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第52节

  但是,楚世昭这是真来寻死的,永晋帝反而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绝对不能动手。

  到了这种关头,永晋帝他也心虚了。

  他这个四儿子,太刚了。

  硬气得让他这个老子腰板都有些疼。

第69章 新的局面,楚世昭觉得这得模一把了!

  楚世昭是完全不给朝堂上的诸臣哪怕一点点的面子。

  再过三年的时间,这帮大臣就要被团灭,楚世昭给他们面子的意义何在?

  但凡这些人有用,楚世昭都不至于刚到这一步。

  就是因为这些人毫无用处,楚世昭才刚到底。

  获得他们的支持本身就没有丝毫的用处,所以楚世昭他就没打算得到这些人的青睐。

  而且,如今楚世昭的身份只是一介皇子,和朝堂上的群臣们走得近反而不好。

  只有和群臣们摆在台面上对峙,表现出他非常不满意的地方,才有可能获得永晋帝的力保和支持。

  最重要的是。

  模拟推演里已经无数次证明了一点。

  相信大周朝这个时代的世家大族,只有死路一条。

  他们的逻辑在于,在头上的那个人是谁从来不重要,重要的是,往后还能不能保持家族的繁荣。

  所以就算是打不过,投降了,他们也是有出路的。

  沟槽的骑墙派。

  当然,楚世昭这也不是一棍子打死一群人,世家大族里还是存有强人的,但是这玩意有个周期论。

  第一代是人才,第二代是人,三代以后普遍开始拟人,除非能一直保持上乘的家学。

  然后这些世家大族再进行了一个周期的循环后,突然之间就会又冒出个厉害的能人,维系家族的荣光,但如果冒不出来这么一个人,那就会逐步消失在历史舞台。

  面对这种匈奴人来了,象征性守一波,没守住开门投了.起义军来了,也象征性守一波,没守住也投了的群贤。

  楚世昭觉得那些满脑子都是肌肉的节度使,给他们忽悠了以后,可能还可爱一点。

  此刻,龙椅上的永晋帝打破了这一片的沉寂。

  群臣们是彻底不敢接话了。

  因为楚世昭太勇,现在谁接话,高低也要挨两下,最难堪的还是楚世昭说出来的一些事情,他还偏偏就是真话。

  “老四,你太放肆了。”永晋帝发出了一声长叹道:“朕以为这份折子有失偏颇,而你所说之事,更是妄加猜测。”

  “朕岂能偏信你一言。”

  “至于怎么处置你,朕自有定夺。”永晋帝沉思过后道,他本意就是想要保下楚世昭的,只是态度上不算坚决。

  而现在,楚世昭这样攻讦群臣,永晋帝的态度立刻就坚决了起来。

  “先将老四押回去吧。”永晋帝摆了摆手。

  他现在不敢让楚世昭继续立在这朝堂上了。

  再给他说几句话的功夫。

  永晋帝都想不出来他楚世昭还能干出什么事来。

  这小子是真疯了!

  朝堂上的诸臣也是不敢言语。

  晋王突然的发难,对于这些大臣而言,一时半会儿根本难以招架。

  楚世昭这次闹的事情,是让这些大臣们很难下得了台。

  毕竟大臣们又不是真的团结在了一起,有些人早巴不得把上面人踢下来,自己上位。

  楚世昭要是一个不小心还死了,情况就更混乱了,就算没有那么一回事,也会真变成那么一回事。

  最重要的是,永晋帝这番话,已经是公开想要袒护自己的儿子,而楚世昭出什么岔子,陛下反而能借题发挥。

  于是乎,楚世昭的这份《治安疏》不仅是把群臣们都给骂了,他还能全身而退。

  这次朝会的第二天,整个长安就因此而变得有些不同了。

  楚世昭的《治安疏》不知道在什么人的有意推动下,使得整个长安的百姓大多都知道了。

  他几乎是瞬间就在长安扬名,最关键的是那些居于长安九门附近的贫民百姓,也确实受过楚世昭的恩惠。

  最难受的,无疑是那几个在朝堂上被楚世昭死亡点名的大臣。

  尤其是王睿贞。

  因为他在松江县的十万亩良田是实打实存在着的。

  这又没法藏。

  反观卢恩儿子卢毅那件事情还有些扑朔迷离的地方,有辩解的余地,王睿贞是百口莫辩。

  先前就有地方上的官员弹劾此事,但永晋帝大多弃置不管,现在再来弹劾,永晋帝的态度就暧昧了不少。

  可以说,楚世昭这份《治安疏》近乎于死谏的谏言不仅没有因此而死,反而天下扬名,让所有士人猛然意识到了永晋帝好像也不是那么‘不近人情’。

  这下,直接开启了——‘大弹劾时代’。

  没办法的,弹劾上面的大人,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名望,说不准还能让上面的人腾腾位置,斗倒几个大的,搞不好还能名留青史。

