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73节

  李基感受着贾诩那满是揶揄的目光,哪里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

  “文和先生,可有良计?”

  李基反问了一句,免得这老小子眼神意味不明的左右乱转。

  而贾诩捻了捻胡子,说道。

  “此事,易矣。”

  刘备闻言,大喜过望,没想到原本看在李基面子上留在身边的贾诩,似乎颇有急智,连忙问道。

  “计将安出?”

  “只需转移曹国相的注意力即可,届时他自然没有心思顾忌与玄德公之事。”

  贾诩答道。

  “请细说之。”刘备连忙问道。

  而贾诩似是不经意地看了李基一眼,接着说道。

  “如今曹国相显然是看重子坤,有如猎人般将子坤视若猎物,然,猎人与猎物的关系本就是随时可以逆转的。”

  李基越听越不对劲,总感觉这老小子是在暗示我。

  “因此,只要寻到一可将曹国相视之为猎物的猎人,又或是为曹国相寻到其他猎物,此事便会悄然过去。”

  顿了顿,贾诩竖起了一根手指,道。

  “譬如:曹国相不是言及欲以三千金自主公手中借取子坤治理济南国吗?那何不派人向青州大量黄巾散播流言。”

  “既然曹国相愿为求取贤才取三千金,那么上任国相途中随身携带万金,想必不过是最合理之事罢了。”

  “如此自然会引动大量青州黄巾心中贪欲,无论是大量青州黄巾围攻济南国,亦或者是有大量青州黄巾于曹国相上任途中埋伏皆可。”

  “届时,无论结果如何,曹国相又焉尚有精力计较与玄德公的些许矛盾?甚至深深懊悔于轻易动用三千金而显露财帛的自己也不一定。”

  随着,贾诩一副温润君子的模样不急不缓地说完整个计谋,刘备与赵云几乎是愣愣地看着贾诩。

  太……太毒了!

  霎时间,刘备忽然感觉自己与曹操就是一点点小矛盾,何以至此?

  就连对于“毒士”贾诩用计极毒的李基,也是震惊无比。

  须知,纵使在五年后,青州黄巾虽然各自为战,但数量却依然尚存高达百万之多。

  而流言之事,只要稍加推动,很可能会演变成一个夸张得难以想象的版本。

  万金?

  太保守了!

  很可能稍加流传,那便是曹操会携百万金前往济南国。

  恐怕在所有青州黄巾的眼中,只要干了这一票,就将会彻底发家致富。

  届时,整个青州黄巾很可能会跟疯了似的扑向济南国以及曹操。

  贾诩这完全就是用如今尙算安稳的济南国数十万百姓,来强行转移曹操的注意力,淡化曹操与刘备之间的小矛盾。

  甚至一个不小心曹操都没了,那自然就没有与曹操的矛盾了。

  这就好比贾诩与某人有仇怨,干脆就在全村的水井里下毒,全部抬走,且也完美将贾诩真正的目的遮掩了过去,谁能猜到凶手会是贾诩。

  别问牵连有多大,就问你邻居死没死吧?

  这果然是真·毒士啊!

  等刘备反应过来之后,几乎是连忙摆手道。

  “文和先生,此计有伤天和,还会牵连无数济南国百姓,不可用之,不可用之。”

  要是用一个词来形容刘备内心的感觉,那就是“害怕”……

  此计太可怕毒辣了!

  刘备完全没想到贾诩作为温润君子的嘴巴,怎么会这么轻巧就说出将数十万百姓的性命与安宁置之不顾的毒计。

  “主公,吾亦觉得此计不妥,不过是主公与曹国相的矛盾,如此牵连太过也。”赵云也是发表着自己的意见。

  “那容诩再思考一阵。”

  贾诩应了一句,对于这个结果其实是有所预料。

  又或者是贾诩故意为之,也好让刘备大体了解贾诩的用计风格,免得今后当真需要贾诩用计之时接受不了。

  对此,李基嫖了贾诩一眼,对于贾诩的目的心知肚明,并且也清楚贾诩这顺带就是为了调侃自己。

  不过,李基再度心中庆幸将贾诩提前绑了过来,否则以着贾诩这种用计风格,再搭配一个道德无下限的主君,估计整个大汉都不够贾诩一个人祸祸的。

  什么人肉干粮,在贾诩面前似乎都变得太小儿科了。

  “咳咳……”

  李基轻咳了一声,转移话题道。

  “主公,依基拙见,此事倒也无须如此麻烦,只需让此事由丑闻变美谈,即可保全双方颜面之余,又让曹国相无有缘由记恨于我等。”

  刘备闻言,心中一喜,看向李基的眼神那是越看越满意。

  相比贾诩刚刚那吓人的计谋,吾之子坤用计多是两全其美的仁德之计,无须细听便感觉贴合心意。

  刘备连忙说道。“子坤请说。”

第74章 大汉之坤

  李基想了想,开口问道。“主公,你觉得胯下之辱是淮阴侯韩信的美谈,还是丑闻?”

