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第58节

  【“我有十胜,而贼寇有十败,董公如今归附而来,大局定矣!”】

  【开阳三年二月二十一日,楚世昭精选了三千人的敢死队,打算自己亲率这支敢死队,自城西冲击王守义军队的中坚。】

  【趁乱军作战之际,楚世昭又命麾下一名姓蓝,名殊的将领按照董奉提供的位置,袭击王守义的粮仓。】

  【当夜出城之际,碰巧又遇上大风和大雷雨,王守义所在的营帐之中,临时搭建的军棚被大风刮走,大雨倾盆而下水暴涨,电闪雷鸣,这既掩盖了楚世昭派人出城的声音,又让王守义难以安眠,不得不来回安抚军心。】

  【深夜,王守义的营帐遭遇到了敢死队的袭击,楚世昭亲率这支敢死队冲击大营,用来给蓝殊奇袭粮仓取得时间,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王守义的部将张度,常贺迎战楚世昭,可是楚世昭这次袭击过于凶猛和果断,他们不是楚世昭这支部队的对手,其中张度被楚世昭阵斩当场,以至于王守义的这种义军士气跌落。】

  【王守义的起义军本来大多都是不从事战事的贫苦百姓,一路打的大多都是顺风仗,有些地方几乎官军不战而退,人多势众的时候,他们还能敢于奋战,可是接连遭遇到这种恶劣的天气,又迟迟攻打不下鄱阳,现在遭遇楚世昭近乎于自绝后路的奇袭,士气溃败的更加厉害。】

  【之后,蓝殊一口气命令自己的手下将王守义军队的粮食全部推落水中,在断掉对方的粮仓以后,他临阵做出判断,选择擅作主张,没有回到城中,决定回援楚世昭,杀他一个回马枪。】

  【那突然从后背出现的蓝殊,让王守义的部队以为是‘南阳杨方’的军队,一下子就让义军的士气更加跌落。】

  【经楚世昭和蓝殊内外夹攻,明明兵力是更加少的一方,反而打得像是人更多的一方,那些丧失了胆气的义军弃阵而逃。】

  【这些溃逃的义军相互推挤,而大风和暴雨也是越来越激烈,让王守义和他的亲卫们都无法立足,随队的战马吓得发抖。】

  【那些起义军的士卒掉入水中淹死的有万余人,水流之中尸横遍野,王守义几乎是踏着那些堵塞在河道之中起义军的死尸,才找到了渡河逃难的机会。】

  【《周书传》中,史官将这个惊世骇俗的场面称之为——‘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

  【开阳三年二月二十二日,楚世昭大破王守义的起义军,近乎使得王守义的部队全军覆没,只有王守义和几个精骑的亲卫还有一些干将找到了合适的时机,这才得以逃脱。】

  【楚世昭因此缴获了王守义部队遗留下来的大量物资和攻城器械。】

  【王守义在鄱阳之战的惨败,几乎是让各路人马都感到了异常的震惊。】

  【而这,便是周书上最为著名的——《鄱阳之战》。】

  求月票!!!

第79章 上架感言

  感谢星河编辑在某视频平台上对本书的大力推流。

  感谢起点中文网给予本人的再就业机会。

  感谢起点读者一路上的支持。

  本来是十五万字就要上架的,但当时觉得这本书很多的设定在免费期还没有抛凑出来,所以一路拖到二十二万字才上架,在起点也算上架比较晚的书了。

  明天本书就要上架了。

  之后更新会渐渐提高起来,不会保持一日两更的频率。

  如果本书里面出现了设定纰漏和内容上的错误,作者查到问题会自行修正的。

第80章 一日破九城!千军万马避白袍!

  看着画面上陡然出现的楚世昭。

  李凤宁认认真真地瞪大了她的美眸,根本不怕此刻的自己显露不该有的‘粗俗’仪容,在确定自己没有看错上面的内容,心里大为讶然的同时又在内心流露出了久违的欣喜。

  楚世昭还活着!

