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江山 第332节

  这年头胡人比晋人有钱多了,这些小国立足多年,家底颇为丰厚。

  “我没找他,他竟然主动送上门来了,正好,粮食的问题解决了!”刘道规忍不住笑了起来。

  封恺道:“大将军欲用兵西境?”

  “来而不往非礼,兵法有云: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传令,升毛德祖为都督秦凉诸军事,十二万秦军分成七部,以沈田子、沈林子、朱超石、朱龄石、傅弘之、沈庆之、萧承之分统之,攻掠秦凉诸国,段宏率两万骑为后,策应诸军。”

  十二万秦军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拉出去就食于敌。

  沈田子八九百人就击败了姚兴的五六万大军,如今给他们一两万兵马自由发挥,说不定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秦军的战力并不弱,自古就是优秀兵源之地,之所以会有柴壁惨败,主要原因还是在姚兴个人身上。

  如今搭配北府西府这些虎狼之将,战力更强。

  刘道规还加了一道军令,所有斩获,对半分账,大将军府只要一半,剩下的一半各军自行处置,捕获的俘虏,大将军府以市价收买。

  两道军令下去,非但诸将兴奋起来,连秦军也跃跃欲试。

  以前都是为别人卖命,现在则是为自己卖命。

  沈田子沈林子两兄弟最心急,带着自己的部曲和三万大军杀向陇东诸郡。

  朱超石、朱龄石兄弟率舟师杀向陇西。

  傅弘之、萧承之率一万骑杀向河南地。

  封恺负责转运粮草,毛德祖协调诸军,段宏两万骑进驻雍城。

  唯一没有动静的是沈庆之。

  一连几日都按兵不动。

  刘道规前去查看,才察觉他竟在裁汰老弱,重新编制士卒。

  一万三千兵马,裁的只剩下五千余众,不过披甲率上升到了三成,骑兵增至两千。

  刘道规笑道:“你这么慢,只怕到时候肉都被别人吃了。”

  “磨刀不误砍柴工,秦凉地域极广,各方势力庞杂,不怕无用武之地,这是末将暗中挑选的军官,请大将军任命。”

  沈庆之比以前更谦恭沉稳了。

  别人都是拼命往自己怀中搂好处,他却连选拔军官这种事都不自己做主。

  刘道规也对他越发看重,“你选的人,你自己任命吧。”

  “领命。”沈庆之没有惺惺作态的推辞。

  “此次用兵,能否灭一二国?”刘道规随口一问。

  沈庆之也一句废话都没有,“不能。”

  “为何?”也不知为何,每次跟他谈事,都感觉特别轻松。

  没那么多的虚与委蛇,什么事都直来直去的。

  “其一,粮草不足,其二,我军仓促用兵,未及深谋,其三,秦凉诸国盘踞数十载,根基牢固,且都是本族部众,上下一心。”

  “按你这么说,会失败?”

  “不会,沈田子、朱龄石、傅弘之、萧承之皆当世名将,知晓进退,即便失利,亦不会大败。”

  不会大败,就是会小败的意思。

  “无妨,我本就没打算一战成功。”刘道规也没隐瞒自己的目的。

  不过几天后,捷报陆续传回,朱龄石朱超石兄弟二人击败西秦大将彭奚念,俘斩两千。

  傅弘之和萧承之连续击破刘直力鞮、刘阿利罗引等胡夏三万步骑,获牛马羊驼等牲畜三万余头,俘虏匈奴青壮七千余众。

  反而是沈田子和沈林子进攻陇东诸郡不顺利,遇到了刘勃勃的主力,麾下胡将破多罗、呼延贺归率七千众临阵倒戈。

  与刘勃勃两万骑兵内外夹击。

  不过沈氏兄弟毕竟是悍将,这种局面下竟然一路且战且退,杀到朝那县境内,得到段宏的支援,方才击退刘勃勃的围攻。

  出征的三万人马,只剩下五千余众。

  除了投敌和阵亡的,其他人都趁乱逃走了。

  刘勃勃成功击退晋军,激励了其他几国,竟然弄出了一个四国联盟,共同对抗晋军。

  “末将无能,请大将军责罚!”

  沈田子和沈林子仿佛斗败了的公鸡,无精打采,没了往日的傲气。

  “胜负乃兵家常事,不必在意,罚俸半年,减军功爵一级,如何?”刘道规安抚二将。

  “愿罚!”

