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基答道。
而得了李基的肯定,刘备脸上也随之浮现了笑容,接着说道。
“除此之外,便是群臣关于是否另设国都,重置朝廷的争论,不知子坤可有耳闻?”
“自然有所耳闻。”
李基应了一句,答道。“此事即便主公不来询问,基也准备明日就去拜见主公谈一谈此事。”
刘备的精神微微一震,不出自己的意料,此事果然也在子坤的意料之中,连忙追问道。
“子坤有所不知,为了此事上门拜访我的,怕是要将门坎都踩烂了,二者各有道理,也各有理由,备同样也是犹豫不决。”
“双方所言理由,想必主公早就听腻了,那基便从不同的方向论述一番,想必主公便能有所决断了。”
李基答了一句,然后喊了守在门外的顾维将大汉疆域图取了过来,立在了自己与刘备的面前,然后指着长安与洛阳,开口道。
“当年世祖皇帝光复大汉后设立国都,便是放弃了原本的长安,转而在洛阳定都,主公可明其中原因?”
刘备微微思索后,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其中重点无外乎是长安残破不堪。
毕竟经历了王莽之乱,赤眉军与更始政权的混战,关中以及三辅地区都被破坏的相当严重。
除此之外,便是洛阳比长安更利于控制中原之类的地理优越性。
李基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转而再问。
“而在高祖立国前夕,原是准备定都洛阳,临了又忽然改了主意,将国都定于长安,主公又可知原因?”
这同样也难不倒刘备,且此事在《史记》中有着明确记载,刘备便将娄敬劝说高祖皇帝所言复述了一遍。
可在刘备说完后,他自己反倒是眉头紧皱了起来。
因为,这二者似乎也是存在冲突的。
而李基也是趁机开口道。
“归根到底,实则高祖与世祖所选的国都不同,除却公开的种种原因外,归根到底却是与其发家之地有着密切关联。”
“高祖乃是借着关中之地而发迹大败项羽,根基乃在关中,即便一开始属意洛阳,也不得不妥协。”
“而世祖乃是借着以南阳世家为主的支持而起家,根基乃在南阳,在关东世家,自然也就不得不选在洛阳定都,以利关东。”
刘备闻言,一番思索后,随之恍然大悟,彻底明了。
隐隐间,这似乎也与如今分别支持与反对另设国都的群体都分别对应上了。
以着刘虞为首的宗亲老臣,近乎都是在反对;
随着刘备起家的扬州出身臣属,近乎都是在支持另设国都。
这表明上的国都之争,实则却也是不同群体间的利益之争。
而就在刘备琢磨之时,李基的话锋却是随之一转,开口道。
“当然,这是如此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泾渭分明的原因所在,但主公考虑国都之事,不仅要考量这一方面,更需要考虑的是国都设在何处更利于大汉。”
“毕竟,主公乃是白手起家,与世祖不同,无须被任何一部分群体裹挟而决。”
第824章 定都何处
有句话,李基觉得可谓是道尽了某些本质。
权力,只会对权力的来源负责,也不得不对权力的来源负责。
譬如光武帝多赖世家支持而起家一统天下,继而也让世家豪强因此迅速地崛起,有了真正上桌吃饭的资格。
乃至于自光武帝之后的大汉天子不得不重用外戚、宦官,本质上也是在依仗着外戚宦官以制衡地方上不断做大的世家豪强。
而刘备的权力来源是什么?
不是世家豪强,也不是汉室宗亲,反而是刘备一点点亲自打下来的地盘。
这种乱世雄主,恰能做到不受任何的制衡,就如同后世的朱元璋那般,即便大举屠刀将官吏武将屠了一遍又一遍,统治依然稳固万分,这是后继之君所不敢想象的。
如今,刘备同样也是如此。
莫看支持与反对的声音再大,但刘备一旦下定决心,所有的声音将会转变为刘备的声音,这也是为什么上门求见刘备的说客络绎不绝的原因。
李基细细向刘备分析着两种声音的理由,也是为了让刘备能够毫无顾忌地做出决定。
只是刘备看着面前所悬挂的大汉疆域图,思索了一阵后,转而却是朝李基看去,笑着说道。
“备已然明白子坤的用意,但备所犹豫的并非是反对的声音,所担心的却是思虑不周,故而欲借子坤双目看到更适合大汉的选择。”
“那便要看主公所欲复兴的大汉,将以哪个方向为重心。”
李基应了一句,然后分别朝着长安与洛阳,开口道。
“主公若侧重关中以及丝绸之路,宜选长安为都;若侧重稳定中原,则可效仿世祖选洛阳为都……”
顿了顿,李基的手指往上一划,朝着幽州指去,道。
“若是主公欲使大汉强势镇压草原异族,使之不能南下劫掠,还可在幽州建都表明天子守国门之决心;”
“可倘若想开发长江以南以及开拓海运,开辟海上丝绸之路,那么当将国都设在长江以南。”
国都可不仅仅是政治中心,无疑更会成为文化、经济等等方面的中心,更是会表明着整个朝代所侧重的国策方向。
而听到最后的刘备微微一怔,然后指着李基,无奈地笑道。
“好你个子坤,敢情这半天也是在跟我绕着打马虎眼,直言支持在长江以南建都就是了,何须绕这么大一个圈子。”
