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44节

  “前日召见高太尉,才知你留华州乡里勤事、并未同行。这怎么可以?我受君上推以国事,虽然任艰事难,但也要尽力做好,怎可承受野有贤遗的恶评?所以立刻言奏请封,虽然不谓敏达,但也算是拾遗补漏。”

  李泰听到这话,连忙又避席拜谢,受宠若惊的感觉又回来了:领导这么忙,还为我个人小事这样操劳,我有什么理由不尽忠效命?

  “名门才士,总是这样繁礼谨慎。今日相见不在公堂,大不必这样恭谨。我北镇军门,待人待事只求真诚不虚,教导户内儿郎也是如此。并不是诟你家教繁琐,实在是谋生繁忙,不暇周全,简约待人,也是体谅自己。”

  宇文泰示意李泰不必多礼,旋即又问道:“大阅之后,伯山近日在乡又新添什么作业?今既相见当面,若再有什么益国益众的巧思,当面告来,不要再让我向别员打听!”

  这话听在李泰耳中,顿时有种“爱我你就说出来、别再让我猜猜猜”的感觉。

  他对此也早有准备,闻言后便连忙掏出收藏在身上的重修龙首渠计划书,恭敬呈上然后说道:“往者小计巧构,不当大赏。伯山亦常思报恩捐用,乡居累月,深感乡事疾困,近日居乡游说乡人,盼能做出一些有益乡土、沽名于世的事情出来。”

  宇文泰接过那文卷便展开阅读起来,越看神情越是严肃,好一会儿才抬起头来望着李泰叹息道:“前者苏尚书赞言伯山大才,我还觉得此誉过甚,所见止于巧工而已。

  今见此番构计,才知你规划严整、谋事深刻,此书所言切实?不费公帑丝缕,就能重造华州故渠?”

  “承蒙乡士信重,委我主持事则。入朝参礼之前,聚结人事已经过半,春前即可用工。”

  李泰闻言后连忙说道,其实真正的事程推进还没这么快,但他计划书写的详实具体,细化到每个阶段的用工用物清晰有序,看起来就是煞有介事。毕竟身为一个社畜,谁还没给甲方画过大饼?

  “好、好得很!在朝精勤于事者不乏,能如伯山建策立事、不扰于上者缺缺。失之邙山,得此伯山,天不薄我啊!来人,进酒,此时此地,直须饮圣!”

  宇文泰又翻看了一遍计划书,然后便大笑拍案道。

  今天三更,先更一章,中午再更。。。

  (本章完)

第77章 小儿轻我

  2022-08-14

  侍员很快便将酒食奉上,摆在宇文泰案上的是一个金光闪闪的金酒樽,摆在李泰案上的则是一个角杯。

  李泰正自感慨西魏朝廷是真穷,宇文泰这大权臣待客赐飨的酒具都不能成套,而宇文泰脸色却陡地一沉,抬手一指案上金樽说道:“伯山有才,我亦重之,尔等侍奴安敢轻待!”

  侍者闻言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叩首颤声道:“丞相久居外府,禁中用物尚是年前赐给,金樽唯此一具,绝非怠慢贤臣……”

  “取角杯来!”

  宇文泰听到这话,神情也有些尴尬,抓起那金樽抛给侍者:“将此金樽装匣,赠给李郎家用。”

  李泰没想到宇文泰来这手,但也知这会儿应该表示感激,连忙又避席起身道:“臣多谢丞相赏识,然性情本就不好杯中圣贤。贵器赐给,不异明珠暗投,恳请恳请,不敢领受。”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魏武先声,道尽滋味。伯山你少年青春,英姿广智,忧愁不生,不必杯中清浊消解,让人羡慕啊!”

