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324节

  塔列朗在旁边试探着问:

  “陛下,大明皇帝陛下是怎么回应的?”

  拿破仑把信纸递给了塔列朗:

  “你自己看吧。”

  塔列朗赶紧扫了一眼,然后表情就变得和拿破仑一样了:

  “大明皇帝陛下是要马上对俄国开战?”

  朱简烜故意态度强硬恶劣的表达出来的鄙夷,塔列朗和拿破仑都没有怎么在意。

  朱简烜觉得自己态度恶劣,觉得自己趾高气扬的说辞,在他们俩看来属于事实,他们完全可以接受这种地位。

  塔列朗和拿破仑都没在意态度,直接担忧法国未来的局势了。

  拿破仑走到墙边,看着墙上挂起来的欧洲地图,半是自言自语半是回应塔列朗的疑问:

  “大明确实有这样的能力,他们能够动员数百万军队,也就能同时在多个战场上投入上百万军队。

  “但最大的问题,是大明想要参与的战场,具体是在哪儿,可不一定是俄国。

  “那不勒斯和汉诺威当地这些天都送来了消息,塔兰托和哈德伦附近的大明的船队活动越来越频繁了。

  “应该有大批的物资甚至军队进来。

  “缪拉担心,大明可能正在做针对法国的战争准备,所以建议我们主动出击,端掉塔兰托和哈德伦这两个钉子。

  “关键是,这两次与大明皇帝的信件往来,大明皇帝始终没有正面回应停战的事情。”

  塔列朗试着分析说:

  “大明与我们的秘密交流只是在拖延实验,方便阿曼调派更多部队过来?

  “那陛下以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回应大明?要立刻开始远征俄国吗?”

  拿破仑心中带着几分绝望仰起了头,非常罕见的叹息了一声:

  “我其实能够接受大明的条件,法国乃至欧洲未来的边界,放在当前的俄国边界也不是不可以。

  “将欧洲历史上的所谓征服者,与神洲的历代王朝相比,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明白,单纯的征服土地没有太大的意义。

  “关键是要将核心区的土地和人口真正掌握在手中,要确保这些地方稳定发挥出绝大部分力量。

  “这些核心力量规模不需要太大,就能够作为砝码来撬动整个天下。

  “所以我们不需要着急占领太多土地。

  “但是问题是,就算是我们接受大明的要求,完全配合大明的要求,大明也未必按照预定计划走。

  “我们的主力部队远征俄国,大明在欧洲准备的部队出来截断我们的后路,我们又能如何?

  “除非我们法兰西直接向大明称臣朝贡,否则大明不会与我们签署同盟协议。

  “这种口头上的合作方案,对大明没有一点约束力。

  “我们正在参考神洲的历史经验,整合德意志地区的力量,将这些地方变成我们的核心区。

  “大明皇帝作为神洲现在的帝王,他可能比我们自己更加清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如果我们做的改革让大明感到了威胁,那邀请我们夹攻俄国可能只是个陷阱。

  “大明可能从一开始的真正目的,就是准备扼杀法兰西。”

  拿破仑觉得自己猜到了朱简烜的真正意图,但是却因此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无力感。

  自己的改革尚未完成,对德意志地区的改造尚未完成,大明在这个时候全力来袭,法兰西根本就无力抵挡。

  拿破仑顿时就想到了神洲历史上竞争天朝唯一皇帝之位的失败者们。

  拿破仑觉得自己不是刘禅、李煜这种末代皇帝,更像是刘裕、萧衍、陈霸先之类的角色。

  拿破仑自认为自己军事能力足够,也从神洲学到了真正掌握地方的方法,统一欧洲的道路似乎一片光明。

  但是,大明作为神洲帝国的本体,这个庞然大物却变成一座大山压了下来。

  不知道如何实现理想也就罢了,知道了方法之后却无法实现,这种心情让拿破仑分外的痛苦。难道要率领现在的法国,直接向大明天朝投降?向大明皇帝称臣朝贡?

  如果这个庞然大物不是大明而是俄国的话,拿破仑都觉得正面打不过还可以先投降加入,然后再伺机从内部夺取政权。

  但神洲天朝的制度和经验太丰富了,当过君主的人不可能进入新朝廷的核心圈。

  天朝皇帝对待投降的亡国君主们,根本不会给对方任何东山再起的机会,就算是和李煜那样抱怨几句都可能会被杀。

  拿破仑不想当天朝式的亡国之君,所以不甘心但又拿不定主意,没有办法立刻回应朱简烜:

  “你先去忙你们的事情吧,我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好好考虑一下。”

  塔列朗对当前局势也有基本的判断,也没有办法拿出什么拥有的方法。

  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去触拿破仑的霉头,就老老实实的行礼告辞。

  塔列朗看着各方面的外交信息,自己抓耳挠腮的思考或者说发愁了几天后,就不得不再去去面见拿破仑了。

  大明鸿胪寺派人送来了一份官方外交消息,正式的针对法国和拿破仑的最后通牒。

  要求拿破仑放弃所有的征服地区,尽可能恢复战前的欧洲局势。

  恢复波旁王室在法国的统治,将现在大明认可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七,也就是路易十六的王储路易·约瑟夫接回法国继位。

  如果拿破仑接受这些条件,配合大明和欧洲其他国家恢复秩序,大明可以册封拿破仑为国公。

  拿破仑可以在北德意志地区、华沙及周边地区、意大利北部地区、撒丁岛或者科西嘉岛,选择一个地方作为自己的封地。

  拿破仑看完这份最后通牒,红着眼睛将文件猛地拍在桌子上:

