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汉业未成,陛下勿要负天下之望。”霍峻说道。
“昔世人言,年过五十是为长寿者。朕年过六十有余,能与诸君复汉,共扶汉室,同讨曹氏,虽死亦无恨矣!”
刘备咳嗽几声,说道:“今将中道而别,当有劳仲邈、孔明等君,理国讨贼,救民于水火。”
霍峻忍不住落泪,说道:“望陛下保重身体,及大治南土后,率兵北讨寿春,继而再下河南;直捣洛阳,而后复兴汉室。”
刘备轻抚霍峻之背,说道:“朕尚有心腹之言,不知仲邈愿听否?”
“请陛下言之!”
“君有经天纬地之略,兵略盖世,寡有人能及。汉之疆土,半数由君所克。君才十倍胜于曹丕,今后如能克复天下。朕已谓太子曰,可封君为藩王,庇护大汉。”刘备说道。
“不可~”
霍峻大惊失色,猛地站起身。他没想到刘备还会分封诸侯王之念,他可不敢受之。毕竟韩信之故事,不能忘记啊!
“昔高祖言,非刘姓者,不得为王。如有违者,天下共击之。”
呆滞少许,霍峻来不及多想,当即拜倒榻侧,说道:“臣受陛下知遇之恩,岂敢违背高祖之言,行乱国之事。昔文王以武王托付姜尚,臣不才愿为姜尚、伊尹,与孔明、伯言、翼德等卿,辅佐太子,继兴汉室。”
刘备愿封诸侯王,非一时兴起。今他去世,如果真能恢复汉家天下,诸将之功则就不好封。如果霍峻真想为王,刘备不想吝啬。当然至于他之后的子孙如何,霍峻之后子孙如何,则非他所能考虑。
“仲邈请起!”
刘备搀扶起霍峻,说道:“如太子不才,难以兴汉。仲邈与诸君可效霍光故事,更择他子,再任天子位。”
霍峻不知刘备之意,赶忙说道:“太子聪慧,有明君之望,岂能改择他人。陛下勿要被外人所听,以免生有风波。”
换天子的权利,霍峻更不能接受。刘禅干得挺好的,把刘禅换了,换刘封吗?
且学霍光之事,霍光虽善终,但他死后的家人,可没善终。即便刘禅干得天怒人怨,也是之后的事,今下怎么能说换天子。
见霍峻不受此恩,刘备叹了口气,说道:“易世之后,太子年幼,虽有大臣辅政,但不可无主政者。君出则能亡敌国,纵横天下;入则可知兴替,齐治百姓。出将入相,唯君一人!”
“朕欲令仲邈为主,他者臣卿为辅,以来共兴汉事!”
“不可!”
刘备虽言语诚恳,霍峻却不能答应,苦笑说道:“凡理政者,需修身养德,臣品德不佳,安能主政大局?且若北伐,臣长期远在江淮,难以顾及朝纲,望陛下另择他人主持!”
“君可人选?”
“诸葛丞相!”
霍峻当即举荐诸葛亮,说道:“禀陛下,丞相法纪严明,善于理政,兼有军略。臣如在外征战,孔明则能在内辅政,何愁汉室不兴!”
当主政大臣,霍峻真没这想法。除了他长期在外作战外,还有他嫌弃当主政大臣太累了。
刘禅不能理事,朝政问题几乎会压到主政大臣身上,若加上繁琐的军事,以及要安抚朝野人心,霍峻真就不愿为之。
诸葛亮作为工作狂,有主政的经验,且与刘禅关系亲密,今让他当主政大臣,在霍峻眼中非常合适。
“孔明举君任之,而君举孔明任之!”
闻言,刘备无奈摇头,说道:“二君互相推脱,竟让朕不知择何人为主事!”
