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娘子有秘密 第205节

  尉迟齐先是怔怔的看向廖越,脱口而出道:“不可能!”

  廖越淡定的反问道:“怎么不可能?圣人的登基大典可是邀请了杨家,你难道就不想知道,杨纤凝作为杨家家主为何没来?”

  尉迟齐听到这里,对廖越的说法信了几分。

  在杨家一众人里,现任家主杨纤凝是对朝廷态度最为友善的杨家人,从她出任家主至今,都在努力修复与朝廷的关系。

  要不是这样,她也不会答应许家的婚约。

  “杨家没出席圣人的登基大典,按照圣人以前的脾性,早就给对方定罪找麻烦了,你仔细想想……从登基大典到现在,圣人是什么态度?”

  尉迟齐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自杨家在篁岭关势大,威望达到一个顶点后,历代君王都在明里暗里的打压杨家。

  圣人执政期间,也曾数次刁难杨家,限制了边关的资源。

  登基大典后,圣人虽然没解除边关的条令,却没有对杨家口诛笔伐,再说道些什么……这不正常!

  “广平侯神秘离京,又突然跟着使团来到了篁岭关,联报了塞外军情,种种迹象都表明许家在与杨家和解。更何况两人有婚约在身,本就是一家,你把我朝精锐抽调过去,没有领兵经验的许清自会把指挥权交给杨家,明面上大家也都过得去。”

  “原来如此。”

  尉迟齐没想到这个死胖子的心思竟如此细腻,平日还真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只会阿谀奉承。

  现在看来,是自己小瞧他了。

  ……

  临靠篁岭关的边城,有着一处月牙状的平原。

  通过右侧的城池,就能到达辽齐两国的边关,篁岭关也通常在此处检查行人和商旅。

  但在辽国大军压境前,篁岭关就已经关闭了边境,拉起了护城河上的吊桥,令所有兵士和周边的民众藏入关内。

  反观这片壮阔的平原之上,一列列的步兵骑兵方阵站在原地,神色坚毅的目视前方。

  遥望过去,已然成为了黑压压的一片,气势咄咄逼人,宛如要压垮一切的黑云。

  在这支人数与规模都夸张到极致的大军中央,有一辆十六匹战马齐力拉动的马车,车上搭建的不是车厢,而是一个宽大奢靡的帐篷。

  亲王萧崇,出生就被父亲带在身边征战四方,长久以来,他已养成了居无定所的习惯,将自己的房子建在了大军之中,随队出征。

  帐篷两侧的亲兵,都是辽国最为精锐的将士,他们手中握持的武器是长戈,戈首挂着辽国和亲王的旗帜。

  这位名震四方,战力和胆魄彪悍的契丹汉子,此刻正站在屋内的地势沙盘前,用兵棋推演着战局的走向。

  虽然辽国在这场战争的人数中占尽优势,但篁岭关的地势险要,驻守在此的杨家又是一个极为难缠的对手,他要尽可能的减少损失。

  只有这样,留下来的兵力才能征服齐国广袤的领土。

  “报!”

  传令兵跪在帐外,高声呼喊,“齐国内的探子回报,齐国女帝已下令集结六部,将抽调镇南忠武军半部和阴山虎豹骑,援护篁岭关。”

  “报!”

  另一位传令兵从亲卫让开的行道疾驰而过,飞身翻下马背,双膝跪在了帐前,高呼道:“探子回报,齐国统领援军的将领是广平侯,许清。”

  “报!”

