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第40节

  自此,楚世昭的每个回合就是疯狂地点自己的武力、统率,想尽一切可能去提升自己。

  玄甲骑,则是桓节兵败身死过后,桓氏最精锐的骑兵亲卫投奔过来。

  楚世昭就干脆以这批人为骑兵的核心骨干,作为框架,去按照李世民的玄甲骑来创立骑兵。

  结果真成功了。

  因为这支桓氏骑兵,不仅是桓节的亲卫,还都是桓氏的远亲近邻,可能血缘关系上有些人已经不亲近了,但仍然是有血缘关系的。

  再加上这支骑兵,经历过大小战事,外战内战都打过,有足够的大场面经历,军事素养近乎是最顶配。

  楚世昭就按照他认知中的玄甲骑,按照那种规格的要求,去打造这么一支骑兵。

  这三千玄甲骑,差不多是吃着楚世昭全身上下的血养出来的骑兵,楚世昭全部能挪用来的家底大多都拿来打造玄甲骑的装备。

  而且填员极其困难。

  最低的要求是马术要达到精湛级,会骑射,承重能力强,军纪严明,身材健硕,此外马匹的质量也要优等及以上,一个玄甲骑的骑兵平均要配置2~4匹马。

  上一次楚世昭大破王守义的北伐军。

  两千玄甲骑里面,其实只有一千多人是实打实的玄甲骑,其他骑兵只是挂名,并没有转化成玄甲骑,而是预备役的玄甲骑。

  打完了王守义,这才让那些挂名的玄甲骑彻底转化为了玄甲骑这种兵种。

  这一次,楚世昭为了鼓舞士气,亲自上阵,不可能真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于是直接带上了自己最强的武装。

  六边形名将的第一件六神装——金色兵种。

  所以楚世昭现在真对老桓家感到馋了。

  桓节带过来的这么多兵马里,有五千人是比较精锐的轻骑兵,这五千人或多或少都能成为玄甲骑的预备役。

  我要是把桓节搞定,有足够好的条件下,那不是等于说直接白捡五千玄甲骑?

  老李家爆名将,老桓家送骑兵。

  两边都拿下。

  节制我父皇,那不是易如反掌?

  请父皇称我为陛下!

  而现在楚世昭有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要不要再干一票大的。

  这打都打到这里了,不跑去人家的圣山上兜一圈,是否有些不太得劲?

  一开始,楚世昭也没想到他和玄甲骑搭配之下,能干出那么大的事情,再者.这打着打着,跟着他的匈奴人反而是越打越多了。

  带着匈奴人去他们的圣山祭拜朝圣,未免是太嘲讽了,甚至感觉在踩着匈奴人的脸面反复摩擦。

  可是气氛都到这了。

  不去的话,反而显得自己跌了份。

  那就干到底!

  楚世昭想了想,他都狂到一个人干到这里,迷路一千里以战养战,吃着匈奴人的补给打成这样。

  既来之,则狂之。

  这种事情都不敢干,你还想当天可汗?

  我楚世昭就是要波高地!诶,就是要跑去人家的高地上当着人家的面洗泉水澡!诶,咱就是玩儿!

  打完这场仗,楚世昭倒是要看看,谁还能功高震主!

  【贞平三年七月,楚世昭一时兴起,带着降服而来的匈奴骑兵还有自己的三千玄甲骑,一路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实际上,这一路上的匈奴已然溃散,面对楚世昭的行军,毫无反抗的能力。】

  【楚世昭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匈奴人的簇拥下,于姑衍山,替代大周的列祖列宗举行了祭地禅礼,而他的兵锋一直逼至瀚海。】

  【迷路的楚世昭自漠北打到漠南,史书因此称——“匈奴远遁,始无王庭。”】

  【匈奴势力因此而大为衰退。】

  【而楚世昭在狼居胥山上的所作所为,又被周书传载,于是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成语——封狼居胥。】

  【恭喜你解锁了全新的君主立绘——封狼居胥·楚世昭。】

  李凤宁看着上面的字眼,陷入了久久不语。

  你管这叫迷路啊?

  直接迷路到对面的家里,在人家祖地上插旗了?

  这是什么迷路战神?

  李凤宁觉得楚世昭是能打赢的,但估计会是个惨胜,能把对面的势头压一压,而打完这场仗,估计大周王朝的国力也会因此趋于颓势,后面就是南北对峙,差不多是互相休养生息的局势。

  但是李凤宁怎么也没有想到,楚世昭不仅是打赢了,打着打着还拐了一大批的匈奴人回来了,这不仅是填充了劳动力,还带了一伙能打的骑兵回来。

  关键是,正面战场的几支部队都没有遇到损耗,真正碰上匈奴人,打了一仗的是段琦和桓盛,还是小规模作战。

  楚世昭一个人,把其他人的仗都给打完了。

  甚至是直接打到——‘匈奴远遁,始无王庭。’

  一口气给匈奴人打散伙了可还行啊?!

第55章 可他们却都叫我晋王殿下!