  不仅还活着,还打了一场近乎于完美的战役!

  这太好了!

  李凤宁本来低落的情绪忽然之间是立刻跳动了起来,这段时日,她一直闷闷不乐,只呆在晋阳候着,既不劝阿父自立,也不劝阿父干其他事情,让阿父自行做决定。

  她懒得做,懒得想,懒得给李家人卖命。

  楚世昭的死讯传来以后,李凤宁感觉那段时间的自己.是什么念头都没有了。

  丈夫没了,儿子等于说也没了。

  那她为什么要拼命啊?

  拼命的意义是什么啊?!

  她就是再有能耐,打下了天下,这也没继承人了啊?!

  那会儿的李凤宁则是一门心思地就在想到底是哪些个‘杂种’害死了楚世昭。

  到底是谁在动她李凤宁的人?

  而为了确保自己没有看错,李凤宁想要再度确认一下楚世昭的情况和生存状况,李凤宁是缓缓回过神来,又一次看了一眼内容的文本。

  她确定了,画面上的人就是楚世昭!

  楚世昭还活着!

  还干了一桩大事出来!

  好像是全歼了王守义的部队。

  等一下。

  全歼?

  李凤宁再盯了一遍字眼。

  她确定是全歼!

  旋即,李凤宁又长吐一口气。

  这时候,战绩怎么样,反而是另一说了。

  她先得缓缓心里面那股怨愁的凄哀情绪。

  楚世昭能在‘焚晋之案’后活着就好。

  想到这里,李凤宁这才将她的目光摆在了脑海里的画面上,细细观察楚世昭这边的动静。

  楚世昭怎么在不知不觉中,又打了一场大型战役?

  李凤宁决定看看这一次鄱阳之战的缘由经过和底细。

  当仔细品味过后,李凤宁嘴角微微翕动。

  毫无意识地张开了自己的樱桃小嘴,发出了一声——‘啊?’的惊呼声。

  在鄱阳之战中,王守义的兵力号称百万,其真实的人数,李凤宁凭借本能和经验,准确能推测出来的数目应该是有三十万人。

  其中有十万人应该是真正参与战斗的战斗人员,还有二十万人就是随行的民夫和确保后勤部队的人口,而这些人,是可以转化为士兵的,但没有充分的训练和战斗能力,基本上很大概率就会一碰就碎。

  正常情况下,非必要的局面下,是不可能让后勤的民夫变成士兵,因为一旦前线士兵有一个人出现士气溃败当逃兵,就会有无数人下意识地会想逃兵,让这些本身就没有战斗经验的民夫上去,只会让仗越来越难打。

  也就是说,王守义实际控制了十万人,围攻了鄱阳这座小城,而楚世昭虽然是找到了杨方作为援军,可是杨方根本就没有出现在正面战场。

  从纸面实力分析,就是两万本地的荆州官军去打十万义军,并且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楚世昭竟能取得全歼敌人的辉煌胜利。

  这一点就太夸张了。

  远比上一次楚世昭两千玄甲骑冲散了王守义的部队要夸张的多。

  那两千玄甲骑里可是有训练有素的凉州百战骑兵,加上骑兵打步兵有天然的心理优势,说一万道一千,骑兵见机不妙,是随便能撤走的。

  而王守义被楚世昭来那么一下,损失没到那种地步,但不想进一步扩大损失,他也是能撤走的,况且楚世昭也没办法靠两千骑兵留住王守义。

  这一场战役,名义上是两千大破十万,实际上的战略意义是劝退王守义的部队,没有进一步产生实际效益。

  王守义是成功退了回去的。

  他基本地盘没有任何的变化,只是没办法更进一步,被楚世昭给拦住了。

  顶多是被取笑十万精兵没打过两千骑兵的突袭。

  可是人家的实力保存的完完整整,笑话归笑话,只要王守义伤筋不动骨,还能再回来打。

  这种发挥,已经是很厉害很厉害的水平了,绝对是顶级名将级别的演绎,足以让李凤宁感叹楚世昭的勇武,可是这鄱阳之战和庐州之战却已经不是一个级别的战役了。

  无论是重要性,战略性,还是战略意义,它都远远超过了庐州之战。

  说白了,但凡楚世昭不是皇室中人,仅凭借鄱阳之战的战果,楚世昭现在就该抬入武庙。

  活着的名将。

  一场战役,就能入兵家之列!

