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曹操初兴国难,觊觎以谋王室。先帝辗转中原,流落荆、楚,遇君而开基业,此君之功也。而后孙氏侵我扬州,延及平民,君趋江翦寇以宁江左,此又君之功也。”
“曹操专用威命,南威江汉,君率联军以致讨,克黜其难,破敌金口,复我之荆楚,此又君之功也。张辽奉从操命,肆于淮南,合肥之役,敌寇授首,克下江淮,此又君之功也。”
“远征汉中,夏侯就戮,转旋成都,威服刘璋,此又君之功也。……主丧国乱,曹丕凭恃其众,称兵江淮,当此之时,国无安时,君执锐师,精贯白日,奋其武怒,运其神策,致届钟离,大歼丑类,救我国家拯于危坠,此又君之功也。”
“寿春者古之都会,襟带淮、汝,控引河、洛,得之者安,是称要害。君督兵而讨,雄图克举,宏略盖世,此又君之功也。朕闻先王并建明德,封建称藩,分之以民,屏蔽王室……。”
“录尚书事、持节钺、徐州牧、大司马、江陵侯峻,恢我王略,惠渐边氓。录以上之功,以南郡之江陵,户一万八千六百五十一,乡、亭、邑凡六十五座,悉授与君,封为江陵县公。锡君玄土,苴以白茅;爰契尔龟,用建頉社。……余如从故!”
“臣江陵县公峻,拜谢陛下!”
说着,霍峻双手作揖,上身匍匐,头叩地面三次,行三拜九叩之礼,以感谢刘禅的封赏。
“礼毕!”
马良赶忙搀扶起霍峻,将诏书交予霍峻,笑道:“良恭喜江陵公,封建藩土,建设社稷。”
“有劳马君了!”
霍峻尽量保持以往的态度,以免被人所记恨,
“江陵公,此乃藩国舆图,及县公印绶。”
马良将江陵县的舆图与印绶交予霍峻,叮嘱说道:“即日起,公可委江陵相以治县,杂有大农、侍郎、四令等四十人治国。置妾六名,车前司马10人,旅贲40人。除五十人外,县不得兴兵。”
封公受王者,一般都会有国家划定的疆域,而这疆域会上画在舆图上。受封者,不能超过疆域治理,亦不能无故出藩国。
如霍峻来说,如果他以后没有了官职,除非有刘禅的诏令,否则霍峻他是不能出江陵县。在霍峻去世之后,也必须安葬在藩土里,不得出江陵县安葬。
汉继周之后,一旦涉及封建称藩问题,全部是实封,而无虚封。但实封的同时,亦带来限制,尤其是七国之乱后。受称藩臣者,无皇帝诏令,不论生死皆不得出封国。
顿了顿,马良补充说道:“然有不在此列者,即陛下所准部曲额标数目。君以上从吏人数,及兵马人数不得有超。违者,需受汉律惩处。”
紧接着,马良将之前忘记的七旒冕,为霍峻戴上,说道:“县公者,配:金章、玄朱绶、绿紫绀、三梁冠、三采纂、九缝皮牟、八斿旗、七旒冕。如有超礼而戴之,亦受汉律处置。”
“善!”
马良说了许多,霍峻捡重要的记下。之后还会有专门教授礼仪者,为他的臣下培训。
霍峻戴正公冠,腰佩金章朱绶,趋步而至坛边。居高临下,俯视列阵的兵将,霍峻不禁心生豪迈,敬以军礼。
“参见江陵公!”
“大司马威武!”
“大司马万胜!”
沉寂的方阵似乎活了起来,向祭坛上渺小的人影,踊跃高呼,并行军礼,以表对那个男人的尊敬!
《汉纪·霍大司马世家》:“秋九月,高宗诏遣侍中马良持节就寿春册峻为江陵公,于城南设坛。为崇军功,特列卒三万,陈旗鼓戈甲,峻登坛拜受,成礼而退,将卒莫不踊跃焉。十月,始建宗庙。”
(本章完)
请假
请假
累了,今天请个假!
