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大清忠不可言 第10节

  吴大人打完官腔,笑眯眯看着邵全忠,“既然贤侄是文夫人举荐的,我得让你好办事,从杨永那里查抄出的两万两银子,就都交给你当经费了。

  以后,州里‘随厘另征’、‘厘谷分成’、‘劝捐钱谷’都少不了你的,再缺钱,也可以直接找乡绅大户摊派。

  钱,我不会少你,你可一定得把团练给我办好。”

  “大人,属下有一事相求。”

  嗯?吴文锡一愣。刚才还夸你懂事呢,怎么转眼支使起老爷我了?我是你能支使得动的么?

  “大人,打仗练兵,属下定当奋勇争先,但后勤钱粮,非我所长。

  后勤钱粮乃是兵家要务。以后团练的资金,一半交给大人打理,请大人费心帮忙筹备粮草,不胜感激之至。”

  吴文锡哈哈大笑,“你小子,是个机灵鬼啊,敢支使老夫帮你做事。

  好!你好好打仗,这后勤老夫帮你了。”

  文夫人举荐的真是太好了,这小子可比杨永那个粗胚懂事多了。

  “邵全忠听赏。

  邵全忠勇于任事,忠于朝廷,格毙勾连发逆、捻逆、白莲妖匪的反贼杨永,有功于朝廷,赏六品军功顶戴。”

第15章 今日长缨在手

  从蜇园出来的时候,邵全忠已经戴上了蓝翎涅白砗磲顶珠的六品暖帽。

  戴了六品顶戴,并不是说邵全忠就已经是大清的官了。吴文锡赏的是军功顶戴,只是一种荣誉。

  军功顶戴刚出的时候,根据恩出于上的原则,只有皇帝能赐,获赐的基本能在京城混个真正的武官。

  后来督抚们发现这玩意不花钱,不增加官员编制,还能奖励有功人员,激励士气,立马就开始私自滥发。

  嘉庆朝镇压川陕白莲教,发出去九百四十四个军功顶戴,没有一个是皇帝发的,其中只有八十九个发完后上奏皇帝补了个手续。

  皇帝对这种事也无可奈何,你不让我发也行,拿钱拿官位来,要不然手下立功的大头兵搞不定了。

  太平军一起,大清朝大搞团练,这玩意发得就更滥,曾国藩发出去的最多,没到督抚级别的吴文锡都敢往出发了……

  军功顶戴对大多数团总就是个装逼的玩意,他们本来就是乡绅大地主、地方知名人士,对顶戴附加的功能没有需求。

  对邵全忠来说,用处可就大了。

  衙役在贫苦老百姓面前威风凛凛,实际上是个被大佬、读书人看不起的贱役。

  军功顶戴一戴,虽然没有俸禄,别的官也不听他的。但见官不用磕头,家里还可以免徭役,社会地位一下子就上来了。

  算是由贫苦阶层的顶流,步入了上流社会的底层。

  田星看见我大清的顶戴就生气,待问清楚了顶戴的来历,更是不满。

  “老二,为了这个烂大街的冒牌顶戴,你居然就把咱们团练一半的钱给送出去了?这也太不合算了。”

  “大哥,你本事比我大得多,不过这官场的事你真不如我懂。

  别说这一半钱大多数真的要换来粮草的,这个委托一出去,以后咱们的钱只会越来越多。

  咱们打个赌,不出三天,吴大人就能给咱们弄来更多的资金,咱们绝对吃不了亏。”

  田星要是懂这个,就不用当独行大盗了,半信半疑,希望自己能赌输。

  邵全忠带人来到杨家圩寨。

  圩寨的位置位于海陵县城外南边一点,就是一个村落外面修了高大的围墙和岗楼什么的。

  这个圩寨的位置很讲究,跟海陵县城互为掎角之势。

  一旦太平军从南面打过来,圩寨首当其冲,给城里的绿营兵反应集结争取时间。

  圩寨还能能牵制敌军的行动,敌军不先攻下坚固的圩寨,后背有人骚扰,很难专心攻城,这就是办团练的初衷——给正规军当炮灰。

  圩寨的寨门上,本来用石头刻着“杨家圩”,重新刻来不及,用红纸把“杨”字盖上,换了个大大的“邵”字,这圩寨就姓邵了。

  这就不错了,说明乡勇们至少表面上欢迎邵团总的到来,认可他的管辖。

  毕竟泰州还是大清朝的天下,你敢不认可上官的任命,是准备造反么?

