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胡人比晋人有钱多了,这些小国立足多年,家底颇为丰厚。
“我没找他,他竟然主动送上门来了,正好,粮食的问题解决了!”刘道规忍不住笑了起来。
封恺道:“大将军欲用兵西境?”
“来而不往非礼,兵法有云: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传令,升毛德祖为都督秦凉诸军事,十二万秦军分成七部,以沈田子、沈林子、朱超石、朱龄石、傅弘之、沈庆之、萧承之分统之,攻掠秦凉诸国,段宏率两万骑为后,策应诸军。”
十二万秦军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拉出去就食于敌。
沈田子八九百人就击败了姚兴的五六万大军,如今给他们一两万兵马自由发挥,说不定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秦军的战力并不弱,自古就是优秀兵源之地,之所以会有柴壁惨败,主要原因还是在姚兴个人身上。
如今搭配北府西府这些虎狼之将,战力更强。
刘道规还加了一道军令,所有斩获,对半分账,大将军府只要一半,剩下的一半各军自行处置,捕获的俘虏,大将军府以市价收买。
两道军令下去,非但诸将兴奋起来,连秦军也跃跃欲试。
以前都是为别人卖命,现在则是为自己卖命。
沈田子沈林子两兄弟最心急,带着自己的部曲和三万大军杀向陇东诸郡。
朱超石、朱龄石兄弟率舟师杀向陇西。
傅弘之、萧承之率一万骑杀向河南地。
封恺负责转运粮草,毛德祖协调诸军,段宏两万骑进驻雍城。
唯一没有动静的是沈庆之。
一连几日都按兵不动。
刘道规前去查看,才察觉他竟在裁汰老弱,重新编制士卒。
一万三千兵马,裁的只剩下五千余众,不过披甲率上升到了三成,骑兵增至两千。
刘道规笑道:“你这么慢,只怕到时候肉都被别人吃了。”
“磨刀不误砍柴工,秦凉地域极广,各方势力庞杂,不怕无用武之地,这是末将暗中挑选的军官,请大将军任命。”
沈庆之比以前更谦恭沉稳了。
别人都是拼命往自己怀中搂好处,他却连选拔军官这种事都不自己做主。
刘道规也对他越发看重,“你选的人,你自己任命吧。”
“领命。”沈庆之没有惺惺作态的推辞。
“此次用兵,能否灭一二国?”刘道规随口一问。
沈庆之也一句废话都没有,“不能。”
“为何?”也不知为何,每次跟他谈事,都感觉特别轻松。
没那么多的虚与委蛇,什么事都直来直去的。
“其一,粮草不足,其二,我军仓促用兵,未及深谋,其三,秦凉诸国盘踞数十载,根基牢固,且都是本族部众,上下一心。”
“按你这么说,会失败?”
“不会,沈田子、朱龄石、傅弘之、萧承之皆当世名将,知晓进退,即便失利,亦不会大败。”
不会大败,就是会小败的意思。
“无妨,我本就没打算一战成功。”刘道规也没隐瞒自己的目的。
不过几天后,捷报陆续传回,朱龄石朱超石兄弟二人击败西秦大将彭奚念,俘斩两千。
傅弘之和萧承之连续击破刘直力鞮、刘阿利罗引等胡夏三万步骑,获牛马羊驼等牲畜三万余头,俘虏匈奴青壮七千余众。
反而是沈田子和沈林子进攻陇东诸郡不顺利,遇到了刘勃勃的主力,麾下胡将破多罗、呼延贺归率七千众临阵倒戈。
与刘勃勃两万骑兵内外夹击。
不过沈氏兄弟毕竟是悍将,这种局面下竟然一路且战且退,杀到朝那县境内,得到段宏的支援,方才击退刘勃勃的围攻。
出征的三万人马,只剩下五千余众。
除了投敌和阵亡的,其他人都趁乱逃走了。
刘勃勃成功击退晋军,激励了其他几国,竟然弄出了一个四国联盟,共同对抗晋军。
“末将无能,请大将军责罚!”
沈田子和沈林子仿佛斗败了的公鸡,无精打采,没了往日的傲气。
“胜负乃兵家常事,不必在意,罚俸半年,减军功爵一级,如何?”刘道规安抚二将。
“愿罚!”
