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黄淮治理勘探队的上游小组,也已经深入了陕西内陆。
上下游小组的任务不太一样。
下游主要是勘察测量黄河河道和大堤,以及淮河和洪泽湖的河道以及大堤的情况,主要目的是在河湖本身。
上游小组就是分析黄河泥沙的来源,在黄河周围的环境。
他们看着黄河在黄土之中蜿蜒流淌,看到大量的黄土跌入黄河河道之中,随着水流奔向下游。
他们发现,有树、有草的地方,落入河道中的泥沙会相对减少。
所以植树种草能减少黄河的泥沙,这是宋朝人就已经发现的道理,现在的勘探队伍也能意识到这一点。
但是黄土高原上的居民也要生活,需要柴火做饭取暖,需要草料喂养牛羊。
所以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山坡都是光秃秃的。
现在整个高原上,只有筑坝淤田的地方,不但能把土留在原地,还能让流过的水流变清。
勘探队伍自然也会直接记录下来。
另一边,水部和北方工程公司,共同组织的三江泽工程勘探队,也陆续出发去了东北。
三江泽工程勘探队也分成了两个小组。
辽东小组顺着辽河平原北上,测量从辽河上游到松花江上游河谷之间,总体海拔最低的连接线路。
如果让三江湖水自然南流进入渤海,这个最低线路就是未来的最佳河道路线。
同时确认松花江上游河道和周围河谷沼泽的海拔数据,确认松花江流域和辽河流域分水岭的位置和高度。
在一个团的卫兵护卫下,辽东小组在东北的沼泽地里面来回折腾了几个月,在秋天到来之前终于得到了想要的主要数据。
松花江上游河谷沼泽非常平坦,最低点的海拔高度在125米左右,松花江和辽河分水岭的海拔140米左右。
也就是说,三江泽大湖的水面海拔超过125米,松花江上游河谷沼泽也会开始变成湖泊。
这个湖泊的蓄水高度要超过15米以上,才能让河水自然而然的向南流淌。
不过这个分水岭不是岩石山脉,而是泥土组成的地势较高的区域,周围的地势变化都非常的舒缓。
勘探队伍简单测算之后判断,只要挖掘一条长度150公里左右,局部最大深度20米,总体平均深度10米左右的运河,就能避免松花江河谷沼泽蓄水成湖。
也能让三江泽大湖水面在125米的时候就开始向南流淌,不需要蓄水到140米。
三江泽工程勘探队的主队,也就是三江泽小组,由海军护送,乘坐海船前往奴儿干都司故地。
首先在黑龙江入海口留下人员和设备,开始检测黑龙江的河口流量。
大部分人员乘船顺着黑龙江干流逆流而上。
测量黑龙江主干流、两岸山脉、三江泽平原、兴凯湖平原、松花江进入三江泽后的干流,这些地区的详细海拔数据。
这个勘探队的负责人,也是朱简烜的两个弟子,也带着六十二个学徒打下手,由一个团的护卫陪同保护和配合。
大明工程院还把最近实验成功的热气球给他们带上了,方便他们寻找三江泽周围山脉和峡谷的最低点。
他们的勘探结果,直接决定了三江泽大湖工程,到底有没有基本的可行性。
赵凯一行人来的路上,就不断地感慨汪莱这设想太大胆了,直接搞出一个十几万平方公里的人工湖。
这一行人同样在三江泽周围转悠了小半年,最终得出的数据与当初的预估相差不大。
三江泽最西南端海拔最高,达到了八十到九十米之间。
东北端海拔最低,有一部分河谷地区的高度只有不不到三十米。
整个谷地平原的总体平均数据在六十米左右。
三江泽周围的山脉确实足够高大,绝大部分都在三百米以上。
除了肯定要修建大坝的南北两个出口之外,只有少数几个地方有地势比较低矮的山谷。
最低的是黑龙江下游一条小支流所在的山谷,出口的海拔高度只有100米。
不过这条山谷入口非常狭窄,河道两侧也都是高山,能够使用比较简单的土石坝封闭。
所以单纯看地理环境,汪莱的三江泽大湖设想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如果蓄水海拔不超过130米,只需要修建三道简单的土石坝,将这三个出口河谷全部封死。
再将另一个海拔130米左右的山谷封死,就能蓄水到155米。
如果不准备在这些地方修建水电站,也不需要用大量的钢筋和混凝土浇筑,这种水坝的建设成本都不算高。
第224章 科研进度和科研计划
咸宁四十三年四月下旬的时候,大明中央朝廷的部门机构的调整和重建工作基本结束了。
朱简烜稍微松了口气,也不再守在文华殿了。
只是要求官员将需要自己批阅的常规文件送到文华殿,自己会不定期的过来处理这些文件。
如果有紧急文件,可以直接交给通政司,让通政司直接送到自己住处。
但是自己具体住在什么地方是不对外公开的。
可能在紫禁城,可能在西苑,也可能在圆明园,或者是颐和园,甚至是到军营里面住。
只有几个跟在身边的弟子和侍卫们知道具体情况。
咸宁四十三年五月一日上午,朱简烜再次在文华殿升座,接受调整完毕的中央衙署官员的朝拜。
礼仪性的朝会结束后,朱简烜留下了大明科学院、大明工程院、主要王有公司的代表。
听他们汇报澳洲工业建设方面的情况,安排未来本土工业建设上的主要任务。
北河钢铁工业基地的产能已经完全释放,钢铁年产量突破一百万吨。