  团练的头头不是官员,可没有告身。

  团练都是地方土豪自己拉人组建的,手下都是互相熟悉的乡党,也不需要告身来确认身份。

  好在海青和张斯文带着吴府家丁来查抄过杨永的宅子,乡勇们都认识他俩。

  邵全忠六品顶戴,威风凛凛带着两个兄弟入圩寨,身份自然没有疑问。

  邵全忠入住杨永的宅子,在泰州就算有家了。

  杨永真是邵全忠的福星,现成的圩子,现成的房子留给邵爷,玩命搜刮的两万两银子也归了他。

  邵全忠光棍一个,啥也没有,拎包入住,歇都没歇,立马检阅手下的乡勇。

  乡勇们列队接受检阅,高矮不齐,队形散乱,穿什么的全有,一个个歪戴帽斜瞪眼,基本都是街痞无赖出身。

  泰州团练总数六百,圩子里的乡勇只有五十多个。

  团练不是正规军,平时种地,打仗才会全部召集。

  这里轮着值班的乡勇,手里拿的还是大刀长矛,要是六百人全部召集起来,那就棍棒锹镐,什么全有了。

  杨永一心搞钱,哪里会真的用心训练,划拉的钱全屯到了自己宅子,根本没花钱装备乡勇。

  看邵全忠带来了三个心腹,三个原来杨永的团副心中惴惴。

  一朝天子一朝臣,邵团总上任三把火,会不会把我们给撤了啊?

  邵全忠背手看着几十个歪瓜裂枣的乡勇,毫无不满之色,反而笑眯眯地,提高了声音。

  “兄弟们辛苦了,从现在起,每人每月的一两饷银实发,该干嘛干嘛去吧。”

  “邵爷威武!”

  几十个地痞一起欢呼,四散而去。

  原来杨永在的时候,一两银子饷银可不是实发的,每人每月就是六百个大钱。

  笑话,绿营兵才月饷一两,你们这些没事在家种地,十天才轮值站岗一回的民兵还想跟正规军拿同样的饷银?给你六百文都是杨大老爷发善心了。

  解散了乡勇,邵全忠点点手,把三个团副叫了过来,“你们会写字吗?”

  “老大,会写是会写俩,字认不全,写得也不好看。”

  “没事,会拿笔就好。”

  邵全忠拿出一张告示,“你们把这个照抄个百八十份,派人张贴到各乡镇去。”

  几个团副接过来一看,亦喜亦忧。

  喜的是,原来的团副待遇不变,整个团练六百人编为泰州团练左营,由田星主管。

  新编右营,由邵全忠亲自训练。

  右营暂时招募二百人,是全职士兵,月饷实发四两五钱银子。

  只招收良家子弟,种地的老实农民,地痞无赖街溜子一个不要。来应征的,必须有里长、保长的联合担保。

  天啊,每月四两半银子,这二百个名额不得抢疯了?我们几个虽然还是团副,待遇没降,可看着眼红不是?

