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535节

  杨弘闻言,为之一惊。

  如今各地粮食渐渐成熟,正是要开始收获的时候。

  豫州各地强征青壮,必然会导致各地收割粮食会比较慢。

  袁术的这道命令一下,可想而知,即便百姓们拼命地抢收粮食也肯定会来不及。

  而一旦以放火,必然会导致豫州相当一部分地区出现粮食歉收。

  且杨弘也清楚百姓们粮食歉收,各地的官吏与世家可未必会减少要求百姓或佃农们上交的粮食数量。

  这一来二去的,来年豫州非得闹饥荒不可。

  不过,杨弘也明白在这等生死关头,袁术不会在意这等旁枝末节,阻拦李基进军才是当务之急。

  而随着袁术的这一道命令迅速地往着汝阳东侧沿途的郡县城池传递,田地里也随之开始燃起一场场大火,烧得无数百姓绝望地哭泣。

  对于底层百姓而言,他们一辈子或许都没有见过黄金是什么,惟独明白田地里那些金灿灿的粮食便是活命的依仗。

  他们不理解,不明白,为什么要烧掉田地里那些已经能够开始陆陆续续收割的粮食。

  来年,该怎么活?

  青壮被强征,粮食被焚烧,绝望的阴霾笼罩在了豫州大地之中,让豫州百姓们似是已经看不见明天在哪里。

  而一路急行军直奔濄水的李基,也很快就发现了大片大片化作了一片焦土的田地。

  “老师,我派人在周边找了几个老农询问了一下,田地里的粮食都是昨日就近城池里的官吏派人来放火烧掉的。”

  做事渐显谨密的诸葛亮,很快就查明白了此事,匆匆地骑着一小马驹来向李基汇报,脸上难耐忧色。

  显然,诸葛亮也明白在这个时候田地里的粮食大规模被烧,对于百姓而言意味着什么。

  除非来年的朝廷或者豫州能调动大量粮食救灾,否则受到波及的百姓必然会出现饥荒。

  这一点,李基看得更是清楚不过。

  这个时代脆弱之极的小农经济,是经不起如此的折腾,天灾人祸都会瞬间打破他们的平静生活。

  “袁术这是在坚壁清野,焚烧粮食,担心我军会就食于敌……”

  李基感叹了一句,沉吟了一阵后,开口道。

  “亮儿,记录我口述之言,即刻送往寿春以及主公处。”

  “是。”

  诸葛亮连忙应声,然后从袖中拿出炭笔,准备书写在袖子处。

  如今大军还在行进途中,自然没有条件慢慢研磨笔墨。

  且诸葛亮虽也有过目不忘之能,但为免疏漏,还是准备书写在袖子处,方便事后准确传递李基的命令。

  “豫州百姓受兵灾波及,青壮被大量强征,又有大量粮食被焚烧殆尽,来年或有饥荒之祸,着荆扬二州秋季粮食入库后,大量调动粮食至边境准备。”

  “豫州一战若胜,调拨粮食入豫州内做好赈灾的准备;豫州一战若遭挫折,亦需让荆扬二州做好接收逃难灾民的筹备。”

  说罢,李基一边继续骑着战马行军,一边远远地看着那田地里的粮食,也不禁颇感惋惜。

  乱世之中,钱财固然重要,但粮食才是一切的根基。

  即便是引入了高产粮种的刘备集团,受限于人口以及耕地面积等等原因,粮食依然是相当的宝贵。

  不过,李基很快便压下了那些多余的软弱犹豫,明白越是如此,越是要尽快终结乱世。

  否则延绵的战乱只会将整个大汉拖入深渊之中,乃至于出现“五胡乱华”的惨象。

  “传令全军,加快速度!”

  在李基的督促指挥下,大军的行军速度隐隐再快了些许,不断地往着濄水的方向赶去。

  沿途所过之处,田地可谓是尽数被焚烧殆尽。

  甚至在袁术那一句“坚壁清野”的命令下,不乏打着“上面的命令”的旗号,直接对百姓们进行明目张胆劫掠的贼子。

  美曰其名:先把百姓的粮食取走保存,李基所率领的大军自然也就抢不到粮食了。

  敢反抗的百姓,不少便直接挂上“通敌”的帽子给砍了。

  秩序,可谓是肉眼可见地在豫州之中消失。

  官与匪的界限,也在乱世中明显开始模糊起来。

  也幸好李基从一开始就没有抱着“就食于敌”的想法,否则袁术来得这一手,足以让李基的计划随之夭折。

  可饥荒,却是等不到明年,便先一步出现了。

  只是李基有心赈灾,军中也仅携带着数日的干粮,根本就无力援助百姓。

  可眼睁睁地看着百姓陷入饥荒,又让李基大为不忍。

  从相县一路往东进军了四日的李基,在夜间大军休整之时,借着篝火的光看着铺在地上的地图,向来平静的神色略有些犹豫。

  对比着大军所处的位置,李基喃喃地道了一句。

  “大军已过郸县,明日便能离开沛国,约莫三日左右便能抵达濄水了。”

