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大汉,要从董卓做起 第51节

  他怀疑,刘协根本就是来戏耍他的!

  眼中阴霾愈发浓厚,而刘协好像没有注意到一般,继续分析道:“朕推荐你还是打肚子。太师前半生大都是从马背上渡过的,腹部极其结实!之后又吃胖了些,那手感摸上去绝了!软中有硬,硬中有粗,粗中有细……”

  “陛下!”

  荀攸的青筋已经蔓延到脸上。

  “吾与董卓,乃是国仇家恨!怎么到了陛下口中,就成了小孩子过家家一般的玩笑?”

  国仇家恨?

  刘协好奇道:“董太师也杀你荀氏族人了?”

  “没有。”

  “那可曾辱你妻儿或是长辈?”

  “也没有!”

  “既然如此,那就不能是家恨。”

  “既然不是家恨,想必就是国仇了?”

  刘协更加奇怪。

  “董太师可曾公开僭越,越过朝廷随意领官?”

  “没有。”

  “董太师可曾率领亲兵围攻皇宫,逼得天子出逃帝都?”

  “没有。”

  “董太师可曾召集天下兵马,假传圣旨,围攻汉都,屠杀汉臣?”(注1)

  “也没有。”

  “那汝与董太师之间,究竟有什么国仇?”

  刘协最后一句将声音扬高了八度,令荀攸不自觉打了一个激灵。

  “袁绍、袁术不遵朝廷法度,随意夺占朝廷州牧刺史之位,汝为何不说与他们有国仇?”

  “袁绍、袁术昔日领兵围困皇宫,火烧洛阳,汝为何不说与他们有国仇?”

  “袁绍、袁术领兵攻伐汉都,践踏汉室尊严,汝为何不说与他们有国仇?”

  “还有王允、士孙瑞等人联络匈奴、黄巾教众、朝廷逆臣进攻长安,进攻朕这个天子,汝为何不说与他们有国仇家恨!”

  刘协盯着荀攸:“朕现在,不想听大道理!不想听名正言顺!不想听自古以来!朕就问你,按照袁绍、袁术等人和董太师的行为相比,到底谁,才是汉贼!”

  荀攸,哑口无言。

  可他还是想挣扎一下……

  “可董卓,也绝非良臣!忠臣!”

  “朕知道。”

  刘协的回答再次令荀攸错愕,甚至让他有些怀疑自己的耳朵。

  “但是,若是有一百条杀董太师的理由,那就有一百零一条杀袁绍、袁术等人的理由!”

  “这个道理,公达自可细想!若是公达还以为千错万错,都错在董太师一人,那朕现在就走,再不劳烦公达半刻!”

  刘协话已至此,便将选择权交给荀攸。

  荀攸是聪明人。

  聪明人,意味着很多事他只能自己去想通,而不是让别人劝服他。

  “元常。”

  刘协朝身后唤了一声,钟繇立刻来到二人身侧。

  也就是此时,荀攸才注意到,跟在刘协身后的竟然是自己的同乡。

  “将尚书台的公文呈给他看。尤其是将王允、贾诩两名尚书令做的政务分开来给他看,切不可弄混了。”

  “喏。”

  钟繇偷偷撇了荀攸一眼,悄悄朝他努努嘴,示意一番,就回头去挑选公文。

  虽然尚书台的公文需车载斗量。但好在凡是公文,必然有日期标注,方便理序,所以不多时钟繇就将三车公文分类齐全。

  “陛下,分好了。”

  两摞高度几乎一样的公文整整齐齐放在荀攸身边,而钟繇也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荀攸看了眼刘协,犹豫了一番,就伸出手,随意拿出一卷竹简翻看起来——

  初平二年,秋……

  这显然还是王允主政时的公文。

  荀攸大致翻阅了一下,发现是一篇记叙了朝廷仪典的公文。言语流畅,文藻华丽,即便是一些很细微的东西,也都记载的清清楚楚,没有半点失礼的地方。

  放下这篇公文,荀攸又从相同一摞里拿出一卷竹简。

  这是一篇祭祀的公文。

  再看。

  是一篇犒赏群臣的公文。

  再看。

  是一篇请求给董卓加封太师的公文……晦气!

  ……

  虽然内容繁杂,但王允每一篇公文都写的尽善尽美,没有半点敷衍之处。至少从眼前这些公文来看,王允应当是一位合格的尚书令。

  荀攸又将目光看向另一摞竹简。

  那是贾诩担任尚书令以来的公文。

  荀攸虽然不知道贾诩是谁,可便是猜都猜的到,必然是董卓的爪牙之一。

  一群西凉蛮子,如何能够治理好国家?

