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宋朝的中兴四将来说。
张俊、韩世忠、岳飞、刘光世。
岳飞就是独一档。
能千古留名的。
韩世忠次之,是中兴四将里有一定知名度的。
张俊、刘光世为一档,知名度再逊色于韩世忠。
虽然都名留青史了,但级别上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不熟知历史的人,是根本不可能知道张俊、刘光世这两人。
紫色品质的臣卡,应当就是张俊、刘光世这种水平。
不能说很强,但一定是同时期相对能打的存在。
而这一次,楚世昭再次搭建班底,那就是纯粹的自家班底,是直接听命于自己的。
上一次模拟推演,杨柱庭的死,之所以让楚世昭极其难受,就是对方不是听令于李瑾的,是听令于楚世昭的部众。
是嫡系。
被匈奴人干死,要是李瑾当时有反意,楚世昭直接完蛋。
三流人物会因为有造反的行为而被杀。
二流人物会因为有造反的想法而被杀。
一流人物会因为有造反的能力而被杀。
李瑾在楚世昭心里,是什么范畴呢。
这人在前三次模拟推演里,楚世昭没有出场干预的情况下,自己就能把北方统一的猛男。
在楚世昭心里,李瑾无疑是具备谋反的能力,那会儿楚世昭是真慌了。
要是他这个岳父被人说动了,真造反了,楚世昭当时是一点反抗能力都没有。
当时李瑾病死,留下了一份可以说是‘大逆不道’但‘真情流露’的托孤书,楚世昭仍然愿意天子降阶,给李瑾足够的台面。
便是李瑾在最有能力造反的时候没造反,在病重的时候,没有考虑把麾下的兵权分给他的儿子,而是将整个李氏的基业转手送给了楚世昭。
这已经不是岳父了。
这是比亲爹还要亲爹!
而这,也就是楚世昭最终决定将太子之位传给李凤宁和楚世昭的嫡长子,并且没有选择再纳其他人的理由。
因为这是男人之间的默契。
君既然以国士待我,楚世昭自然也不可能辜负对方。
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的。
但现在让楚世昭难绷的问题也出现了。
好像他不和李凤宁成亲的话,老李家似乎会重新走上历史的舞台。
画面的另一侧。
李凤宁的心情早就难以平复下来了。
要是嫁进长安那么难的话。
下次不如直接打进长安。
她的银牙都快要咬碎了。
这凉州人到底是什么运气,这不是纯纯地捡漏吗?本来按照正常的情况,你桓氏早就被夷灭三族了。
嫁给任何一个皇子,恐怕都保不住你桓氏的三族。
可偏偏捡漏就捡到了楚世昭的身上。
因为有事楚世昭是真上的。
别人不敢保,楚世昭就是敢保。
他妈的,抢男人都敢抢到我李凤宁的头上了。
李凤宁直接抄起身旁的砚台,朝着前面狠狠一砸。
这昏聩的永晋帝到底怎么想的啊?!
有你这样乱赐婚的吗?
第45章 难道就我一个忠臣?
李凤宁气不气。
桓奕不知道。
但桓奕现在真的很快乐啊。
就确实很爽啊!
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投资才能换到如此巨额的反馈啊?!
上一次模拟推演.桓奕就看李凤宁作为楚世昭的妻子,天天一幅想着建功立业的嘴脸有些不爽了。
她对人生的态度很简单。
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别问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
桓奕一想到她这两个整天搞东搞西的亲哥哥,动不动就要连着她一起夷灭三族。
很难有人在这种家庭环境下,还会去想着进步。
咱们心态不一样!
你没被坑过,你不知道这种冒冒失失的心态有多危险,你被坑过了才知道有时候,你就算是有能力也不一定取得成功,那是要靠机遇的,还得看上司靠不靠得住。
被连着夷灭了三族好几次。
还有融合的记忆。
这是换成谁都心有余悸。
甚至桓盛为了避免桓奕受到屈辱,会让桓奕自行了结性命,要是怕疼的话,桓盛还会帮她留个体面。
摊上这两个兄长,桓奕真的是扛不住了。
藏都藏不住。
苟都没地苟。
而起初的桓奕,想要嫁给楚世昭,这目的性肯定是有的,但是试过了,桓奕才发现她架不住楚世昭是真有东西啊。
你就说换成一般人,她这个二兄搞出这种事情,中央朝廷让你交人,你交不交。
不交人?那就得罪整个关中集团!
