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第173节

  太子造反,康宁帝自称不愿再受亲情离别之苦,将皇位禅让给了隆庆帝。

  隆庆帝登基后很快推出新政,紧接着就是苏州白莲教造反,甘霸带兵平乱,因为一些高层的算计,粮草被劫,甘霸战败,最终几人都落得了个勾结谋反之罪,被迫落草为寇。

  他们背后的国公府毫不犹豫的选择弃卒保帅,虽然知道这是大家族行事的惯例,但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时,马老黑还是有些难以接受。

  尤其是马老黑的生母,因此事连累,最终身死……

  马经看出了马老黑眼中淡淡的疏远,他年纪不大,对于当年那件事的内情知道的不多,因此不敢随意发言。

  他从怀中掏出一份血书,快速将此行的目的说出。

  事情并不复杂。

  城内有众多忠贞义士,对草原鞑子鸠占神京早已不满,今听闻永淮公天兵所至,仰慕之情久矣。

  有纪、余二官宦人家,白氏商贾人家,金台书院山长井华,四家牵头,又有无数大小官宦家族响应,歃血盟誓,凑足死士六百人,欲于初二子时,城内西门点火为号,助永淮公破城。

  马老黑听了,眼中的惊讶一闪而过,接过马经的血书看了两眼后道:

  “我于此地走不开,另外派人送你们去见将军。”

  二人听后大喜。

  京城内,高志和舅舅赵仕鸿对坐饮茶。

  二人的脸上难掩愁容。

  本以为朝廷不行了,投靠异族是条出路。

  可没想到前面猜对了,后面却没能猜对。

  朝廷虽然不行了,但却有淮阴贼异军突起。

  照这样下去,卡赫可汗明显是要败亡了。

  他们得尽早选好后路。

  别人可以投降淮阴贼,但他们却不行。

  高志和赵仕鸿一手策划杀了马尚和牛继宗,而马老黑和牛金在方永军中担任要职,就算他们关系不好,可也是同宗血脉,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

  这种情况下,即便方永肯收下他们,他们也不敢前往投靠。

  赵仕鸿饮着茶,手掌握紧着茶杯。

  “不能坐以待毙了,甥儿,不管投靠谁,必须先把军权掌握在手里!”

  高志面露难色。

  “如今一应兵马调度都在陈正都和邓仁手里,想要拿到兵权,难啊!”

  赵仕鸿眼中升起一抹狠色,道:

  “那就除掉这二人,反正这城也守不住!”

  高志问道:“那除掉陈正都?”

  赵仕鸿摇头:“不可,鞑子知道你和陈正都有旧怨,还是邓仁保险一点。”

  高志点点头:“舅父考虑的周全。”

  赵仕鸿道:“另外,你还需要取得卡赫可汗的信任,我这里有一则消息……”

  淮阴军主帐。

  方永看着手中的血书。

  “伯言,你怎么看?”

第212章 ,城中内应

  翟逊道:“可以一试,不过……将军不要抱太大希望。”

  方永问:“为何?”

  翟逊看着血书上的众多名字道:

  “事以密成,以泄败,人若众,则必不密也!”

  是夜,子时二刻,城西火起。

  城外的淮阴军见火为号,立刻发起攻城。

  然而刚刚踏上城墙,就发现这是陷阱。

  草原人提前得知了消息,设下埋伏,六百死士尽死于此。

  即便淮阴军见势不妙及时撤退,可依然死伤不少。

  城内,卡赫可汗坐于帐中。

  不多时,手下前来汇报。

  “禀大汗,今夜西门果真有逆贼叛乱,已尽数杀之,淮阴贼死伤众多,已被迫撤退。”

  卡赫可汗闻言露出笑容,看向座下的高志,道:

  “好,此番战事,汝功不可没,想要什么奖赏,尽管说来!”

  高志道:“大汗对我有再造之恩,此等小事,岂敢言赏,只求大汗调我入军中,捐躯献命,以报隆恩!”