其实也不能全怪他们,几路人马中,刘勃勃实力最强,最能打,沈氏兄弟虽有三万大军,却没有完全消化。
两人兵败之后,朱龄石和朱超石在陇西进展也不顺利,劫掠到了七千多头牛羊后,乞伏乾归坚壁清野,两人进展不顺,退回雍城。
不过傅弘之和萧承之这一路继续高歌猛进,在匈奴籍的部将带领下,扫荡河南地,掳掠牲畜两万多头,俘虏一万三千余众。
但运气不好,遇上了暴雪,冻死了四千多俘虏和上万头牛羊,只能收兵返回关中。
沈庆之没说错,果然进展不顺利。
这世道能混出头的人,都不是简单人物。
不过刘道规的目的也达到了,傅弘之和萧承之缴获的牛羊牲畜足以过冬。
对秦凉诸国的实力有了准确的认知,不在秦军之下,尤其是刘勃勃,展现出来的战力并不差,沈氏兄弟险些栽在他手上。
风雪横扫关中大地,浇灭了所有战火。
关中比彭城和京口冷多了,寒风终日不绝,如刀刃一般割的人脸生疼。
不过苦寒之地,也能让人保持斗志,不至于太过松懈。
趁着战事停歇,刘道规下令裁汰秦军老弱,重新划分编制,从虎卫军中挑选老卒为骨干和军官。
十万人马,一番选拔之后,只剩下四万三千余众,余者皆转为民户,编户齐民后没人分四十亩田。
留下来的人,多为晋羌二族,都是一些百战老卒。
装备也更加精良了,披甲率增长至两成,也就是九千左右的甲士。
刘道规对他们一视同仁,军功爵、例钱、赏赐一样不缺。
年底还每人还发了一头羊,让他们能过上一个肥年。
军中勇武有战功之人,刘道规一一当面提拔。
做完这一切,冬去春来,到了返回建康的时候。
王仲德转镇洛阳,沈林子返回汉中,朱龄石镇守蒲阪,刘钟返回彭城,萧承之返回滑台。
毛德祖、沈庆之、傅弘之、段宏、朱超石留在关中。
毛德祖身上的都督关中诸军事不变。
沈庆之加司隶校尉,傅弘之加雍州刺史,段宏加秦州刺史,朱超石加凉州刺史。
沈田子和沈田子败于刘勃勃之手,官职不变。
刘道规留下两万北府精锐和四万秦军镇守关中各地,便准备带着沈田子、刘义武、姚兴及其宗室返回建康,跟朝廷摊牌了。
破魏灭秦,这么大的功劳,朝廷到现在还没有动静,实在有些不上道了。
不过刘道规并不在意这些,北伐成功之后,大义名分已经转到自己身上,称王承帝也就一句话的事。
真正在乎的是迁都,只有迁都,才能打破魏晋以来的诅咒。
第424章 河
“沛公将弃我等?”
“我等盼了数十年,方在有生之年得见故国衣冠,望沛公怜我等一片赤心,切勿放弃关中父老……”
“刘勃勃残暴不仁,沛公大军一去,必屠戮我等……”
大军刚有动静,长安羌晋百姓闻讯而来,挤满了军门。
“我已留下精兵猛将镇守关中,此去建康,半年之内必定回返,诸位大可放心。”刘道规能理解他们的恐惧。
虎卫军入城,能做到秋毫无犯,但胡夏的大军绝不会客气。
刘勃勃在关中凶名远扬,常坐在城头上,身边放着刀弓,无论对什么人,稍有不满,就亲自动手杀掉。
臣下目光中有怨怼之色,就凿瞎眼睛,有敢笑的,就割掉嘴唇,有敢谏的,先割舌头,然后斩首。
每次攻破姚秦城池,都会大开杀戒,攻打南凉时,在支阳和阳武,两次击败南凉军队,斩杀万余人,筑成了髑髅台”,以宣扬其武功。
在杏城一次性坑杀两万姚秦降军。
与之相反,刘道规拿下长安之后,招抚流民,赦免姚秦诸将,还给他们分田,赦免三年赋税,蠲免姚兴当政时的弊政。
种种举措下来,人心自然向着刘道规。
“若是如此,我等便可安心了。”
他们口头上这么说着,眼神中仍布满了忧色。
刘道规能理解他们的担忧,几十年前桓温也曾屯兵灞上,却一动不动,最终退回江左。
“诸位既然还有疑虑,我调世子坐镇长安如何?”蜀中有朱林、毛修之坐镇,这两年逐渐走上正轨。
庲降都督府初步在南中扎下根,反而蜀中士族尝到甜头上,开始疯狂扩张,掳掠蛮人为奴,霸占山河,成了开路先锋。
而这些士族南下,蜀中开始焕发生机,刘义兴是世子,也是未来的储君,不可能一直边缘化。
关中更需要他。
“大将军英明!”人群立即欢呼起来。
刘道规当即让封恺写了一封调令,盖上大将军印绶后,令人快马南下。
百姓这才退开,刘道规率军出营。
“沛公保重!”身后人群,殷切期望。
“诸位也要保重。”刘道规拱手一礼,然后策马向东而去。
八九十年的战乱下来,都不想再杀下去了。
若向前追溯到汉羌之战,羌人都厮杀了两三百年,战争同样也是融合的过程。
长安城中的这些羌民,已经与晋人没多少区别了。
“人心可用,人心可用。”姚兴一边叹息,一边懊悔。
刘道规顺着渭水向东,定都长安,并非要与关东隔绝起来,而是要将之连成一体,以关东之人力物力,支持向北向西扩张。
而将关中关东连成一体,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运河。
秦汉修建了郑国渠、白渠、龙首渠等运河,将渭水之北盐碱地,变成了千里沃野。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郑国渠,引泾水中的泥沙,冲灌渭水以北的盐碱地,渠成,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将近一百一十万亩,亩收一石,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