“当择孔明!”霍峻再次举荐道。
“容朕思量少许,询问诸卿意见。看君与孔明,何人可就主政大臣。”刘备说道。
见二人推辞不受,皆无心出任主政大臣,这让刘备多有感叹。希望在他之后,霍峻、诸葛亮真能如他在世般,不要在他死后发生矛盾。
聊了半天,刘备并将徐庶将为辅政大臣的事告诉霍峻。之后霍峻见刘备疲惫,则告退出殿。
霍峻一走,刘禅则从屏风后出来。
“太子以为如何?”刘备问道。
“霍督、丞相皆为高洁之士,互相推辞不就。父皇所言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之语,非是有假。”刘禅说道。
刘备捋着斑白的胡须,淡笑道:“今你年少,无商汤、周武之能,唯赖诸君治世北伐。今日之后,当以霍督、丞相为长,以子侄奉之。”
“诺!”
(本章完)
第566章 尊而分权
霍、葛二人无意出任首辅之位,刘备不得已向侍臣征询意见。
黄昏时分,残阳透过窗台,照入屋内。
刘备靠坐在榻上,脸色蜡黄,声音低沉了许多。
“子华靠近些!”
“臣在!”
武汉尹守司马芝上前几步,距离刘备四五步才停下。
“卿自任武汉尹守以来,执法公正,整修民生,架设桥梁,大图农事。士民肃然,夜不闭户,家有余粮,是谓卿之功也!”刘备赞赏道。
“臣奉诏行事,今能有所建树,当多赖陛下器重。”司马芝回答道。
因长期从事农事之故,司马芝的政治理念不仅与诸葛亮不同,与历代武汉尹守也有出入。
之前历代武汉尹守遵从诸葛亮的意见,因地制宜,根据武汉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商业,有所轻视农业。
后来随着武汉人口暴涨,本地产出的粮食已不够吃,需要从长沙、豫章等外围郡县去购买。
若是遇见洪水灾害,武汉周围田亩被淹,粮食价格则随之暴涨。
司马芝所持政治理念,即重农抑商。他常认为商旅虽能令人富,但对乱世而言,其产出的收获,不及田亩之收成。
故而在司马芝上位以后,除了核查隐户外,则大力发展农业。诸葛亮以武汉土地贫瘠为由,不赞成司马芝的重农战略。
司马芝见诸葛亮不认可,直接上疏刘备。刘备本不想同意,但在司马芝不厌其烦的上疏下,最终还是同意司马芝的发展战略。
有了允许,司马芝率官吏下乡,行遍武汉尹内诸县,找出不少适宜耕作的田地。分于郡中贫困百姓,令其耕熯种麦,获刈筑场。
发展农业的同时,司马芝还大力发展基建,修整谷仓,搭设浮桥,修平道路,整修城郭。
因武汉潮湿之故,除非是大族,寻常人家根本没有粮仓。司马芝为了让百姓有余粮,则在高处建设粮仓,专供百姓存粮。
经司马芝长期努力,武汉农事有了进步,百姓家中渐有余粮。
之前反对重农战略的诸葛亮,见司马芝的政绩如此出众,亦不禁赞叹司马芝能干。能干归能干,但有刘备、诸葛亮框住架构,司马芝亦是难改武汉以商业为重的定位。
寒暄几句,刘备直接问道:“卿可知朕招君入宫之意?”
司马芝微低着头,说道:“恕臣愚钝,芝不知陛下传诏之意。”
刘备神情淡然,说道:“朕身体欠佳,多次诏诸君入宫,或是为商讨身后之事。今托孤诸臣已定,然霍督、丞相互相谦让,不愿自领首辅之位。卿与霍、葛二君多有交际,以为谁可担此大任?”
司马芝斟酌几许,说道:“禀陛下,芝虽曾为霍督从吏,但秉公而言,芝以为非霍督不足以安天下!”
“为何?”
司马芝拱手答道:“今汉室之中,论功绩最盛者,葛相不及霍督;守江淮而魏军不敢南下进犯,葛相不及霍督;论领兵征战,北伐中原,季兴汉室,葛相不及霍督。”
“此三者,葛相皆不如霍督,今岂能位高霍督之上?”