  “……”

  此起彼伏的报信声从帐外传入,萧崇披挂着貂绒大袄,目色沉稳的直视棋盘。

  但躬身站在一侧的萧家门客,被重金聘请的幕僚们已站不住脚。

  “亲王大人,齐国皇室向来与杨家不合,这次能集结六部,处处都透着蹊跷。”

  待率先开口的幕僚把话说完,另一人起身建议道:“亲王大人,篁岭关的地形易守难攻,我方虽有投石弩车,但篁岭关并不仅是城墙之利。”

  “是啊,齐国精锐赶赴篁岭关,最多十日到十五日的时间,若我们不能把篁岭关攻下,将陷入泥潭。”

  “届时,我国主力会深陷泥潭,金国还有可能撕毁条约,发起反攻。”

  这些幕僚们的发言,都充满了担忧。

  萧崇为了一举征服齐国,调集了辽国境内大多数的青年劳壮,只要年满十六,还能喘气的普通人,都被拉到了军队和后勤的力夫里。

  这一战,辽帝与萧崇都选择了赌上国运,只要能吞并齐国,辽国就能成为这片大陆上最强盛的存在。

  面对这些反对之言,萧崇看都没看,只是淡淡发号施令道:“撒八,告诉他们大军的现状。”

  “是!”

  一名全副铠甲,带着银质头盔的副将面向幕僚,用沉重的嗓音念道:“此次南征汉齐,算上后勤力夫,征来的兵力共有八十万,每日吃掉两千石粮食。”

  萧崇继续问道:“储备还有多少?”

  “两万!”

  幕僚们听到这声嘹亮的回答,脸色都变得铁青。

  他们从没想到萧崇这個人会这么疯狂,把全国青壮从各地召来,却只准备了十日的粮食。

第212章 蓄势

  一名长满络腮胡的幕僚铁青着脸色,对帅帐内的萧崇进言道:“亲王,篁岭关的地形不利于大军排阵展开,我们不知还要在此地耗去多久的时间,两万石的粮食如何够用?”

  撒八微微挪动脖颈,连带着头盔垂下的链甲碎片哗啦作响。

  那幕僚以为萧崇把自己的建议听进去了,继续说道:“亲王,我们应该派传信兵回上京,联络辽帝收集粮草,哪怕……手段暴力一点也没关系。”

  虽然增加税收和强征粮草会引发各地的反抗情绪,甚至爆发起义。

  但这聚攒的八十万大军是齐国之本,不可出半分差池。

  “杀了。”

  “是。”

  幕僚听到萧崇的回应,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话,正想着刚刚哪句提议出了问题……只见幽暗昏黄的空间内寒光一闪,撒八手起刀落,将契丹人那标志性的弯刀塞回刀鞘。

  顷刻之间,血柱冲天而起。

  幕僚的上半身飞起半丈有余,剩下的半身还立在原地,直到血液喷尽后才堪堪倒下。

  周围的幕僚看到这一幕无不胆寒,他们虽然知道亲王萧崇的习性,但对方多年以来的举止行为还算谦恭。

  今日不知为何,这雷厉风行的手段居然用在了帅帐内。

  “鄙人早就受够了你们这些愚昧的建议。”

  萧崇勾起嘴角,眼里的不屑和睥睨之色越发浓厚,“成河之战,便是你们这群阿猫阿狗的建议,让本王率领的辽军畏缩在河畔……傻子都知道,金军会派小股部队从不太湍急的下游地带迂回袭扰,为什么没一人站出来提及此事?”

  幕僚们面面相觑,惊骇连连,都觉得眼前的亲王萧崇极其陌生。

  当初的成河之战,可是众人在帅帐内议论,提出来的提案。

  点头的是萧崇,打了败仗,怎么能让他们来背锅?

  “太笨了……你们一个个,在自己的国家和地区里面,被称为智囊,聪慧程度万里挑一,怎么就不明白本王的用心呢?”

