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把卫青从死亡的边缘夺了回来。
这里不得不佩服一下公孙敖的勇气,
他敢为宫中一小兵去得罪长公主和皇后,
可以想像其勇气之大、眼光之准,实乃是世所罕见。”
“在救人的同时,
公孙敖又派人给汉武帝送去了信。
汉武帝得到卫青差点被害的消息后,大为愤怒。
不过他又不能直接惩罚陈皇后,
于是便索性召见卫青,
并任命卫青为建章宫监、侍中。
且连续数日不断的赏赐卫青,多达千金。
汉武帝还不解气,
于是又封卫子夫为夫人,卫长君为侍中。
救了卫青的公孙敖,自然也因此入了汉武帝的眼,从此显贵。
卫青后又被任命为太中大夫,俸禄千石,掌管朝政议论。
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
正是这一次危机,彻底改变卫青的命运。”
“早在先秦时期,
匈奴就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而且还频繁侵扰华夏边境地区。
在统一之前,
他们主要的掠夺范围为赵、燕、秦三个居于北方的诸侯国。
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匈奴已经突破了赵国的长城防线,对新兴的秦朝造成了极大威胁。
为了应对强大的匈奴人,
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上驱逐匈奴,又征发徭役修筑长城。
这些举措,成功逼迫匈奴退出了河套地区,
形成了‘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局面,
有效地遏制了匈奴的侵略势头。”
“但遗憾的是,这种和平局面并未持续太久。
秦始皇去世后不久,蒙恬也相继离世。
与此同时,
匈奴却出了一位枭雄——冒顿。
他弑父上位,
于西域驱逐他国,
并趁秦末之乱,
意图向南进一步扩展其势力范围。
及至公元前二世纪左右,
曾被逐出阴山的匈奴再次卷土重来,
再次在河套地区肆意耀武扬威。”
“众所周知,
汉朝是承秦而立的国家,
其政治制度多取自于秦朝,
在敌人方面,自然也是如此。
西汉建国之初,匈奴便频繁南下侵扰边境。
汉高祖刘邦曾亲自率兵出征匈奴,却不幸在平城遭遇围困。
若非陈平的智谋化解了危机,刘邦恐怕难逃一劫。
西汉建国初期,
国家内部尚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
民生凋敝,财政捉襟见肘,显然并非与匈奴硬碰硬的最佳时机。
反观匈奴,在冒顿单于的领导下,其势力达到了鼎盛时期。
汉朝选择主战,但实则力不从心。
为了换取和平,
汉高祖刘邦采取了‘和亲’政策,与匈奴结为兄弟之国,此后文景亦延续此政策。
但匈奴却并未因汉朝的退让而收敛,
反而变本加厉、肆无忌惮,
甚至屡屡撕毁条约进行掳掠。
这也为日后武帝从和亲政策到强硬讨伐的政策转变,埋下了伏笔。”
“在汉武帝建元三年至元光六年的近十年间,
卫青一直伴随在汉武帝左右,
默默学习着国家大事与朝廷政务,
从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政治智慧。
随着汉武帝成功击败外戚并稳固掌权,大汉的国力与日飞升。
为了洗刷过去的耻辱,
武帝决定对匈奴采取强硬立场,
属于卫青的时代也就此开启了。”
“元光六年,卫青首次踏上战场。
彼时,匈奴兴兵南下,直指上谷。
面对匈奴大军的逼近,
汉武帝在朝堂上寻求退敌之策,但众臣却都默不作声。
关键时刻,汉武帝展现了一代大帝的果决与勇毅,
他竟然直接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
率领一万骑兵,迎击匈奴。
要知道,在那之前,卫青甚至都没怎么上过战场。”
“当然,汉武帝也没把宝全压在卫青身上,
他其实一共派出了四路大军:
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
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
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
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
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
“卫青虽是首次出征,
但他冷静干练,
并没有直接出兵上谷,
而是先派人去打探匈奴的消息。
回来的士兵报告说,
匈奴已经把大部分的兵力集中到雁门去对付李广了,
连不久前进犯上谷的匈奴先锋也赶去增援。
发现破绽的卫青果断下令长途奔袭,
他们越过长城,进军沙漠,直接来到了匈奴人的圣地龙城!”
“匈奴人是做梦也想不到,汉军竟然会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龙城!
面对大汉王朝新锐骑兵,
匈奴人毫无抵抗意志,四散溃逃。
卫青趁机率领大军掩杀,
斩首匈奴骑兵七百,
取得汉朝对匈奴主动进攻的首次胜利。”
“反观另外另外三路,
骑将军公孙敖损失了七千名骑兵,卫尉李广被敌人俘获,逃脱回来,都被判死刑。
两人出钱赎罪,被废为庶人。
公孙贺最终无功而返。
反而是初出茅庐的卫青直捣龙城,
不但取得了唯一的胜利,而且还俘虏了七百人。
汉武帝看到卫青胜利凯旋,十分长脸,万分高兴,大手一挥封卫青为关内侯。
龙城之战是自汉初以来对战匈奴的首次胜利,
为以后汉朝的进一步反击,
打下了良好的人心基础。”
第283章 七战七胜,驱逐匈奴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秋,
卫青为车骑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