  眼红也得遵命行事。当天连夜抄完几百份字体歪歪扭扭的告示,第二天,五十个乡勇都被派出去张贴去了。

  第三天一大早,还没等来报名应征的乡勇,站岗的乡勇跑过来汇报,“团总,有位秀才求见。”

  一位白衣秀才飘然而入。看年纪二十出头,白面丹唇,风度翩翩,面容俊秀,一身江南的儒雅之气。

  秀才见到圩子里唯一带着六品顶戴的邵全忠,拱拱手,“学生乐森,见过邵团总。”

第16章 冷灶

  一位秀才出现在圩子里,那是相当稀奇的。

  团练的定位是民兵组织,炮灰部队,全体大老粗。整个团练六百人加起来,都凑不出一个生员。

  团总邵全忠是里面唯一正经读过书的,也就念过两年私塾——还是上辈子的事。

  邵全忠站起来迎上去,躬身还礼,“稀客,稀客。读书人到我这个糙汉子窝来可不容易,斯文,上茶!”

  宅子里原来杨永的仆妇都已经遣散了,现在就邵全忠和张斯文哥俩住。

  哥俩不像杨永喜欢穷讲究,把家里就当军营了,吃饭上伙房,根本没雇人打理房子。

  谁知道圩子里还能来贵客啊?张斯文一边现烧水,一边到处乱翻,找杨永家留下的茶叶,这茶指不定什么时候能上来呢。

  邵全忠亲自引导乐秀才就坐,笑眯眯望着这个长得比自己帅,个子比自己高的秀才,“乐先生此来,有何见教啊?”

  乐秀才没有马上回答,上下仔细打量邵全忠。

  见他个子不高,人也清秀,言谈举止完全没有杨永的匪气,也没有衙役出身的卑贱猥琐模样。

  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人畜无害的秀气二十岁小伙子,却敢当街杀掉威名素著的恶霸杨永,能做出穿过反贼控制区,千里送文秀的义举,真是人不可貌相。

  对方不是个匪类,乐秀才对自己的决定又增加了不少信心,拱拱手,“邵团总,学生是来烧你的冷灶的。”

  邵全忠脸色不变,饶有兴趣地盯着乐秀才,“我不过是个刚上任的团练头,哪里能得乐先生这个有功名的才子看中,要荒废青春,押宝在我身上啊?”

  乐秀才嘿嘿一笑,“所以学生才说烧冷灶呢。

  要是等团总做到曾总督那个地步,进士举人趋之若鹜,团总身边,可就没有学生的位置了。

  团总义送文小姐,怒斩杨永,这都是江湖草莽所为,不是我要投你的理由。

  可是不惜重金征招良家子,训练常备军,这可是附戚少保和曾总督的骥尾。

  如今长毛、捻子横行,固然生灵涂炭,却也是英雄用武之时。

  我大清吏治……咳咳,我大清任命了二百多个团练大臣,只有湘军练成了,其他各处团练,基本都是杨永那样搜刮民脂民膏,浪费士绅捐款的摆设。

  邵团总你自己生活简朴,连仆人都没有,却愿意花巨资训练精兵,这是胸怀大志的体现。

  又有幸遇到吴大人这个清官,愿意大力资助你,明眼人都能看出,又一个曾总督呼之欲出,此时不投,更待何时啊?”

  吴大人是清官么?不但是清官,还是有作为的干才。

  他一开口,就把查抄杨永家获得的两万两银子许给了邵全忠办团练,放眼整个大清都没有几个这样真心办实事的好官。

  其他的团练大臣碰到这种情况,这两万两能漏出一文去?肯定全搂走了。

  这里固然有文夫人举荐的作用,吴大人诚心为朝廷办事那也是真的。

  至于吴大人帮忙后勤……不要计较那些细节,清官干才是对比出来的。

  要是完全的清如水明如镜,一定会被官场排斥,吴大人不可能做到道台安然致仕,客观上,反而不能更多为大清效力……

  邵全忠刚才的话可不是乱问的,是在试探乐秀才的见识。

  他跟田星品评捻军的时候,就说过,捻子最大的短板是捻军里没有读书人。

  他自己不是读书人,可深知读书人的重要。

  不过他是准备将来有点局面再招贤纳士的,哪个有大本事的读书人会投一个管六百人的民团头啊?

  可世上的事就是这么难预料,竟然真的有秀才来投,看样子还比较有头脑。

首节 上一节 10/16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