简略说下本书进展,以目前形势来说,短时间内魏已无力与汉抗衡。汉只要能抓住这个机会,如本卷名一样,将可饮马黄河。
在汉恢复旧都洛阳,或是说拿下河南。失去战略缓冲区的魏,基本可以宣告灭亡了。而在魏降之后,南汉将会进入扫荡余孽的环节。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之后会开个番外,另类故事线,孙权与司马懿上演高平陵之变,分裂东西魏的故事。
至于结局的话,除了正常的主线结局外,或许会另写不一样其他版本的故事结局。
本书之后,会开汉末自立剧本,并州立业之故事。本书是中期,上本是后期,下本是前期,完成三国三部曲。
下本书之后,会开明末小说。因所设计的背景故事宏伟,需要学习的资料非常多。其囊括17世纪东南亚航海贸易、德川幕府、满藏宗教、西欧诸国、沙俄殖民西伯利亚等大大小小的世界史内容。
所以我最近一直在学习明清之交的史料,相比三国时期,明末所涉及的史料更多,国家信息也更多,学习的时间也要更多。
明末小说的故事,所涉及的内容不仅涉及反明灭清,而是尽量会将17世纪风云变幻的世界呈现给大家。
不过请诸位放心,本书会正常如期更新!
(本章完)
第622章 力挽狂澜
冬十月,冬风萧瑟,洛阳内外肃杀一片。
行宫内,登基数月的曹叡,正与刘晔、卫臻、孙权、陈群等大臣,商定来年的备战措施。
“陛下,自准公卿、列将,及豫、兖、徐、青四州籍贯之吏民有明战阵之略者谒军起。三月之内,郡县得兵者络绎不绝,四州三十余郡,共得兵四万余人,诸部名册已送至各州郡。今州郡长官特向朝堂上疏,请授官职与从军豪杰,以正君臣从属之名分。”陈群说道。
曹叡姿态谦逊,问道:“陈司空有何高见?”
陈群思虑少许,拱手说道:“陛下,自募从军者,不如依区域而分,近江淮者,另设城督,听由郡守军令;如远江淮者,可授别部司马,由州郡统之。”
军中有军司马职,秩比千石。但别部司马者,军司马别营领属,其兵多少各随时宜,非有正式编制,属于为安抚有功人员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与后世的独立团有类似相近之处。
“善!”
曹叡点了点头,说道:“可如司空之所言,授城督、司马之职与义士豪杰,分由州郡长官统领。当下册封委任之事,可由尚书台负责。”
“诺!”尚书令孙权应道。
曹丕去世之前,因形势败坏之故,司马懿建议河南自募兵马。但曹丕顾虑名声,及忧虑会动摇曹魏在中原的统治,不敢放开口子。
曹叡上位之后,面对曹魏国内稀烂的摊子,即便明知司马懿的建议是饮鸩止渴,但为了让曹魏活下来,曹叡也不得不采纳司马懿的旧时之建议,除了让河南四州自行招兵外,还让魏公卿大族、将领子弟率族人、部曲投效军旅。
此政令下达之后,大量公卿、将领子孙,及州郡中的豪强、游侠为了谋求政治地位,起兵从者众多,各带甲胄、兵器、弓马前往州郡从军。
颍川士人自投效曹氏起,前中期受重用者,多是荀、钟二人。而后随着曹丕继位,陈群逐渐成为颍川士人的代表人物,与司马懿、孙权三人掌握了曹魏的政治。
在司马懿出镇荆宛之后,陈群、孙权分掌洛阳内外之事。但因陈群根基深厚之故,尚书台多以其为主,孙权为尚书仆射。
初上台的曹叡,彼时欲借孙权之力,插手尚书台之事。结果被陈矫以‘此自臣职分’为由,将其阻拦在尚书台之外。
陈矫这句话若以明清君臣价值观来看,似乎大逆不道。但实际上以东汉时期的君臣价值观来说,陈矫此番言语并无大的问题。
两汉时期,皇帝统治天下,不是独夫专治,而是与臣子有明显的职权划分。皇帝将某件事交予臣下之后,除了臣子干得不好,否则皇帝不太会越级插手。甚至支配职能部门上,皇帝亦不会去插手。
用诸葛亮教授刘禅的话来说,君臣之政,犹如天地之象,天地之象明,则君臣之道具矣。君以施下为仁,臣以事上以义。……君以礼待臣,臣以忠事君。君谋其政,臣谋其事。
