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予“刘姓”,实在是无奈之举!
刘协也宽慰道:“如今也不知道是男娃还是女娃,太师和奉先都不必这般急迫。”
“况且,既然那女子可以生育,说明无论太师或者奉先,都还能够继续生育,那何不尽快去与其他妻妾结合,尽早诞下别的子嗣呢?”
人家刘备,也是颠簸了半生才生下了刘禅。
董卓和吕布,完全有机会再生,何必要揪着这一个“意外”不放?
……
“既然这般,也只好如此了。”
之后董卓也去探望过那名小妾。
一想到如今自己有后代正在孕育当中,董卓哪还有心思去考量军事?
也就是在此时,董卓似乎突然明白了之前刘协常与自己言道的“仁义”。
昔日那对母女的身影,再次浮现在董卓的脑海中。
“若此时出兵,不顾关中百姓死活,该有多少妻离子散之景?”
一想到自己可能会令无数如同自己一样的父亲见不到儿子,饶是董卓也恐惧起来。
为此,董卓还特意入宫,请求刘协颁布善政,免去今年生育子嗣人家的赋税。
不仅如此,董卓还自己拿出来了一部分财物,主动分发给关中一些失去了子嗣的父母,以示对他们的慰藉。
并且,董卓还给军队下了命令——今年全面休养生息,绝不再起战事!
当消息传出,无数人都瞠目结舌。
“太师怎会行此仁政?”
尤其一些董卓的老部下,更是四方打听,探听这条仁政是不是又是天子假托太师之名颁布的?
不是。
绝对不是!
董卓入宫时又没有避讳什么,有大把的宫人见到了董卓的身影。加上如今掌管政务的贾诩也亲口承认,这并非天子要颁布的政令,确实是太师颁布的仁政……
不光是在关中内部。
其实关东各部也在等着关中朝廷对于袁绍另立天子的反应。
几乎所有人都笃定,董卓会立即出兵,前往河北攻打袁绍!
袁绍也早早令沮授、张郃、高干等将堵住了从太行山进入河北的关隘入口。
可谁知道,等来的并不是董卓调动兵马的消息,而是董卓竟然开始在关中颁布仁政?
袁绍无比狐疑,还询问身边的人:“难道董卓其实已经身死?现在关中主政者另有他人?”
“董卓杀人并不稀奇,可他竟然会颁布仁政?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消息传到兖州,曹操、荀彧、陈宫等人同样无比错愕。
尤其是荀彧。
他本想去找曹操商议,但一想到上次的不快,便转道前往了陈宫住处。
“公台,董卓怎会颁布仁政?他生性残暴,不在关中鱼肉百姓就不错了,如何会这般体恤百姓?”
陈宫不以为然:“人总是会变的。”
“昔日的袁绍还一直扬言自己是汉室的忠臣呢?可现在又做出了怎样的大逆之事?”
“董卓曾经确实残暴无比,但谁说他现在就不能去体恤百姓,颁布仁政呢?”
“况且,我从关中的一些商人口中得到消息,关中今年大旱,粮食必然欠收。这个时候朝廷不行兵祸,体恤百姓,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人是会变的。
陈宫虽然说的是袁绍,但无论是他自己还是荀彧,显然都想到了另一个人。
荀彧纠结道:“我还是不信这是董卓的仁政。”
“倘若董卓这般体恤百姓,在关中广修仁政,那之前主公与袁绍、袁术等人讨伐董卓岂不是没有了任何意义?甚至不就真的成为了对朝廷不敬的汉贼吗?”
陈宫又是讥笑。
“昔日桓、灵二弟对待士人一样冷酷。梁冀、何进对待百姓一样残暴。那个时候,怎么不见关东士人喊着清君侧的口号围攻帝都呢?”
“还不是因为黄巾之乱后,中央衰弱,这才让关东诸侯起了觊觎之心,开始兵进帝都?”
“以文若的智慧,难道直到现在还以为,昔日袁绍他们讨伐董卓是为了汉室,为了大义吗?”
荀彧哑口无言。
他想要反驳,却不知从哪里开始。
如果董卓真的开始体恤百姓,施行仁政,那他们是什么?他们这些关东士人是什么?
汉贼吗?
荀彧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竟然能和这两个字扯上关系,身体不由一颤,打了个激灵。
“我还是不信此事!”
荀彧握紧双拳:“我现在就写信询问吾侄荀攸,问问他关中的现状究竟是何种模样!”
“然后呢?”
“什么然后?公台何意?”
陈宫问道:“若是荀攸回来的信件,告诉你现在董卓确实是在实行仁政,并且令关中的百姓休养生息,文若你该如何自处呢?”
