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来,刘道规一封军令,四折冲府,八千三百七十二军户,三五日就能召集八千三百士卒。
天下没有完美的制度,只能根据形势不断调整。
就像一个不断成长的少年,必须穿合适的鞋,才能稳步前行。
以前穷的喝西北风,一切为了生存,八幢非常合适,如今家大业大,折冲府更有效率一些。
事实上,如今晋室设置各种军府,其实就是折冲府。
北府诸将与这种模式大同小异,遇上大战,各北府将领率部曲参战。
唯一不足之处便是士卒依附于将领,只听将领的,而不知有朝廷。
而折冲府中,司马训练,主簿管军械后勤,督护监察,遇上大战,由军府分配将领,杜绝了折冲府依附于某个将领的可能。
刘道规给军户分田,保证了他们的忠心。
也许某一天,折冲府也会出现各种弊病,但眼下,却是最合适的。
刘道规手握六千中军,再加上这八千三百七十二军户,实际兵力接近两万,足以应付各种大战了。
王元德先是一愣,然后赞叹不已,“夫不出尊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将军此策,实乃开创之举!”
刘道规笑道:“穷则变,变则通,咱们白手起家,没有靠山,只能自己想办法,四折冲司马,徐长命、苟忠、刘铎之、姜道衡,督护从以前的督队、督官中挑选,主簿则招募识字之人。”
“领命!”王元德拱手。
这种任命一句话的事,很多军户以前是八幢,早就习惯了,对他们而言,不过是改了个名号而已。
只要不侵犯他们利益即可。
不到半个月,四折冲府的框架就立起来了,司马和督护的人选好说,直接军中挑选,不过主簿人选有些难。
这年头会读书识字的人不多。
只能挑选刘、萧、曹三家的子弟。
正好舅父萧源之之前推荐了两个萧氏子弟,萧摹之,母亲萧文寿的堂弟,也算是刘道规的叔父,三十五六的年纪,老成持重,不擅与人交际,但才干却是实实在在的。
另一人名叫萧源之,年仅十五,文武双全,生的器宇不凡,其父乃洮阳县令萧卓。
江左内斗激烈,萧氏这种三流士族,自然入不了朝廷的眼。
曹思霏也推荐了两个族中子弟,曹云、曹霖,是曹家的后起之秀,都是二十上下,谈不上多出色,但能文能武。
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
这年头宗族血缘是最佳选择,姻亲也非常重要。
司马懿就是靠到处姻亲,在士族中结了一层厚厚的网,所以高平陵之变时,士族大多站在司马家一边……
萧氏这些年不声不响,但家风清正,根基扎实,族中子弟皆有才干,刘道规用人之际,自然来者不拒。
沈月菡也推荐了自己的亲弟弟沈庆之。
“你这弟弟今年才十二岁吧……”刘道规怎不知他的心思?
生了刘义兴,便想为儿子铺路。
水军之中,大部分是吴兴子弟,沈家人也有不少。
“小弟虽然只有十二,却勇武过人,是个好苗子。”沈月菡为刘道规诞下唯一的子嗣后,在府中地位节节攀升。
不过曹思霏肚中又有了起色,这一次不知是男是女。
“我先带在身边培养培养再说。”
吴兴沈氏跟彭城刘氏一样以武立宗,出了不少猛人,沈庆之能用最好。
这年头十二岁差不多就是成人了,上阵从军的就有不少。
刘义兴是沈月菡所生,但也是自己的儿子,作为父亲,自然也要为儿子的将来考虑。
天下乱成这样,胡人在北方已经根深蒂固,驱除胡虏复我河山,或许要用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人才越多越好。
“多谢夫君!”沈月菡大喜,连忙让人唤来沈庆之。
果然生的英武不凡,一点都不比萧源之差。
“小人拜见将军。”沈庆之没有丝毫慌乱。
“你准备当个什么官啊?”刘道规开门见山,故意试探他。
一个人的城府可以伪装,但心性伪装不了。
沈庆之一愣。
沈月菡却急了,“你兄长又不是外人,快说啊。”
沈庆之想了想,平静道:“愿为军中一小卒!”
沈月菡嗔怪道:“你这傻孩子,今日是怎么了?”
“有志气!”刘道规却大加赞赏。
这个年纪的少年,能如此沉稳,已是将才的先决条件,沈月菡没有说错,是个好苗子。
吴兴沈氏也算生不逢时,遇到了司马家南渡,被压的喘不过气来。
其实行军大战,一靠勇气,只要敢提刀上阵,便不会差,其二便是静气,能在战场上维持冷静。
“夫君——”沈月菡却撒起娇来。
自从生下儿子后,她便越发明媚动人了,仿佛一朵盛开的花儿。
“你这年纪从军太小了些,先为我帐下执戟郎如何?”
