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457节

  在入主襄阳后,李基便持续关注着刘焉的状况。

  随着进一步确认刘焉已经到了病入膏肓,有时两三日都未必能清醒一盏茶的时间后,李基意识到眼下已是送刘璋回益州的最好时机。

第583章 迁治

  若是刘焉不幸战胜了病魔,刘璋就算回到了益州也没有争遗产的可能。

  幸运的是,病魔还是要战胜刘焉了。

  如此一来,也就是刘璋回到益州的机会了。

  只是如今巴郡栈道已断,想要入益州惟有走水道进入。

  而论对巴郡水道的熟悉,怕是无人能与甘宁相提并论。

  且刘璋的兄长们说不准也会防备愚蠢的弟弟回到益州,这种情况下想要将刘璋安然送回益州并非易事。

  “兴霸,由你来将刘季玉安全送回益州能否做到?”李基问道。

  甘宁听罢,略微犹豫了一下,道。

  “将刘璋安全送回益州不难,难就难在此前我与刘璋的矛盾,怕是会生出什么事端来。”

  “这一点兴霸无须担心,我已提前跟刘季玉沟通,返回益州的途中他会全程听你的安排。”李基解释道。

  “若是如此,侯爷尽管放心,我定会让刘璋全须全尾地回到益州。”

  甘宁拍着胸脯地保证了下来。

  李基点了点头,然后开口道。

  “将刘季玉送回益州后,兴霸不必急着返回,可酌情助刘季玉夺权。”

  “侯爷,那刘璋帮之何用?”甘宁对刘璋依然是难掩厌恶。

  “刘季玉承诺掌握益州大权后,会将巴郡割让给荆州。”

  李基轻飘飘的一句话,让甘宁下意识地瞪大眼睛。

  巴郡的重要性,甘宁怎么会不了解?

  刘表算计再三,所想要得到的就是作为益州门户的巴郡。

  只要巴郡在手,益州天险便等同于没了七分,轻易就能从巴郡长驱直入抵达益州腹地之中。

  且承诺将巴郡割让给荆州,这既是政治回报,更是刘璋在表明立场。

  “没想到刘璋倒是舍得,不会是有诈吧?”

  甘宁颇有些诧异地道了一句。

  李基浅浅地笑了一下,道。“刘季玉若是有诈,他的头颅会自悬于西南。”

  此言,听得甘宁浑身莫名地发冷了一下,明白李基断然不止是做了一手准备。

  而甘宁也不再多问,在确认了送刘璋返回益州的细节后,便退了下去。

  待甘宁离开后,李基又坐着细细品了一阵香茗,这才起身回到上座桌案处,其上铺着一面大汉十三州的地图。

  除了荆扬二州外,张昭、张纮、虞国三人在刘备暗中的支持下,已经初步掌控交州。

  只是交州地广人稀,情况复杂,想要为争霸天下的过程中提供什么极大的帮助显然是不可能,但已不再有影响后方的风险。

  不过通过发达的海船连通交州沿海,倒也可以通过类似“外包”的方式,让交州百姓在闲暇之时有偿协助打造些军械物件,减缓压力。

  譬如,最为庞大的消耗品箭矢的箭杆。

  而益州的问题,反倒是李基最不担心的。

  有着益州世家的支持以及张松、甘宁的协助,刘璋上位的可能性实则比他的几个兄长要高得多。

  且即便刘璋暗藏野心,完全借助益州世家的力量上位后,也必然会被世家在方方面面产生制约,难成大事。

  而等益州与荆南稳定下来,荆州也彻底消化完毕之时,届时便是北伐中原之日。

  只是,李基眼中的炙热一闪而过便平息了下来,重新将精力放在稳定荆北之上。

  李基必须要留在荆北襄阳坐镇的原因,除了需要威慑袁术,掌控大局,也需要一点点地引导着荆州世家如扬州世家那般奔赴夷州。

  夷州之事,在大汉世家的圈子里并不算是什么秘密。

  只是扬州世家前往夷州的时日尚短,才初步在夷州勉强立足,更别说是明显得到了多少利益或好处。

  且信息传递的不便,让很多信息都会存在失真或夸大,所以扬州外的世家对于此事更多的是一种半信半疑或是嗤之以鼻。

  因此,如何让荆州世家也自愿入局,李基也还需要费心地谋划一番。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大事,那便是李基准备向刘备进言迁移治所。

  此前初定扬州后,刘备依然将吴县定为治所,也还勉强说得过去。

  可如今即便有长江贯通荆扬两州,还以吴县为治所,就显得相当不合适了。

  更重要的是,治所的所在不仅仅会影响掌控治下,无形中还会表明君主之志。

  一如,明朝朱棣将国都迁往北平,意在“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也如原轨迹中,东吴定都长江以南的建业城,结果便是当了一辈子的江东杰瑞,未曾有过北伐中原一统天下的志向,只想着偏安一隅。

  刘备之志乃是一统天下,复兴汉室,今荆扬二州连成一片,岂能再以吴县为治?

