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378节

  不然把人送过去了,在美洲和非洲没有地方安置,送去自生自灭可不行,那以后组织移民就不好搞了。

  大明朝廷官方的对外移民,始终保持着相对较好的信誉。

  航线上安全,到了地方有安置之处,有临时的住所和劳动工具,控制移民死亡率,保障开荒的收益率。

  进而让平民百姓普遍相信,跟着朝廷出海没有什么风险。

  虽然早期受点苦,但只要熬过那几年,都能获得至少一百亩土地庄园,在本土百姓看来,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一直招募移民,一直有移民愿意走。

  最近这十几年来,大明本土人口稠密的地方,百姓家里孩子比较多的家庭。

  都会在第二个或者第三个孩子成年的时候做好准备,先在老家找个知根知底的对象结婚,然后跟着朝廷去海外拓荒。

  大明的民间商人,也通过朝廷的报纸和广播得到了通知,年后就不准前往印度贸易了。

  但已经跑熟的航线,商人是不愿意轻易更换的,所以还是有人抱着侥幸心理,想要过去印度试试看。

  总觉得印度那么长的海岸线,总有朝廷监控不到的地方。

  况且本来就有搞走私的,更是觉得朝廷禁止对印度贸易,那走私的风险虽然会提升,但利润也肯定会更高。

  所以终究还是有一批民间商船往印度这边凑。

  到了二月中旬的时候,执行海上封锁的海军巡逻船队,就开始跟走私商船在海上捉迷藏了。

  不断地有商船被赶回去,也偶尔会有头铁的走私船被直接击沉。

  抵达印度本土的商船数量降低到了极限。

第343章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天工十七年三月下旬开始,浙江商会主要成员的家里,开始不断有本地和外地的商人上门拜访。

  目的当然是探听消息,确定朝廷对印度贸易的真正态度。

  浙江商人是大明本土普通商人中最特殊的一批。

  因为朱简烜最初封吴王,最初在澳洲建设的资金是浙江的税赋,双方有着某种香火情。

  朱简烜通过催动经济危机爆发,收割天下私营产业的时候,浙江商会主动去顺天府向朱简烜求情,得了一个特别的安排。

  当时浙江的主要产业,在朝廷的要求和监督下,完成了朝廷、原有东家、雇员三方的全面合股。

  朝廷拿到大部分股份,所有雇工全部拥有少量股份和分红权,但原有的东家继续管理这些公司、商行、工厂。

  由于这种特殊的合股模式,这些厂商的东家就有了半官方身份,不了解内情的人都以为他们是皇商。

  这些浙江大商人也确实消息灵通,朝廷在工商业行业的政令,他们都能得到正确的解读。

  朱简烜也乐意有这样的半官方人员,能够将朝廷的意志通过民间渠道传递下去。

  所以有时候朝廷做的事情比较特殊的时候,甚至会主动派人去通气。

  有些事情不适合用朝廷公文直接说,普通百姓对公文的理解可能会有偏差,同时也有很多更加相信小道消息。

  朝廷突然禁止与印度贸易,官方公文说是因为李策凌不来朝贡,具体想干什么可不会说。

  四月六日,在浙江商会老会长陈伟志家,当初第一批参加官民合营的东家们汇聚一堂,首先准备内部统一思想。

  众人在大堂两侧坐定之后,陈家的仆人送上茶水,众人喝了口茶之后,一起望向陈伟志。

  在一群老人之中,一个稍微年轻一点的商人首先开口:

  “敢问陈会长老伯父,今日召诸位叔伯聚会,可是朝廷的人已经来过了?可有意志传达下来?

  “朝廷这次对顺国具体会做到什么程度?以后印度的贸易还能不能做?”

  垂垂老矣的陈伟志表情颇为严肃的说:

  “不错,朝廷的意思已经传达下来了,是针对顺国的。

  “这次朝廷具体会对顺国做到什么程度,首先还是要看顺国君臣最终会怎么做。

  “如果顺王知错能改,亲自到顺天府负荆请罪,献上印度之外的其他土地为贡,以后还能当顺王。

  “否则,以后就不会有顺国了。

  “一旦圣上挥师向印度,顺国小朝廷顷刻间就会灰飞烟灭的。

  “无论哪种结果,以后印度的生意肯定是能做的,只是都要等朝廷的事情解决之后。

  “在此期间,商人要么将生意转到别处去,要么稍微等待一段时间,准备好为朝廷往印度输送军需。

  “这些情况都是明示,大家可以传递出去,让你们的亲朋好友都知道。

  “千万记住了,在朝廷对顺国断贡期间,万不可跟顺国朝廷有任何往来了,否则未来可能会有通敌谋反的嫌疑。”

  陈伟志的话说完,现场的商人们顿时就明白过来了,精神也都放松了下来,然后立刻就现场议论了起来。

  “据说顺王李策凌孤僻自负,而且本来就对内僭称帝号,估计是不可能来负荆请罪的。”

  “那顺国肯定是要完了,咱们圣上应该就是准备将顺国纳入疆域了。”

  “如果这样的话,确实不能跟顺国朝廷有来往了,李策凌在六月一日之前如果不到,朝廷就可能将顺国正式指为反贼。”

  “再跟顺国朝廷做生意,那就真的是通敌了啊……”

  “顺国要亡了,那么我们家在顺国的产业怎么办?总不能直接抛弃吧?”

