾能力。

  ‘这东西眼下还不是出世的时机……’

  很快,李基在心中便有了决断,将玉玺放到了孙策的面前,道。“策儿能将玉玺拿出来,为师很是高兴,但此物还需策儿代为保管一阵。”

  “老师不要吗?”

  孙策脱口而出地说了一句,让李基好悬一口气没上来。

  李基又没有称帝的打算,拿玉玺有什么用?

  而且你这么积极干什么?就算我称帝了,太子之位也轮不到你孙伯符,而该是李相的。

  李基忍不住瞥了孙策一眼,孙策才意识到适才说的话有些不对,讪讪地笑了起来,解释道。

  “我的意思是……老师不将此物交给主公吗?”

  “主公此刻也不宜得到玉玺,否则是祸非福。”

  李基摇了摇头,转而开口道。

  “思来想去,玉玺暂且还是由策儿所保管为佳,且万万不可泄露此事,策儿也从来没有在刘荆州身上得到过玉玺。”

  孙策点了点头,应道。“是,老师。”

  李基听罢,心中稍安。

  眼下看来,孙坚因玉玺而亡,致使在孙策眼中玉玺算不得是什么,由孙策保管也算是最恰当的选择了。

  至于为何不是李基亲自保管……

  那跟川普在家里藏了《我的奋斗》有什么区别?

  一旦因意外泄露,那可真的是裤裆里掉黄泥,不是屎也是屎了。

  既然李基本身并无那般想法,自然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能避免的麻烦与误会提前避免为妙。

  且就跟颜盈与天下第一的关联一样,不是得到颜盈就能成为天下第一,而是只有天下第一才有资格使用颜盈。

  玉玺也是同理。

  得到玉玺不一定就是霸主,是只有真正的霸主才有资格使用玉玺。

  玉玺在孙策手中,李基完全不怕翻起什么风浪。

  刘表的死因,就是认不清这一点现实。

  旋即,等孙策重新将玉玺收了起来,李基又再三叮嘱了一番,这才转身离开营帐。

  且在离开营帐后,李基又环顾了一圈,确认营帐周围无人偷听,这才放心了下来。

  只是,就在李基准备离开之时,原本远远候着的周瑜走了过来行礼。

  “公瑾有事?”李基问道。

  周瑜抬头,目光略显锐利地开口道。“我有一言,不知能否请侯爷听之。”

  “公瑾但说无妨。”李基答道。

  “伯符视侯爷如父,侯爷借了伯符欲为先父报仇之心除了刘表,谋夺荆州,这本是常理。”

  顿了顿,周瑜的眉毛一皱,道。

  “可侯爷为了撇清此事的干系,如此重罚伯符,当众鞭刑,甚至还要送其回吴郡听候主公发落,莫不是有些过于绝情了。”

  整个过程中,李基都没有开口。

  直至周瑜说完后,李基这才看着似是有些不忿的周瑜开口道。

  “公瑾什么都是极好的,唯独器量小了些。”

  “嗯?”周瑜一怔,不知李基是什么意思。

  “若仅仅是想除掉刘表,入主荆州,本侯有的是法子可以暗中杀害刘表,且将此事栽赃到刘焉的身上。”

  “如此一来,主公入主荆州岂不是更顺理成章?又何须像眼下这般麻烦?”

  李基如此反问了一句,令周瑜大为哑口无言。

  毕竟,周瑜可是很清楚李基提前预料到了刘表之败,这才通过一番暗示,让孙策顺利地碰上了逃亡的刘表。

第552章 亲者痛,仇者快?

  在这个基础上,李基便是不借孙策之手,就没有办法除掉刘表了吗?

  所以,周瑜丝毫不怀疑李基能做到此事。

  “本侯所为,仅仅只是为了顺势满足策儿的心愿罢了。看似愚钝的策儿都看清了此事的本质,公瑾如此聪慧,事事算计,却不免得器量狭隘,以至于看不清真相。”

  李基叹息了一声,背着手不再理会怔在原地的周瑜,直接就离开了。

  聪明人,有时候太过聪明,反倒是不相信一些简单直白的事情。

  因为,在聪明人的眼中,世界本就是复杂的。

  而直至李基即将完全消失在夜色之中,醒悟过来的周瑜方才连忙转身,朝着李基离去的方向躬身行礼。

  随即,年仅十六,脸庞上还难掩少年稚嫩的周瑜,喃喃地低语道了一句。

  “一叶障目,能力不足……或许,此去随伯符返回吴郡后,我也该到仁德书院中再沉心进修一些时日。”