  还没正式翻阅,荀攸心中的成见,就宛若一道大山横在他的眼前。

  等到荀攸一翻开,更是露出“果然如此”的神情。

  “今天是初平三年,三月二十,天子命我贾诩前去探访民情。我三日内未曾回家,走了霸陵县、杜陵县、郑县、新丰县,视察这些地方的农田。据我观察,这些土地都还没有从洪灾中恢复过来,不少百姓的房屋都被雨水压塌。即便是一些大户的粮食也因为雨水的浸泡而变的无法食用。现在这种情况,只督促百姓抢种粮食应当是来不及了。所以臣贾诩今天上书,请求令中郎将吕布、中郎将牛辅率领士卒先去梳理水道,让田地里的水全都泄出去,以下是臣绘制的水文图像,还请天子与更加有才能的大臣们检查,看有没有什么错漏的地方……”

  全篇公文,直铺陈叙,哪里有半点王允的文采?

  还有这水文图像,简直就是出于蒙童学子之手,除了还算清楚外,哪有半点美感?……这样粗鄙的东西,如何能够出现在煌煌朝廷之上?如何能够封存在天下中枢的尚书台中?

  荀攸不由摇摇头,对贾诩充满了失望,有些意兴阑珊。

  随后拿过下一卷公文,荀攸心中对于刘协方才的问题,已然是有了答案。

  ————————

  注1:《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记载:

  卓乃遣大鸿胪韩融、少府阴循、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瑰譬解绍等诸军。绍使王匡杀班、瑰、吴循等,袁术亦执杀阴循。惟韩融以名德免。

  翻译:董卓派遣九卿中的大鸿胪韩融、少府阴循、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瑰,想要与袁绍率领的关东联军和解。结果袁绍直接派遣王匡杀死了胡母班、王瑰、吴循,袁术也杀死了阴循。唯有韩融因为名声才得以幸免。

第69章 重大问题

  第二卷公文与第一卷公文大差不差,不过已是几日后,贾诩探查农田后,给出的种植方案。

  当荀攸看到贾诩上书应当让关中百姓种植蜀黍与菽后,稍稍不自觉的点点头。

  “这粮种作物口感不佳,但确实适合在耽搁春耕与洪水之后耕种。”

  又翻开第三卷、第四卷……

  自贾诩担任尚书令以来,朝廷的一切礼仪、祭祀活动都好像停摆了一样,从公文中连只字片语都找不到分毫。

  取而代之的,是引导百姓疏洪、抢种、回收小钱、重铸五铢,还有助百姓修缮房屋之事。

  即便后面几卷公文涉及到了军事,但在军事的前提上依旧是保重民生,就连贾诩在大军前进的路径上,都上书恳求董卓的士卒不要踩踏农田,保证作物的成长……

  其实哪用看内容?

  光是看分量,就能察觉到两摞文书的不同。

  两摞文书虽然差不多高矮,但别忘了,王允担任尚书令的时间也远比贾诩要长的多……

  而贾诩,就在这短短数月时间内,就完成了王允几年的政绩……如此看来,便是刚才看上去好像合格的王允,此刻都变的有些不够格了。

  “公达。”

  钟繇见荀攸连续翻看贾诩的文书,便知道这位旧友已经意识到了什么。

  “我如今升任黄门侍郎,同时也在尚书台中做事,自然知晓如今的尚书台是什么样子。”

  “你方才看的几卷公文,有些本就是我亲自写的,全然没有半点虚假。”

  “现在,我不想与你说王允的是非功过,我只想让你看看贾令君的所作所为。”

  “君子不闻言而识于行。公达可去外面看看关中百姓的现状,若是朝廷再不为那些百姓做些事情,恐怕就真的无人再在乎他们了。”

  荀攸询问道:“元常也投了董卓吗?”

  钟繇摇头。

  “陛下曾与我说过,若是实在分不清是在为谁做事,那就全当是在为大汉的百姓做事好了。”

  “修君子之身,齐德行之家,以仁政治国,平战乱天下。我钟繇并没有治国平天下的本事,只能尽力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才能不负这一身所学,才能不负家族的供养,才能不负天子的恩德。”

  荀攸听罢,顿觉羞愧。

  “元常果真有君子之风,吾自愧不如。”

  ……

  从学第一本圣贤书开始,哪个读书人不是想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可一旦到了官场这个大染缸里,哪怕仅仅是“举孝廉”这么一个门槛,便足以令不少人丧失本心。

  荀攸哪怕是在上一刻,也还思索着王允与董卓的高低之别,哪还能记起昔日的半点初心?

  钟繇见状,亦是来了最后一击:“公达,依我看,与其纠结什么忠臣、奸臣,倒不如干脆做个纯臣。”

  “你我,官职不过侍郎,品级不过千石。何必要忧心自己不能左右的朝局?只要做个纯臣,就算这辈子不能青史留名,但也能求个心安名顺!”

  钟繇的话,可谓是肺腑之言。

  董卓?王允?和自己有关系吗?

  只要做好份内之事,不求名声与利益的回报,但求内心安定,不负父母教诲,不负此生所学,那这一生倒也说不上是碌碌无为。

  荀攸听罢,良久后才重重叹上一口气。

  而刘协也同样诧异的看向钟繇,这位未来曹魏的开国三公……

首节 上一节 51/6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