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768节

  很诱人的,李世民都忍不住心动。

  皇帝也缺钱,

  要不然天可汗早就答应朝中的武将集团们去打吐谷浑,打薛延陀,甚至是打高句丽,打西突厥了。

  说到底,还是缺钱,皇帝还在攒钱,所以现在看着脾气相当好,一脸圣人慈悲为怀,总是跟那些蛮夷戎狄们客客气气,甚至还跟他们和亲。

  “如果九江关建起,朝廷要分税给地方,那我建议三分之一上供国库,三分之一留都督府,三分之一留州县,我们武家就算还是世封江州刺史,也不分这个钱,”

  “这钱不能要吗?”

  承嗣疑惑,小孩子对钱虽没太清晰的概念,但武家的小郎小娘们,也是生来就开始每月有月钱领的,每年武氏宗族甚至还会有些福利分红之类的,

  他不缺钱,但也知道钱是好东西。

  “九江未来潜力无限,会实际成为大唐全国粮食、竹木、食盐、茶叶以及京广百货调剂中心,吴楚巴蜀滇黔百粤之货毕集,地位不会输给荆州汉口扬州江宁这些地方。”

  要想富先修路,而江州家门口就是长江和赣江鄱阳湖,无数货物金钱商机流淌啊,都往怀里扑来啊,

  这纯是老天爷追着喂饭吃,

  从宋到明,江西为何富了这么多年,九江到广州的这条赣江商道,就是最关键根本。

  江州钞关肯定会建立,而且一年五六十万关税不是问题,以后还会越来越多,就算江州部分三分之一关税,也是几万十几万贯,

  这么大笔钱,朝廷说要给武家,武家敢拿?

  武德朝时,一年的户税不过四十万贯而已,钱不够用,每三年则征一次大税八十万贯,现在一个江州关税一年六十万贯,武家敢分那三分之一?

  武怀玉之前想用江州换流求,其实也存了点私心,他觉得世封江州这个事,难以持续,或许几年后就又收回去了,还不如换个流求岛,哪怕是个荒岛,可毕竟那么大,很有开发潜力,总比空欢喜一场强。

  爷俩钓了半个上午,

  承嗣钓了一扁篓的参皮,除此就只有几条鲫鱼,武怀玉则只钓了两条鳜鱼,还钓了条鳊鱼,

  收获也还不错,怀玉喜欢的是沉浸钓鱼的平静,承嗣则纯粹就是因为钓了许多鱼而高兴了,他不在乎钓的鱼大鱼小贵还是贱,就是看到亲手钓上来这么多就很满足。

  这满足,甚至可能比阿舅和义兄他们说以后这整个江州都是他的还多。

  回到城中刺史府。

  怀玉还拉着儿子亲自收拾渔获,把小参皮划开肚皮,去除内脏苦胆,挖掉腮叶,鱼小不用去鳞。

  拿姜葱盐料酒腌一会,然后起锅烧油,小火慢慢煎。

  香煎小参条鱼,骨头和鳞都煎的脆脆的,

  承嗣还挺有耐心,或许因为这鱼是自己亲手钓上来的,又或许是天天读书读烦了,带着来江州这一路来,这小子脸上笑容都多了,蹦蹦跳跳的很活跃,而武怀玉也特意给他放了个假,这些天都没再要求他读书做功课什么的。

