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江山 第339节

  “胜败在此一举,明公!”羊邃拔剑在手。

  “上、全给我上!”刘毅驱赶身边甲士,自己却不往前冲。

  羊邃愣了一下,但长叹一声,提着剑与甲士一同向前。

  战场上的混乱只持续了半炷香功夫,晋军精锐便列阵杀来,长矟如墙,四面齐进,后面跟着成群结队的弓弩手。

  “杀!”诸葛黎民吼声如雷,冲在最前。

  “放。”阵前的几个西府将领大喊一声,万弩齐发,密不透风,直接将诸葛黎民的身影淹没,爆出一团血雾。

  箭雨停歇之后,诸葛黎民全身插满了大大小小的箭矢,轰然倒下。

  其他冲上来的甲士也没好到哪去,被弩车射出的重箭钉在地上。

  “三弟!”诸葛长民泪如雨下,不敢上前。

  但晋军甲士的长槊铺天盖地,从四面八方刺来。

  叛军甲士一个个倒下,诸葛长民与羊邃四处冲杀,但面对这种厚实的步军阵列,个人武勇根本没用,而且他们还没有战马。

  渐渐地,包围圈逐渐缩小。

  羊邃惨叫一声,身体被两支长槊挑起,在半空中挣扎。

  “杀!”诸葛长民自知必死,冲向晋军的长槊,被六七支长槊刺翻在地。

  眨眼之间,刘毅的部众便死伤殆尽,只剩下身边的四五百人。

  晋军四面合围,已是插翅难逃。

  “刘毅何不早降?”檀凭之驱马上前。

  刘毅拔剑在手,满眼傲然中夹杂着几分怨毒,“我乃汉高之后,岂能屈膝事贼?今日之败,乃天不佑我。”

  长剑一挥,脖颈中喷出一蓬血雾,尔后身体缓缓倒下。

  终究是一方豪杰,善于笼络人心,十几个部落也跟着挥刀自刎,不过大部分还是选择跪地投降。

  檀凭之冷笑一声,“自不量力,凭你之才,也敢跟他兄弟二人斗?”

  持刀下马,走上前去,一刀刀砍下刘毅的首级。

  “将逆贼诸葛长民、鲁宗之、鲁轨、羊邃斩下,快马送往姑孰!”檀凭之扫了一眼战场。

  十面埋伏,叛军既无战马,亦无粮草,早就无路可退。

  不过鲁宗之、鲁轨父子二人还在血战。

  尤其是鲁轨一手拎着长柯斧,一手扛着铁盾,膂力惊人,竟然破开了晋军步阵,杀的赵伦之所部节节后退。

  刘毅麾下并不缺猛将,鲁宗之从关中杀出,部曲不是同宗便是乡党,历经艰难险阻,越是苦战,越是团结一心,人人悍不畏死。

  而晋军大部分是荆襄招募的府兵,而非虎卫军精锐,战力虽然尚可,但比起鲁宗之的精锐,还是稍差了一些。

  四五百人在鲁轨的率领下左右冲杀,死在他手上的西府将领就有四人之多。

  还越战越勇,几次杀到大纛之下,被护纛的精锐甲士死命压了回去。

  大纛之下的护军,往往都是全军最精锐者。

  檀凭之怒道:“斩鲁宗之父子首级者,赏钱十万,官升三级!”

  “杀!”

  府兵两眼红了起来。

  这年头最不缺不怕死之人。

  府兵层层压上,将这四百余众死死在在垓心。

  鲁宗之向左,檀凭之的令旗挥向左,府兵步阵向左集中,鲁宗之向右,令旗就向右挥动。

  鲁轨再勇猛也不是刘裕,府兵也不是妖贼。

  激战一个多时辰,逐渐力竭,而晋军重重叠叠,无穷无尽。

  一声惨呼,前阵的鲁轨和数十甲士被两百余晋军甲士围住,长矟乱刺,刀斧齐下,血肉横飞,鲁轨也倒在地上一命呜呼。

  “儿啊……罢了——所托非人,悔不该投刘毅麾下。”鲁宗之一刀插在自己的脖颈上。

  剩下的部众被一拥而上的府兵砍成肉泥。

  整场大战最激烈的竟然不是与刘毅的血战,而是与鲁氏父子。

第432章 汉

  刘毅的覆灭,刘道规并不奇怪。

  麾下的四万人马,一心一意跟着他的毕竟是少数。

  大多数人并不想再自相残杀了。

  北伐成功后,刘道规在声望和大义上,已经全面超过晋室。

  将朝廷迁往长安,这么大的事,江左始终风平浪静。

  “投降的叛军,择其精锐补充虎卫军,其他人马遣散回乡,废除南豫、南兖、南徐、南雍、南青、南幽等侨州侨郡,恢复旧制,京口、广陵、彭城、襄阳三地,愿意北迁关中者,朝廷负责舟车和粮草,每户一百亩良田,两户僮仆,不愿者留下,江左免除赋税三年。”

