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国大汉 第331节

  而在民间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新出现的粮食,土豆与番薯之上,以及枚青等人外出近十三载归来。

  枚青等人如今已经成为了大汉的英雄一般,只因为这一路不仅艰难,又用时这么久,又带回来新的粮食,让所有人都为之敬佩。

  但这些讨论很快就达成了共识,更让所有人讨论热烈的,就是土豆与番薯这样的新粮食,到底是长什么样的,吃起来是什么味道。

  尤其是百官对这个味道的夸赞传出去后,更是让所有人都无比的好奇。

  朱高煦看着百姓这么高的讨论热度,也是笑了。

  “人啊,果然对未知的充满了好奇,居然让所有人都产生了这么浓厚的兴趣。”

  朱高煦笑着看完,思考片刻,随即让人去叫来王玉。

  不一会,王玉匆匆走来。

  “参见王爷。”

  “坐,这几日民间的讨论,你应该也有关注吧?”

  王玉刚坐下,听着朱高煦的话语,当即笑了。

  “王爷,臣已经知晓,百姓们对枚青他们很是敬佩呢,臣也下去听过百姓的讨论了,如今枚青等人受到了各界人士的追捧。

  不过这件事还是其次,所有人的讨论重心都在土豆与番薯之上。

  如今民意过大,这样一直下去,臣觉得恐怕有些不好,会让有的人千方百计的来打探,到时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意外,这件事需要适当压一压了。”

  王玉高兴之余,神情又很是凝重。

  百姓关注,这是一件好事,但如今关注度太高,太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王玉很担心最后朝廷会受到反噬。

  朱高煦闻言也收起了笑容,肃然开口。

  “这也是我叫你来的原因,如今国事院已经成立,那就以国事院名义安排下去吧。

  告诉所有人,如今这些新的粮食,带回来的并不多,剩下的都需要留种。

  待到培育种植成熟之后,来年朝廷会放出一部分,虽然数量不多,但也是为了让大汉百姓尝一尝鲜。

  更多的,还会继续留种,以尽快在各地种植开来,让百姓也体量一番。

  另外,前方的大军也频频传来捷报,南亚诸国,少部分直接投降大汉外,大部份小国,都已经被大汉所平定。

  如今前方大军正在向南亚西北部推进。

  这个消息,过后也放出来,用于降低新粮食的讨论度。

  另外国事院也可以放出一些地方或者人事任命的消息,分散百姓的讨论与注意力。”

  对这件事,朱高煦是非常看重的。

  当初他其实可以料到会在大汉掀起讨论狂潮,但这个讨论潮都超过了他的预料。

  也就是他还没有公布其他带回来的那些,也没有公布土豆与番薯的产量,若是公布出来,恐怕百姓的民意直接会压不下去。

  而放出这个消息的初衷,也是为了让所有人对大汉的粮食放心,不会出现不足的情况,就是为了安抚所有人的心。

  只是如今,出现了些许便宜,还好有着宣传司的存在,能够及时控制舆论的方向与热度。

  除了这个原因,他也是不想让大明知道更为详细的消息。

  如今传出去的消息,哪怕大明知道了,问他要新的粮食土豆与番薯,他都有理由回绝,毕竟连大汉都不够,连自己都只有这么点,大明还想要?

  尽管因为之前的事他对朱棣的好感更低,尽管他与其他人也都算有点仇,但他到底是大明汉王,大汉名义上也是属于大明的。

  至于大明的汉人,他如今是大汉的王,考虑那么多做什么?

  且即便是考虑大明的汉人,也得等到大汉将这些全面种植开来才会给的。

  之前从大明迁移了那么多人出来,大明的人口锐减,现在朱棣又在推行新政,大明人口减少,加上耕地在增加,其实只要朱棣与朱高炽、朱瞻基几个人实行好政策,大明的百姓也不会面临那么多的饥饿。

  别看大汉如今的疆域已经渐渐超过大明了,但大汉的耕地,却是没有大明多的。

  大汉如今有人口三千万出头,这还是从大明前前后后迁移上千万人出来之后,并且经过这么些年的增长,才有的这么些人口。

  如今这个时期,大汉疆域的那些地方,人口是真的不多的。

  而大汉的耕地,如今也只有大明的五分之三多一些。

  尽管他已经在让各地的百姓开垦荒地,每年都会调集青壮用于开荒,经过这么多年下来,才达到了如今的规模,但都依旧不如大明。

  而且大明的耕地,也是在增加的,大明也在开垦荒地的。

  可以说在任何时期,任何朝代,开垦荒地都在进行,不然为什么耕地会越来越多?每个王朝的耕地都在增加?

  如今大明增加的耕地,其实他也不清楚,他还是按照之前他所知道的数量对比的。

  依照大汉的情况,大明如果真的政策实行好了,同样可以做到大明没有饥荒。

  不说百姓能够吃饱,这个在大汉一些偏远的地方也没有做到,但起码可以让百姓不被饿死,这是大汉做到了的。

  这里都能够做到,大明如今虽然人口比大汉要多,但耕地同样更多的情况下,难道做不到?

  这是朱棣与朱高炽、朱瞻基所要考虑的问题,是他一个大明汉王,大汉的王该考虑的吗?