  宇文泰听到李泰这么说,便又感慨一声,将那金樽捏在手里端详片刻,若有所思,然后便不再提赐给一事。

  他之所以对李泰如此盛赞,原因自然不只是重修龙首渠的计划。

  龙首渠虽然古迹悠久,但也不算多么盛大的工程,即便修复如初,所益华州几县而已。

  真正令他刮目相看的,一是李泰呈交的那份计划书,言辞朴素直接,全无文辞修饰,数据罗列翔实直观。哪怕他此前不知龙首渠时,看过之后都能了然于心。

  单单这份文卷功底,就让宇文泰大感惊喜。

  正如他自己所言,出身北镇军门,学术修养有限,并不怎么喜欢文学修饰。特别身在高位,所处理的公文繁多,也需要臣员们奏事时能够就事论事、文辞直白。雕琢太多还要猜度本意,浪费的精力就会更多。

  这看起来只是一个小问题,但却困扰宇文泰多时。

  行文矫情乃是时流积弊,他也一直在倡导公文直白述事,省俭雕琢,像是去年大阅时的誓文都刻意作古文《大诰》之体,但仍收效甚浅、积弊难除。

  此时看到李泰这篇朴素务实的文卷,宇文泰读起来大有神清气爽之感。

  其二便是李泰这种主动的态度和做法,更让宇文泰感到欣赏。

  过去这大半年,军国事务各种急切,宇文泰也被各种要人要物的事情搞得焦头烂额。

  李泰却能主动的察觉问题并解决问题,不给行台增加负担和麻烦,还能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让宇文泰大感良才难得。

  第三便是李泰展现出的统筹能力了,他一介东州新客、立乡未久,便已经能够深刻介入并主持乡里事务,让这些颇有排外风气的关西土著时流接纳并支持他。这份能力,也的确可观。

  “伯山才器可观、情怀可赏,有什么志愿期而不及,直告无妨!”

  宇文泰略作沉吟后,又指着李泰笑语说道,毫不掩饰他对李泰的欣赏和热情。

  李泰心里却别有怀抱,只觉得宇文泰还是在试探他,上位者如果真的想奖赏某人,哪有开口让人提条件的道理?你就算封个国公、授个柱国大将军,我会拒绝?

  “臣寸功未有,官爵已经先享,已是受之有愧,岂敢再有攀求!”

  他略作思忖,才作出自觉得比较得体的回答,又拱手道:“若说期而未得的愿望,的确暗藏一桩。乡人所以勤于渠事,小而言之,盼能兴耕丰收、衣食保暖,大而言之,也是希望国运昌盛、有助大统。此情此愿,感人肺腑,臣也只是因情献事、达于上听……”

  “渠事所涉乡户人家,租调之外,杂征俱免!东州小儿尚感民之疾苦,我又怎能不恤?”

  宇文泰闻言后便又笑语说道,但李泰听到这称呼的变化,心中顿时便知自己这番对答有问题,再以视线余光一瞥,便发现宇文泰虽然仍是笑容满面,但这笑意却流于表面,让人担心怕是要掉下来。

  且不论自己是否犯了宇文泰什么忌讳,但能争取到这样一个奖赏,李泰也是大感满意。

  之前乡里游说那些乡户出资,进展的不算顺利,虽然表示愿意加入的不少,但具体的捐输金额却仍含糊其辞。

  大概是想随便出点物资应付一下,混个参与的名声,也争取水渠能修到自家田园附近,并不像凿窟造像那么热忱。

  可现在有了大行台的体恤背书,情况又不相同。且不说免除一年杂征的实惠,还表示这件事已经获得了大行台的关注。

  李泰拿着鸡毛都能当令箭,有了这么硬挺的靠山背书,自然能玩出更多花样出来。

  比如说哪一段渠、哪一口井,冠名权都能拿出来卖钱。还有借着修渠过程中物资的调度,打造一个区域性的物流网络,在商原建造一个乡里大市。

  乃至于更进一步,让自家产业升级,将乡户们引入产业下游,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和捆绑等等。