  卡赫可汗闻言,看了高志两眼。

  对于高志说的话他自然是半个字都不相信的。

  像这种屈膝苟命,背叛自己民族的小人,又怎么可能会对他忠心耿耿呢?

  卡赫可汗对于投靠他的汉人一般分三个类别。

  第一种是像李昊、陈正都这种的。

  品行端正,能力很强,只因背负着仇恨才投靠到他这里。

  这种可以被卡赫可汗视为心腹。

  第二种是像邓仁这种的。

  拥有一定的能力,因事不可为而投降,虽然品行略有瑕疵,但也可以相信。

  最后一种就是高志这种的。

  纯粹的小人,毫无品行,能力又差,全靠出卖别人获得功劳。

  这种人完全不能相信,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把自己给卖了。

  代表的人物有高志、孙绍祖、孙怀义等等。

  对于这些人卡赫可汗虽然明面上没有表现出什么不满,但实际心中非常鄙夷,如果日后成事,肯定要把这些蛀虫剔除。

  但是现在不行。

  如今战事危机,高志立了大功,不赏难以服众。

  卡赫可汗虽然心中不太想让高志掌兵,却也是不好拒绝。

  于是他将高志调入了邓仁负责的区域,同时巴赞也被调了过去,负责监管高志。

  卡赫可汗听说过巴赞和高志关系不错。

  不过二人关系再好,但毕竟民族有别,好又能好到哪去?

  巴赞是自己的同宗子侄,总不可能因为外人背叛自己,因此卡赫可汗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

  很快,李昊闻讯赶来,和卡赫可汗商议那些参与造反的人该如何处置。

  这段时间,李昊正在负责派人联络毛成。

  京外的蓟州还有毛成八万军队,如今淮阴军和草原正在激战,毛成态度不明,颇有一种持价而沽的态势。

  若是能将其拉拢过来,必定可以成为扭转占据的关键。

  即便不能拉拢过来,也不能让其倒向淮阴军。

  其次,李昊还负责从草原调兵。

  说实话,草原现在没多少兵力。

  只有穷兵黩武,把那些没长大的少年强行拉过来填补战线,虽然能起到一点作用,但是并不能扭转战局。

  现在最关键的还是粮食,粮食无法解决,城破只是时间问题。

  也正是因为忙于这些,李昊才没有发现城内的那些人准备造乱。

  如今这些人留肯定是不能留了。

  造反的罪名不可能让他们活下去。

  但直接杀了的话,前线的许多汉人士兵还在战斗,这时候大肆屠杀汉人,难免导致人心浮动。

  因此想了想,李昊给出了一条两全其美的计策。

  既可以杀了这些叛贼,又不会影响人心。

  所谓一事不烦二主。

  既然这些人是高志举报的,那么处置这些人的任务自然也就被交到了高志的舅舅赵仕鸿的身上。

  审判,定罪,行刑,都由赵仕鸿一人负责。

  最后产生的影响自然也就大部分被赵仕鸿挡下。

  参与造反的人有很多,仅仅是交给方永的那份血书上就有二三十个家族,有官宦,有大儒,有商贾,甚至还有帮派。

  最终经过抓捕,落网的人数多达一千多人。

  虽然名义上这些人都是由赵仕鸿负责审判,但是只要脑子没问题的都知道,这些人不可能活下去,只能判处死刑。

  一千多人啊!

  没人愿意沾染这么大的因果。

  且不说杀这么多人会有不详。

  仅仅是最基础的,这一千多人里面,谁没有个亲人朋友?

  总有没抓到的,逃走的,藏起来的等等

  把这些人都杀了,肯定会有人来报仇。

  到时候每天都要提心吊胆。

  而且还有一点是,不管这些人之前怎么样,现在他们都成了忠义之士。

  杀了他们,自己不就成了狗汉奸了吗?

  哦,自己原本就是狗汉奸。

  那没事了。

  赵仕鸿没的选。

  到了如今这一步,他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首节 上一节 173/2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