  当正式迁移治所,且需要迁往长江以北,表明北伐中原,一统天下之志。

  而历数荆扬二州中长江以北,适宜当作治所之处,唯有襄阳、寿春二城。

  襄阳自是不必多说,地理位置优越,联通八方,水网交错,北进南阳郡后,往西可取豫州,往北可进司隶,还是天下有数的雄城。

  只是,李基再三斟酌考量下,于送往吴郡的书信中还是进言刘备宜将治所迁往寿春。

  或许寿春以地形而言,不如襄阳来得关键,但后世也素有“南人得之,则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则江南失其咽喉”的说法。

  如此可见寿春的重要性,且将会是北伐中原的桥头堡。

  刘备若以寿春为治所,可教世人知北伐中原之志,亦可凝聚上下之心。

  更重要的是,相对比襄阳,寿春的位置更利于刘备掌控临近海岸的诸多港口。

  且关羽顺利地趁机夺取汝阴城,往着寿春以北扩张了上百里,给寿春城留下了足够的屏障与纵深,而不至于敌军来攻便能直接兵临治所城下。

  【……以上种种,乃基一时所想拙见,或多有疏漏,请主公见谅。

  时维九月,秋风渐起。不知主公身体可安好?务望善加调养。

  ——李子坤】

  随着这封书信抵达吴县,刘备郑重地来回看了三遍,确认无有看漏之处,方才拧眉细细思索起来。

  迁治,乃是大事,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考量的是方方面面。

第584章 平蛮

  吴县,确实太小了。

  以规模而言,便是以着仁德书院为中心建立的无墙之城,如今都比吴县小城要大得多了。

  刘备很早就动过是否要扩张吴县的念头,只是都被李基给劝阻了。

  如今李基提出迁移治所,刘备也觉得甚是在理。

  只是治所迁移,可不仅仅只是将州牧府搬过去就可以了,麾下一众文武家眷以及无数的物资杂物,也都是需要挪动的。

  届时,随着刘备一动的人员怕都是数以万计的,耗费人力物力甚至足以进行一场战争。

  且以寿春城为治,必然要需要对寿春城重新进行修缮,城中各类官署、府邸、城防等等或许都要大兴土木。

  一想到这里,过去算是过惯苦日子的刘备就忍不住直皱眉头,干脆便召集州牧府内包括顾雍、简雍、糜竺等等官吏进行商讨计算。

  当糜竺带着一众小吏初步算出来迁治寿春所需要耗费的钱粮数目时,刘备的眉头几乎是皱成了一团。

  尽管刘备如今的日子也是彻底富了起来,钱粮满仓,但如此耗费这些钱粮,在刘备看来还不如囤起来给李基进行战争储备。

  尤其是荆南四郡有南蛮作乱之余,又需要为北伐中原开始筹备。

  这让刘备感觉能省点是一点,免得届时在前线的李基钱粮不够用。

  因此,刘备洋洋洒洒地给李基回了一封信,里面林林总总罗列了许多认为不必迁往寿春的内容,突出的就是一个“省”字。

  李基的回信也很简单,甚至只写了两个大字。

  “别省”!

  以着瀛洲的金银矿产储备,终刘备一生都不可能花得完。

  需要苦恼的只有如何合理地让大量金银合理地流入到其余阶层,而不会导致金银等贵金属产生贬值。

  而在作为根本的粮食产量跟得上的情况下,大兴土木无疑也是一种合理花钱,让金银通过有偿劳工顺利流入底层的方式。

  过去,大兴土木往往不是个好词,甚至背后掩埋着无数劳役的累累尸骸以及冲天民怨。

  可之所以会如此,归根到底却是绝大多数的大兴土木都是白嫖,无数劳役为之累死,怎么可能会没有民怨。

  但换做是有偿……

  oi,可不要小看了勤劳的汉人啊!

  只要钱粮到位,待遇从优。

  莫说是在寿春城大兴土木,就算是将长城打磨抛光一遍都不是做不到的。

  而收到李基那简约到极点且透露着一丝无语的回信后,刘备当场就忍不住拍了拍桌案,冲着夏侯博就是一句。

  “子坤也太无礼了,就回了俩字,连主公都没有称呼一句,简直就是……就是为所欲为!”

  夏侯博没有吭声,默默地听着,也知道这不是自己该插嘴的内容。

  当即,刘备沉着脸地抽出一张白纸,思索了良久后,方才提笔书写了起来。

  夏侯博眼角余光不经意地看了一眼,发现刘备就写了三个大字“备知矣”。

  只是,在写完后,刘备又思索了一下,将这纸揉了揉丢入一旁的火盆,重新又拿了一张白纸写了起来。

  这一次刘备写得更为简约,又少了一个字,只有“知矣”二字。

  随后,刘备将纸张叠起来放入信封一边亲自封漆,一边还嘀咕着。

  “须教子坤知晓吾已有几分恼了才行。”

  旋即,刘备将信函递给夏侯博,道。“此密函速送往襄阳交给子坤。”

  “是。”

  夏侯博应道。

  然而,就在夏侯博转身准备拿着这份信函之时,刘备又再度叫住了夏侯博将信函取了回来,摇了摇头道。

  “子坤坐镇荆州忙碌诸事,怕是没有半分闲暇,还是莫让子坤为杂事分神了……”

  顿了顿,刘备转而朝着夏侯博开口吩咐道。

  “明日再派人送些子坤喜欢的吃食与补品去襄阳。”

首节 上一节 457/6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