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大汉,要从董卓做起 第450节

  贾诩的理由相当充分。

  “陛下如今,其实已经不需要老臣在后方驻守了。”

  “随着三省六部制度的建立,随着诸葛亮、司马懿这些年轻人的成长,陛下光复天下,乃至于中兴大汉,那都是迟早的事情。”

  “如今王充的学说重新被人提及,陛下也应该听过“顺其自然”的道理。”

  “既然如此,陛下为何不容臣乞骸骨,辞去官位告老还乡呢?”

  ……

  片刻后,整间宫室回荡起一阵听上去就令人骨寒的声音。

  天子,赫然已经开始咬牙切齿!

  “文和,你不信朕?”

  “陛下哪里的话?”

  “你既然信朕,为何要请辞?”

  刘协瞪着贾诩:“你现在请辞,难道不是担心将来功高震主,担心朕将来会对你动手吗?”

  “不然的话,你现在请个什么辞!”

  刘协看向贾诩的袖口:“你若是敢将袖口的那封信拿出来,朕今日绝不轻饶你!”

  “尚书令不想做,不还有中书令?”

  “中书令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这职务比尚书令要轻松太多,而且也最适合你。”

  “住嘴!就这般决定了!将你袖中的书信给朕放下,然后滚出去!”

  岂料,贾诩突然狡黠的看向天子,随即抖了抖自己的衣袖:“天子,今日臣并未准备书信!”

  刘协:?

  随即,刘协恍然大悟,当即笑骂道:“好你个贾诩!竟然和朕玩上了这一套?”

  “想要中书令的职务,不想去做尚书令,直接和朕直说便是,哪里用得着这般曲曲绕绕?”

  “朕准了!你既然嫌累就回家歇着去!明天老老实实进宫来见朕!”

  贾诩笑着朝天子请辞。

  而就在贾诩转身的那一瞬间,刘协脸上的笑容顿时无影无踪,眉目中也是有些忧伤。

  而贾诩在出了宫室后,也是摸了摸自己的内襟。

  那里,藏着一封书信。

  “唉。”

  “唉。”

  两声叹息同时响起。

  刘协握紧拳头,重新让自己紧张起来。

  光复故土,要尽快了!

  “给云长发信,让他从现在起就密切关注曹操。”

  “再给文聘、甘宁发信,让他们派人去打探,江东究竟出了什么事情!”

  天子的眉头一直凝在一起,直到现在也没有放松。

  所以在念往荀彧担任尚书令的职务后没有任何停顿,直接就宣布起中书令的人选——

  “贾诩,担任中书令。”

  这一句语气很重,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其他一些心有疑惑的官吏也不敢在这时触天子的霉头,果断选择闭口不言,自己揣摩天子心意。

  刘协宣读完名单,见众人没有异议,也是满意的点点头。

  “自此,三省六部之长官便裁定下来。”

  “后续,要将各部属官都分配妥当。”

  “至于裁去州牧一级官制的草案,也可以开始准备。”

  “如今距离大朝会没有多长时间,但总要是在大朝会之前将一切都准备妥当,还望诸卿近些日子都多操些心。”

  “喏!”

  群臣都觉得今天的天子有些不一样,却又说不出哪里不一样。

  散会之后,荀彧第一时间小跑着来到贾诩身边拽着贾诩的衣角。

  “贾令君,怎么回事?”

  “虽然中书令有“制定政策,草拟诏敕”之权,但眼下毕竟天下未定,很多事情都还是出自尚书一省!你如何就要将这尚书令之职推脱给我?”

  贾诩笑道:“文若这时哪里的话?明明是天子慧眼识人,认为你比我更加适合尚书令一职,和我有什么关系?”

  “文和,你我好歹也共事多年,难道连句真话都不能和我说吗?”

  ……

  半晌,贾诩才说道:“我之前,想要和陛下请辞。”

  “什么!!”

  荀彧顿时破了嗓子,好在赶紧压低声音道:“你、你!”

  “文和!我一直以为,你是我们当中最信天子的!你怎么能够做这样的事情?这不是主动和天子之间制造隔阂吗?”

  “你、你……哼!”