交人,对楚世昭也没什么影响,毕竟桓氏是罪人,面子上是过不去,法理上还是过得去的。
可是楚世昭没交。
就这个态度。
就这个抗住压力还能安抚她的气度,桓奕就感觉这泼天的富贵,李凤宁高低是接不住的。
还得她来。
别说模拟里了,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老娘可是在长安的,晋王殿下,她包是要抢到手的。
谁手慢谁惋惜啊!
你李凤宁啊,就要多想想建功立业的事情。
【广威四年十月,你在鲁郡照料自己刚刚出世的儿子——楚济钺。】
桓奕看着画面,好像在子女的教导上,她是能进行操作的。
她眼前一亮。
作为君主,一个优秀的继承人显然是很重要的,既然如此,在楚世昭主事在外的时候,她为什么不能好好养成他们的嫡长子。
【广威四年十一月,永晋帝的皇后王氏当今的太后王从徽在王氏的支持下,临朝称制。】
【京兆韦氏被夷灭三族后,王氏一直以来都积极广结名士和将相大臣。】
【幼主楚世驹虽然很是听话,但是他对谁都是任而从之的态度,这致使很多人感到不满。】
【而太后王从徽,是永晋帝长子楚世煦、七子楚世驹的亲生母亲,本身地位就超然于其他人。】
【作为王家的本族,临朝称制对王氏而言,利益是最大的。】
【在京兆最有威望的韦氏被族灭后,王氏最具威望,而其他关中大族亦不敢在当下时局谋求进取。】
【广威四年十二月,王氏为了巩固自身的权势,凡是来投奔王氏的文人,不论地方远近,出身贵贱,一概收用,让他们做官。】
【同月,太后王从徽和王氏为了试探群臣的态度,宣布更替了年号,是为——贞平。】
【其他大臣虽有异色,但均无异议。】
【贞平元年一月,王氏在初步控制了朝堂之后,优先着手于平定各地的叛乱,楚世昭最先表露出对朝廷的服从态度,很快太后王从徽为了表率楚世昭的行为,免去了桓氏过去旧有的罪责,不再追究,并且正式册封窦戾为沧州节度使。】
【而楚世昭则总督河北、山东两地,以示王氏之好。】
【贞平元年二月,王守义称帝,国号为宋,定都于应天府。】
【为了抚平起义军造成的影响,在继位初期,王守义立刻大力推行改革,集权中央,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打击豪强士族。】
【随后毫不犹豫地整顿吏治,重用了当地的寒门。】
【为了劝导百姓积极恢复生产,王守义采纳了楚世昭曾在鲁郡所用的屯田制,让自己的军士参与生产,进行军屯。】
【王守义以‘楚氏’为前车之鉴,有意削弱强藩,进行集权,取消了节度使的制度,这引起了荆州节度使的叛乱,但很快就被王守义的起义军所覆灭。】
【对于世家大族隐匿户囗,减少官府收入的问题,王守义同时下令整顿户籍,厉行土断之法。】
【南方大部分世家大族不满于王守义的做法,几乎各地都有反抗的势力。】
【他们早前不愿意与大周王朝的官军一同抵御起义军,不愿意交出族中的粮食和财物,自行组建私军,当大周王朝的官军覆灭后,这些各自为战的私军,大多不能成事。】
【王守义在南方起事多年,又得民心,加之部众大多出身贫寒,很快南方大族不得不背井离乡,选择投奔楚世昭所在的鲁郡。】
王守义在南方称帝,给楚世昭带来的压迫感和其他起义军称帝完全是两个量级的。
这人是真打进过长安,并且完成过统一的人。
如果大周王朝没有楚世昭的话。
按照正常的历史轨迹,很大概率要么就是统一北方,统御世家大族的晋阳李氏取得天下。
要么就是统一南方,团结寒门士族的起义头领王守义反杀了北方大族。
楚世昭所能参照的剧本只有两个,一个是光武帝刘秀,一个是昭烈皇帝刘备。
但实际操作起来,都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