  爷俩中午就吃香煎小参条,晚上吃清蒸鳜鱼。

  晚饭后,他微服去樊楼坐会,最后到中心楼的楼上去听女管事红娘汇报些情报消息。

  江州最近很热闹,

  江州考试授官一事,更是引的全城轰动。

  怀玉对这些收集筛选汇总出来的情报,只是随便看了看,便没什么兴趣了。他更多的兴趣反而是在收集的商业情报上。

  这三年,江州码头在不断扩大,仓库、邸店增加了许多加,往来的商船更多了,在江州汇聚中转的货物也更多了。

  仅仅是服务行业,就刚经过了爆炸式增长,

  灯红酒绿还真不为过,

  这服务业的繁荣,也侧面说明了如今工商经济的发展,江州这个商埠码头是真的繁荣了,

  全国第三大米市,第四大茶市,

  其它如盐、酒、糖、布、药等诸多商货,这里的量也极大,另外江州的造船修船业,现在也提升了不小。

  这里不吸引来了许多钱庄当铺,甚至是兴起了镖行。

  陶瓷、纺织业,也有了一些规模。

  樊楼五座三层的大酒楼,能够同时容纳上千客人,甚至陪酒的妓女都有一二百个,生意天天爆满,

  而江州除了樊楼外,上档次的酒楼还有好几家,生意也一样很好,其它各式茶楼饭店小馆子也多,这些都侧面说明着现在江州的火爆。

  这些工商业的火爆,甚至远远超过江州的农业的,

  武怀玉这些天是越看越有点严肃。

  如果他是皇帝,他都不舍得把江州分封给功臣,这江州虽只是一万七千多户的中州,但要说起重要性,甚至要超过隔壁的洪州。

  哪怕皇帝将来肯定要派位皇弟或皇子世封洪州,出镇都督,但真比不过江州。

  也许现在李世民还没意识到江州的潜力和重要性,但以这态势皇帝早晚会明白了,到时侯,武家这江州肯定是要交出去的,或者是换封。

  所以明白这些后,心里其实还是有点小失落的。

  这么个聚宝盆,终究是不能一直怀揣着。

  从这方面来讲,有些事情武怀玉现在根本不需要去管去做,比如什么护军府什么亲事、帐内府,什么国司国官,没必要费精力弄。

  倒不如趁着江州码头还在高速发展,近水楼台先得月,赶紧在这边布局落子抢一些先机,米、茶、盐、布,还有造船、船运,以及钱庄当铺金融这块,可以抢占市场份额。

  (本章完)

第865章 自弃兵权

  “张监,怀玉现在江州吧,在忙什么?”

  岐州,九成宫,李世民泛舟西海湖上,

  龙舟上内侍监张阿难陪同着,面对皇帝似乎不经心的询问,这位大貂寺拱手答道,

  “皇城司密探从江州发回消息,晋国公携嫡长子武承嗣数日前抵达江州·····”

  一五一十的将武怀玉到江州后的一举一动都报告皇帝,语气平淡,不夹带半点私人感情,哪怕这位晋国公是他义孙女婿。

  武怀玉考察江州官吏,提拔了些人,贬降了些人,罢黜了一些人,还要新招些人,

  他还拒绝了把江州统军府改为江州护军府的安排,甚至认为没必要设亲事府、帐内府,

  连拟建的江州钞关将来三分之一的关税,也主动推辞了,建议那份留给江州一州三县用于民生。

  武怀玉没有在江州开幕府,也没有设国司,还拒绝了江州统军府划归其名下,也不想点选品官子弟为亲事、帐内······

  皇帝听完这些,脸上并没有露出什么意外神色,

  张阿难没有看皇帝,低着头,但他余光还是能感觉到皇帝脸上古井无波,皇帝是早就已经知晓了这些,还是早预料到了这些?

  不管是哪样,其实也都在张阿难的预料之中,

  两人也是相处多年,都很熟悉对方了,贞观天子是个非凡天子,没啥能超出他的预料。

  当然,张阿难也极了解皇帝,皇帝也没啥能超出他的预料。

  张阿难见皇帝不语,

  便继续禀报,

  “江州官吏考察完后,正在进行调整公示,”

  “江州已经开始补选官吏的三级考试,初试正在进行中,允许九百人报名,六百江州本地户籍士子,三百江州外地士子,只要是年纪在二十至四十岁内皆可。”