  萧崇抬起头,环视着帐内的一众幕僚,从中迸发的锐利眼芒迫使这些人都不敢对视,全都跪成了一片。

  “本王与金国的战争,根本就没有花半点心思,那些不太重要的局部战斗仅影响几座城池的得失,对辽国的未来没有丝毫的帮助。”

  幕僚们即使跪在地下,也能感受到萧崇的压迫感,这股巨大的压力让他们额头冒汗,浑身哆嗦。

  不过他们也同样不明白萧崇的说辞,什么叫几座城池不太重要?几国屹立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上开疆拓土的将领屈指可数,有这等功绩就可被载入史册。

  “辽金两国的战事万众瞩目,尤其是齐国要借此观测我国的军队规模,后勤状况,还有本王……杨家早已把本王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在金国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他们研究分析,所以要让你们接管指挥,示敌以弱。”

  幕僚们听闻至此,突然明白了辽国的常胜将军萧崇为何在与金国的缠斗中频频失利了。

  原来,他是想借辽金两国的战例蒙蔽篁岭关的杨家,制造自己技不如人的假象。

  他从头到尾,都做好了孤注一掷,拿下齐国的准备。

  “不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你们刚刚说得对,十日的粮草的确太多了。撒八,吩咐下去,明日开始配发双倍的食粮。”

  “是!”

  撒八应声完,身手矫健的迈出帐外,将命令派发给跪在帐前的传令兵。待做完这一切后,他又转身返回账内,寸步不离的跟着亲王萧崇。

  萧崇脸上透出一股傲然,说道:“看好了,这才是本王领军打仗的习惯,只进不退,一往无前。”

  其他幕僚先是惊惧于萧崇的举动,随后便反应过来,这种破釜沉舟的做法也是在孤注一掷,激发八十万的战力和凝结力。

  已经是赌上国运的战争,败了就等同于灭亡,所以萧崇选择了更加孤傲的打法。

  “继续下令,从即刻起,开始对篁岭关发动进攻。”

  “大人!两国还未正式宣战,现在篁岭关的道路上还有商队在通行,这样打的话……”

  “聒噪!”

  萧崇嘴里发出一声阴冷冷的嘲笑之声,“灭国之后,就没人记得这回事了。撒八!把本王挑好的先锋军派出去,给篁岭关施加压力。”

  “是!”

  帅帐内,幕僚已经不敢言语,唯有撒八在萧崇的指挥下,频频出帐发号命令。

  主帐之外,雄踞在平原上的大军像是一条嘶嘶冒信的毒蛇般开始前进,向着不远处的篁岭关全速奔赴。

  从上俯视,密密麻麻的人构成黑压压的一片,如同蚂蚁一般,将平原染成了黑色。

  ……

  篁岭关,杨家。

  杨家的大厅之内,坐着杨家三姐妹与许清夫妇。

  往日保持平静的沈霜序紧咬着下唇,眼神闪烁不定,显然在极力抑制自己的情绪,努力保持平静。

  但只要见过她的人,都知道她的表现与平日里有很大的出入。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源于篁岭关在昨夜就收到了辽军集结的消息,从信件中描述的情况上来看,仅仅一夜,萧崇就聚集了十万人以上的人马。

  辽国在本国粮食紧张的情况下集结军队,绝不是为了给齐国施压,这代表两国的战争迫在眉睫,随时都有擦枪走火的可能性。

  这一切是众人传递军情就能预料的结果,并没有太多的担忧。

  可此次出访辽国的师团代表,许清的老丈人沈年衍还在辽国境内,迟迟没有归来。

  先前送往京城的信件,是沈霜序担心军情的可信度不够,用父亲的官印盖上的,但沈年衍本人却还在上京城内料理使团后事,迟迟未曾出发。

  若两国开战,沈年衍的处境就危险了。

  “根据辽军此前的集结速度,他们会在三日后发动进攻,我觉得该向外放出信号,暗示战争即将发生,让通行的商队加快速度。”

  率先开口提出建议的,是在会议中极少言语的杨家小妹。

第213章 平安

  杨彩云熟读兵书,与家中的一些长辈研讨战术,模拟过多次两军对垒的情况。

  根据辽国在局部战争中的表现,杨家小妹觉得辽国内忧外患,即便想对齐国动手,也不过是强弩之末。

  杨彩云继续道:“即便战争开始……只要将战局向后拖延一阵,金国和蒙古人便会看辽国空虚,伺机而入。”

首节 上一节 205/2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