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获此刻……也心动了!
但他还是不信诸葛亮。
“若你不信我,我自可先留在你族中,等到你的族人恢复健康之后,再开始修路也不迟。”
诸葛亮竟然愿意留在此处!
别说是孟获。
便是周围的汉军士卒都有些焦急,劝诸葛亮三思而后行。
“没事的。”
诸葛亮安抚这些士卒,同时也是安抚孟获。
“此处乃中国故地,却因瘴气毒虫不得教化……这并非是你们蛮族的过错,而是之前朝廷的疏忽啊!”
“……”
孟获最终还是决定,就按照诸葛亮所说,让诸葛亮留了下来,算是答应了和诸葛亮的约定。
不过孟获还是拉过自己的弟弟孟优叮嘱:“把这人盯紧了!小心他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
“兄长你放心!此事就交给我了!”
孟优遵循孟获的叮嘱,昼夜不停的监视诸葛亮。
诸葛亮对自己身边这个大块头也毫不在意,他愿意跟就让他跟着便是。
先来到蛮族部落。
诸葛亮只看了一眼就有些生气:“我看到很多果子都已经腐烂,那样的食物怎么能够继续食用?”
将烂掉、坏掉的瓜果全部扔掉,诸葛亮亲自教导他们如何酿制美酒,从而让这些瓜果的保存时间变长。
“你们的衣物也太过粗糙!虽然此地燥热,却也需要衣物遮掩,防止身上出现伤口,被细蛊侵染。”
诸葛亮又凭借自己极强的手工能力打造了几台纺机,并且教给对方使用。
白天的时候,诸葛亮就和孟优一起,探查水道,想要找到《汉书》中记载的那条,可以联通大秦国的水道。
而到了晚上,诸葛亮便回到蛮族部落,教导他们识字读书。
有蛮族受到诸葛亮的恩惠,虽然心中感激,却不明白诸葛亮为何执意要求他们读书识字。
“读书,可以明智。”
诸葛亮举了个最简单的例子——
“将来道路疏通,你们迟早要和外面的人做生意的……或许是和蜀地的商人,也或许是和传说中大夏、大秦国的商人做生意。学会读书识字,便可以不被对方所蒙骗,能够为自己挣得利润。”
这话使南蛮族人心悦诚服,从此也没有人去质疑诸葛亮。
甚至当族中事务出现争端的时候,他们也会去请教诸葛亮,而诸葛亮给出的解决方式,每次也能够使得众人信服……如此,大家对于诸葛亮就更加尊敬。
而本来负责监视诸葛亮的孟优,也从一开始的警惕,到后面的信任,再到最后的虔诚。
诸葛亮对待这些南蛮,确实是一视同仁,没有丝毫的鄙夷和歧视。
凡是诸葛亮能改善的,诸葛亮都会去不留余力的改善。
凡是诸葛亮能教的,诸葛亮也都会不留余力的去教导这些南蛮人。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方圆数百里的蛮族都知道了诸葛亮的存在,并且逐渐有年轻的蛮族开始追逐诸葛亮的足迹,跟随诸葛亮在山林中探查水道。
而孟获也在这个时候欢天喜地的回到老家——
“汉人这次的药剂真的有用!我们部族有救了!!!”
孟获将这个喜讯告知给族人的时候,族人却都是一脸淡然。
“哦,我们知道。”
“就是,诸葛先生早就说了。”
“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大王还真是毛糙……”
不是……
你们怎么了?
见鬼了?
最让孟获愕然的竟是,部落中竟然竖立起了诸葛亮的一尊泥塑!??
“谁干的?究竟是谁干的?”
孟获七窍生烟:“怎么能将一个汉人的泥塑竖立在这里?”
就在孟获要毁掉诸葛亮的泥塑时,却被族中的长老呵斥:“住手!”
“岂敢对诸葛先生不敬?你是想要造反吗?”
不是……
孟获急眼了!!
“我才是蛮王!我才是你们的大王!”
有族人不悦道:“大王,就不要以“蛮”自称了。”
“诸葛先生说了,我们都是高贵的诸夏之后,并非是没有受到教化的蛮族!还请大王自重!”
孟获:……
不对劲!
不对劲!