  刘道规着手开始第二步。

  朝廷迁走了,北府西府精锐也要跟着迁徙。

  不然他们留在南方,始终是个隐患。

  趁着大胜余威,刘道规干脆把事情一并办了。

  封恺道:“北府军对大将军忠心耿耿,倒也无所谓,然沈、虞、朱、张、陆等江东大姓,绝不可留下吴地。”

  晋室灭蜀,将蜀中豪族迁往凉并二州,灭吴,将孙、陆、顾、朱、张迁往中原。

  为的就是削弱地方势力。

  “不如直接效仿大汉陵邑制,迁关东豪强填关中!”刘道规索性更进一步。

  “天下初定,此举只怕……”儒士办事总是瞻前顾后。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新朝不能如魏晋一般,留下诸多隐患。”

  如今正是刘道规声望最顶点,现在办不成,以后更难。

  汉高祖九年(前198年)采纳刘敬建议,首迁关东豪族至长陵周边。

  惠帝至昭帝时期延续此制,迁关东豪强,削弱地方势力并充实关中。

  这些陵邑以渭河为依托,防御匈奴,最鼎盛时,有长、安、霸、阳、茂、平、杜七座陵邑,每座陵邑三至五万户,相当于七座子城拱卫长安。

  两汉通过这种手段,不断抑制豪强,走向巅峰。

  刘道规是大汉狂热者,自然要摸着大汉过河。

  大汉有的,新朝也要有。

  封恺拱手道:“此策虽好,然不可操之过急,大将军即为沛公,不如定国号为汉,全面恢复汉家制度、衣冠,陵邑之制便可顺理成章。”

  “以汉为国号?”刘道规略有些犹豫。

  永嘉之乱以来,有汉赵、成汉,被胡人们污染了。

  封恺道:“自古定都关中,非秦必汉,大将军乃刘氏子孙,祖籍彭沛之间,唯有汉,方可振奋人心,恢复华夏气运,此为天意。至于汉赵、成汉,距今五六十载,早已烟消云散。”

  殷仲文也道:“大将军汉为国号,涤清胡尘,正本溯源!”

  难得他们两人在此事上能达成一致。

  刘道规对国号没什么太大执念,不过眼下除了汉,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楚被桓玄用了,宋被兄长刘裕用了。

  夏、秦、魏、燕也被胡人占了。

  以吴为国号,太憋屈了,六次北伐,六次被合肥挡住,成了一个个彻彻底底的地方势力。

  纵观前朝,汉室的功绩最大,对外北击匈奴、开拓河西四郡,沟通西域,灭南越夜郎国、收朝鲜,对内巩固郡县制,大兴教化,繁衍人口至六千万之巨。

  北伐,对于刘道规而言只是一个开始。

  恢复华夏,才是最终目标。

  而恢复华夏,本质上是恢复大汉时的繁荣昌盛。

  殷仲文的“正本溯源”四个字实在太合刘道规心意了,汉朝相当于一个成功的范本,国祚最长,武功最盛,对华夏的影响最深远。

  虽然也有一些缺憾,但比起两晋,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汉!”刘道规一锤定音。

  既然姓刘,就该以汉为国号,返回长安后,刘道规也要从沛国公升为国王。

  “报——我军弋阳战败,徐逵之、王允之、沈渊子阵亡,我军伤亡过半!”斥候匆匆忙忙赶来。

  “什么?”

  “怎会如此?”

  封恺和殷仲文同时出声,一脸的不可思议。

  一场大战,阵亡三员大将,还是第一次。

  关键,还是剿贼之战。

  刘道规本以为胜券在握,才派徐逵之领军前去积累一些军功,为日后铺路,没想到败的这么惨……

  他们这一败,不仅会影响到迁都事宜,也会影响到陵邑制的推行。

  逼急了关东豪强,会掉过头支持司马国璠和桓石绥。

  刘道规揉了揉额头,桓石绥是桓楚余孽,桓楚的核心是西府军,战力不差。

  司马国璠极擅蛊惑人心,转入弋阳郡时,打出匡扶晋室的旗号,得到了当地士民支持,某种程度上,这支“贼寇”比刘毅更强。

  或许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小觑他们。

  封恺安慰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大将军不必介怀,司马国璠和桓石绥皆跳梁小丑而已,不足为虑,只需调遣中原精锐南下,便可平定。”

  刘道规道:“吾起兵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弋阳之败,非同小可,不可等闲视之,虎卫军精锐或在关中或在河北,短期内难以南下。”

  关中面临秦凉夏四国威胁,河北还在与北魏、北燕对峙,压力都不小。

  调他们南下,旷日持久,司马国璠和桓石绥早就成了气候。

  还不如让王镇恶北上。

  殷仲文眼珠子一转,“大将军似乎忘了一人。”

  “何人?”

  “武陵太守司马休之!”

  司马休之这些年实在太低调了,遣送长子司马文思为质,还主动交出兵权,规规矩矩,从来不跟司马尚之司马德文来往。

  在武陵这些年,他安抚五溪蛮,招抚流民,开垦荒地,颇有政绩。

  司马家的那些王爷大部分都是酒囊饭袋,但这些年山河反复,也锻炼出一片人才出来。

首节 上一节 339/3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