“多谢将军!”沈庆之平静的拱手。
“夫君——”
“你懂什么?”刘道规脸色一沉,沈月菡脸色一变,不敢再说话了。
除了萧曹沈三家,自然少不了彭城刘氏。
刘道规提拔了五个品行端正,文武双全的子弟为从事。
其中两人是刘怀肃的弟弟刘怀敬和刘怀默。
刘怀肃和刘怀慎都是文武全才,但他的这两个弟弟却是中人之姿,武力过得去,也会识字,却没有刘怀慎身上的那股灵气和干练。
当然,作为下层军官还是胜任的。
至少忠心方面,绝无问题。
刘牢之发达之后,不怎么提拔宗族,导致与彭城刘氏关系不怎么亲密,族中子弟不是投刘道规便是投兄长刘裕。
不过让刘道规头痛的事也随之而来。
母亲萧文寿将二兄刘道怜塞了过来,让刘道规“帮扶”一二。
他也不客气,一上来就狮子大开口,“以我之才,先当个太守吧。”
刘道规上下打量,成亲之后,还是没什么正形,言谈举止颇为轻佻,心中三分不喜,但毕竟是自己的兄长,从小一块长大,“军府自有军府的规矩,你初来,贼曹参军还空缺,至于太守之位,你就别想了,那是朝廷的事。”
“贼曹参军啊……”刘道怜意兴阑珊。
“你若看不上,那就先回去照顾母亲。”
“罢了,先将就一二。”
刘道规一阵无语,也不好说什么,不求他多给力,只要不闹出什么乱子即可。
母亲萧文寿托付而来,不能这么真赶他回去,一个连亲兄弟都不照拂的人,让外人笑话。
从小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刘道规知道他什么德性,嘱托刘怀慎看着他一些。
眼看一年又要到头,北方又出了大事。
拓跋珪攻不下中山,便准备退兵。
慕容宝却不知哪根筋搭错了,主动出城追击,步兵十二万人,骑兵三万七千人,驻扎在曲阳、柏肆两地,魏军勒马新梁。
慕容宝令慕容隆率最精锐的龙城骑兵夜袭魏军,大败,龙城精锐十死其六。
燕军士气受挫,军心震荡。
慕容宝听从慕容麟、慕容农的建议,退兵返回中山。
但出城容易回城难,拓跋珪就差这么一个决战的机会,见燕军退走,果断追击。
大战之中,慕容宝大惧,与慕容农、慕容麟舍弃大军,只率二万人马奔逃,正遇风雪,冻死者相枕于道……
刘道规听完军报,简直无语。
几十万人马对垒,慕容宝竟然想着退兵……
而慕容农、慕容隆都不劝阻,慕容垂死后,燕国后继无人。
慕容宝的名字没叫错,天生活宝,将如日中天的燕国一口一口喂给拓跋珪。
请假一天
五一有事,脱不开身,后续补上,大佬见谅……
第257章 送
晋阳被魏国攻破,西面大门敞开,信都失守,北面的屏障消失。
燕国都城中山直面魏军几十万步骑。
而慕容宝逃回中山时,带回的兵马都冻死在路上,军械战马粮草尽数丢失,中山城内人心惶惶。
慕容宝不得不向拓跋珪求和,并说要送还此前羁押的拓跋觚,并割让常山以西的土地。
魏国出动四十万人马,鏖战半年,粮草也捉襟见肘起来。
虽然缴获了慕容宝的粮草,但对四十万大军而言杯水车薪,魏国需要消化新攻占的并州和幽州城池。
拓跋珪同意了慕容宝的求和,准备返回代郡。
但慕容宝见拓跋珪答应的这么痛快,觉得拓跋珪肯定不行了,又反悔了,召集河北各路人马,准备追杀拓跋珪。
拓跋珪大怒,勒兵信都,不走了。
此时此刻,燕军仍有一战之力,大批人马从辽西辽东赶来。
而魏军的确有些疲惫,进攻乏力。
偏偏这个时候,中山又爆发内乱,尚书慕舆皓欲除掉慕容宝,立慕容麟为帝,事泄,慕舆皓杀出中山,慕容麟胁迫左卫将军、北地王慕容精,想控制禁卫军,杀慕容宝。
慕容精宁死不从,慕容麟杀之,逃奔丁零。
经历一连串的惨败和兵变,慕容宝更不敢留在中山,留开封公慕容祥、西河公库辱官骥守卫中山,自己则逃往蓟城,依托辽西,静观冀州之变。
但慕容宝连续战败,威望尽失,蓟城之中也发生了兵变,仇尼归慕舆升等人率刺客偷袭慕容农、慕容隆。
慕容隆在当夜被杀,慕容农受重伤。
慕容垂留下的三根支柱倒下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