  这一仗打的,可谓是让李凤宁惊为天人。

  被包围战,反而是被楚世昭活生生打成了歼灭战,这找谁说理去啊?!

  太强了,这种表现出来的军事素养所带来的张力,超乎了李凤宁的认知概念。

  而且这一仗,楚世昭完全不是凭借正面战场击溃的王守义,这是一场真正的全胜局。

  政治上取大义,有周室遗命加身,楚世昭‘焚晋之案’以及《治安疏》,都让他在南方积累了一定的名望。

  因而楚世昭其实是有一定民众的拥护和支持的基础。

  这就是为什么‘文俞’、‘杨方’、‘董奉’蜂拥而至,荆州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就愿意接受楚世昭统治的缘故。

  军事上,利用杨方南阳起事的契机,牵制敌人,调集兵力,积极反攻和故弄玄虚,极大消耗了王守义的精力。

  战略上,楚世昭没有追究那些想要投奔王守义的地方官吏,牢牢地掌握了人性的主动权。

  最厉害的是,你只要来投顺我,楚世昭是真信!

  每一次,命运都给楚世昭一次机会,都有一个转折点,而每一个转折点,楚世昭都用上了。

  董奉投奔楚世昭,给了楚世昭一个义军粮仓所在位置的信息,但是,寻常人敢相信吗?敢拼这种机会吗?敢赌这不是反间计吗?

  楚世昭积累了前后的优势,又在战局之中抓到了那最不可思议的转折点,敢于拼杀,积小胜为大胜。

  而最巧合的是,刚刚解决掉义军粮仓的蓝殊,也没有按兵就班地决定行动,是看到了时机,直接擅作主张,反过来和楚世昭合兵,结果造成了义军误以为‘杨方来援’的假象。

  接连出现这种情况下,又遭逢雷暴雨的天气,彻底镇住了王守义的义军。

  兵书云——‘天时地利与人和。’

  楚世昭何止是天时地利人和,还有出乎意外的两次事故,造就了这一场辉煌至极的人少打人多的歼灭战。

  堪称强者之运!

  此举,更是聚歼了王守义在南方赖以维持统治的大量军队,战略意义上直接打垮了起义军,换而言之,楚世昭一战打崩了王守义,取得了南方政权的主导地位。

  仅此一战得半壁江山都不为过!

  非胆智之主,孰能堪之?

  问题是,如果王守义是自己把自己玩死的,李凤宁可能还没有这样的震撼,问题是王守义他犯的错误也不多。

  正因为李凤宁知战,懂战,才知道这鄱阳之战的含金量有多高,但凡楚世昭有一次判断不正确,有一次决策不果断,他都赢不了。

  而对王守义而言,他最倒霉的只能说是天气。

  “这就是天命。”李凤宁发出了一声感叹,“不愧是夫君。”

  她之所以这一次模拟推演很多选择上面扭扭捏捏,甚至想和楚世昭比划比划,一方面是李凤宁的性格天性要强,和楚世昭联姻的那次模拟推演,他们俩的关系一直都是相识相知又互相爱斗嘴的关系。

  所以,李凤宁极是想要在楚世昭面前证明她的能力,有点意气用事。

  她无疑是想要以下克上,让楚世昭见识见识她的能耐,心里较真地想和楚世昭比上一比,不心甘情愿就这么给楚世昭当个安分守己的妃子。

首节 上一节 58/26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