老子就两个月没回来,结果家被偷了?
“那诸葛亮给你们喂了什么迷魂汤?嗯?还是你们吃毒蘑菇吃傻了?嗯?我才是你们的大王!”
孟获疯了一样找到自己的孟优,却看到令他瞠目结舌的一幕!
自己那个平日里只知道打打杀杀的蠢弟弟,竟然穿着一身汉人衣冠,正摇头晃脑的拿着一卷竹简诵读!!??
“孟优!你在做什么!”
孟获上前一把抓住孟优的肩膀拼命摇晃!
“你在做什么!?你怎么打扮成这样?是诸葛亮强迫你的吗?你究竟在做什么!!”
孟优嫌弃的将自己哥哥孟获推开,然后朝着孟获行了一个标准的揖礼。
“兄长,以后做事要斯文些,也要多读些书籍充实自己。”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兄长这个意思,哪里有半点的王者风范?真是有辱王者之风!”
说罢,孟优一甩衣袖,朝着山林深处走去:“我要去追随诸葛先生了,兄长你不要跟来,我害怕诸葛先生误会!”
孟获呆呆的站在原地,望着孟优的背影发楞。
谁能告诉他,这两个月的时间里,诸葛亮究竟做了什么!??
第421章 卷六 南蛮入侵!
“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
诸葛亮用《吕氏春秋》中的言论帮助身边一众蛮族……不,经过考证后,这些蛮族大概率是当年楚国将领庄蹻的后人还有蚩尤的后裔,所以是正经的诸夏后裔。
只是因为道路隔绝,不与中原相通,逐渐蛮化,才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如今诸葛亮便是用诸子典籍重新教导众人,将先贤的知识重新分享给众人。
“南中如此潮热,水网必定茂盛……”
“但也正是因为此地太过潮热,水气不能流通,恐怕没有如长江一般的大河啊!”
根据所学知识,诸葛亮很快判断出,西南或许确实有水道可以通往传说中的大秦,但却不可能存在一条真正的大河,支撑起大宗的贸易。
可即便没有大河,那这些水道也足够大汉使用。
水路,即便再怎么垃圾的水路,所耗费的运输成本也远远低于陆路的运输成本。
一旦将这条水路探索清楚,大汉很有可能会多出一条每年创造数百万两黄金的进项!
而且……
最关键的是……
这条水道一旦被证实真的能够联接大夏(身毒)或者大秦,那完全可以带动南中、益州、荆南,甚至交趾的发展!
“难怪陛下当初下令让我一定要找到水道……”
诸葛亮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水。
唯一可惜的就是此地太过潮热,中原人恐怕承受不住这样遭罪的天气……
“诸葛先生!”
就在诸葛亮思索的时候,前方突然有人大喊一声。
“前面有建筑!有人!”
在深山密林中竟然找到了建筑!
诸葛亮眼前一亮,而其余人也是纷纷兴奋起来。
走过密林,却是柳暗花明,露出一大片的空旷与平坦。
而在这空地的正中央,则坐落着一间风格迥然于中原的建筑。
“这是浮屠寺。”
诸葛亮见多识广,也是立即认出这建筑的风格。
而那浮屠寺的僧人见到诸葛亮的打扮后,竟然“哇哇”大叫起来!
很快,便有一个首领模样的苍老僧侣上前来和诸葛亮见礼。
对方一开口,便让诸葛亮都吓了一跳!
竟然是汉话!
虽然有些蹩脚,但确确实实,真的是汉话!甚至还带有一丝丝的雒阳口音!
“见过尊敬的大汉使者,你们好。”
“你好。”
诸葛亮细细一问,才知道这里属于“掸国”的地界。
之所以会说汉话,是因为早在永元九年(97年),掸国国王就曾派遣使者前去雒阳觐见过汉和帝,并且受到了汉和帝的还礼……
后来又往雒阳进献了不少礼物,而大汉也投桃报李,赠予了印绶、金银、彩缯……
对方还领诸葛亮进入浮屠寺内,给诸葛亮看了供奉在浮屠台上,当年大汉天子赠予他们的印绶。
诸葛亮仔细端详过后,也是做出断言:“这确实是真品,是当年孝和皇帝时期的印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