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第372节

  孟珙有钱!

  他在宋国为官清廉,又经常拿出钱财对部下进行补贴,当然不算多么富裕。

  但是,赵朔汗国是分战利品的。

  征扶桑之战,征安南之战,让孟珙赚了个盆满钵满。

  而且,现在华夏的捕奴队也在所多有,只要有钱,还怕买不着奴隶?

  他用他赚的钱财,将周长四百里之土开垦,岂不是给后世子孙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家业?

  孟珙也是人,也希望家中富裕,给妻子儿女更好的生活,给后世子孙留下一份丰厚的家业。

  之前在宋国时,这不是保家卫国都困难,做不到吗?

  现在,他在赵朔麾下才多久?就合理合法的积攒下这么多家业,能不高兴异常?

  赵赫继续道:“国用安!”

  “在!”

  国用安走上点将台,大礼参拜道:“末将参见世子!”

  赵赫道:“你在支棱隘一战中,歼敌过十万,是这场灭越之战之第二功。如今,父王封你为新淄州侯。新淄州,位于南洋群岛中一个大岛上,土地肥沃,风调雨顺,周长四百里土地,尽皆为你所有!”

  “谢王上隆恩!”

  国用安祖籍淄州,他的封地,就以新淄州命名。

  他的封地,其实是在南洋群岛的霍洛岛上。

  此地是苏禄群岛中一个充满特色的火山岛,得益于火山活动带来的火山灰,岛上土壤肥沃,有大面积耕地,主要种植水稻、椰子、木薯和水果等。

  只是赵朔汗国扩张的太快,没来得及对当地的土人进行清理。

  所以,此岛虽然有现成的肥沃田地耕种,但是当地的土人就需要国用安自己召集人手清理了。

  不过,考虑到这里抓奴隶方便,以及南洋鸟粪的运费极低。他的封地和孟珙的封地,到底哪个好,还真不好说。

  ……

  就这样,赵赫将诸将一个个叫上台来,宣布赵朔对他们的封爵。

  这次征安南的,没有赵朔汗国的老牌万户长,这些新的万户长全部封侯,只是受封的地点有差别罢了。

  千户长就有差别了,有的封伯有的封子。

  百户长,有的封子有的封男。

  十户长,都有两百多人封了男爵!

  没办法,南洋地区就相当于半个华夏故土大小了。赵朔只准备三分之一的地区直辖,其余全部分封出去。

  澳洲更要分封,毕竟需要开荒啊。不分封的话,谁愿意去?

  所以,对爵位的赏赐变得慷慨起来。

  但是,再慷慨,也得有明确的军功,要不然就是坏了规矩了。所以,表面上赵朔封的爵位很多,实际上远不能满足帝国的需求。

  “当初,汉高祖平定天下后,群臣吵吵嚷嚷,深恐天下的土地不够分的。于是乎,张良献计说陛下最恨谁就先封谁,这样让所有人都有得赏的希望。于是乎刘邦封雍齿为什邡侯。”

  “而如今呢?国家新得的土地太多,那些封的爵爷都不够用了。前无古人,后也未必有来者。真是幸福的烦恼啊!”

  赵赫暗暗想着。

  当然了,众将士不知道他的所思所想。

  对于诸将士来说,“马上封侯”一直是华夏将士的最高理想。没想到,这就打了个小小的安南,就直接封侯了!

  而且,侯爵上面还有公爵可以进取,真是非常高兴。

  普通八旗军将士也振奋异常。

  这次征服安南,获得了丰厚的战利品分配,都非常满意。再说了,十户长都有机会封爵了。

  他们纵然自认为,成不了百户长千户长那样的大人物,难道十户长也不行?

  成为十户长后,就可能受封男爵!

  那可真是努努力就能获得的!

  “万岁!万岁!王上万岁!世子千岁千岁千千岁!”

  赵赫宣读完赵朔的封赏之后,十万将士们齐声欢呼,势若排山倒海,声传九霄之外!

第308章 华夏新貌,震惊的赵昀!