  “大明的真正目的果然还是要扼杀法兰西。

  “美洲战争刚刚结束,就迫不及待的要对付我们。

  “宁愿不插手西班牙内乱,也要来对付在德意志改革的我们。

  “这说明我们做的事情真的让大明感到了威胁。

  “你以我的名义回复大明人,路易十六的王储可以回来当法国国王。

  “我可以放弃法兰西皇帝的头衔,可以向大明皇帝称臣效忠朝贡,但我要继续担任德意志国王或者意大利的国王。

  “德意志地区的秩序已经彻底颠覆了,不可能回到战争以前的局势了。

  “大明人应该比其他的欧洲国家更加清楚,现在德意志地区和欧洲其他地方的根本区别。

  “就算是大明军队有着绝对的装备优势,想要武力夺取德意志地区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被解放并获得土地的农奴,得到了封地的基层军官,会用生命守护他们得到的一切。

  “大明人既然对欧洲的土地和人口都没有兴趣,就没有必要为了剿灭我们而付出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伤亡。”

  拿破仑又找到了与大明谈判的角度。

  让大明自己去计算,给自己一些条件和待遇,尽快结束战争并减少损失,与付出巨大代价彻底剿灭自己相比,哪个更值得。

  塔列朗马上把拿破仑的意思整理出来,送去给大明来的外交使节。

  效应的消息在第二天送到了顺天府,送到了鸿胪寺和内阁以及朱简烜的办公室。

  朱简烜看过之后,直接没有回应拿破仑,而是正式下达了进攻命令。

  同时让鸿胪寺把内阁准备好的讨贼檄文发到欧洲各国。

  正式通知英国、俄国、奥地利,大明将正式参加欧洲大陆的战争,让他们准备好配合行动。

  大明的战争准备已经做的差不多了,没必要继续跟拿破仑扯皮下去了。

  再往后拖延时间,就是对拿破仑更有利了。

  所以即便是马上入冬了,朱简烜还是决定直接开始进攻,也是因为西欧的冬天不如神洲北方寒冷。

  拿破仑和小胡子都在俄国吃瘪,俄国比西欧的冬天冷得多也是重要原因。

  最温暖的意大利半岛上的战争最先开始。

  意大利半岛最南端海湾中的塔兰托大明城,周围最近已经聚集了二十万大明军队。

  开战命令下达之后,三万先锋部队马上出征。

  首先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夺占塔兰托周围的法国占领军据点。

  此前大明与法国虽然一直宣而不战,但相互之间的防备是一点都不敢放松的。

  那不勒斯王国割让给大明的塔兰托地区,基本上是围绕塔兰托港口为中心划了一个扇形。

  地区边界上没有明显的山脉河流等天然地标。

  大明人在边界内侧修堡垒、挖堑壕、设铁丝网,法国占领军也在边界之外建设碉堡。

  法国没有那么丰富的钢铁产量,没有办法学大明这么简单的搞出围栏来,只能用石头河泥土简单堆一下当标记。

  周围的法国占领军和当地的仆从军,大多都知道自己的堡垒没有什么意义。

  因为他们跟大明人的营地面对面,经常能够直接见到大明的火炮试射,知道大明的火炮威力多么巨大。

  就算是修建正式的零星要塞,在那种火炮的轰击之下也坚持不了多久,更不用说他们实际上只有相对简易的小型碉堡了。

  战争真正开始的一瞬间,法军士兵的猜测也直接变成了现实。

  他们平时驻防的碉堡,在大明的炮轰之中很快就坚持不住,直接进入了土崩瓦解状态。

  碉堡中的士兵很大一部分当场死亡,少部分嚎叫着疯狂的往外跑。

  然后他们就听到了诡异巨大嗡嗡声。

  成群结队的大铁鸟出现在了天空中,朝着他们俯冲下来的时候射出了密集的子弹。

  飞机机枪扫射地面的实际杀伤力有限,但是威慑力异常巨大。

  就算是早就习惯飞机存在的现代人,面对从天而降的子弹雨都会惊慌失措。

  这个时代的普通士兵,根本没有见识过飞机,这时候更遭遇了神秘学与物理学的双重压力。

  再加上一批轮式机枪装甲车进入了战场,用车载机枪直接压制试图集结的士兵,造成了比飞机更有效的杀伤。

  部分法国来的军官和老兵,在短暂的慌乱之后勉强恢复了理智,试图集结组织部队也无法实现。

  因为下面的普通士兵,本地或者外地仆从国的士兵,根本无法执行命令了。

  军营或者说战场上的秩序迅速进入了崩盘溃散状态。

  在这样的混乱之中,大明的步兵端着步枪进入了战场,在几百米外就开始射杀和驱赶混乱的敌人。

  与此同时,现场的装甲车也停止射击,用车上的电喇叭对着周围喊话:

  “大明天兵平叛,交枪投降不杀。”

  大明的军事装备和作战方式,已经领先欧洲国家两个时代了,这常常战斗从一开始就没有悬念。

第303章 战场上的形式正在变化

  塔兰托驻军解决了领地外围的法军之后,立刻将弧形的战线向东、西、北三面展开。

  意大利是个狭长的半岛,大部分地区的宽度不到两百公里,都在大明航母的作战范围之内。

首节 上一节 324/3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