  李泰脑海里一时间生出许多想法,更没有闲心思考宇文泰态度突然冷淡起来的原因。

  不过接下来宇文泰的话,却让他心里悚然一惊。

  “李郎前言谋身乏计,本以为只是谦辞,但见你恤人忘己的情怀,倒真是肺腑之言。高平曾是你先人故封,后代贤孙因循食之也是应有之义。前者封命仓促,今给食两百户,盼你衔此祖风,能于此光耀家室。”

  散爵是没有食邑的,宇文泰开口赏赐食邑两百户,虽然也是虚食,但等于把李泰的爵位拔高一级,成为开国县男。

  李泰对这封爵本就不甚在意,提高一级也没觉得多高兴,但听到宇文泰突然提起他爷爷,便意识到自己所谓的高风亮节也是有问题的。

  特别最后那句让他于此光耀家室,更是几乎将“你是不是看不起我”表露出来。

  他虽然有此警觉醒悟,但宇文泰却不给他解释的机会,抬手又说道:“东贼有训传来,贺六浑退归晋阳之后,残害贺拔太师子嗣泄愤。白发老人惊闻噩耗想是不安,李郎且去,有暇走慰一番,勿负太师举才之义。”

  李泰听到这话,顿时更不淡定,也没有心情再作辩解,连忙起身告退。

  待到李泰行出,宇文泰才突然抓起案上本要赐给他的金樽陡地摔打在地:“小儿轻我!”

  侍者们噤若寒蝉,宇文泰一时间也没有心情召见其他人,坐在席中自酌自饮。

  又过了一会儿,宇文导阔步行入,未及坐定便笑语道:“我听说那李伯山已经入拜阿叔,相见应是愉快?此子是否名实如一?”

  “一个膏梁狂客罢了,不足挂齿!”

  宇文泰闻言后便冷哼一声,神情很不愉快,宇文导见状顿时一愣,转头望向室内侍者,侍者也不敢言,只用视线点了点被摔在地上的金樽。

  “我在想,若将此奴逐回东州,贺六浑会不会杀之?”

  宇文泰又开口说道,宇文导闻言后便入前捡起金樽摆回案上并说道:“此员若是狂悖难用,我替阿叔杀之,岂容他东西蹿亡!”

  “倒也不必,我只是感慨,这些膏梁人家有什么资格桀骜自高。区区一个东州逃客,即便薄具智力,怎么敢小觑我家官爵?”

  宇文泰突然又有些伤感:“贺拔破胡也曾是名满天下的豪杰,贺六浑敢诛其血嗣。高仲密啃食父兄余荫的庸才罢了,竟也能于东于西安享殊荣。

  我家才力自负不输天下豪杰,但每一份生机前程都是舍命搏来,一旦事败便性命不存。咱们镇人啊,无论势位高低,仍是骨子里轻贱自己。贺六浑如此,我亦难免……”

  说话间,他视线又落在李泰之前呈上的那份文卷,再作翻览,又是叹息一声:“的确是个良才,若非眼见,我都不信人间能有少年精明如此。他凡作诸业,若肯直献行台,我会不赏?

  此徒出身名门,博智善事,法不循常,让人惊艳,若是年资相等,苏令绰恐是不及。但却外恭内倨,不来趋我,让人失望啊!”

  宇文导听到这里,稍作沉默后便说道:“若阿叔厌他在事行台,不如由我征辟管教?”

  宇文泰闻言后笑着摆手道:“这也不必,不值得为此徒扰乱正事。他或少年轻狂,不见权势之威。且置乡里,着萨保暇时察望,驯成幕僚,既能养之,便可杀之。”

  讲到这里,他又抓起那金樽于手中把玩片刻,随手抛给侍员:“将之融铸成印,就户赐给。”

  他之前的情绪波动,也并非只是李泰引发,更多的还是因贺拔胜儿子们的死亡所引发对自家父兄亲属的悼亡。

  凭什么那些名门世族经此乱世,便可以允东允西、势位相随,而他们北镇武人却要于世道之内倍受煎熬,稍有计差便性命不存?