无缝钢管厂的产量也已经完全释放出来,甲型栓动步枪的年产量突已经破了五十万支。
造船厂完成了第二次扩建,已经能够同时建造四艘六千吨级钢结构战舰,八艘两千吨级纯钢战舰。
朱简烜对澳洲地方的要求,就是继续按照当前状态生产,继续开荒扩建新的城区,提高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
澳洲已经有了发电厂,有了电报和电话线,有了电风扇可以对民间出售,现在是全世界军事和民用科技水平最高的地方。
朱简烜对这种状态颇为满意,澳洲未来的几十年内,应该都还会是大明的南方工业中心。
但是澳洲的上限比较低,若是不去大规模破坏澳洲脆弱的生态环境,估计要将人口限制在一两千万人,才能保持生活水平。
大明未来核心只能是本土,在通过南方公司持续收购南方产业的同时,北方的建设也要尽可能的加快速度。
朱简烜要求,所有的原吴国王有公司,按照澳洲现有的工业体系,在华北和辽东地区分别建设一套,扩大工业产业规模。
活儿安排下去之后,朱简烜把相关人员留在宫里一起吃了午饭,下午朱简烜在工匠代表的陪同下一起去了科学院。
大明科学院和工程院本身是朝廷机构,按照规划应该放在长安街以南,也就是皇城南门外的长安街对面。
但它们同时也都是科研机构,应该放在长安街以北,宣武门里街以西,这是专门划出来的科研区。
结果最终被朱简烜放在了长安街以北,宣武门里街以东,在皇城西南角的小时雍坊,这里属于皇室用地的预留区。
南面对过是朝廷机构的预留地,西面对过是科研机构的预留地。
这里是旧时北京城里面最为特殊的街坊,皇城在这里向内收缩,缺了一个角。
这里跟皇城西苑太液池只有一墙之隔,朝廷衙门之中只有负责皇帝出行的太仆寺在这里。
崇祯以前住在这里的居民,大多都是皇帝身边的宠臣。
朱简烜把这块地方划给科学院和工程院办公,也是在表明自己重视的态度。
在科学院的驻地,朱简烜宋问道和几个弟子的陪同下,参观了他们现在工作生活的地方。
然后在他们的会议室里面,把自己的弟子和主要工匠们召集起来,听他们做了一场简单的报告。
朱简烜的弟子李锐为代表,首先为朱简烜介绍了这两年的科研成果:
“老师,现在按照您的要求,我们基本上将原理性研究和技术实现问题分开了。
“现在科学院主要负责理论攻关,工程院负责技术实现。
“大家自从咸宁三十八年回到吴王都,然后又持续攻关了五年多的时间,终于搞清楚了电磁波的基本规律。
“总结出可靠的电磁方程组,同时工程院也制造出了基本的无线电收发装置。
“我们终于可以控制无线电信号发送信息了。
“我们年前在澳洲的时候,已经验证了从陆地向船舶上发送信息,验证了不同船舶之间发送信息。
“现在科学院正在研究,如何继续提高无线电发射距离。
“而工程院正在设计更加可靠、更加易用,具有量产价值的无电线收发设备。
“争取未来可以给所有的战舰安装无线电设备。
“与此同时,我们在瑞士人伯努利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整理出了粘性不可压缩流体动量守恒的运动方程。
“工匠们攻克了抽真空和钨丝的加工工艺,我们终于做出了勉强能用的钨丝白炽灯。
“有了真空钨丝灯泡,我们按照老师的设想,做出了真空管。
“在这样的基础上,理论与技术合作,设计出负反馈电路设计,做出了音响功率放大器。”
李锐介绍的时候,有工匠拿出了相关的事物。
朱简烜坐在那里,听着李锐说到的那些理论研究内容,真的已经深入到了很“抽象”化的范围了。
很多不可见的东西,无法简单物理复现的逻辑,被他们通过观察和计算整理出来了。
从几十万人中筛选出来的这些聪明孩子,被自己直接引导和培养了好几年,又被大明最顶级工匠们的指导和训练了好几年。
他们今年差不多在十九岁到二十岁上下,现在的基础科学素养应该已经达到这个世界的顶级水平了。
他们之中很多人已经在做近乎纯理论性质的研究了。
朱简烜带着颇为感慨和满足的情绪,观察了一下工程院制作出来的东西。
首先是简陋的钨丝白炽灯。
相比朱简烜前世那种成熟的白炽灯,形态和设计上仍然显得非常粗糙。
灯泡是中间粗两头细,像个橄榄球的形状。
中间的灯丝还比较粗大,而且是直挺挺的一根长钨丝,不是卷曲折叠起来的细长丝。
寿命、亮度、效率不能与前世的白炽灯同日而语。
但在这个世界已经是独一份的了。
也已经勉强能够进入量产状态了。
其实简单的灯泡在几年前就做出来了,所以现在直接点亮钨丝白炽灯,也没有特别直接的震撼效果。
这次展示的成果中,最重要的设备,毫无疑问是无线电收发机。
无线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技节点。
无线电隔空交流和传递信息,能极大的提升军事指挥效率,进而整体改变战争的模式。
陆军指挥官能够了解整个战场的情况,能够直接指挥分布在战场各处的无数军队,让他们在整个战场范围内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