  大明的汉人被饿死,吃不起饭,他朱高煦可不背那个锅。

  坐在什么位置就考虑什么样的事情,他是大汉的王,他只需要对大汉的百姓负责,这才是他的责任。

  而当这些在大汉种植开来之后,其实朱高煦很清楚,肯定是会流入到大明之内的,根本都不需要主动给。

  到时候百姓自己家中都有了这些之时,想要防范这些流出,难度可太大了。

  而且现在给大明,给那么一点大明不仅不会感谢,反而会觉得他抠抠搜搜的,到时他身为大明汉王不顾大明百姓死活的事情,恐怕更是会在大明掀起不小的传播。

  与其那样,不如前期直接拒绝,以免惹得一身骚。

  而至于在南亚的用兵,也是在朱高煦的预料之中,虽然让他高兴,但也没有多激动。

  如今大汉的军事实力,可以说是极强的,除了他还不知道的欧洲那边,尤其是率先将火器发展出来的葡萄牙王国与西班牙王国是什么情况外,让他有一点不放心,其他地方,他是丝毫没有担心。

  别看大汉的火器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了,但在如今,绝大部分地方的小国,连火器都没有。

  那些小国想要火器,除了找大汉、大明买,自己根本就造不出来。

  就是朝鲜,虽然有火器,但那也是朱棣在朝鲜实行的马政,给的一些甜头。

  可火器的核心技术,朝鲜是没有的,想要自己造都造不出来,只能一直依靠大明给他。

  如今掌握火器的,除了欧洲那边,就是大明与大汉。

  欧洲那边这个时期是葡萄牙王国与西班牙王国发展得最好,这边则是大汉发展得最好。

  这次对南亚的进攻,朱高煦是根本没有什么担心,哪怕就是后面他增加的攻打目标,难度也很小。

  而朱高煦自己都没有想到,除了欧洲、大明与大汉外,还有一个瓦剌余孽,如今也先所成立的蒙古帝国,也是有着火器的,而且火器的发展,还不怎么差。

  王玉听着朱高煦的话语,当即应了下来,如今朱高煦的这个法子,在他看来,已经是最好的法子了。

  “是,王爷,臣稍后便去做。

  不过臣此来也有事情,就是如今我们已经将土豆与番薯的消息率先传了出去,这个消息必然会被大明所得知。

  到时大明若是问我们要土豆与番薯,该如何?”

  “该如何做?还用我说吗?

  我们自己都不够,哪里有多的给大明,而且究竟该怎么使用,我们自己都还没有摸清楚。

  理由很多,到时随便找几个出来,应付过去就是了。

  等大汉全面种植开来之后,到时大明自然就有了。”

  这个问题,朱高煦早早就有了想法与应对。

  王玉闻言,也是笑着应下。

  其实他说这件事,就是怕朱高煦会主动给大明,毕竟朱高煦很是在意汉人。

  得到了答复,王玉随即说起了另外一件事。

  “王爷,还有一件事,陈骥与龚仁快要到了,龚仁明日就可入京。

  据龚仁说,他此次有要事要见王爷,明日入京后,会第一时间入宫来找王爷商议。”

  “哦?你告诉他,我在王宫等他。”

  朱高煦可是好奇,龚仁会有什么要紧的大事。

  想了想泰五省那边,也就是东南亚,朱高煦实在想不到能够发生什么大事。

  聊了一会,待王玉下去,朱高煦悠闲没多久,陈宏匆匆走来。

  “王爷,火器局的人传来消息,说是王爷之前说的那种击发枪,做出来了。”

  “嗯?走,现在去火器局!”

  朱高煦心头一喜,击发枪可以说是最初的步枪了,朱高煦是一直在让火器局以及科研院研究的。

  其实主要研究的,还是点火装置,也就是火帽的出现。

  其实当初他只是大概说了一下,详细他也不清楚,只能让科研院与火器局研究,看来如今总算是弄出来了。

  如今大汉所列装的是燧发枪,虽然可靠性比火绳枪要更好,但依旧还有许多问题,有时在战场上哑火、无法使用等等情况都有出现,且次数不少。

  击发枪只要出现,各方面的性能与可靠性,都要更加优于燧发枪,朱高煦又怎么能不激动。

  尤其是按照正常发展,击发枪过后才会弄出来线膛击发枪,也就是步枪的雏形。

  但因为他早早就运用了线膛,如今线膛的雕刻比起当初更加成熟,虽然依旧有很大缺陷,但那是因为没有足够精密的机床仪器所导致的。

  但现在击发枪只要成功,就能立即转变为线膛击发枪,这个意义,可就不同了。

  这也是朱高煦这么激动的原因,这次要是火器局真的弄出来了,今后大汉所列装的火枪,就能真正意义上称得上是枪了。

  不仅是枪的精度、可靠性等等得到巨大提升,装填弹药的时间,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减少。

  所谓的三段射,在击发枪成功列装大军后,这个战术终于可以更改了,因为那时的火力覆盖,完全不需要使用三段射就能做到。

  来到火器局,朱高煦匆匆走入。

  火器局的人刚要行礼,就被朱高煦打断了。

  “先带本王去看看你们新改进的,是之前本王跟你们说过的击发枪吧?”

  朱高煦再次确认着,他可不想自己白高兴一场。

  虽然其他火器有进步他也高兴,但他最想看见的,还是击发枪。

  这玩意成功之后,距离真正的步枪研发,又近了一步。

  “王爷,确实是击发枪,之前王爷所说的火帽点火,臣等终于是做出来了。”

  火器局的人同样激动,带着朱高煦一边往前走,一边回应着。

  朱高煦闻言,脚步再次加快,他现在只想看看这个击发枪。

  一路来到火枪的试验场内,朱高煦看着已经摆放出来的击发枪,眼神炙热。

  本来朱高煦还想自己亲自试验,但最终被拦了下来,只得让人开始试验。

  接连的试验之后,朱高煦看着崭新的击发枪,随即看向火器局的人。

  “接下来这个击发枪全面进行生产,务必要尽快列装大军!”

首节 上一节 331/3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