  宇文泰如今也已经是权重一方,心中自然已有答案,但也正因此才更觉悲凉:“着禁中医官长留太师邸上,药石尽给,有事即报!”

  (本章完)

章 恩赐金印

  2022-08-14

  长安城贺拔胜官邸外,李泰没来得及回去换下朝服,离开皇城后汇同几名随从便匆匆策马行来。

  “阿磐,这里!”

  李泰还没来得及勒马立定,便见到表哥崔谦、崔訦都牵马站在邸门外,崔訦正向他摆手呼喊,便连忙翻身下马,走上前去。

  “两位表兄,你们是来访太师?”

  李泰还不知从宇文泰口中得知的消息有没有传扬开,自己也不便多嘴。

  崔訦拉着他走到墙角,小声道:“东州消息前日传来,大行台告令知事者暂不宣扬。太师他……唉,我同阿兄朝会后想来访见太师,故太傅家两位郎君已经入邸,不许访客入内滋扰太师。”

  李泰听到这话才说道:“我刚于外朝堂受大行台接见,浅知讯息,所以来访……”

  “唉,贺六浑这一次是真的暴虐出格,让人惊恐啊!”

  崔谦闻言后,忍不住叹息一声,神情中悲伤之余,也有几分忧怅。

  李泰听到这话,心情也颇不轻松。

  从后世之人的视角来说,贺拔胜在邙山战场上把高欢撵得狗一样逃窜、差点将高欢干掉,高欢回去后残杀他的儿子也是理所当然。

  但在时下而言,高欢的这种做法还是有点突破时人、特别是北镇武人的道义观。两魏之间虽然交战凶猛,但其各自政权本就系出同源,特别是出身北镇的这些军将们,族属分居离散者不乏。

  在此之前,双方是很有几分祸不及妻儿的默契,并不会过分迫害对方流落于此的亲属。至于南朝,萧老菩萨更是仁慈的让人感动。

  现在高欢突然来了这么一手,许多家属流散在东州的西魏将领们能不心惊?

  不说别人,李泰自己现在都有点慌。

  他父亲李晓至今下落不明,母亲并诸兄弟亲属还都在东州生活。彼此间或许谈不上什么深厚感情,可如果因为自己的缘故、使得他们在东魏遭受残害的话,总是愧疚难免。

  尽管在他看来,高欢这么做主要应该还是怒火攻心,而且也没听说历史上高欢在杀掉贺拔胜儿子们后继续扩大杀戮,可见仍然不失肚量和理智。但关乎血亲安危,总是难免心乱。

  崔家兄弟同样有亲属留在东魏生活,乍知此事同样也是忧虑不已。

  “有没有别的渠道,可以将消息打探的更加详细?”

  略作沉吟后,李泰又开口问道。

  崔家两兄弟闻言后都摇了摇头:“双方通讯本就不畅,往年临战州郡还不乏人事越境窜逃,但邙山战后,西趋者少,城垒之间沟壑警戒、通行艰难,消息探知更不容易。”

  李泰听到这话也不再多说,见这两人过门而不得入,便觉得在这样的特殊时刻,贺拔胜也没有必要再这样防禁严格,见见几名故人虽然也于事无补,起码感情上能略得安慰。

  于是他便抬手示意李雁头入邸将自己名帖递上,他则站在这里同两个表哥一起等着。

  但很快,李雁头便也走出来,向着李泰摇了摇头说道:“门仆只道太师悲痛失态,不愿出见外人。”

  李泰听到这话,也有几分无奈,既然如此,再留下来也没什么用,于是便又吩咐李雁头再入内通告一声,自己近日都居长安,贺拔胜几时想见,使人传告即可。

  贺拔胜这里见不到,李泰还有些担心高仲密,于是便向两位表兄告辞,匆匆又返回太尉官邸。

  高仲密也早早便回了家,此时正坐在小炉旁自酌自饮,眼眶有些泛红,及见李泰行入后,便招手道:“阿磐,你来!陪我饮上几杯。”

首节 上一节 44/5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