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的是,你死的地方值不值,重不重要。
现在的楚世昭一穷二白,要名望没名望,要钱没钱,要兵没兵,要支持也没人支持。
你不上去开个大,还在这里想着什么龟缩发育,到时候,人家都开七矿了,你还在一矿边缘磨磨蹭蹭,那你这辈子也算是有了。
还木着呢!
起义军给你时间,让你挂机了吗?
“本王的贺表早已写好,劳烦公公将这份贺表送到我父亲的手上。”楚世昭不再迟疑,立刻是回身将自己早已备好的贺表拿了出来。
这贺表,也算是为大周王朝的子民们说一声心里话。
要是因为这份奏折,楚世昭因此而被杖毙或者是流放的话,楚世昭也坦然接受。
无论怎么说,这样的结局,也比其他的死法要强得多。
楚世昭跟前的太监也没有细看,只是恭恭敬敬接过楚世昭递来的贺表,就行驾准备回到宫里。
在目送对方离开后,楚世昭立刻走出王府,他先前是典当了王府上不少的东西。
现在的楚世昭是要买一副棺材,其他钱财则是全都换做了粮食,一口气全送给长安外城的那些贫民百姓,他这也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而另外一侧。
桓奕还在犹豫这张《封狼居胥·楚世昭》的特殊时刻记录卡,要给他的哪一个哥哥用上。
根据【大帝成长计划】给出来的信息,她不能透露除此以外的其他信息,并且桓奕只能通过这些特殊时刻记录卡来传递消息。
不能提及【大帝成长计划】的相关内容。
而这些特殊时刻记录卡,想要获取的方式只能通过【大帝成长计划】的模拟推演,且要完成卓越的表现才可获得。
桓奕真的很想向她那两个又犟又呆又胡来的两个哥哥,告诉他们俩,她有个能兜底的相公。
你俩别想着什么建功立业,老老实实的,桓奕保准他俩下半辈子能有荣华富贵。
但是桓奕不能明着说。
这就很气。
主要是楚世昭在她的记忆里,带给桓奕的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桓奕真的恨不得直接拿出来给她的两个哥哥狠狠炫耀一番。
可惜是没这个机会。
“现在看来的话,凉州的二哥帮不上忙,他肯定没办法帮我找晋王殿下提亲。”
“但是我给大哥用这个的话,大哥知道了晋王殿下有这样的能力,定然是要拉拢晋王殿下,我提出这门亲事,大哥绝对是不遗余力会来帮我的。”
“所以,给大哥用是最划算的。”
“可问题是,给大哥用了的话,他.没有很大的权力,相反二哥手上握有的权力,才是我桓氏最大的资本。”
“但是.我要是没能嫁上晋王殿下,好像再有兵权也没用啊!”
桓奕也想过桓氏自己单干的事情。
可是又想到了那两个时不时就要出点问题的兄长!
算了!
别来祸害我了!
给你俩出谋划策?消停点吧!
桓奕心里面吧实话实说,她现在就挺想嫁给楚世昭的,这门婚事对她来说,情感上,感觉上都是最好的。
其次她嫁给楚世昭,楚世昭以后能当天子,她也是皇后啊,她儿子后面也当了天子。
那凭啥帮桓氏自立单干,不帮自己啊?
靠又靠不住。
这还不如跟着楚世昭过安安稳稳的日子。
对!
就给大哥用!
让大哥知道楚世昭是值得拉拢、值得去拥立的亲王!
然后再想办法求大哥给自己向晋王殿下提亲。
明天二更补上,今天有点急事,少了1000字的量。
第59章 大漠?我亦可往
长安,桓府。
桓盛看着案牍上的贺表,却是怎么看都觉得自己差了些火候,细细品读下来,不由是摇了摇头。
他入京为仕的日子,也有了七、八年的时间。
论家世,他是凉州桓氏的后人,论声名,桓盛是凉州上士,算是凉州颇具声望的名士。
不过桓氏的祖上,其实没怎么出过名臣贤相,也没有出过经学天下的大儒,他们家的祖上勉强能说是名将之后。
是凉州三明之中排名最末尾的桓起后人。
桓起是桓盛的曾祖父,当时的桓氏已经是地方上的豪强,这给了桓起学习骑射的契机。
后来借助豪强的身份从军,从校尉做起,有文武智略,不久之后在武威、安定等地初露头角,有治理之才。
当时的凉州爆发了一场席卷地方的兵变,时任凉州节度使的公孙虓叛乱起事,桓起在武威招募将士,平定了公孙虓的起事,因此以功被封侯。
再往后,羌人作乱,又被桓起镇压,起戍边征战十余年,百战羌人,三年定西羌,四年平东羌,前后斩东西羌人近六万余级。
羌人无不叹服惊惧桓起的能力,但是随着桓起被征入朝,为中央官,历任侍中、执金吾,在朝中党附宦官、捕杀士人,为关中士族所恶,以至于牵连至‘党禁之祸’的首恶之一,被按上‘排除异己’、‘与宦党同流合污’等罪名,在狱中自尽。
正因如此,桓起按功绩本来能排到凉州三明之首,却因士人的口诛笔伐,被放到了最末。
不过,靠着桓起在凉州积蓄的名望,桓氏在武陵这边还是很有威慑力的。
最令人感叹的是,曾经被桓起杀怕了的羌人,到现在,却成为了桓氏立足凉州的资本之一,大多羌人都愿意‘借兵’给桓氏。
桓盛入朝为官。
他的想法无比纯粹,一是想办法洗清桓起的‘污名’,祖宗出事,其实后人能够在朝廷上重新掌握话语权,很多地方是能为其袒护的,这是默认的行为。
二是桓氏在凉州已经差不多了,想要从一个地方知名的家族,变成所谓的名门,就必须有人在中央朝廷里闯出名堂来。