  “还有年龄限制?”李世民哦了一声问。

  朝廷科举,其实就没有太严格的年龄限制,你有本事,十一二岁也可以参加,当然前提你得是州刺史举荐的乡贡,或是州学生,或是国子监、两馆的学生。

  刺史举荐贡生,也是有担保责任的,尤其是如秀才科的贡士,如果能力不够,到时可是要问责的,所以一般刺史也不敢乱举荐,导致有时秀才科甚至都没有考生。

  每年科举,都会有些十来岁的少年,或是头发花白的五六十岁老人参加,

  江州地方上选几个官,武怀玉却要三级考试,还搞这么多限制,李世民倒有点意外了。

  “听说武相说这次考试是为了补选官吏,所以书言身判很重要,这身不仅要相貌好五官端正,而且还得青壮,十来岁或是五六十岁,根本不适合·····”

  等皇帝听说这三级考试,甚至考的非常严格,不接受考前干谒,考试时考棚里小号间分开考生,严格巡考防止舞弊,考完了试卷要封箱,然后由专人糊卷头名、再重新誊抄,再交给考官阅卷评分,最后武怀玉还要再核查一遍,最终还要衙试排名次······

  这套江州考选办法,真的比朝廷的科举还要严格了,

  通过资格考试初选出来的九百人,最终只取三十名举人。

  淘汰率也很高。

  这般严格考试,就是要纯粹的以才取士,这可是现在朝廷都做不到的,朝廷的科举,秀才、进士、明经、明书、明法、明算诸科,秀才科一年一两个,有时甚至一个不取,最难。

  进士有两等,一年也就取那么十来个,明经有四等,但加起来也才取二三十个,其它明算等几科,也都分两等,录取的不多,而且含金量不高,可每年就录取这么点人,

  却也不全是按才取士,而是考前就干谒投诗权贵,考前就凭才气、气声,以及家世,先在考官那里已经内定好名单了。

  真正考的好不好,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

  之所以有这样的科举,还是皇帝本就把科举取士,当做是朝廷取士的一个小补充而已,

  大唐取士仍还是以门荫为主的,

  贵族高官勋戚子弟,都可以门荫入仕,顶多是服色役累积年资,或是纳资代役累资,累积了年资就可以参加铨选授官。

  只有那些没有门荫资格的,才会想着走科举之路。

  但就算没门荫资格的,科举也主要是面向那些地方豪强庶族,或是贵族里的庶子等。

  所以从一开始这科举取士,就不是为了取才、公平去的。

  “怌玉这是不想要江州?”

  李世民站在龙舟船头捋须,

  张阿难拢着袖子,回了皇帝,“晋国公一向是反对分封内地的,”

  “难道朕还真把他封到那夷洲荒岛去?”李世民摇了摇头。

  这个头不能开,封武怀玉去夷州,那其它功臣们呢,要不要改封蛮荒,那皇弟皇子们呢,是不是也要改去边疆?

  那就非皇帝愿意了。

  “他护军府不要,那亲事、帐内两府总是要的嘛,”

  “晋国公说身为国公,本就有防阁,他官居一品,朝廷给防阁九十六人,足够多了。”

  皇帝想了想,

  “既然怀玉不想要护军府,也不想要亲事、帐内府,那就随他意吧。”

  江州统军府不改为护军府,则原来定的这一府开支,也不需要再由江州刺史出了。

  另外亲事帐内两府,武怀玉本来该有三百多人的,

  “纳资代课吧,品子服色役,充王公亲事帐内,也可以纳资代课,一人要纳资多少?”

  张阿难说,“月纳二百钱,”

  总之,一个品子需服色役,这也是累积当官资格,如果他不愿意服色役,也可出钱代替,反正一年也就两月,四百钱对他们而言算不得什么。

  武怀玉主动放弃亲事帐内两府,朝廷让那些品子折成钱交给他,总共三百三十四人,每月纳资代课钱折合六万六千八百文,

  一年下来有八百贯。

  这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当然,对于一位世封国公来说,这其实不算啥。

首节 上一节 768/117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