  “自然是美谈。”

  对于辅助高祖皇帝建立大汉的汉初三杰,刘备可谓是知之甚详,开口道。

  “此言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之中亦早有定性,大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故能为天下之不能为之事,其寓意乃有具备才能之人在未显达时能够暂时忍受耻辱,”

  “没错,然若是淮阴侯韩信受胯下之辱后未能显达,又或屠夫自此显贵于韩信更甚,那么‘胯下之辱’将是美谈?还是丑闻?”李基再问。

  刘备设想了一下,方才缓缓答道。“这个……应是丑闻。”

  而坐在李基下侧的贾诩,目光则是略有些明悟地看着李基,隐约已懂李基所欲行之计。

  “正是如此。”

  李基也没有继续卖关子,而是直接开口道。

  “主公与曹国相拔剑相向,此算得上的矛盾,亦算得上是双方身为郡守国相的一点小丑闻。”

  “然而,想要自然地淡然这一点丑闻,乃至于将其有如胯下之辱那般变成美谈,将侧重点转移到其余角度即可。”

  对于这一点,李基不能说颇有经验,但也是司空见惯了。

  什么一女子意外坠河,两男子跳河救人,结果某些标题党就写成:震惊!光天化日之下,两男一女居然在河里做那事,且令路人目不转睛地看个不停。

  这无疑也是将侧重点刻意转移的一种方式,纯粹的抛开事实与起因不谈,只针对于一部分过程进行侧重。

  只是在这个标题党尚未盛行,甚至少有这种思维方式的时代,刘备显然还是听得有些似懂未懂地问道。

  “子坤,那如何转移所谓的侧重点?”

  “玄德公,吾倒是明白了子坤的意思。”

  贾诩颇有兴趣地开口道了一句。

  “比如,玄德公可大肆宣扬子坤的名气与能力,只要子坤的名气达到了一定程度。”

  “那么相对比于玄德公与曹国相为区区一幕僚而争执拔剑显得心胸狭隘,则自然变成了双方为求大贤而礼贤下士且寸步不让的美谈。”

  “对否,子坤?”

  说到了最后,贾诩不忘朝着李基问了一句。

  李基有些无奈地点了点头,此事确实可以如此解开,只要侧重李基的存在感,那么刘备与曹操的矛盾自然就不会显得尖锐。

  并且,此事宣扬出去对于刘备与曹操而言,完全算得上是双赢。

  刘备为维护部下,不惜拔剑以对,寸步不让,对于今后吸引人才投靠有着颇大的好处;

  曹操听闻有大贤,登门携礼拜访,诚意十足,此无疑也算是美德。

  唯有李基感觉自己输麻了,会留下个不大不小的隐患。

  须知,这个时代做官可不是什么科举制,而是征辟察举制。

  其中,征辟察举制其实是分为两部分的,一部分是征辟制,一部分是察举制。

  所谓的察举制,则是被地方官进行考察判断,然后则会以“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等名目推举到朝廷为官。

  类似于贾诩那般,则是年少之时举“孝廉”,担任过郎官一职。

  另一种征辟制,则是由天子或朝廷对于遗野大贤或人才,直接进行任命授官,予以重用之。

  其中,在民间名声已经极大的卢植则曾经多次被州郡征辟不应,直至被朝廷征辟为博士,方才上任。

  而倘若细细观察这种征辟察举制,翻开上面的每一条条例,就会发现字里行间之中写满了两个字——“背景”。

  没有背景,则不会被察举;

  没有背景,又何来的名气,那自然也不会被征辟。

  因此,这个时代莫说是真正草根出身之人,就算是寒门同时是施展才华无门,亦难以被世家把控的地方所重视。

  你是有才不假,我族中有子弟才华略逊,但官位是固定的,那么为什么要察举你而不是察举我族中子弟呢?

  然而,倘若如今李基的名气彻底地宣扬开来,那么很容易就会引起朝廷重视,说不准将会直接征辟李基入朝为官。

  此刻,李基可丝毫不想进洛阳帝都那个动辄粉身碎骨的大漩涡之中,只想着在乱世将至的前夕,辅助刘备将吴郡打造成一个稳固的地盘,做好鲸吞扬州的准备。

  而尽管李基同样可以对朝廷征辟推辞不应,但这无疑会是个麻烦事。

  类似于卢植推辞不应,可卢植背后亦是有着世家背景。

  可李基推辞,倘若有宦官又或是别有用心之人进谗言,称李基推辞不应乃是有不臣之心,到时候想要解释清白可就难了。

  所以,就算李基知道年少成名的好处,但却始终都没有刻意宣扬的打算,本意是打算等当今天子驾崩大汉将倾之后,再宣扬名声既不算迟,也无隐患。

  可惜,相对比如今刘备与曹操就产生矛盾,李基也只能是选择牺牲一下自己了。

  毕竟此事对李基而言有坏处,但是好处亦是颇多。

  若是李基名气渐大,对于今后担任吴郡郡丞治理地方,阻力自会减少,且与左右州郡进行什么合作或交流之类的,名气同样也是优势与筹码。

  随后,李基细细地向刘备讲述了计划……

  很快,一份在刘备看来堪称天衣无缝的计划就如此简单形成了,那似乎原本隐患颇多的矛盾冲突,顷刻间就成了三方共赢的美事。

  尤其是,这一份计划能够大肆宣扬李基的名气,这让刘备觉得颇为满意。

  ‘以我家子坤之能,不该籍籍无名!’

  刘备暗暗地想着。‘并且,此事亦可教世人知之,吾与子坤乃是主臣相知也。’

  这一份计划,其中最为重要的侧重点,则是在于寻到一个愿意为李基的名声“背书”之人。

首节 上一节 73/2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