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收拢权柄?
为什么,不约束武将?
中枢官员之前都猜测天子是想要迁都雒阳。
但贾诩如今得到天子的答案后,便知道所谓的迁都都是自己这些人瞎想。
但同时这也让贾诩更加奇怪。
天子如今,为何不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反而是倒行逆施,要行周礼呢?
若不是贾诩明白天子的本性,怕是真的会以为天子被齐鲁那帮吹捧三代之治的儒生给忽悠了!
“哈。”
刘协并未作出回答,而是拉着贾诩,与他一起来到禁苑当中。
“文和,你且看那里。”
刘协指着不远处的池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君臣二人走近,果然看到池塘清亮,水中有鲤鱼游荡。
“但文和,你是否知道……即便是有水渠每日将这池水流通,还是避免不了湖底沉沙,动辄就需要让匠人前来搬运淤泥。”
“若是有朝一日不搬了,现在这些看似清澈的池塘,也迟早会变得浑浊,并且将源头的水槽堵塞,成为一滩烂泥。”
贾诩静静听天子讲述。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秦、先汉、后汉……”
“不算春秋战国,而今已历三朝,历时四百余年。”
“文和难道还看不出,越是强干弱枝,便越会无计可施吗?”
贾诩此刻终于忍不住开口——
“陛下!可自古以来,不都是如此吗?”
但刚刚说完,贾诩就有些愕然。
因为他总觉得这些话,他曾经听过。
曾经听世家说过。
曾经听虾蟆之儒说过。
到今天,却是听到自己口中也说出这话……
“看来文和也想到了。”
刘协看着贾诩:“但自古以来,便一定是对的吗?”
“强干弱枝没有错,但重点不应该放在“弱枝”,而应该放在“强干”上。”
“仅仅为了“强干”而“弱枝”……那必然会是死路一条!”
强干弱枝的重点,应该是在前者,而不是后者!
这才是刘协的观点!
一颗矮小的灌木,若是有太多侧枝伸出,确实是需要修建,避免其抢走主干的养分,反客为主。
但一颗高大的苍天巨树,周身却能长满无数的枝丫!
“而且,文和……”
“汝熟读史书,应当知晓,昔日周王室分封诸侯时,九州大地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北狄、西戎、东夷、南蛮……”
“朕若是生活在春秋时期,一出长安就能碰到犬戎,一到河东就能碰到白狄,一去雒阳就能碰到陆浑戎……”
“若非周王室分封诸侯,后有诸夏先烈尊王攘夷,华夏衣冠尚能存焉?”
“有的地方朕今日不去占了,明日就被他人占了……若是让子孙后代知道,他们是会怪朕的,你明白吗?”
贾诩不明白!
……
“陛下!大汉的疆土,已经足够大了!”
“那为何有些百姓只能依靠朝廷的均田才能获得几十亩田地?”
刘协的反问让贾诩陷入茫然。
大汉的疆土已经足够大,大到连舆图都画不下,大到有人穷极一生都走不完。
但大汉的疆土也足够的小,小到有些百姓到现在都没有自己的房屋,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仰人鼻息的过活……
“辽东那块土地,朕看过了,几十年之后,养活几百万人不成问题。”
“安南都护府同样如此,那些星罗棋布的岛屿,同样足够养活几十万百姓。”
“还有西域,还有大夏,这些地方加起来,同样能养活大汉成百上千万的人口。”
“文和,现在的大汉实在太小了,朕每每看到有百姓还蜗居在土房瓦屋中时,便忍不住心疼。”
“效仿宗周之事,封邦建国,已经是迫在眉睫!”
“朕……义不容辞!”
第502章 卷七 故友重逢
“陛下……不想要池塘?”
“自然。”
刘协看了眼不远处的池塘。
“朕想要的,从来都是大海!”
贾诩此刻语气有些颓废:“陛下,真的将臣说服了。”
“当年陛下早和臣说会有这一摊子事,臣打死都不接那尚书令一职啊。”
“哈!”
当时说好的,贾诩只要负责整片关中之地就已经足够。
但现在,天子的野望甚至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汉地……
而刘协听后,也是哈哈大笑:“文和现在才发现上了朕的贼船?怕是已经晚了!”
贾诩陪着干笑了两声,也是回到事情上来。
“陛下,可话虽如此,说服文若,恐怕不是那么容易。”
如今针对封邦建国一事,反对最深的,恰恰是最为拥立汉室的荀彧!
荀彧没变。
荀彧,始终都想要中兴汉室,重振中枢权威。
对于荀彧而言,如今的汉室,便已经是他想要的汉室,已经从他需要奋斗的东西变成了他需要维护的东西。
但同时,刘协也没变。
刘协,始终都想要中兴汉室,使大汉的旗帜遍布四方。
对于刘协而言,中兴大汉,依旧是任重而道远,依旧还需要奋斗,所以远远没有到停下脚步的时候。
两种理念在平行了一段时间后,终于是在此时此刻进行了碰撞。
刘协知道,以荀彧的倔脾气,一旦自己不能说服他,荀彧完全敢撂担子不干!
要知道,当年荀彧可是能够为了心中理想,拖家带口,从颍川前往河北,又从河北回到颍川,再到最后兜兜转转回到长安……
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心中的念想一点都不比刘备、关羽那帮人要差。
所以贾诩才说,要和荀彧将这话讲清楚,要让他明白,天子想做什么,要做什么。
“荀彧……”
如今荀彧担任尚书令,已经日渐成为了大汉帝国最顶端的几人之一。
而且……
如今大汉高层中,荀彧本身也是惟一一个不脱胎于原始框架的个例。
其他人,哪怕是司马懿、诸葛亮,那也是通过大汉科举制的筛选走上来的,天生就被打上了天子的标签。
这就意味着,荀彧不仅仅是大汉的尚书令,更是维持着新与旧、关中与关东等等一切的桥梁。
若是荀彧真的撂担子不干了,那对于大汉来说,必然也是一场动荡!
如今无论是贾诩还是荀彧,即便再怎么明哲保身,其背后都有意无意的聚拢了一帮人。
刘协不可能只将贾诩这面说服后就万事大吉,不去管荀彧那一方。
但刘协想到荀彧之前来面见自己时的强硬,亦是感到为难。
“荀令君的心思,是为大汉好,是为朕好,这些朕都明白。”
“强干弱枝,效仿历代大汉天子,言出法随,万世昌盛。”
“但无论是秦二世而亡,还是昔日的王莽之乱,都证明了荀令君的心思是错的。”
刘协盯着贾诩,贾诩被看的也是头皮发麻。
“陛下,文若平日里确实是玲珑八面,但是这种涉及到原则的事情上,那可是比倔驴都倔!你可不能让臣去对付!”
越是老实人,发怒起来越可怕。
同理。
越是没有原则的人,在某方面的原则会坚持到令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地步。
“倔驴啊!”
刘协此刻,也终于感受到什么叫又爱又恨。
“那就算了,先不管他。”
“封邦建国,可不是嘴上说说,总要有一个契机。”
“朕原本打算在辽东直接就将这事生米煮成熟饭,但又想到若是真那么做了,文若怕是真的会直接从长安跑到辽东去和朕理论……”
贾诩听到天子口中的可惜,又是气恼又是庆幸。
毫无疑问。
若是天子真的这么干了,凭借荀彧的性子是真的能做出这事!
执掌中枢的尚书令突然走了……那同样是大汉政坛地震的大事!
贾诩只能庆幸,当时的天子还有荀彧都还有理智,没有做出这等事情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