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445节

  港口中央,已经被清除了一大片空地,

  河州府衙的诸多吏员正在不停地向下搬着箱子,

  同时一个箱子一个箱子地拆开来回清点,几名吏员在旁记录。

  每当一个箱子被拆开,里面的东西暴露,

  周遭百姓便会开始激烈讨论,同时送上大骂!

  吏员们身体已被汗水浸透,忙碌一夜,已经精神疲惫,

  但他们脸色已经凝重到了极点,依旧在紧绷精神。

  就算是此地没有走私发生,仅凭那几具尸体,

  就已经是河州近十年来最大的案子,大到太平府都会亲自过问。

  而如今又出了这么大的走私案,不仅是太平府会过问,甚至京中都会派来御史督办此案,

  吏员们与衙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已经打定主意,要好好做事,

  力争将这些事与河州撇个干净,

  快要过年了,若是府衙落不得好,他们这些吏员也没有好果子吃。

  在这些吏员不远处,

  一名体态修长的四十余岁官员,身穿青色官服静静站在那里,脸色凝重!

  此人是河州知州陈旭,从五品官员。

  在他身前摆着九具尸体,八男一女,死状不同。

  有两名仵作在仔细查验着尸体,面露深思。

  在陈旭身旁还有河州府衙的一些官员,大大小小都在这里,

  他们看着前方尸体,又看着那一箱一箱堆叠的走私之物,忍不住地发出一声声叹息,神情灰暗。

  站在最前方的陈旭心中则一片悲凉,

  他来到河州已经三年,亲手将这贺州港整治得越来越热闹,往来商船大多都会在这里停留,

  如今在考评的关键阶段却出了此等事情,这让他不由得感受天意弄人。

  大明官员三年一考评,分上中下三等,即称职,平常,不称职。

  只有上等的官员才会进入朝廷礼部考察名单之内,并且在任职期间无过错的官员才能获得升迁之机。

  如今河州出了此等事,不论事后案件了结与否,

  他都会因为此事而受到牵连,往小了说是再等三年,往大了说那就是原地踏步,在这大明各个州府来回调动..

  陈旭心中悲观无比,他是洪武三年最后一科举人,

  在官场混迹将近二十年,自然知道朝堂上的暗流涌动。

  如此大的走私,若是背后没有人支撑,他打死都不会信,

  如今走私案事发,考评一事是小,

  若是哪个大人物恼羞成怒,随手一挥便能将他卷入此案,落得个丢官下场.

  如今案子闹得尽人皆知,终将要有个交代,

  上上下下的官员不知要裁撤多少,多他一个不多。

  “唉”

  陈旭心中发出一声叹息,神情愈发黯淡,

  即便眼前的九具尸体恐怖阴森,他此刻也没有心情畏惧。

  就在这时,港口的主事匆匆行来,擦了一把额头汗水,急匆匆道:

  “大人,曹国公来了。”

  听到此言,陈旭一愣,低着的脑袋猛地抬了起来,眼中闪过一丝光亮.

  “在哪儿?快带本官前去!”

  “是是是曹国公等人就在不远处。”

  “且慢!”

  这时一名师爷模样的人急匆匆走了上来,微微靠近了一些压低声音说道:

  “上位,这是一个脱身的好机会,

  曹国公虽位列朝堂顶尖,但年纪尚轻,并且帐下无人,

  若是咱们能够投靠于他,说不得可以免了这场祸事。”

  陈旭听后连连点头:

  “本官也是这般想的,听闻曹国公等人昨日在秋枫阁吃喝玩乐很是痛快,还留下了一副对联,

  由此可见,他对河州印象不错。

  就算是没有求得他出手庇护,也要将本官从此案摘出去,让其为咱们说一两句好话。”

  那师爷眼神一凝,腰又弯了一些:

  “大人,曹国公家财无数,官职已是大明顶尖,

  寻常之物入不了他的法眼,还得从名声一道入手。”

  陈旭眼神闪烁:

  “昨日郑老弟来我府上告知此事,就是想让官府宣扬一二,正好借此机会与曹国公说上两句话。”

  “既然如此,上位快快请去。”

  “好!”

第229章 朝中无人莫做官

  陈旭行色匆匆,很快就在河州港外围见到了李景隆一行人。

  他一眼便看向了中间那身穿淡青色长袍的年轻人,不能走到近前,便躬身一拜:

  “下官乃河州知州陈旭,拜见曹国公。”

  陆云逸瞪大眼睛,眼睁睁地看着前方来人,很快便反应过来,

  一把将李景隆拉过来,二人调换位置。

  李景隆此刻也有些若有若无的尴尬,轻咳一声,朗声开口:

  “徐大人请起。”

  陈旭直起腰后看到眼前之人换了模样,刹那间愣住了,

  但他很快便收敛了脸上表情,转而变得凝重。

  他朝着那河州港伸出手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曹国公来得正好,下官原本想处理完此等事务,再上船禀告两位国公,还请曹国公恕罪。”

  李景隆脸色凝重:“无妨,带路吧。”

  陈旭在前方带路,看向一旁的陆云逸,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不知这位大人是何名汇?”

  他能够看得出来此行人是以李景隆与这个年轻人为首,甚至这个年轻人还站在中间。

  这在大明等级森严的官场上,可是大忌,

  但曹国公却毫不在意,显然关系匪浅。

  陆云逸沉声开口:“本官陆云逸,乃北平行都指挥佥事,此番奉朝廷政令去到西南征战。”

  陈旭眼中闪过一丝惊讶,站定后躬身一拜:

  “下官拜见陆大人,下官虽为文官,

  但河州往来商贾众多,下官也结交了不少朋友,

  从他们口中得知,陆将军在北征大军中立下大功,真乃少年英杰,下官佩服!”

  陆云逸与李景隆悄无声息对视,一眼便看到了对方眼中的笑意。

  陆云逸上前将他扶了起来:

  “陈大人过誉了,本官只是偶得功勋,比不得陈大人将这河州操持有道,商贸繁盛。”

  一听此言,李景隆便明白了陆云逸的意思,也同样说道:

  “陈大人,你是朝廷官员,能结交不少商贾为好友,不错,是个干实事儿的。”

  战国时期的《管子·小匡》中曾言,

  士人地位最高,农民次之,手工业者再次,商人地位最低。

  流传至大明已经过了将近千年,虽然宋元二朝的商人就是士人,初步融汇一处,

  今大明新立,律法严苛,商贾又恢复了原本地位,

  虽然商贾攀附权势,但依旧上不得台面,

  但随着时间流逝,‘士’与‘商’便又会汇聚一处。

  一侧,陈旭听后大喜过望,连步子也放慢了一些,面露惶恐:

  “启禀曹国公,商贾虽贱,但却不可或缺,

  无论是一地繁盛,又或者是百姓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往来通商,

  河州原本只是安居一隅的小城,

  因为河州港以及往来商船,百姓们才能过上好日子,下官不得不上心呐。”

  说着,陈旭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发出一声感慨:

  “遥想下官当年刚来到河州之时,

  此地港口每日吞吐不过百余船,已甚是繁盛。

  不过三年,大明愈发昌盛,这往来商船已到三百余,

  若是逢年过节会到五百余,每一日这河州都是日新月异呀。”

  李景隆嘴角露出笑意,陈旭相比于京官还是直白许多,就这么堂而皇之地将功绩说了出来。

  想到昨日之事,李景隆微微点头:

  “此中固然有大明盛世之功,同样,陈大人也是治地有方,

  否则这沿河这么多城池,怎么就偏偏河州热闹?”

首节 上一节 445/189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