  其实也不能全怪他们,几路人马中,刘勃勃实力最强,最能打,沈氏兄弟虽有三万大军,却没有完全消化。

  两人兵败之后,朱龄石和朱超石在陇西进展也不顺利,劫掠到了七千多头牛羊后,乞伏乾归坚壁清野,两人进展不顺,退回雍城。

  不过傅弘之和萧承之这一路继续高歌猛进,在匈奴籍的部将带领下,扫荡河南地,掳掠牲畜两万多头,俘虏一万三千余众。

  但运气不好,遇上了暴雪,冻死了四千多俘虏和上万头牛羊,只能收兵返回关中。

  沈庆之没说错,果然进展不顺利。

  这世道能混出头的人,都不是简单人物。

  不过刘道规的目的也达到了,傅弘之和萧承之缴获的牛羊牲畜足以过冬。

  对秦凉诸国的实力有了准确的认知,不在秦军之下,尤其是刘勃勃,展现出来的战力并不差,沈氏兄弟险些栽在他手上。

  风雪横扫关中大地,浇灭了所有战火。

  关中比彭城和京口冷多了,寒风终日不绝,如刀刃一般割的人脸生疼。

  不过苦寒之地,也能让人保持斗志,不至于太过松懈。

  趁着战事停歇,刘道规下令裁汰秦军老弱,重新划分编制,从虎卫军中挑选老卒为骨干和军官。

  十万人马,一番选拔之后,只剩下四万三千余众,余者皆转为民户,编户齐民后没人分四十亩田。

  留下来的人,多为晋羌二族,都是一些百战老卒。

  装备也更加精良了,披甲率增长至两成,也就是九千左右的甲士。

  刘道规对他们一视同仁,军功爵、例钱、赏赐一样不缺。

  年底还每人还发了一头羊,让他们能过上一个肥年。

  军中勇武有战功之人,刘道规一一当面提拔。

  做完这一切,冬去春来,到了返回建康的时候。

  王仲德转镇洛阳,沈林子返回汉中,朱龄石镇守蒲阪,刘钟返回彭城,萧承之返回滑台。

  毛德祖、沈庆之、傅弘之、段宏、朱超石留在关中。

  毛德祖身上的都督关中诸军事不变。

  沈庆之加司隶校尉,傅弘之加雍州刺史,段宏加秦州刺史,朱超石加凉州刺史。

  沈田子和沈田子败于刘勃勃之手,官职不变。

  刘道规留下两万北府精锐和四万秦军镇守关中各地,便准备带着沈田子、刘义武、姚兴及其宗室返回建康,跟朝廷摊牌了。

  破魏灭秦,这么大的功劳,朝廷到现在还没有动静,实在有些不上道了。

  不过刘道规并不在意这些,北伐成功之后,大义名分已经转到自己身上,称王承帝也就一句话的事。

  真正在乎的是迁都,只有迁都,才能打破魏晋以来的诅咒。

第424章 河

  “沛公将弃我等?”

  “我等盼了数十年,方在有生之年得见故国衣冠,望沛公怜我等一片赤心,切勿放弃关中父老……”

  “刘勃勃残暴不仁,沛公大军一去,必屠戮我等……”

  大军刚有动静,长安羌晋百姓闻讯而来,挤满了军门。

  “我已留下精兵猛将镇守关中,此去建康,半年之内必定回返,诸位大可放心。”刘道规能理解他们的恐惧。

  虎卫军入城,能做到秋毫无犯,但胡夏的大军绝不会客气。

  刘勃勃在关中凶名远扬,常坐在城头上,身边放着刀弓,无论对什么人,稍有不满,就亲自动手杀掉。

  臣下目光中有怨怼之色,就凿瞎眼睛,有敢笑的,就割掉嘴唇,有敢谏的,先割舌头,然后斩首。

  每次攻破姚秦城池,都会大开杀戒,攻打南凉时,在支阳和阳武,两次击败南凉军队,斩杀万余人,筑成了髑髅台”,以宣扬其武功。

  在杏城一次性坑杀两万姚秦降军。

  与之相反,刘道规拿下长安之后,招抚流民,赦免姚秦诸将,还给他们分田,赦免三年赋税,蠲免姚兴当政时的弊政。

  种种举措下来,人心自然向着刘道规。

  “若是如此,我等便可安心了。”

  他们口头上这么说着,眼神中仍布满了忧色。

  刘道规能理解他们的担忧,几十年前桓温也曾屯兵灞上,却一动不动,最终退回江左。

  “诸位既然还有疑虑,我调世子坐镇长安如何?”蜀中有朱林、毛修之坐镇,这两年逐渐走上正轨。

  庲降都督府初步在南中扎下根,反而蜀中士族尝到甜头上,开始疯狂扩张,掳掠蛮人为奴,霸占山河,成了开路先锋。

  而这些士族南下,蜀中开始焕发生机,刘义兴是世子,也是未来的储君,不可能一直边缘化。

  关中更需要他。

  “大将军英明!”人群立即欢呼起来。

  刘道规当即让封恺写了一封调令,盖上大将军印绶后,令人快马南下。

  百姓这才退开,刘道规率军出营。

  “沛公保重!”身后人群,殷切期望。

  “诸位也要保重。”刘道规拱手一礼,然后策马向东而去。

  八九十年的战乱下来,都不想再杀下去了。

  若向前追溯到汉羌之战,羌人都厮杀了两三百年,战争同样也是融合的过程。

  长安城中的这些羌民,已经与晋人没多少区别了。

  “人心可用,人心可用。”姚兴一边叹息,一边懊悔。

  刘道规顺着渭水向东,定都长安,并非要与关东隔绝起来,而是要将之连成一体,以关东之人力物力,支持向北向西扩张。

  而将关中关东连成一体,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运河。

  秦汉修建了郑国渠、白渠、龙首渠等运河,将渭水之北盐碱地,变成了千里沃野。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郑国渠,引泾水中的泥沙,冲灌渭水以北的盐碱地,渠成,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将近一百一十万亩,亩收一石,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首节 上一节 332/3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