换一种理解,皇帝可以看成职位,天子可视为一种爵位。皇帝具有自己的职权范围,而臣子亦有职权范围,二者相辅相成,共御天下。
在这种君臣权利分配明确的思想影响下,刘禅实际上可以接受诸葛亮、霍峻的专政。因为在刘禅的价值观下,霍峻的权利属于是他与刘备额外赋予的权利,而非霍峻的强取豪夺。
君臣关系之间的扭曲,从两汉到明清变化非常之大。其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与司马懿所主导的高平陵之变关系莫大。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之所以能成功,不仅是曹爽侵犯了老臣们的政治利益,而是司马懿利用了君臣之间存在的潜规则,统一了反曹爽战线。
在司马氏掌握大权之后,不断打破之前存在的潜规则,最终历经三代之久,由司马炎篡位成功。后世君主为了吸取晋代魏的政治教训,不断加强皇帝集权,去削弱臣子的独立性。
当下曹叡虽不太乐意自己被怼,但碍于自己威望及根基关系,不仅不生气,反而对陈矫加以封赏,以尚书兼领侍中。
尚书令陈群,曹叡更是尊重其托孤大臣的名分,下诏拜陈群为司空。由尚书仆射孙权迁任尚书令,且保留原有之职权。
今陈群上奏,曹叡为示尊敬,更是完全依照陈群的想法。
曹叡环视左右,问道:“淮北、河南辽阔,颍、汝、泗、涡大水,与淮水相通。寿春被贼所取,以水贼过往之事观之,明后两岁恐会起兵犯我,敢问诸卿,今当何以御敌?”
在众人的辅佐下,曹叡逐渐稳固朝中格局,这让曹叡有精力关注军事。加上饮鸩止渴的募兵措施,曹魏在地方上也有了一支勉强能用的部队。
形势良好之下,曹叡需要考虑如何为曹魏搭建起一条靠谱的防线,将南汉阻于淮北。
闻言,刘晔沉吟少许,说道:“禀陛下,古来用兵,首在运粮。运粮之途,首用舟舸,次用驴马。南土少驴马,贼向北而用兵,唯选水道而北进。”
“四水之中,能与黄河连通者,东为荷水,西为鸿沟(蒗荡渠)。荷水者,昔吴王夫差为与齐王争霸所通之水,舟舸浮于淮、泗,可达于大河。而欲通走荷水者,唯破彭城,军次湖陆,入荷水,再入大河。”
“鸿沟者,蒗荡渠也。昔武皇帝引洛水入蒗荡渠,以通涡、颍二水,而后入淮水。先帝征淮南,走从蒗荡渠入涡、颍,而后舟入淮水。涡水之要,在城父与谯;颍水之重,在于陈县;汝水之重,首在悬瓠(上蔡)。”
在元之前虽无京杭大运河,但是不代表没河道可以从淮水进入黄河。除了鸿沟外,在山东地区还有一条不为人知的河道,即荷、济之水。荷水为济水下游之水,其水从大野泽而出。
刘裕一伐南燕,收复青徐之地。二伐关中时,刘裕从寿春出兵,而后用舟舸入泗水,再通过荷水,进入黄河。从黄河逆进,进入了关中地区作战。
至于鸿沟,因东汉黄河泛滥之故,鸿沟水系逐渐被泥沙所淤积。而后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为了向南方用兵,派人疏通了鸿沟,引洛水联通涡、颍二水。
如刘裕二伐时,便让檀道济、王镇恶出寿春,从颍水进攻许、洛。当然亦有江汉地区兵马,从宛城呼应檀道济、王镇恶二人。
“贼自诩季汉之后,常有力复中原,兵向许洛之心。故如欲向司隶用兵,贼将兵分二路,一路出襄樊,以淯水为道,叩宛城;一路出寿春,兵入汝水,破汝南。二军汇至颍川,而后兵指洛阳。”
刘晔在曹叡的示意下,走到中原河道舆图旁,指点江山说道:“或贼效夫差伐齐,从邗沟向北用兵,出下邳,克齐地,而后兵至大河;贼江汉之兵出宛城,以为兵马呼应。”
“淮北之水道,水流缓且慢。如欲用兵,唯四至七月之间。故以晔之见,为防水贼用兵,当重兵屯上蔡,固守汝水。兵将守颍水之陈县,涡水之谯、城父,遏守水道,以阻贼向北之用兵。”
孙权略有疑惑,说道:“且慢,为何将重兵屯上蔡。颍、涡二水可至许洛。如贼从颍水,破谯县,岂不兵至许、洛乎?”