别的刘备或许不清楚,但是李基对于一统天下后的治政方向,刘备无疑是有所了解的。
开发长江以南,以及大力推动对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开拓……
李基闻言,正色道。
“基心中或有倾向,但须使主公不仅知其然,更须使主公知其所以然,且迁都与否之大事,还需主公自行斟酌决断才是。”
“好好好。”
刘备也知道说不过李基,应了一声后,真正更为深入地考量在长江以南设立国都的事情。
由于是在吴郡起家,刘备深知吴郡近十年来的变化是何等的惊人,也明白扬州、交州中到底蕴含着多么巨大的潜力。
曾经在刘备的好奇追问下,李基直言那是倾尽举国之力,都难以在百年内把长江以南尽数开发完成的巨大潜力。
不是说长江以南的土地就比中原的肥沃,实在是长江以南的气候太适合粮食生长了。
如交州、夷洲一部分地区,更有甚者能达到一年三熟的地步,这是中原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致力开发长江以南的必要程度,刘备无疑是深深认可。
而一旦将国都破天荒地设立在长江以南,那么无疑将会不断地推动加速着长江以南的开发。
除此之外,还有那已经初步表现出巨大潜力的海外,也是刘备所不愿意放弃的。
夷洲已经踏入正轨源源不断输送回扬州的各种资源,还有瀛洲那挖掘了那么多年仿若没有尽头的金银……
海外的土地与资源,也将能大大弥补中原的不足,国都也惟有设立在长江以南,方能牢牢地始终掌控住。
思索片刻后,刘备问道。
“既然如此,设立寿春为新都如何?寿春曾为楚国旧都,不久前也经过了初步的修缮扩建,面积或远不及洛阳长安,但也是一坚城。”
“不宜。”
李基摇了摇头,说道。
“寿春即便曾是楚国旧都,然不说面积较小,为一朝国都有失体面,又不与长江相连,未有水道能直达入海。”
“更重要的一点,则是寿春位于长江以北,尽管看似只是一江之隔,但意义却是相去极远。”
刘备闻言,有些苦恼地说道。
“可除却寿春,纵观长江以南却再无一城可做都城之用。”
“主公须知洛阳长安,又何曾是上天所赐?”李基答道。
“子坤的意思是……建城?”刘备有些诧异。
“然也。”李基点头。
刘备面露犹豫之色,思索了数息后,反驳道。“可这未免有些劳民伤财,暴秦修建阿房宫之教训,犹在眼前。”
李基闻言,反问道。“主公可缺钱财?”
“有海外瀛洲输送,子坤还不准滥用以免金银贬值,以至于金银年年堆积。”刘备露出着一抹幸福的苦笑。
若是说曹操是穷得都要下墓挣点死人钱,每日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生怕有朝一日发不出俸禄军饷的话。
那么坐拥无数金山银山的刘备,那当真是见多了金山银山,当真是对钱财生不出半点兴趣。
毕竟,别家就算治下有金银矿脉可挖,那也得费时费力地组织人手进行挖掘。
可对于刘备而言,那就是年年往着瀛洲运去些陈粮以及瓷器、茶叶之类的,那些海船就能将船舱装满金银往回运。
当然,那些金银或许洒满了瀛洲倭人的鲜血,但那都是在倭王的督促下倭人自发挖出来换取粮食的,这与刘备何干?
汉人是人,异族还能当个完整的人不成?
再退一万步,汉律也管不到倭国的内政问题,在这一点上,被李基所影响的刘备还是很尊重倭国主权的。
第825章 建业
“那主公可是担忧兴建都城会耗费粮食无数?”李基再问。
这一点,刘备略微思索过后,也是摇了摇头。
钱粮的问题,对于刘备而言都不是问题。
且不说随着新稻种的推广,刘备治下粮食产量那可是屡破新高。
尤其是在“摊丁入亩”新制度的正式推行,杜绝了过去世家豪强继续隐匿田地人口的可能性,即便税赋降低了,但汇聚到各地粮仓的粮食却是惊人的多。
更何况,即便刘备也清楚兴建都城所耗费的粮食,相对于推动整个长江以南的开发来说,不过是不足挂齿的一部分投资罢了。
刘备缓缓道出着真正的担忧。“备所忧的,始终是会伤及民力矣。”
李基不由得哑然,只觉得刘备的某些惯性思维还当真是一时半会改不掉,转而答道。
“主公多虑了,治下已无劳役制度,又怎会伤及民力?是主公担忧给的工钱不足以让百姓积极的主动做工?”
何为劳民伤财?
那是强制劳役,耗费钱粮致使国库空虚。
可在财政异常充裕,甚至需要担忧该怎么让钱财合理地流入到百姓的口袋之时,这些都是多余的担忧。
在李基看来,兴建新都,在保证粮食充裕的情况下,那就是解放了一部份劳动力创造出大量的工作岗位,培养出一大批土木工人。
且也无须担忧这些土木工人在都城兴建完毕后,将会没有去处,沦为流民之类的。
设立新都,只会是开发长江以南这一大浪潮的第一朵浪花罢了,后续需要大兴土木的地方,在长江以南只会是数不胜数。
随着国都设立在长江以南,必然会虹吸整个大汉,甚至辐射到大汉周边各国的人才资源汇聚到国都周边,然后以国都为中心向周围蔓延,迅速推动着地方的发展。
因此,在李基细细讲述了一遍后,刘备顿生恍然大悟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