  不过,也有几个不开眼的言官,他们不跑去弹劾大臣,反而学着楚世昭弹劾‘永晋帝’,认为是永晋帝治理天下治理得不够好,使得天下如此糜烂。

  这几个,是被永晋帝当场用刽子手洗一洗脖子了。

  一来一往下,士人们差不多抓准了永晋帝的心态,转头就开始‘炮轰’朝堂上的群臣。

  王睿贞为了求个体面,当场向永晋帝请辞,他试图以退为进。

  然而永晋帝并没有打算给王睿贞这个全身而退的机会。

  他肯把楚世昭这份指着鼻子骂的折子拿出来,就是要来整治朝堂的,你觉得情况不对就想撤退,真有那么好的事情吗?

  别搞了好吧。

  永晋帝早就想借机开刀下手了,只是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时机和牵头,如今朝堂通过十几年的巩固,又有了中央军这支力量,于永晋帝而言,也是大有作为的时候。

  但是。

  永晋帝同时又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决定。

  晋王楚世昭被准许在宫中定居,回到原先楚世昭在宫里的宫殿定居。

  这么做的原因,永晋帝自己所说的是.他想要指正楚世昭的偏见,他还是认为‘治安疏’里的内容有失公允的。

  有些大臣觉得这是陛下想要从‘治安疏’里面找补回一些面子,而有些大臣却嗅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味道。

  要知道永晋帝的嫡长子楚世煦都被赶出了太极宫,不得不在长安里居住宫外的王府。

  楚世昭作为一个四皇子,却能住进宫里面。

  如此做法莫非是?

  陛下想要立晋王楚世昭为太子?!

  楚世昭却麻了。

  现在这个情况,在他看来,只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李世民对待李承乾和李泰所用的态度,他想要恩宠两个儿子,最终却失了分寸。

  可是楚世昭的这位长兄楚世煦都没在宫里住着。

  于是这种可能性几乎微乎其微。

  而还剩下的一种可能性就是孙权为了削弱江东士族的力量,所用的‘二宫之争’计策,将两边支持不同皇子势力的世家大族都干一遍。

  那他妈的是纯坐大牢啊。

  楚世昭最理想的结果,绝对不是进皇宫,当什么表面上被父皇厚爱,有继承皇位可能性的‘皇子’。

  而是出言不逊,做事过激,为永晋帝不喜,然后随便挑个地儿,扔楚世昭就藩种地去。

  晋阳、鲁郡、哪怕是大同,楚世昭都能接受,他都有操作空间。

  你给我放皇宫里是什么意思啊?

  这种局势,楚世昭觉得自己必须要模拟一把了!

  他要看看到底是怎么个事儿。

第70章 没事和凤宝弄两下,我想也很正常吧

  就藩方向,楚世昭是连翻两把盘。

  翻盘的原因是,楚世昭挣脱了囚牢,得到了主要的自治权,于是楚世昭能治理地方,能募兵,能单干。

  而且,两次联姻,楚世昭都获得了极大的好处。

  和李凤宁联姻,他得到了晋阳李氏的支持。

  和桓奕成亲,他得到了凉州桓氏的支持。

  不过,就目前的体验感来说,和李凤宁联姻下的局势,就会直接进入简单模式。

  本身就有实力统一北方,李凤宁的父亲李瑾还是T0级别的将卡,就属于那种出道就是金卡,搁大周王朝独一档的猛男,换算成唐宋元明清,也是名将级。

  李瑾是目前看下来,独一档的将才。

  和桓奕成亲,却是楚世昭成就最大的一次模拟推演,桓盛桓节两人的初始状态都是紫色品质的卡面。

  紫卡兄弟,且一文一武。

  桓节入京以后,化紫成金,在执掌权政后,有了丰富的政治经验,立刻是强度往上涨了。

  遗憾的是,桓节入京的选择,最终走向必然是和关中的原住民,关中的世家大族产生分歧,一个外来势力和内部势力起冲突,而且双方不是一个体量的底蕴,桓节不管怎么行动都是死局。

  而桓盛跟着楚世昭南征北战三四年,通过长期的能力磨炼,也是化紫为金。

  这证明桓盛和桓节,都具备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的能力,但很吃时机和主君的能力值。

  用得好,这两个人的强度和裙带关系极其厉害。

  段琦、皇甫坚都是桓节初始号的部将。

  要是都能拿过来,楚世昭起步的家底同样足以傲视群雄,不过问题也是心怀鬼胎。

  和李凤宁联姻,她拿出来的嫁妆那都是自家兄弟,两个弟弟一个岳父,都是可以信赖的。

  和桓奕联姻,桓节和桓盛不一定跟楚世昭,他们没有李氏的坚决性,这才是主要的问题。

  然后楚世昭分析了一通。

  发现自己这不是纯种软饭哥。

首节 上一节 52/26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