  当然了,除了封爵之外,还有升官。

  虽然安南皇室是被蒲开宗率领色目人所擒,但是作为最接近皇宫,并且抓了陈守度的牛富所在千户,还是被授予了“破越先锋”的勋章。牛富本人,也被提拔为驻安南行省的色目万户长。

  驻安南仅仅一个万户,当然不够用。毕竟,除了镇压安南的居心叵测之徒外,还要防备中南半岛的其他国家。

  现在中南半岛最强大的国家,是吴哥王朝。

  这个王朝此时达到了极盛,其疆域不仅包括了全部的柬埔寨,马来半岛的大部,部分的老挝,还包括后世泰国的一部。北方与大理接壤,东达占城。

  因为建新都吴哥,而称为吴哥王朝。这个王朝崇信大乘佛教,广建佛寺,人口众多,兵力甚强,据说光战象就有二十万头。

  二十万头战象当然不可能是真的,不过怎么也得在一万头以上吧?

  现在赵朔汗国十几万大军云集安南,吴哥王朝当然不敢轻举妄动。但大军退走之后,难保吴哥王朝不会对富庶的红河三角洲动心。

  所以,赵朔决定在安南留下两个万户。

  另外一个万户的万户长,名叫马塈。

  此人是大宋将门出身,父兄都为大宋将领,只是没有随赵昀入安南,而是成为了汉军八旗的一个千户长。

  在历史记载中,此人面对元军的入侵,率部据守严关三月,凿马坑断岭道御敌。元军分兵夹击后撤守静江,马塈射杀劝降使者。城破后,马塈巷战负伤被俘,不屈就义。《宋史》载其守城时百余战不退,最终握拳殉国,所部将士亦全部投火而亡。

  这次攻打安南的过程中,马塈多次身先士卒,立功无数,不但被封了侯爵,而且被提拔为驻安南的另外一个万户长。

  牛富和马塈的万户,与赵朔汗国驻西方的那些色目万户不同。其中,每个万户中有三个千户,是从汉军中抽调而来。

  其余的七个千户,才由当地的蛮人以及安南签军中的勇士填充。

  很简单的道理,安南现在才七十万人口,已经没有足够数量的合格军士进行补充了。

  赵朔决定在安南移民汉人三十万。可以想见,以后驻安南这两个万户的汉人数量都在三成以上。

  另外,海军千户张顺率领水军勇士破坏清化港有功,被提拔为海军正黑旗万户长。

  张贵被提拔为海军镶蓝旗万户长。

  其实,光凭这两个人立下的战功,是不够升万户长的。

  不过,到了现在,海军对帝国越来越重要了,仅仅三个海军万户并不够用。

  所以,赵朔决定扩充两个海军万户。

  一个万户常驻清化港,控制安南辐射整个中南半岛。一个万户常驻原来三佛齐的巨港,控制马六甲海峡,辐射整个南洋。

  这次攻安南主要是陆军出动,获得了丰厚的战利品。海军主要提供后勤支持,唯二的作战就是突袭清化港和兵围清化城,最后还没有参加对清化攻城战,自然也没获得多少战利品,属于没有多少功劳只有不少苦劳了。

  赵赫决定,拿出全军一成的战利品,对海军进行补偿。

  另外,这次组建两个新的海军万户,一大批的海军军官能够升官,也可以看做是补偿之一,两万海军欢声雷动。

  一切安排就绪,赵赫才开始回军。

  除了出征将士外,随赵赫回去的还有赵昀以及他的两个宰相李宗勉和范钟。

  原来赵朔给赵昀定了KPI,每年要上交两万异族奴隶。后来,南宋小朝廷战败于安南,这个KPI肯定是完不成了。后来,赵赫带来了赵朔新的旨意,让他们协助赵朔汗国攻略安南后,再择地立国。

  到底让赵昀在哪里立国,赵朔也有些拿不定主意。所以,他下旨让赵昀北上中都,和赵昀谈谈之后,再做定夺。

  所以,赵昀带了两个宰相以及一百亲卫,和赵赫一起,再次进入华夏境内。

  赵昀感觉,这很可能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回到华夏了,向赵赫请了个假,往绍兴一行。