曹叡笑了笑,开口说道:“汝水为淮水之上,贼若从颍水向陈县用兵。汝水之兵可顺流而下,截断颍口,水贼无粮。两军夹击,当可抚覆没其军。”
“故如此屯兵,贼欲向许、洛用兵,唯有先取上蔡,而后方可兵入颍川。而欲取汝南,则非易事!”
南朝北伐中原,基本是离不开水道河流,故而进军路线明确。用兵路线明确,那么对北朝来说甚是容易防守。如在河流的重要河段派兵驻守,则能阻止南朝兵马向北挺进。
至于为何在汝南派遣重兵坐镇,则是利用汝水为诸淮水之上的优势。汉军向颍水挺进,汝水兵马顺流之下,可以截断汉军粮道。其形势与当初曹操断泗口,包围霍峻的兵马操作类似。
“陛下英明!”
刘晔舔了一句,进而解释说道:“上蔡,另名悬瓠城。悬瓠者,形若垂瓠,如以悬瓠为命之。其城引汝水环绕,为古之险峻之所,其坚不下寿春。屯重兵于悬瓠,可遏贼向许洛用兵之道。”
“嗯!”
曹叡略有所得,说道:“如此观之,豫州之兵当屯上蔡,而后别遣大将屯陈、谯二城,以阻水贼向许、洛用兵。”
说着,曹叡用手指了指舆图上的泗水,说道:“泗水之重在彭城,当让徐州刺史镇之。青州刺史屯琅琊,断水贼入齐地之通道。兖州刺史率兵为后,随时支援青、徐二州兵马。”
刘晔沉吟少许,补充说道:“陛下,汴水亦可入大河,当让人注意石门。”
“不!”
曹叡摇了摇头,说道:“汴水为泗水之支流,其石门险峻,为通河之要地。水贼若敢从汴水用兵,我军可派骑卒绕后,截抄石门,断其归路。”
顿了顿,曹叡看向众人,说道:“开一门,以为诱敌之用。不知诸卿以为如何?”
“陛下娴知兵略,群以为善!”陈群赞扬道。
“陛下英明!”孙权、卫臻等人应和。
曹叡微微颔首,说道:“诸卿若无异议,让河南兵马依照如此布兵。”
“诺!”
近月以来,曹叡表现出来的军事能力,不仅让曹魏众臣信服,亦让他们多了几分安心。如果曹叡像他父亲曹丕一样,怕曹魏活不了多久。
聊完正事之后,曹叡又与众臣聊了一会。
与此同时,校事官赵印不用通报,从殿侧直行入殿,凑到曹叡耳畔嘀咕了片刻。
校事官,曹操为监控忠于汉室大臣所设。后来在清除官吏中有突出贡献,且有监察百官之能,故而被曹操一直保留下来,类似后世大明的厂卫。
曹叡挑了挑眉,除了孙权、刘晔之外,笑着请众臣出殿。
待众人退下之后,曹叡看向赵印,问道:“可有死间人选?”
“启禀陛下!”
赵印奉上巾帛名单,说道:“臣筛选出二人,一人徐州人士,另一人为青州人士。二人各有才能,或口才过人,或善治民。如令其南下,依托人脉,当能获取官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