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1267节

  李原名不是无端生事,而是在切实履行职责。

  顿了顿,陆云逸沉声道:

  “李大人,下官并非要在城中建房,

  而是在城外的诸多村落建房,此次商行的奖项就是一种宣传。”

  这么一说,所有人都想起了那个“村庄重修”的奖项,

  不少人面露诧异,心中震惊。

  原本以为这只是商行内部的奖励,

  再往远了想,是为了吸引村庄加入商行体系。

  但真正目的竟然是另起炉灶?

  想明白这点后,不少人看向陆云逸的眼中多了几分忌惮,

  草蛇灰线、一举多得,这可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李原名陷入沉思,看向身旁的右侍郎张智,眼神中带着询问。

  张智沉思片刻,轻声道:

  “陆大人是想把应天八县所有村庄都建成混凝土房屋?”

  陆云逸摇了摇头:

  “这是个宏大目标,建房必须有钱,

  可现在即便应天的诸多村庄,哪有钱?

  这需要时间!

  其中参与商行的诸多村庄,日后或许会有钱,

  那时他们就可以整修村庄,实现居住、劳作一体化的理想场景。

  按照预想,村庄之间的‘差异’会相互激励,

  促使其他村庄寻找赚钱和做工的机会,

  从而完成村庄的改造与重修。

  而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外出做工,还是开设工坊、或者与城中诸多商行合作,

  都会产生经济效益,也就是会有充足的资金流动。

  对朝廷而言,这种场景意味着数不尽的银钱。

  对诸多村落来说,日子至少能过得好一些,

  房舍能得到修缮,足以遮风挡雨。

  本官这些日子走访了许多村落,加上雇员们调查后发现,

  百姓的要求很简单,只要有些余钱,逢年过节能买些肉食就行。

  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是有力无处使。

  缺少能让他们做工的工坊,没有适合他们干的活。”

  张智面露思索,沉声发问:

  “陆大人,您的意思是,以工代赈式的做工?”

  陆云逸挑了挑眉,轻轻点头:

  “在场诸位大人想必都知道,

  无论是生产水泥还是混凝土的工坊,日后都要在整个大明铺开,

  这其中涉及采砂、采石、工坊烧制、道路运输,

  还会衍生出诸多衣食住行等‘生计’。

  据工部初期测算,仅水泥工坊,上上下下能创造的就业岗位,也就是做工机会,

  至少

  一千万!

  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数以万万两计。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百姓不用为种地劳心劳力也能吃饱。”

  话音落下,屋内安静到了极点,

  在场的诸多主事发现,桌上的大人们怎么都一脸凝重。

  难道他们没察觉到其中的问题吗?

  不种地怎么可能吃饱?

  但在场的尚书、侍郎、都督们都明白,

  这并非不可能实现的壮举,

  以甘薯的特性,日后真有可能做到。

  但这不是重点,所有人的关注点都在最后一句话。

  一千万个就业岗位,数以万万两的经济效益。

  所有人都清楚,

  在整个大明,能产生如此效果的,

  只有一种,那就是军队。

  三百万卫所兵以及常备军,关乎至少三千万人的生计,

  产生的银钱何止万万两。

  而如今,有人告诉他们,

  混凝土工坊能让一千万人依靠其生活,

  这可比宋元时期的漕运厉害多了。

  屋内安静了许久,大概过了一盏茶的时间,李原名才缓缓开口:

  “改建村庄、一起建房,是为了推广水泥、混凝土工坊?”

  在场众人眉头微皱,怎么还有这一层考量?

  混凝土推广之后呢?他还想做什么?

  但陆云逸面色如常,轻轻点头:

  “正因如此,陛下和太子殿下才准许下官开展改建村庄之事。”

  李原名听后,脸色又凝重了几分,

  心中思索良久,最后重重地叹了口气:

  “世间事难有万全策,能有这样的结果已实属不易,

  此事还需再商议,不可贸然行事。”

  话虽如此,但在场几位都督和堂官都明白,

  礼部也认为此事可行。

  这就足够了。

  耿忠心思表露无遗,开始摩拳擦掌。

  他的想法很简单,充满军伍之人的思考方式。

  这世上没有十成胜率的战事,有个六七成把握就可以干了,

  要是凡事都要等到万无一失,那事也别做了。

  深吸了一口气,耿忠沉声开口:

  “云逸啊,这事还得跟我们详细说说,本官还是有些一知半解。”

  一行人连连点头,

  他们听出了此事的重要性和光明前景,

  但具体如何实施,向来都是个大难题。

  陆云逸抿了抿嘴,沉吟片刻后说道:

  “事情还没有最终确定,计划书也在连夜赶制,

  真正实施可能要等到商行开业,甚至村落建成之后。

  不过在此之前,可以先确定框架,还是采用商行模式。

  诸多衙门出些钱财,具体经营由宫中指派,

  还是那个前提,各部衙门不参与经营,

  若有意向,可以在稍后下发的意向书上签字,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挥了挥手,李至刚猛地站起身,

  从身前厚厚的文书中抽出一部分,

  交给身旁的侍从分发,同时他略显严肃地开口:

  “诸位大人,今日这份文书只是意向书,不涉及具体经营和计划。

  总之,信得过的可以签,有疑虑的,可以等下一次。”

  话虽这么说,但在场的诸位大人可没有等下一次的想法。

  作为朝廷大员,

  他们太清楚先入局和后入局的差别了。

  尤其是耿忠,他当年就是晚了一步,

  以至于到现在都没能封上爵位,可谓是一步慢步步慢。

  所以他只是匆匆一扫,很快就签上了名字。

  大概是心中有了底,他看向陆云逸,问道:

  “云逸啊,做这事需要多少银两?

  衙门出一部分,要是不够,家中也可以出一份嘛。”

  还没等陆云逸开口,沈溍就有些诧异地看过去:

  “不怕亏得底儿掉?”

  耿忠瞥了他一眼:

  “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信不过就把兵部那份给都督府。”

首节 上一节 1267/189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