  【贞平三年七月,楚世昭班师回朝,跟着他一起回来的,还有一个匈奴王子,楚世昭赐其姓名,于是这位匈奴王子便唤作——姜平。】

  【而楚世昭一举攻破匈奴王庭,于狼居胥山上代大周的历代皇帝祭天之举,震古烁今。】

  【原先还打算再度起兵北伐的王守义闻讯之后,空留悲叹之意,“北伐之计,看来已是亡矣。”】

  【在王守义想来,偏安一隅必不得王安,夫英雄之志就当取天下一统。】

  【周室倾颓,失信于民,此正是改天换日之时。】

  【可谁能想到如此时局之下,还有英杰世出。】

  【原先王守义具备最好的时机,他早已整装待发,即刻起兵,只要匈奴人拖得时间够久,他起兵的时机,也会越好。】

  【可现在匈奴远遁,王庭被破,楚世昭威震大漠,他再想要起兵讨伐中原,一统天下的难度就太高了。】

  【同月,南宋朝廷的百官果然劝诫,认为楚世昭势大,不可攻之,于是王守义只能作罢此事。】

  【此战之后,楚世昭在北方彻底站稳了局势,游牧民族失去了对北方边塞地区的侵略性,楚世昭加强了地方控制。】

  【同时,楚世昭要求各个部族每年都要派遣首领朝见,并分别安排了自己的亲信把守重要的位置。】

  【楚世昭回师后,他的弟弟,少年天子楚世驹为表彰楚世昭的功劳,又增封其食邑六千户,册封楚世昭为‘天府上将’,并且位居全部宗室亲王之上,而楚世昭的儿子可以世袭楚世昭的称号。】

  【桓盛观此情势,立刻发动了同僚前去劝说楚世昭进位称帝。】

  【很多人上书称——楚世驹的皇位来路不正,是乱臣贼子私立而来,皇长子楚世煦,二子楚世仁,三子楚世虞,皆因故而逝,四皇子楚世昭亦是皇室血脉,又立下了不世之功,而今正是拨乱反正的时候。】

  【如果继续让楚世驹担任天子之位,那就是认为昔日乱臣贼子所作所为是正确的。】

  【唯有让大将军您继承大统,那才是真正的新立大周。】

  桓奕想过自己的大兄下限很低。

  可是她没想过自己的大兄下限能那么低啊!

  因为桓盛所骂的乱臣贼子就是桓奕的二兄桓节,就是他废立了皇帝,这才让楚世驹当上了天子。

  难怪是发动了同僚去劝说。

  自己亲自劝说,着实是不要脸到了极致。

  【楚世昭十分动容,然后立刻拒绝了群臣的上书,眼下南方未定,国土未复,却要因为立下功劳,就行事匆匆地想要谋取天下共主的位置,他万万不能开如此先河。】

  【以后的史书上,也会记载他楚世昭是为了这天下共主的位置,才去讨伐匈奴。】

  【非君子也。】

  楚世昭刷功绩刷得正爽呢,而且这次模拟推演,他这个弟弟楚世驹也没背刺自己。

  他就没必要去抢小孩的位置。

  因为楚世昭有模拟推演的记忆,他是真当过天子。

  所以反而不怎么会看重什么天子不天子的。

  虚名罢了。

  再说了,他还可以看看楚世驹的本性,若是他安分守己,不干出背刺兄长的事情,楚世昭不会踩着楚世驹的脑袋当皇帝。

  但其实楚世昭心里想得也很清楚。

  这天下共主的位置,他现在不当,以后也是楚世昭儿子的,因为这天下就是楚世昭他一人平定的,朝廷也是楚世昭维系的,太多的将领是跟随楚世昭的。

  为了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后人能享受荣华富贵而不被清算,其实楚世昭麾下的这些文臣、将领都会选择支持楚济钺继位。

  因此,楚世昭抢不抢这个皇位,都没必要性。

  他自己出手抢了皇位,那不就是在给自己手下人背黑锅,荣华富贵他们享受,楚世昭却还要开一个‘因为功绩大,宗室就能强取皇位’的先河。

  他又不是夺门之变的朱祁镇。

  又抢自己弟弟皇位,又抢自己儿子皇位。

  而且楚世昭本来跑去打匈奴,就不是为了取得功绩来篡夺皇位的。

  司马昭灭蜀,抱着的就是为弑君擦屁股,为篡位做准备的想法。

  于是乎.怎么看怎么惹人嫌。

  灭掉蜀汉,根本不让人觉得你司马家有多厉害,只觉得你司马家有一股子欲盖弥彰,急不可耐的欲望。

  楚世昭打匈奴,一方面是为了边塞的子民,一方面是为了过去的自己,那记忆中的他出一口恶气的,完事了凭借这个功劳跑去当什么天子,当什么皇帝了。

  那些边塞的子民怎么想,史书怎么记。

  ‘晋王世昭灭匈奴,遂称帝?’

  这前后搭在一块儿,那不是在恶心自己吗?

  上一次楚世昭自立,完完全全是大周朝廷不当人,趁着他平定南方的时候,跑来背刺的,差点给他命都弄没了。

  那楚世昭反攻长安肯定没有心理负担。

  所以说人的选择还是很重要的。

  【贞平三年八月,你从草原归来过后,偶感体虚,因此回到了鲁郡,和自己的长子楚济钺相聚。】

  【楚济钺自幼受桓奕教诲,已识得大体,极为通晓典故,大小事务亦有精通,聪慧过人。】

  【而桓奕久久思君,她大抵已有两、三年没有见过你了,因此这一次相聚,你们停了很久很久。】

  【在很多决定上,桓奕都是支持你的,但唯独这一次,你不想借着如此大好情形,在群臣都对你拜服的时机趁势进位,这是她全然没有想到的。】

  【楚世昭闻言之后,也没有忌讳什么,爽朗开口道:“我二十有一的时候,确有进位夺储之心。”】

  【“天下共主,何人不想为之?”】

  【“二十有八之际.更是看到了生灵涂炭的天下苍生,那时候就更加迫切地想要当天子了。”】

  【“于是我拼命地想要治理好自己的治地,拼命地想要平定这叛乱的天下,拼命地想要取信于民。”】

首节 上一节 40/26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