第三,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青史留名的想法,入朝为仕才有机会青史留名。
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面对骨感的现实,桓盛对自己能不能名垂青史这件事情,早就不抱任何希望了。
毕竟出名无外乎军功以及政绩。
没仗打就没军功,至于政绩桓盛干得再好,那些功绩也放不上台面,说白了还是桓盛的官职太小,他的影响力太浅薄。
所以,桓盛极其重视这次‘朝圣’的贺表。
不说其他的,永晋帝最近就提拔了很多遣词作文极为厉害的大臣。
在没有很好的上升渠道下,桓盛想要完成心中的抱负,最起码得先有一定的官职和地位。
眼下对于桓盛而言,想要有机会,只能尽可能地去讨好永晋帝。
他的出身,也不可能得到关中士族的青睐,朝中的京官大多都不喜于他,因此桓盛能仰仗的选择也所剩不多了。
这次,桓盛所倾注心血的贺表,也是花费了他诸多时日,只可惜,桓盛越看却越不是个滋味。
想呈上去,又有些不情愿。
想当年,他刚刚入京的时候,是多么的意气风发,是多么的想要证明自己的才能,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辈多是鄙夷,也不愿意亲近那些关中的士族。
而现在,看着手上这份贺表,上面的内容看似体面,实则句句都在敲打桓盛的内心。
到了最后,桓盛却笑了。
忽地一瞬间,桓盛的脑袋微微刺痛。
一股天旋地转的晕眩感随之而来,旋即出现的是一片金戈铁马般的战场,这些不知从何而来的画面,不断地从他的脑海深处涌现出来。
桓盛的面容,从一开始因为这些记忆涌入而导致的痛楚,甚至于紧皱起来的眉头.却随着这段出现的画面,变得越发肃穆沉静。
一张脸。
出现在了他的记忆之中。
而这个人,他很熟悉。
是永晋帝的四儿子,被封为晋王的楚世昭。
紧随其后的是一道声音。
【贞平年间,匈奴多次进犯大周王朝的边塞,时年,平定北方,逐渐掌握朝堂的楚世昭却无法容忍匈奴人屡屡进犯大周山河的行为,一怒之下,兵发大漠,誓讨匈奴。】
在记忆里。
只见楚世昭身着一身戎袍,他威仪不凡,披着战铠,身材高大而不失英姿,看着一个像是折子般的文本,狠狠地摔在地上,随后用着重拳砸在案牍之上。
“匈奴欺我太甚,真以为本王不敢出兵征讨他吗?”
桓盛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在他看来,草原上的异族也是分强弱的,像凉州被收拾得服服帖帖的羌人,就是相对弱势的一方,而匈奴人在草原上自立了王庭,还屡屡犯禁,动不动就叩边攻打北方,实在是嚣张的很。
但问题是,匈奴人确实是有嚣张的资本。
一方面是匈奴人能打,一方面还是匈奴人敢打,反观大周王朝北方完全就是混乱的,各地节度使各守各的,这就导致匈奴人一过来,一盘散沙的北方,就看谁的本事大,谁就能把匈奴人打回去,打不回去的就只能看着治下的北方被侵扰。
什么情况?
那个时候大周王朝边塞的藩镇们,已经完全听令于中央朝廷了吗?
【你是楚世昭最信任的大臣。】
【为楚世昭戍卫凉州,节制段琦在凉州的势力,同时你也是一路随军北伐匈奴的军队。】
这个时候,桓盛的记忆逐渐清晰起来,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的视野。
【早年,桓节因为发动了长安之乱,这导致长安朝廷上的大批士人被杀,而你的妹妹幸于早年嫁于楚世昭,使得你成为了楚世昭的舅哥。】
【而桓节兵败被杀后,桓氏被牵连,所幸楚世昭感怀于桓奕与他多年的夫妻感情,不舍自己的妻子因此而获罪,亡于士人之手,在坚决态度下,你和桓奕得以幸免为难。】
【对于这一次北伐匈奴之事,你是秉持反对态度的,因为在你看来,南方还有个未曾被平定的宋朝廷,这是一支有起义军建立的割据政权,不打下南方,就去打匈奴,到时候首尾难顾,很容易出事,因此你屡次进言反对,但楚世昭都不采纳。】
【于是,你不得不随军参加北伐匈奴之事,毕竟他不仅是你的妹夫,更是救下你的恩主,既然楚世昭做了决断,你也必须跟着执行,为他分忧。】
【而楚世昭为了彰显这次北伐的决心,当场斩杀了匈奴人派来求和的使者。】
【面对朝野之上,那些狺狺狂吠,权衡利弊的群臣,楚世昭却显得不屑一顾,只是淡淡道:“大漠?我亦可往。”】
糊涂啊!
桓盛看清楚脑海里的记忆,一下子就抓住了局势的真实情况,那就是北有匈奴犯边,南有起义军割据势力。
也就是说,大周王朝只有一个北方在手上,却遭受着左右为难的夹击,这个时候不先去打掉南方,统一天下,反而出征北方,去塞外打个匈奴,那这不是在自损国力吗?
可随后,桓盛又摇了摇头。
他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打了南方,你怎么保证匈奴人不会趁机南下。
这本就是一个选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