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第243节

  他的这些爱好和习惯,

  都对他日后的性格、眼界和学识等等,有着莫大的影响。”

  “武则天执政时期,她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

  为了发掘和培养军事方面的人才,

  她在原有的科举制度基础上,创新性地设立了武举制。

  而武举的创,恰好为郭子仪敞开了一扇通往军界的大门。

  唐朝的武举考试,不仅包括刀枪剑戟、骑马和举重等,

  还特别注重考察参考者的体形和言语。

  年仅十八岁的郭子仪,

  因相貌英俊、身手敏捷,于开元年间一路过关斩将,一举夺得武状元的殊荣。”

  “当上了状元,接下来肯定就是要封官了。

  但武科举和文科举的封官传统,却又有些不同。

  文科举经过考试对考生的才能,基本都考察清楚了。

  像状元这种成绩,一般都可以得到一个不错的官职。

  可是军队之中,

  各个都是从战场上拼杀出来的将军,

  不可能让一个毛头小子一下子就成为率领几万人的将军。

  因此郭子仪一开始的官职,还是有些小的。”

  “在步入仕途的前十年,郭子仪在京城担任官职,有幸亲身经历了唐玄宗缔造的‘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实力日渐强盛。

  但唐朝内部虽然相对稳定,可边境战争依然有增无减。

  于是开元十五年以后,郭子仪开始了他漫长的戍边之旅。

  他先是被派往北疆,在朔方镇担任节度副使。

  在其近四十年的边疆守卫生涯中,郭子仪在朔方镇的供职时间最为长久。

  朔方镇作为唐朝前期北疆的首要军事重镇,

  在李唐王朝的边防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主要负责抵御突厥、回纥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从而保卫关中和京城长安的安全。”

  “对于郭子仪来说,天下太平了很长的时间。

  一直到天宝六年(公元747年),

  当高仙芝威震中亚的时候,郭子仪还仅仅只是出任军使、副都护这样不起眼的角色。

  而这一年的郭子仪,已经五十岁了。

  天宝十三载(754年)春,郭子仪兼任九原郡都督、西受降城使、九原郡太守、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

  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八了。

  而不久后,郭子仪的母亲、赠魏国夫人向氏去世,他又去职返家守孝。

  假如没有安史之乱,天下太平的话,应该没有老郭的出彩之日了。

  郭子仪应该会就此退休,

  之后朝廷或许会赐予他一个象征性的荣誉头衔,了度余生。”

  “正是,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安史之乱前,郭子仪在史书上也就寥寥几笔。

  但在安史之乱后,他的人生仿佛像开挂了一样,堪称直上云霄啊!”

  看到这儿,

  被笼罩在金色光柱之中的郭子仪灵魂,无奈的说道:

  “唉……老夫宁愿永无出彩之日才好啊!”

  另一个时空里,李隆基望着光幕有些出神,

  “安史之乱……”

  他嘴里一直在念叨着这四个字,

  似乎这“安史之乱”已经快成为他的心魔了。

  而第一次看到“安史之乱”的武则天、狄仁杰,此刻颇为不解。

  “安史之乱,是在李隆基执政时期吗?”武则天向狄仁杰问道。

  “看起来应该是的。”

  “历朝历代叛乱屡见不鲜,也没什么大不了。”

  “陛下说的是……”

  他们误以为“安史之乱”只是普通的叛乱,恰好让去平叛的郭子仪出了名。

  但他们哪里想得到,

  就是这么一次叛乱,

  竟然就让号称华夏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彻底掉入了深渊。

第232章 安史之乱,老郭的表演舞台

  视频继续直播,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农历十一月初九日深夜,

  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

  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胡兵组成十五万大军(号称二十万),

  催动渔阳鼙鼓,

  掀起了震动史册的‘安史之乱’!

  天下承平日久,

  百姓累世未经兵灾。

  因此,当他们看到叛军那‘烟尘千里、鼓噪震地’的威势时,

  顿时便吓得六神无主、心胆俱裂。

  沿途地方官或望风而降,或挂冠远遁,或被叛军擒杀,

  无一能对安禄山的兵锋造成一丝有效的迟滞。

  焦头烂额的老皇帝李隆基,

  急忙发布勤王诏书,命令各地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叛军攻入长安。”

  “在此危急关头,

  由于曾经长期负责北疆防务,

  所以已年近六十岁的郭子仪被紧急召回。

  他被朝廷任命为代理朔方节度使,负责从东面袭击叛军的侧翼。

  这位本已退居二线的老同志,

  竟然因此迎来了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开挂时刻!”

  “提到‘安史之乱’,不得不再多提两句。

  ‘安史之乱’源于唐玄宗李隆基对杨贵妃的专宠,对奸臣的信任,以及对朝政的忽视,结果导致了大唐朝廷的腐败。

  而唐玄宗李隆基又在边镇设立了十个节度使,

  总兵力近五十万,

  但中央禁军却仅有十余万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

  节度使逐渐获得了行政和财政权力,

  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

  “在安禄山造反之前,

  皇太子和宰相,其实都已察觉到安禄山有造反的苗头。

  杨国忠(算是干了一件人事)多次上疏揭示安禄山的野心,

  这使得唐玄宗李隆基,也终于开始感到不安。

  为了试探安禄山的真实意图,

  杨国忠向李隆基建议召其进京,认为如果他有意造反,就会因心虚而不敢前来;

  反之,如果他心怀坦荡,就一定会应邀前来。

  李隆基采纳了这个建议,下旨召见安禄山。

  不久,安禄山竟然真的如期进京,

  这让李隆基心中的大石落地,

  他庆幸自己没有错怪安禄山,于是在华清宫设宴款待。”

  “酒酣耳热之际,安禄山突然在唐玄宗面前放声大哭。

  一边哭,他还一边抱怨自己作为蕃人,受到了歧视。

  虽然他没有什么学识,

  但唐玄宗并不嫌弃,还不断地提拔他,

  可杨国忠等人却对他无端仇恨,

  于是请求唐玄宗为他主持公道。

  这一番动人的哭诉,

  让唐玄宗对安禄山产生了更深的同情和信任,

  甚至最后还授予他左仆射的高位。”

首节 上一节 243/3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