  “不要慌张,生意怎么都有的做,顺国能够存续有存续的做法,顺国要是亡了也有亡国的做法。”

  “陈大哥不是说了吗,直接准备好船只人手,等着给朝廷送军需就是了。”

  “朝廷要将顺国纳入疆域,肯定是一场大战。”

  陈伟志等现场曾经的同伴,以及部分同伴的子侄,看着他们把各种可能性都发散出来了,就做了一个最后总结:

  “现在,全天下的工商产业,自然是朝廷占据最大多数,这是工商业时代天下稳定的基石。

  “民间商人产业占少数,可以算是地方上的补充。

  “咱们咱们浙江的商人的目前的产业规模最大,无论家庭资产还是业内的地位都是天下商人中最高的。

  “咱们能有现在的地位,全都是仰赖陛下的恩典和朝廷的庇护。

  “所以我们自己家的生意无论怎么做,为了我们浙江全体商人的未来长远利益,绝对不能与朝廷的政策方向相背离。

  “宁愿眼前忍痛舍弃一些产业,也绝对不能违背朝廷的战略,不能逆朝廷大势而行。

  “特别是绝对不能再与顺国有任何实际往来。

  “否则未来不光朝廷要拿你是问,浙江商会同仁们也会将你视为仇敌败类,未来有浙江商人的地方都不会有你的位置。”

  说到这里,陈伟志稍微停顿了一下,喘了口气之后,用最为严肃甚至阴狠的语调说:

  “咱们大家都是商人,我也不妨把话说得直白一点。

  “咱们浙江商人,直接跟着朝廷的搞产业,就是全世界赚钱最快,也是最轻松的门路。

  “任何人跟顺国有任何勾勾搭搭,就有可能影响了圣上和朝廷的对咱们的印象,有可能会断送了大家的这条财路。

  “正所谓,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我们所有人都断然不会容忍这个坏了规矩的人,也绝对不会让他继续在这个世上好好的活下去!

  “我知道在做的各位应该都明白这样的道理,但是你们的亲朋好友未必明白,所以回去之后千万看好自己的子侄亲戚。”

  现场的商人听完陈伟志的叮嘱,立刻非常认真的依次拱手表态。

  虚心接受老会长的叮嘱,保证绝对不会跟顺国朝廷勾搭,未来全力配合朝廷在印度的战略。

  更有很多人现场赌咒发誓,谁坏了规矩就天打五雷轰,出海就沉船。

  商人的品格未必会有多高,但眼界和格局达到了一定层次之后,为了维持自己的既有地位和财富,就会有各种禁忌和红线。

  就算是地下的黑老大都有绝对不干的事情,更何况这些浙江商人是大明朝廷的民间代理人。

  大明朝廷的直接政策提醒就是他们赖以为生的根本。

  陈家的会议结束之后,与会的商人各自回家,立刻就向外发请帖,在自己的家里再召开聚会。

  将自己已经确认的提醒,在自己的圈子里面转达和强调。

  大明朝廷对待顺国和印度的直接态度,也在这样的商人聚会上迅速流传开来。

  绝大部分商人都直接停了现有的印度贸易。

  很多商人都接受了陈伟志传下来的建议,停了贸易之后就开始筹钱、囤货、订船,等待朝廷在印度的进一步动作。

  朝廷要在印度开战,就是搞航运的商人再次大赚一笔的好机会。

  不愿意冒险的商人,也在朝廷官营产业的提醒引领下,将自己原本在印度的贸易路线转向了欧、非、美洲。

  天工十七年六月一日很快就到了。

  外有大明海军在印度东西海岸线上的持续巡逻打击,内有商人内部的圈子交流。大明朝廷和藩属国与顺国的正常贸易已经基本断绝了。

  印度沿海的孟买等几个重要港口,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本来都是天下各色人等汇聚的地方。

  这些城市的街道上,本来随时随地到处都是人,比肩继踵,人山人海。

  但是自大明朝廷下令之后,只过了短短四个月的时间,这些城市的街道就几乎完全空了。

  大量的搞进出口贸易的商行店铺直接关了门,仍然还开着门的店铺也变得门可罗雀。

  走私商虽然并没有完全消失,但是也直接降低了一个数量级,只剩当初的零头。

  本来,典型的大规模走私活动,通常都是要利用合法的贸易活动当掩护的。

  把非法的商品,没有交税和检验的商品,藏在大宗合法商品之中入境。

  现在印度的进出口贸易几乎断绝了,掌控制海权的大明封锁了印度的出入口,禁止任何船只进出印度沿海。

  走私路线没了大规模正常贸易的掩护,绝大部分都直接停止运转了。

  只有极少数可以通过陆路转运,从缅甸甚至中亚地区,用传统的畜力车辆拖运。

  效率降低了几个数量级,成本也直接拉高了几个数量级。

  再加上大明商人内部流传的消息,现在只有格外头铁的人才会继续搞走私。

  主要是顺国人和其他不归大明管辖的少数国家的商人。

  德里城此时倒是变得更加的热闹了。

  李策凌在德里城专门划了一块地,准备恢复传统模式的手工业生产。

  李策凌下了圣旨,召集整个大顺境内曾经的手工业工匠,将他们在德里城集结起来,让他们恢复生产能力。

  以前李策凌准备在德里搞大明式的大工业生产,意识到无法完成之后就基本停止了。

  当时建设的厂房和空间,正好用来搞传统手工业。

  不得不说,李策凌的规划确实起到了效果,就和秦汉时期将工匠集中起来搞生产一样。

  老工匠和新工匠们集中交流,倒也很快就开始恢复传统生产模式了。

  因为印度内陆的交通太差了,大明的商品没办法完全深入到所有地方,很多偏远地区仍然保留着传统工匠。

  他们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手工业炼铁方式。

首节 上一节 378/3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