  荀彧被气的说不出话来,干脆一甩袖袍,离开此地。

  贾诩看着荀彧离去的背影,又回头看了眼天子所在的宫室微微摇头。

  “正因为我相信天子,我才不能继续站在这里,挡身后之人的道路了。”

  随着太白论道的结束,贾诩却是怅然若失。

  和诸葛亮、司马懿、杨修这些年轻人不同,他终究是老了,很多事情已经是天子在做,但他却已经看不清,也道不明了。

  天子对他用情太深,对国家而言,其实并非一件好事……

  “算了。”

  贾诩也重新踏上道路。

  “大不了学着伏完重新去学就是!”

  “难不成,我还能不如他伏完不成?”

第406章 卷六 建安六年大朝会

  《周礼·春官·大宗伯》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建安五年因天子征战在外,大朝会只是例行公事,没有什么政令颁布。

  但如今建安六年大朝会却不同。

  所有人都知道,天子要对中枢官制下手!

  甚至于,尚书台早在数日前便已经开始划分职责,开始分割权柄。

  如今大朝会,便是要正式将这件事情定下!

  百官觐见。

  除了各郡县的计吏之外,此次大朝会上还出现了几个陌生的面孔——

  匈奴、鲜卑、乌桓!

  三族的使者都是族内的“旗人”,被允许佩戴汉人衣冠,看上去别有一番味道。

  除了北庭都护府的三族外,东北方向还有公孙度的使者、高句丽的使者、扶余的使者。

  这三名使者相比起匈奴、鲜卑、乌桓的使者来说,虽然也是穿着汉人衣冠,但眼中局促更甚,有些不知如何应对这样的大场面,也不知如何应对待会天子的问题。

  最后,便是一些衣著有些怪异,相貌也与中原人迥然不同的使者——

  西域人。

  准确来说,是鄯善(楼兰)、龟兹、于阗三国的使者。

  西域三十六国,虽然国家众多,但其中扛把子的无非就是北面的龟兹,东面的鄯善,还有西面的于阗和疏勒。

  如今只见三国使者,而不见疏勒国使者,就已经能够说明很多问题!

  而且疏勒国,便是孟达之父,前任凉州刺史孟他发兵讨伐,却围城四十余日没有攻下的国家。

  本身就与大汉有仇怨,如今又不来大汉乖乖翘起屁股等待大汉爸爸的蹂躏,简直就是反了天了!

  先是中原郡吏上前,上报各郡、县的税收产出。

  得益于肥料、曲辕犁的推广还有均田制的施行,今年各郡县的粮产都是格外喜人。

  若是建安六年还能保证建安五年的水准,那估计这两年就能弥补朝廷在河北之战的亏空。

  也就是说,最快明年秋,朝廷就有资本出兵朝着青州袁谭还有徐州曹操发动最后的攻势,甚至于直接饮马长江!

  唯有中原和河北两地因为战事的因素多少耽搁了一下春耕,好在两地都是派去了建安一年、建安三年科举的士子前去治理,经验丰富。又有关羽、高顺、赵云这些柱国率领的府兵作为中坚力量,可以最快速度让两地的情况复苏。

  毕竟,屠戮了那么多世家,均分了那么多田地,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可谓跃升到了三百年来的最高值!几乎能够与汉初那段时间比肩!

  听完各地计吏的报告,刘协微微点头。

  “待你们回去后,务必要告知各自长官,绝对要善行政令,不可逼迫太甚。”

  “即便是均田,也有良田恶田之分,一定要明算清楚。”

  “喏!”

  殿内众计吏齐齐回礼。

  等这些来自各个郡县的计吏退下,便是各地的使者。

  北庭都护府的三族使者一马当先走到最前方,按照之前学习的礼仪一丝不苟的向天子行礼,没有半点差错。

  “代匈奴单于刘豹。”

  “代鲜卑单于步度根。”

  “代乌桓单于楼班。”

  “敬问大汉天子、天单于安!”

  “朕躬安!”

  刘协见到三族使者,也是和颜悦色,询问了很多事情。

  “我们单于回到族中,已经开始建立旗人制度,并且改为汉姓!”

首节 上一节 450/6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