  只是,李基所忧虑的不是大军,而是从郸县周边已经明显出现的饥荒迹象。

  豫州百姓闹饥荒,自然影响不到大军的行军速度,但是李基却是有些做不到对这些百姓不管不顾。

  某种意义上,李基与刘备确有着大量相似之处。

  原轨迹中面对曹操的大军追杀,刘备放不下百姓,咬着牙携民渡江逃难;

  如今眼见周遭百姓陷入饥荒,李基同样也是不禁生出几分恻隐之心。

  若仅仅只是烧了田地里的粮食,那么豫州百姓还能撑到明年。

  可不少匪贼仗着官身,又打着袁术的旗号趁机作乱劫掠,却是将许多百姓家中仅剩不多的存粮都通通抢走,以至于小规模的饥荒瞬间就开始爆发了。

  此刻在李基左右,一众参谋团成员以及部分将领亦都在。

  李基叹息了一声,将心中所虑道出,打算听听众人的想法。

  一阵沉默随之出现,唯有篝火中不时响起着“噼里啪啦”的声音。

  只是,这对于任何人而言无疑都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李基见状,便再度补充了一句。

  “诸位畅所欲言便是了,无须心存疑惑,即便所言有误,也不会因此怪罪。”

  最是胆大的庞统闻言,跟着开口道。

  “既然如此,老师勿怪学生得罪了。”

第709章 双全之法

  “不怪。”

  李基应了一句后,庞统方才接着开口道。

  “老师,若是我等费时费力地赈灾救助百姓,且不说会对如今深入敌后的大军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那都是豫州之民,无异于资敌也。”

  “不可为之!”

  “即便是老师心怀仁德,不忍见百姓遭罪,也当平定豫州后再调拨粮食赈灾平乱,方是上策。”

  实际上李基也不是不明白这一点,正是明白这一点,才将这个问题抛出,希望能够借他人之口来说服自己。

  而面对庞统所说,李基微微垂目,然后开口道。

  “然,那些饥荒灾民先是大汉之民,才是豫州百姓。我等为汉臣,如何能划分一地一域,便心安理得地视而不见乎?”

  “且若是主公在此,怕是会不惜就地设法赈灾,亦不会对百姓视而不见。”

  在场众人因此言而流露动容之色的不在少数,但也不乏颇不认同的。

  某种程度上,这便是理性与感性,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魏延语气带着几分委宛地开口道。

  “侯爷,正因如此,更该不可因百姓而拖延行军速度,速速包围汝阳,方能让豫州百姓不受袁氏暴政之苦。”

  诸葛亮眉毛一拧,看向魏延眼中闪过几分不喜之余,起身道。

  “当今天下大势,豫州已无外援可言,只需在冬季前攻取汝阳平定豫州,快慢数日便无明显差距。”

  “可若是视饥荒百姓而不顾,饥荒必然引起暴乱,暴乱一起,整个豫州或会乱成一片,不可取也。”

  眼见诸葛亮下场,司马懿也忍不住跟着讥讽出声,道。

  “小儿之见!”

  “乱世之中,百姓命如草芥,今日因些许百姓而停滞步伐,他日说不得敌军便要挟百姓为盾牌,难道便因此迟疑不前乎?”

  “欲救百姓,便设法速速平定天下,即便因此付出些许代价,也终究比乱世如此持续拖延下去要好上许多。”

  陈登眉头紧皱,反驳道。“尔之所思所想,不妥!”

  “今日能以此为由,置百姓于不顾,来日便是平定天下,是否又该以修建宫廷可正威严为由,大兴土木,浪费民脂民膏?”

  “主公向来以仁德为本立身,那便该始终心怀仁德,如此方能使天下拜服,世人崇敬,不负天命所归也。”

  一时间,以着参谋团四人为首非但没有说服李基做出决定,反倒是他们四人各持己见地激烈争吵了起来。

  “够了!”

  李基轻喝了一声,令场面再度恢复了安静。

  片刻后,李基捡起一根枯枝往篝火里丢去,低声道。

  “无能之辈才做选择,匡扶汉室,济世护民是目的;败袁术取豫州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二者,不可抛其一,亦不能舍其一。诸位若有尽得这二者的良策,可言之。”

  只是此事说得简单,但却是让众人皆是面露苦色。

  解决饥荒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办法,无疑就是解决粮食问题。

  可这里是豫州,李基手头上哪里能有足够的粮食赈灾?

  即便是临近的城池中必然储藏着大量的钱粮,但袁术往城池之中派遣了不少死忠的督战队。

  此前就算李基攻下了豫州城池,那些死战督战队都会立刻焚烧城中粮仓库房,不给李基留下丁点的钱粮。

  若不是如此,李基又何至于如此的为难?

  如今李基将压力转嫁给参谋团,参谋团众人也是一脸的苦色,不说庞统那张丑脸,就连诸葛亮的眉头也是紧皱不止。

  时间一点点的流逝,顾维都上前主动为篝火添了两次柴火,聚在一起的众人也没能想出一个良策。

  即便有些策略能用,却也是缺陷重重或是影响过大……

  就在这时,司马懿骤然出声道了一句。

  “老师,我有一策。”

  “懿儿请说。”

  司马懿低声地道了一句。“豫州之中能有粮食解饥荒之灾者,唯有豫州世家。”

首节 上一节 535/6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