司马芝语气加重,说道:“陛下若不幸驾崩,天下之后舍霍督外,何人能有威信,宾服四海,令骄兵悍将臣服。”
南汉的疆域辽阔,国内有淮泗、元从、巴蜀、荆楚、吴越等各方人士。往昔刘备凭借他能服于人的个人魅力,通过利益交换,让南土文武为他效力。
刘备一旦去世,维系众人的主心骨不在,必然会产生动乱,或蛮夷叛乱,或将领骚动。能用威望镇压南土各方不轨势力者,除霍峻外,无人可以代替。
刘备沉默多时,说道:“子华所言,与朕所思相同。然事关重大,卿且退下,容朕考虑一二。”
“今时辰不早,卿可在台中休息。”
“诺!”
司马芝退下不久,孙邵随后入殿。
“臣拜见陛下,愿陛下早日康复!”
“免礼!”
刘备咳嗽几声,指着司马芝之前坐的交椅,说道:“上前说话!”
“诺!”
“卿为尚书令,国之重臣,久侍朕之左右。今实不相瞒,朕已患重疾,诸事皆有安排,然唯有首辅之位,却不知霍督、葛相何人可就?”
刘备不厌其烦,说道:“二君互相推脱,言从朕之诏令。而朕难以抉择,故欲诏卿入台,咨以大事相问。”
孙邵沉吟少许,说道:“此事不值为之疑虑,邵以为非葛相不足以主政。”
“何出此言?”
孙邵说道:“亲附万民,抚顺蛮夷,霍督不及葛相;充实府库,总理大局,霍督不及葛相;治理百官,辅佐少主,霍督不及葛相。且霍督已握军权,如再掌国政,臣恐南土非国家所能有。”
刘备神情略有不满,说道:“仲邈与朕相知二十余载,昔曹操赐淮南王而不受,今岂会行不轨之事。长绪勿要乱言,以伤君臣之情义。”
孙邵神情不变,沉声说道:“正是为全君臣之义,陛下才当令葛相主政。”
“嗯?”
见刘备疑惑而深思,孙邵直接反问道:“陛下既知霍督无不轨之意,但是否能知其属吏将士之心?”
孙邵长揖而拜,说道:“若属吏将士有欲从龙之功,纵霍督无意行此事,恐亦会被属下而挟之。陛下既为全君臣之情,当请令葛相主政,互相制衡,以全世之佳话。”
“长绪之言,实为朕之所思。然事关重大,容朕深思些许。今天色已晚,君可留台休息。”
“诺!”
有了刘备的吩咐,孙邵趋步出殿,在侍从的引路下,来到侧殿休息。然巧合的是,司马芝也被刘备安排到此。
二人相见之时,虽是有发愣,但也很快明白过来,对方也是被刘备喊到宫里问话。
一起用膳时,司马芝忍不住,好奇问道:“陛下诏君入宫,不知君举霍督,亦或是推葛相为主政者?”
孙邵不愿透露详细的聊天内容,仅是含糊说道:“陛下为此而忧,某特举葛相为主政大臣。”
闻言,司马芝眉头微皱,说道:“我欲与君论二君,可乎?”
孙绪不太情愿,说道:“首辅之臣,非你我所能论。陛下若知此事,恐有不满!”
“不然!”
“若陛下不愿你我论二君,何必让你我同居一室?”
司马芝望着空荡的屋舍,说道:“且首辅之位,事关汉室兴衰。君举葛相为任之,芝恐君坏国事!”
如司马芝所言,刘备让二人住在一起,实际上想看二人是否会因此而争辩,从而再细微了解霍峻、诸葛亮,谁合适出任首辅角色。
见司马芝指责自己,孙邵略有不满,说道:“君既欲论之,我愿听君言论?”
司马芝拱手而拜,问道:“统率三军,使士卒舍生忘死,敌国不敢谋,二君孰强?”
“霍督!”
司马芝再拜,说道:“匡扶陛下,复兴汉室,论功爵、威信,二君孰强?”
“霍督!”孙绪神情从容,答道。
“善!”
司马芝淡笑说道:“守江淮而图中国,令魏人不敢南下,二君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