  绍兴,就是赵昀的舅舅全大节的家乡。

  赵昀七岁时,父亲赵希瓐逝世,生母全氏带着他及弟赵与芮返回娘家。

  母子三人多靠着全大节的供养,渡过了九年时光。赵昀十六岁时,宰相史弥远命其幕僚余天锡选择宗室继承大宋皇位。余天锡途经绍兴遇着大雨,在全大节家中避雨,于是认识了赵昀兄弟,最终赵昀登上了皇位。

  完全可以说,没有全大节那九年的供养,就没有后来的大宋皇帝赵昀。

  不仅仅赵昀难以长大的问题,而且是全大节让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要不然,余天锡为什么没看上其他宗室,偏偏选了赵昀?

  赵昀登基之后,也投桃报李,封全大节为“太师、徐国公”,并且允诺“凡全氏男丁年满二十,可进京为官”。

  但是,全家高风亮节,拒绝了这些封赏,一直在绍兴务农为生。

  赵昀无奈之下,遂在村东鹊巢堰边建造石坊,记载此事。

  全大节是村里的“保正”,所以《宋史》里面,对这位赵昀的舅舅一直以“全保正”称之。

  其实,人家有名字,叫全大节,在那石坊的碑文上有着明确的记载。

  不管怎么说吧,赵赫答应了赵昀的要求,派耶律铉带着一百甲士和赵昀一起前往绍兴。

  近乡情更怯。

  赵昀在绍兴住了九年的时光,这里算是他半个故乡了。

  他早就从报纸上,得知了三年前那场旱灾。虽然报纸的内容非常乐观,但是赵昀觉得,如此大灾,能够不饿死一人,就称得上空前了。自从三皇五帝以来,从未有过。

  至于让百姓们能够吃饱,简直太不靠谱,恐怕是那些报纸有意讨朝廷欢心,进行了美化。

  如今那场大灾才过去三年,也不知故乡恢复过来没有?舅舅一家的生活,究竟怎么样了?那些少年时的玩伴呢?

  原本赵昀当了皇帝以后,当然记得舅舅的好处。但是,那些玩伴,就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如今他经历了那么多事,心态早已经和之前不同,对之前的玩伴越发珍惜起来,盼着他们能够过好。

  不过,等他真到了他的“第二故乡”,也就是绍兴府山阴县虹桥里沙港口村时,发现完全是他多虑了。

  赵昀来到沙港口村外,全村男女老幼齐齐前来相迎。

  毕竟,赵昀是这个小村庄里走出的最大的人物了。而且,抛开他曾经是大宋皇帝不说,还是赵朔亲封的“宋王”。

  赵昀发现,这些男女老幼并无多少瘦弱之人,面有红光,声音洪亮,很显然长期的营养水平是不错的。

  他们大都穿着干净整洁的棉布衣裳,还有一些穿着绸缎,看来整体生活水平也相当可以。

  进入村里之后,更不得了。

  绍兴是南宋数得着的富庶之地,但在赵昀的记忆中,全村仅仅有一半的房子是砖瓦房,另外一半是茅草土坯房。

  但是现在,已经大多数换成了砖瓦房。那些土坯房似乎无人居住,已经搬走。

  赵昀花钱,请乡亲们吃了一顿大餐。经过交谈,赵昀知道,三年前那场大灾,大家还真没挨饿,更是震惊不已。

  当夜晚间,为了欢迎赵昀,全大节家从厅房里到院落中,一连点了八盏煤油灯,将全家照的甚亮。

  直到二更天,乡亲们才逐渐散去。

  家人们也回屋休息,客厅内只剩下了赵昀和他的舅舅全大节。甥舅二人这才来得及说几句体己话。

  赵昀道:“自从南下以来,我一直担心舅舅一家的安危。如今,舅舅一家安然无恙,我也就放心了。”

首节 上一节 372/3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