  年轻是眼下周瑜的本钱,同时也是周瑜的缺陷。

  积累也好、见识也好、经验也罢,周瑜都骤然深感到了几分不足。

  翌日,李基便安排了一艘船将孙策、周瑜送回吴郡,且那一封手书也一并随船送去给刘备。

  原本黄盖等四名家将,也想要随着孙策一同离开的。

  只是孙策深知荆州战事将起,李基正是需用人之际,自己不得已只能远离荆州之余,却也想给李基多留几个可用之人。

  因此,在孙策不容置疑的命令下,祖茂、程普、韩当都留了下来,只有黄盖宁愿挨打受罚,也坚持要沿途护卫孙策。

  ……

  而在荆州襄阳城。

  袁术的十余万大军已然将襄阳城给团团包围了起来,刘磐与黄忠也早就率领兵马舍了新野城撤回襄阳,协助刘琦守城。

  虽说黄忠借着袁术急功近利之心,趁着豫州大军立足未稳之际,狠狠地打击了豫州大军的士气,瓦解了袁术想要当日就攻下新野城的狂妄想法,且让豫州军损兵折将了一番。

  只是双方的兵力差距之大,绝非区区一名猛将就能弥补的,再加上新野城远远算不得是什么坚城。

  因此,在豫州军休整了两日,又重新打造了攻城器械后,袁术再度下令全力攻城。

  纵使刘磐、黄忠以及新野军民上下一心,终究难当同样称得上兵精粮足的豫州军攻势。

  再度坚守了五天后,刘磐就只能舍了新野,借由提前在水路中准备好的船只摆脱豫州军的追击,撤回到了襄阳城内。

  不过即便如此,新野城足足挡住十倍于己的豫州军七天。

  再算上豫州军战后重新整军的时间,那近乎就是拖延小半个月,这已然是远远超出预期了。

  更重要的是,这无疑是重重打击了豫州军一路势如破竹的气焰,令豫州军面对襄阳城之时,士气几乎是不自觉地出现下降。

  这本是一件喜事,且在豫州军包围了襄阳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襄阳守得也可谓是固若金汤。

  以着刘表的计划,这一切无疑是顺利的。

  只要襄阳能够坚守下来,等到刘表那边打开益州门户占了巴郡后,调军回援襄阳坚守,那么袁术纵使再如何不甘,届时大势已定,袁术也只能撤离襄阳。

  尤其是在襄阳城内得知了刘表大败五万益州军,已经开始朝着巴郡进发之时,整个襄阳之内的文臣武将无一不是面露振奋喜悦之色。

  坚守襄阳,拿下巴郡……

  只要拖住最为艰苦的这一年,那么来年形势将会彻底逆转,刘表很可能将会成为横跨益、荆两州的霸主,其余文臣武将的地位自然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这一消息的传来,令袁术越发急躁,想要逼迫刘表回转,频频下令强攻襄阳,令襄阳几乎成了一个绞肉机,无数将士前赴后继地埋葬在襄阳城下。

  且袁术为了拿下襄阳,更是频频下令豫州内继续强征青壮,抽调各地郡兵,继而补充进攻襄阳的兵力。

  而面对着袁术不计代价的强攻,襄阳城却也是始终坚守了下来,城内文臣武将们都在等待着刘表那边的好消息。

  然而,当此刻最新的消息传了回来,襄阳城内的文臣武将几乎觉得眼前一黑,然后州牧府中响起了一阵哭声。

  十万荆州军俱没,就连刘表都身死其中。

  如此噩耗一出,对于刘琦以及其余文臣武将而言,不亚于天塌了。

  蔡中、蔡和、蒯良等人也均是悲伤不已。

  皆因随着刘表一并身死的,可不仅是十万将士,还有着许许多多荆州世家出身的将领谋士,蔡瑁、蒯越等等无疑就是代表。

  也就在州牧府内一片哭声,无数人悲伤之余,又不知何去何从之时。

  孙乾再度如此前那般每日准时上门拜访,看着包括刘琦、刘磐、蒯良在内的一众人皆是红了眼眶,悲忿交加的模样,拱手道。

  “诸位还请节哀顺变。”

  “节哀?!”

  平日里温顺得甚至有些懦弱的刘琦怒得拍案而起,直指着孙乾喝道。

  “汝这狗贼还敢在我面前狺狺狂吠?莫是欺我不知杀我父者,正是江东孙伯符乎?”

  “汝让我节哀,那我今日便取了你的首级,看看你的儿子能否节哀。”

  说罢,刘琦当即挺剑就欲往孙乾的胸膛刺去。

  “铛!”

  只是,就在刘琦刚刚出手之时,坐在一侧的文聘匆匆拔剑从侧面撞开了刘琦的佩剑。

  顿时,整个州牧府几乎乱成一团。

  刘琦更是冲着平日里颇为敬重的文聘质问道。“吾父尸骨未寒,文仲业就欲谋反犯上乎?”

  “不敢!”

  文聘连忙跪下,然后双手托着佩剑举了起来,道。

首节 上一节 437/6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