“若真是那样的话,你、我、主公,可就真的成为汉贼了!”
“我知道文若的志向一向都是匡扶汉室。可今日你若是发现自己在与汉室为敌,你又该如何自处呢?”
“是继续在主公这里做事,还是……”
“为了心中的大义,前往关中,前往天子帐下,匡扶汉室呢?”
“文若,到底该如何抉择呢?”
第129章 抱过天子,和他兄长
荀彧没有正面回答陈宫。
“那要等到公达给我回信,看看究竟是不是那样子再说!”
心中依旧有侥幸,荀彧还是不愿现在就想那么可怕的事情。
书信从兖州出发,过函谷、入崤山,一路来到了荀攸手上。
荀攸此刻正在尚书台忙碌。
在他的手中,是一张薄如蝉翼的纸张。
造纸之法,果然在工匠的集思广益之下改进,制造出了成本低廉、能够书写的纸张。
荀攸还没有打开信件,只是将竹简和纸张各自放在手中掂量,便能明显感受到其中的差距。
“族叔写予我的信件可能只有寥寥数语,却需要这么沉重的竹简书写。反观纸张虽然只有薄薄一张,却能写成一整篇的公文,当真奇妙!”
如今关中的日子过的依旧紧张,坏消息依旧每天都能传到朝廷中枢这里,可荀攸并未感到前途一片灰暗。
钟繇已经开始整顿河东盐政,虽暂时还未与关东展开贸易,但已经将几千石食盐运入关中,缓解关中民生。
与刘表的贸易也已经开始进行,首批粮食不久后便会经由伏牛道进入关中,充实太仓。
此外,董卓之前忽然主动开始施行仁政,也使得民间多了一些对朝廷,对董卓的赞叹之声。
更别说,还有如纸张这样新奇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都抵消了天灾给人带来的少许阴霾。
荀攸恋恋不舍的摸着纸张,有些可惜的询问身边的贾诩:“贾令君,当真不能先让尚书台先用纸张吗?”
“不行。”
贾诩端坐上堂,活动了几下发酸的手腕:“陛下说了,制成的纸张要先供给太尉,让他们多写一些推崇朝廷正朔的经义,往关东传播。”
“剩下的纸张,也都被一些军府拿去,说是此物好用,可以方便士卒识字。”
……
荀攸默默叹气,觉得陛下属实有些偏心~
打开信件,荀攸细细浏览了一遍荀彧的书信,稍稍有些迟疑。
“贾令君,这份家书还望你能够一观。”
贾诩停下手中动作:“既是家书,我怕是不易窥探。”
荀攸这些日子早摸透了贾诩的脾气,知道贾诩说不要就是要,便直接将竹简摊开放在贾诩面前。
“这怎么使得呢?”
贾诩一边推辞,眼睛却很诚实的扫了一遍家书。
看完后,贾诩面带笑意:“原来如此。”
“你那叔叔荀文若不过是想要询问关中实情,那便将实话告知不就好了?”
荀攸眯起眼睛:“贾令君就不怕我泄露机密?毕竟我的祖叔如今还在为曹操做事,也算是在汉贼帐下助纣为虐。”
“还是说……贾令君是故意想让我泄露些什么,然后以此为由再试探我一次呢?”
显然,荀攸对之前贾诩想要杀他一事还心怀芥蒂。
贾诩憨厚老实的一笑:“荀侍郎这是什么话?我贾诩心思有那般阴沉吗?”
“呵。”
面对贾诩这个上司,面对这个聪明人,荀攸没有半点客气。
因为他知道,正是因为贾诩是聪明人,所以才不会在这些细枝末节上太过在意。
根据荀攸这段时间的观察,只要没人去威胁贾诩或者天子的生死,那贾诩一般都不会与之计较。
可一旦触碰到这片逆鳞,那贾诩便会直接置对方于死地,丝毫不留后患!
所以荀攸虽然对贾诩依旧心有怨气,但平日里也算能够相处下去。
荀攸上前,想将竹简收起,并作势要走。
“好,下官知道了。”
“只是我那叔叔荀彧素有擅政的名声,还曾被名士评为“王佐之才”。若是他能够来到关中,为朝廷分忧,想必尚书台也不会像现在这般忙碌了吧?”
就在荀攸即将要将竹简彻底拿开的时候,一根黝黑的手指轻轻压住竹简的最后一角。
“荀侍郎方才,说什么?”
自从钟繇离开前往河东主政后,尚书台的政务基本都落到了贾诩一人身上。
其实贾诩之前大力培养钟繇,就是想让他替分担自己一些政务。
结果没想到,人培养出来了,结果被天子弄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